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章第三節 多樣的文化 (學案)(01學習目標)2024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學習重難點運用反映人種、宗教、習俗等內容的圖文資料,描述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樹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識。 1.運用相關圖文資料,說出世界主要語言、宗教的主要類型和分布地區。(區域認知) 2.分析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傳統服飾、傳統交通方式和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環境的關系。(綜合思維) 3.通過多元文化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動,樹立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意識。(人地協調觀) 4.能夠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地理實踐力) 教學重點:了解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分析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傳統服飾、傳統交通方式和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環境的關系。(02自主學習) 任務一:不同的語言和宗教結合教材P103—P104完成任務一,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語言的概念: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使用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人么還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2.世界的主要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其中,漢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3.宗教:在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對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無法解釋時,就說是“神的意志”,并創造了宗教。4.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1)基督教: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① 創始人:耶穌② 形成地區:亞洲西部③ 典籍:《圣經》(2)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徒被稱為穆斯林① 創始人:默罕默德② 形成地區:阿拉伯半島③ 典籍:《古蘭經》(3)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① 創始人:釋迦牟尼② 形成地區:亞洲南部(古印度)③ 典籍《大藏經》【特別提示】三大宗教中,耶穌的“粉絲”約有24.6億;默罕默德的“粉絲”約有20億;釋迦牟尼的“粉絲”約有3.6億。 任務二:不同的文化習俗結合教材P104—P108完成任務二,并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古話形容了文化習俗的多樣性。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習俗經過長期演變而成,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2.衣服:傳統服飾實用性強,能達到適應環境的要求。各地傳統服飾,不論是面料、色彩還是樣式,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在現代社會,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往往穿上傳統服飾,歡慶佳節。① 在氣候寒冷的地區,傳統服飾多以皮毛制品為主,并配有長靴、帽子和圍巾,便于保暖。② 在氣候炎熱的地區,傳統服飾則以棉制品或絲織品為主,相對薄且寬松,以無領或者低領為主,便于散熱。3.飲食: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各地種植的農作物、飼養的動物不同,傳統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人們的用餐方式也不盡相同。① 歐洲畜牧業分布廣,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食物,人們習慣用刀叉用餐。②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米飯是主要食物,人們習慣用筷子用餐。③ 拉丁美洲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人們習慣用玉米餅盛裝食物食用,玉米餅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4.傳統民居:在長期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各地傳統民居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風貌。例如,傳統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筑結構具有適應氣候的特征。① 歐洲北部林木資源豐富,人們用木頭建造房子。② 地中海沿岸地區石材豐富,人們多用石材建造房子。5.傳統交通方式: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傳統的交通方式不同。現在,有的地方仍沿用傳統的交通方式,而大多數地方以現代交通為主。① 在亞洲東南部有些地區,因河道縱橫,陸路交通不便,人們利用船只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形成水上市場。② 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區古老的商道上,仍有駱駝商隊行走。【特別提示】世界各地在節日、禮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傳統。例如巴西桑巴舞狂歡節、新西蘭毛利人哈卡節、西班牙斗牛節、泰國水燈節。(03合作探究)探究一:語言和宗教的分布1.請同學們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分布區。聯合國工作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漢語 中國;亞洲東南部英語 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俄語 俄羅斯、亞洲的中西部法語 法國,非洲中西部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2.請同學們分組,讀“世界宗教的分布”圖,說出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區。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佛教發源地 亞洲的西部 阿拉伯半島 亞洲的南部主要分布地區 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典例】著名學者邦奇為揭示世界人口分布問題,在地圖上取消了陸地和海洋,僅畫出人類密集的地區,人類密集區成為人類大陸。讀人類大陸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在人類大陸圖上世界人口密集區主要集中在( )A.南半球 B.中、高緯度 C.內陸地區 D.中、低緯度2.④地人們的主要語言和信仰的宗教分別是( )A.漢語佛教 B.漢語伊斯蘭教 C.英語基督教 D.英語猶太教1.D 2.C【解析】1.讀圖可知,世界人口密集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D正確,ABC錯誤。故選D。2.④位于北美洲,當地主要語言是英語,多信仰基督教。C正確,ABD錯誤。故選C。探究二:三大宗教建筑特點根據圖片分小組總結各宗教建筑特征。① 基督教的代表性建筑—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特點:是尖塔高聳,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為主,雕像眾多。頂部有十字架。② 伊斯蘭教的代表性建筑—麥加大清真寺。特點:穹窿和尖塔是典型特征。頂部有月亮。③ 佛教的代表性建筑—緬甸仰光大金塔是世界著名的佛塔。特點:一般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以塔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頂部為塔形,有法輪。【典例】請將宗教(小寫字母)與其宗教建筑(大寫字母)、主要分布地區(序號)用直線連接起來。A a基督教 ①東亞B b伊斯蘭教 ②歐洲C c佛教 ③西亞a— — 、b— — 、c— —【答案】 C ② A ③ B ①【詳解】讀圖可得,A是伊斯蘭教的代表建筑清真寺,西亞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故對應b和③西亞;B圖所示的是佛教的代表建筑佛塔,東亞居民主要信奉佛教,故對應c和①東亞;C圖所示的是基督教的代表建筑基督教堂,歐洲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故對應a和②歐洲。探究三:認識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一些典型的傳統民居是人類順應自然環境的體現。可以從建筑材料、氣候等方面認識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1. 閱讀圖 5.18,說說圖示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1)說說兩處傳統民居所用建筑材料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亞洲西部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降水稀少,沙漠廣布,樹木、石材少,房屋建造多是壘土、泥房;土墻厚實,隔熱效果好。亞洲東南部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盛產木材和竹子,使用木材和竹子建房可以就地取材;木材和竹子透氣性強,可以避免潮濕。(2)說說兩處傳統民居建筑結構特點與當地氣候的關系。平屋頂說明亞洲西部降水少,墻體較厚、窗小可以減少熱量傳導和風沙侵入,防曬又涼快。亞洲東南部的斜屋頂有助于排水,雙層木樓或竹樓、墻體較薄且透風,有助于通風散熱。2.你還知道哪些傳統民居?它們與當地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因紐特人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矮,無窗戶,保溫效果好。可以抵擋極地寒風。蒙古包:當地居民為游牧生活,需要隨時搬家,蒙古包選材輕便,便于搭建、拆遷和搬運,流動性強。赤道兩側的熱帶地區,終年高溫多雨,房屋要盡量通風和降溫。例如,太平洋上的島國西薩摩亞,農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樹干圍起來,呈圓形或橢圓形,頂上覆蓋著椰子葉,房子沒有墻,四面通風。【典例】“珊瑚屋”是用珊瑚當墻,茅草搭建而成。數百年以來,廣東省徐聞縣海邊居民采據珊瑚石,作為建筑材料,建進了大量的“珊瑚屋”。近十幾年來,國家對珊瑚磁進行了保護,嚴禁采掘海中的珊瑚礁。目前,有關專家學者呼吁對現存“珊瑚屋”進行開發性保護。下圖為徐聞縣地理位置示意圖及“珊瑚屋”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影響早期“珊瑚屋”建造的主導因素是( )A.氣候 B.地形 C.土壤 D.科技水平2.下列關于“珊瑚屋”的特征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敘述,合理的是( )①夏秋多臺風,房屋結構低矮 ②冬季降雪豐富,屋頂斜③春季西北風強烈,窗戶小而低 ④氣候濕熱,墻體有孔隙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目前,有關專家學者呼吁對現存“珊瑚屋”進行開發性保護的主要目的是( )A.進行民俗教育 B.調節小氣候C.減弱溫空效應 D.保護生物多樣性1.D 2.D 3.A【解析】1.早期科技水平相對較低,人們就地取材,利用海邊豐富的珊瑚石作為建筑材料,D正確;氣候、地形、土壤不是使得當地采據珊瑚石,作為建筑材料的主導因素,ABC錯誤。故選D。2.徐聞縣位于廣東省,夏秋多臺風,房屋結構低矮可以增強穩定性,減少臺風的破壞,①正確,廣東省徐聞縣位于熱帶地區,冬季基本不降雪,②錯誤;徐聞縣距離冬季風源地遠,西北風強烈錯誤,春季受東南季風影響,③錯誤;徐聞縣氣候濕熱,墻體有孔隙有利于通風散熱,④正確,D正確,ABC錯誤。故選D。3.“珊瑚屋” 是當地獨特的建筑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通過開發性保護可以將其作為民俗教育的活教材,A正確;“珊瑚屋”不具備調節小氣候、 減弱溫空效應的作用,BC錯誤;嚴禁采掘海中的珊瑚礁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D錯誤。故選A。(04知識圖網)(05強化特訓營)一、單選題1.下列關于宗教及圖中宗教建筑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是基督教建筑,該教創始于古印度B.乙是伊斯蘭教建筑,該建筑多見于歐洲、美洲和大洋洲C.丙是佛教建筑,該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D.甲是寺廟,乙是教堂,丙是清真寺1.D【詳解】世界的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讀圖可知,甲是寺廟,代表佛教,發源于古印度,A錯誤;乙是基督教建筑—教堂,多見于歐洲、美洲和大洋洲,B錯誤;丙是清真寺,代表伊斯蘭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C錯誤;甲是佛教的寺廟,乙是基督教的教堂,丙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D正確。故選D。讀某區域的人口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小題。2.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區( )A.都分布在高海拔地區 B.都分布在高緯度地區C.都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 D.都分布在內陸地區3.圖中M處,只生活著少量的因紐特人和拉普人,該地區人煙稀少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氣候因素 D.交通條件4.圖中N半島上的居民通用的語言和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A.英語 伊斯蘭教 B.阿拉伯語 基督教C.漢語 伊斯蘭教 D.阿拉伯語 伊斯蘭教2.C 3.C 4.D【解析】2.由人口分布圖右下角的圖例符號可知,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區是黑色區域,通過看圖,黑色區域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ABD錯誤,故選C。3.M處位于北冰洋沿岸,該地區人煙稀少主要是因為緯度高,氣候寒冷,與地形、河流和交通關系不大。故選C。4.N半島是阿拉伯半島,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通用的語言是阿拉伯語,主要信仰的宗教是伊斯蘭教,故選D。如圖為“意大利某地景觀及當地居民照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5.與圖中建筑相關的宗教是( )A.伊斯蘭教 B.佛教 C.印度教 D.基督教6.當地居民主要為( )A.白色人種 B.黑色人種 C.混血人種 D.黃色人種7.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均在( )A.歐洲 B.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5.D 6.A 7.B【解析】5.讀圖可知,圖示建筑頂端是高高的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志;意大利位于歐洲西部,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D正確;ABC錯誤。故選D。6.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意大利位于歐洲西部,居民主要為白色人種,A正確;BCD錯誤。故選A。7.結合所學,基督教起源于亞洲的西部,伊斯蘭教于公元7世紀誕生在沙特阿拉伯,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它們都起源于亞洲,B正確;ACD錯誤。故選B。貝貝的爸爸常年參加我國赴北極地區的科考活動,每年考察期間他都會給貝貝發來一些北極地區土著居民——因紐特人的民居照片(如下圖所示),讀圖,完成下面小題。8.北極地區土著居民——因紐特人屬于( )A.混血人種 B.白色人種 C.黑色人種 D.黃色人種9.因紐特人居住的冰屋低矮面厚實,主要目的是( )A.抗寒保暖 B.抵御暴雨 C.利于散熱 D.通風透氣8.D 9.A【解析】8.劃分人種的主要依據是膚色、眼色、毛發、頭型、臉型等體質特征,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屬于黃種人,D正確,ABC錯誤。故選D。9.北極地因紐特人居住的冰屋,反映了當地緯度高、氣候寒冷,冰層低矮而厚實正是為了抗寒保暖,北極地區氣候寒冷,不用擔心暴雨的影響,也不是為了散熱和通風透氣,A正確,BCD錯誤。故選A。10.“蠔宅”是廣州小洲村的傳統民居。堅固的“蠔墻體”能有效抵御風雨侵襲,且蠔殼傾斜向下排列,有利于排流。蠔殼表面的小孔可以儲存微量的雨水,使住在“蠔宅”的人覺得十分涼爽:蠔殼墻外表堅硬粗糙,不好翻爬,明代很多家境殷實的人家用來防盜。如圖為“蠔宅”,讀圖,蠔宅”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是( )①沿海地區,蠔殼資源豐富 ②東南沿海多暴雪天氣,利于排雪③沿海多經商富人,蠔殼墻體利于防盜 ④南方地區夏季高溫,“蠔宅”具有一定的降溫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蠔宅”的主要原料是蠔殼,廣州小洲村位于沿海地區,蠔殼資源豐富,①正確;東南沿海冬季氣溫較高,無暴雪天氣,②錯誤;蠔殼墻外表堅硬粗糙,不好翻爬,但材料中并不能得出沿海地區多經商富人的結論,③錯誤;南方地區夏季高溫,蠔殼表面的小孔可以儲存微量的雨水,使住在“蠔宅”的人覺得十分涼爽,因而“蠔宅”具有一定的降溫作用,④正確。故選B。二、解答題11.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世界人口增長數據年份 1830 1900 1930 1950 1974 1987 1999 2011人口數/億 10 17 20 25 40 50 60 70材料二 世界人口分布圖材料三 雪屋是生活在北冰洋沿岸因紐特人的獨特建筑。“建筑材料”全部是雪,是用各種規格的雪磚壘砌而成,半球形的雪屋從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鍋扣在地上,墻體較厚,易于保暖。(1)根據表格中世界人口數據,將“世界人口增長折線圖”補充完整。可以看出1830年--1987年,世界人口增長越來越 (快/慢)。(2)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可知,世界上大多數人居住在 緯度地區;從海陸位置上看,世界上大多數人居住在 地區;從地形上看,人口大多數集中居住在 地區;(3)⑧和⑥地區人口稀少,試分析其原因⑧ ⑥(4)近些年來,④地區的部分國家出現人口負增長,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有 、(5)民居是人類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產物。結合材料,試分析因紐特人的雪屋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11.(1)快(2) 中低 沿海 平原(3) 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候寒冷 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干旱(4) 勞動力短缺 國防兵力不足;養老負擔加重;市場消費結構的改變;人口老齡化(5)就地取材,墻厚可以保暖,抵御酷寒。【分析】本大題以世界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分布圖和雪屋景觀圖為材料,設置5小題,涉及世界人口數量變化、人口分布及影響因素以及人口問題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讀圖分析能力。【詳解】(1)依據材料一將圖補充完整后,可以看出由于醫療衛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世界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2)讀材料二世界人口分布圖可知,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沿海地區,這里氣候適宜,交通便利;從地形上看,人口大多數集中居住在平原地區,這里有利農耕,也有利各種建設。(3)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可知,⑧位于青藏高原,這里海拔高、氣候寒冷、空氣稀薄,不宜人居;⑥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這里氣候炎熱干旱,水資源不足,不宜人居。(4)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可知,④位于歐洲西部,當地部分國家出現人口負增長,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有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負擔加重、因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導致的市場消費結構改變,持續的低出生率導致勞動力不足、國防兵源不足等。(5)因紐特人生活在北極地區,這里因為緯度較高,終年嚴寒,所以因紐特人就地取材,建造了雪屋,雪屋用冰雪制成,墻體較厚,目的是防風,并抵御當地終年嚴寒的氣候。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章第三節 多樣的文化 (學案)(01學習目標)2024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學習重難點運用反映人種、宗教、習俗等內容的圖文資料,描述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樹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識。 1.運用相關圖文資料,說出世界主要語言、宗教的主要類型和分布地區。(區域認知) 2.分析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傳統服飾、傳統交通方式和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環境的關系。(綜合思維) 3.通過多元文化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動,樹立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意識。(人地協調觀) 4.能夠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地理實踐力) 教學重點:了解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分析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傳統服飾、傳統交通方式和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環境的關系。(02自主學習) 任務一:不同的語言和宗教結合教材P103—P104完成任務一,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語言的概念: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 工具,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使用語言進行 和 。人么還借助語言 和 人類文明的成果。2.世界的主要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英語、 、 、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其中, 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3.宗教:在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對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無法解釋時,就說是“神的意志”,并創造了宗教。4.世界的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和佛教。(1)基督教:世界上信仰人數最 的宗教。① 創始人:耶穌② 形成地區:亞洲 部③ 典籍:(2)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徒被稱為穆斯林① 創始人:默罕默德② 形成地區: 半島③ 典籍:《古蘭經》(3)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① 創始人:釋迦牟尼② 形成地區:亞洲 (古印度)③ 典籍《大藏經》【特別提示】三大宗教中,耶穌的“粉絲”約有24.6億;默罕默德的“粉絲”約有20億;釋迦牟尼的“粉絲”約有3.6億。 任務二:不同的文化習俗結合教材P104—P108完成任務二,并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古話形容了文化習俗的 性。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習俗經過長期演變而成,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2.衣服:傳統服飾實用性 ,能達到適應 的要求。各地傳統服飾,不論是面料、色彩還是樣式,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在現代社會,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往往穿上傳統服飾,歡慶佳節。① 在氣候寒冷的地區,傳統服飾多以 制品為主,并配有長靴、帽子和圍巾,便于 。② 在氣候炎熱的地區,傳統服飾則以棉制品或絲織品為主,相對薄且 ,以無領或者低領為主,便于 。3.飲食:受 的影響,各地種植的農作物、飼養的動物不同,傳統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人們的用餐方式也不盡相同。① 歐洲畜牧業分布廣,糧食作物以 為主,烤制的 、牛肉是主要食物,人們習慣用 用餐。②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糧食作物以 為主,米飯是主要食物,人們習慣用 用餐。③ 拉丁美洲糧食作物以 為主,人們習慣用玉米餅盛裝食物食用,玉米餅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4.傳統民居:在長期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各地傳統民居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風貌。例如,傳統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筑結構具有適應 的特征。① 歐洲北部林木資源豐富,人們用 建造房子。② 地中海沿岸地區石材豐富,人們多用 建造房子。5.傳統交通方式: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傳統的交通方式不同。現在,有的地方仍沿用傳統的交通方式,而大多數地方以現代交通為主。① 在亞洲東南部有些地區,因河道縱橫,陸路交通 ,人們利用船只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形成水上市場。② 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區古老的商道上,仍有 商隊行走。【特別提示】世界各地在節日、禮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傳統。例如巴西桑巴舞狂歡節、新西蘭毛利人哈卡節、西班牙斗牛節、泰國水燈節。(03合作探究)探究一:語言和宗教的分布1.請同學們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分布區。聯合國工作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2.請同學們分組,讀“世界宗教的分布”圖,說出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區。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佛教發源地主要分布地區【典例】著名學者邦奇為揭示世界人口分布問題,在地圖上取消了陸地和海洋,僅畫出人類密集的地區,人類密集區成為人類大陸。讀人類大陸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在人類大陸圖上世界人口密集區主要集中在( )A.南半球 B.中、高緯度 C.內陸地區 D.中、低緯度2.④地人們的主要語言和信仰的宗教分別是( )A.漢語佛教 B.漢語伊斯蘭教 C.英語基督教 D.英語猶太教探究二:三大宗教建筑特點根據圖片分小組總結各宗教建筑特征。【典例】請將宗教(小寫字母)與其宗教建筑(大寫字母)、主要分布地區(序號)用直線連接起來。A a基督教 ①東亞B b伊斯蘭教 ②歐洲C c佛教 ③西亞a— — 、b— — 、c— —探究三:認識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一些典型的傳統民居是人類順應自然環境的體現。可以從建筑材料、氣候等方面認識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1. 閱讀圖 5.18,說說圖示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1)說說兩處傳統民居所用建筑材料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2)說說兩處傳統民居建筑結構特點與當地氣候的關系。2.你還知道哪些傳統民居?它們與當地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典例】“珊瑚屋”是用珊瑚當墻,茅草搭建而成。數百年以來,廣東省徐聞縣海邊居民采據珊瑚石,作為建筑材料,建進了大量的“珊瑚屋”。近十幾年來,國家對珊瑚磁進行了保護,嚴禁采掘海中的珊瑚礁。目前,有關專家學者呼吁對現存“珊瑚屋”進行開發性保護。下圖為徐聞縣地理位置示意圖及“珊瑚屋”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影響早期“珊瑚屋”建造的主導因素是( )A.氣候 B.地形 C.土壤 D.科技水平2.下列關于“珊瑚屋”的特征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敘述,合理的是( )①夏秋多臺風,房屋結構低矮 ②冬季降雪豐富,屋頂斜③春季西北風強烈,窗戶小而低 ④氣候濕熱,墻體有孔隙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目前,有關專家學者呼吁對現存“珊瑚屋”進行開發性保護的主要目的是( )A.進行民俗教育 B.調節小氣候C.減弱溫空效應 D.保護生物多樣性(04知識圖網)(05強化特訓營)一、單選題1.下列關于宗教及圖中宗教建筑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是基督教建筑,該教創始于古印度B.乙是伊斯蘭教建筑,該建筑多見于歐洲、美洲和大洋洲C.丙是佛教建筑,該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D.甲是寺廟,乙是教堂,丙是清真寺讀某區域的人口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小題。2.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區( )A.都分布在高海拔地區 B.都分布在高緯度地區C.都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 D.都分布在內陸地區3.圖中M處,只生活著少量的因紐特人和拉普人,該地區人煙稀少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氣候因素 D.交通條件4.圖中N半島上的居民通用的語言和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A.英語 伊斯蘭教 B.阿拉伯語 基督教C.漢語 伊斯蘭教 D.阿拉伯語 伊斯蘭教如圖為“意大利某地景觀及當地居民照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5.與圖中建筑相關的宗教是( )A.伊斯蘭教 B.佛教 C.印度教 D.基督教6.當地居民主要為( )A.白色人種 B.黑色人種 C.混血人種 D.黃色人種7.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均在( )A.歐洲 B.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貝貝的爸爸常年參加我國赴北極地區的科考活動,每年考察期間他都會給貝貝發來一些北極地區土著居民——因紐特人的民居照片(如下圖所示),讀圖,完成下面小題。8.北極地區土著居民——因紐特人屬于( )A.混血人種 B.白色人種 C.黑色人種 D.黃色人種9.因紐特人居住的冰屋低矮面厚實,主要目的是( )A.抗寒保暖 B.抵御暴雨 C.利于散熱 D.通風透氣10.“蠔宅”是廣州小洲村的傳統民居。堅固的“蠔墻體”能有效抵御風雨侵襲,且蠔殼傾斜向下排列,有利于排流。蠔殼表面的小孔可以儲存微量的雨水,使住在“蠔宅”的人覺得十分涼爽:蠔殼墻外表堅硬粗糙,不好翻爬,明代很多家境殷實的人家用來防盜。如圖為“蠔宅”,讀圖,蠔宅”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是( )①沿海地區,蠔殼資源豐富 ②東南沿海多暴雪天氣,利于排雪③沿海多經商富人,蠔殼墻體利于防盜 ④南方地區夏季高溫,“蠔宅”具有一定的降溫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解答題11.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世界人口增長數據年份 1830 1900 1930 1950 1974 1987 1999 2011人口數/億 10 17 20 25 40 50 60 70材料二 世界人口分布圖材料三 雪屋是生活在北冰洋沿岸因紐特人的獨特建筑。“建筑材料”全部是雪,是用各種規格的雪磚壘砌而成,半球形的雪屋從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鍋扣在地上,墻體較厚,易于保暖。(1)根據表格中世界人口數據,將“世界人口增長折線圖”補充完整。可以看出1830年--1987年,世界人口增長越來越 (快/慢)。(2)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可知,世界上大多數人居住在 緯度地區;從海陸位置上看,世界上大多數人居住在 地區;從地形上看,人口大多數集中居住在 地區;(3)⑧和⑥地區人口稀少,試分析其原因⑧ ⑥(4)近些年來,④地區的部分國家出現人口負增長,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有 、(5)民居是人類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產物。結合材料,試分析因紐特人的雪屋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3 多樣的文化 導學案(原卷版).docx 5.3 多樣的文化 導學案(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