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寫作:自找“苦”吃 導寫【原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有一批熱血青年,他們厚植愛農情懷,勤練興農本領,“甘”于田間,自找“苦”吃。2023年5月3日,老一在給他們的回信中強調:“你們在信中說,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怎么去聯系群眾,青年人才就要‘自找苦吃’,說得很好。”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樣的聯想與感悟?請寫一篇文章,體現你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分析】 首先界定“自找苦吃”這一核心概念,“苦”,不是泛泛的“苦”,也不是一般意義的面臨困境即“苦”,在材料中是扎根田間、扎根基層的環境之苦,“苦”可以是肉體經歷的苦,可以是環境的相對艱苦,是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內容,是不容易獲得成功的領域,當然也可以是由此而產生的精神的困境。“自找”,是主動自我鍛煉的姿態。其象征著對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自找苦吃”不同于被動受苦,它以主動自覺為前提。 “自找苦吃”,不是盲目吃苦,而是主動到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展示新時代青年應有的精氣神。引導青年“自找苦吃”,并非單純讓青年為了“吃苦”而去“自找苦吃”,需要明白“吃苦”是磨煉自我的途徑,而不是最終目的,實現“苦盡甘來”的矛盾轉化才是最終目標。 可以從青年面臨的社會環境、時代賦予青年的的使命、青年的特點等角度談為什么要“自找苦吃”,從而探討“自討苦吃”的價值。可以立足當下,結合當下社會青年中存在的“躺平擺爛”、安于舒適圈等現象,強調“自找苦吃”的現實意義。 寫作時,可以從“自找苦吃”的內涵與實質、“自找苦吃”的重要意義、如何“自找苦吃”等角度展開具體論證,如能結合材料“‘甘’于田間,自找‘苦’吃”,以“自找苦吃”為核心,談苦甘的轉化,談透了“吃苦”的核心意義則更佳。【一類文標準】60——51分 審題精準:緊扣“自找苦吃”關鍵詞,扣緊青年特點,不旁逸,概念理解準確、深刻。 思想內容深刻:對觀點的分析透徹、有深度,重點深入挖掘“自找苦吃”的原因、意義,有現實意義,論證充分、有力;素材使用、名言引用規范、恰當,能有力證明觀點。 表達形式好: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有恰當的銜接與過渡。語言流暢,文采斐然,說服力強。【作文存在問題】 1、審題立意方面:(1)關鍵詞的抓取不準確,如新青年,厚植愛農情懷,實事求是,鄉土中國等。立意偏向“青年需要奮斗”“青年在鄉土社會中拼搏”“實干”“腳踏實地”“追逐夢想”等;通篇不見關鍵詞。(2)缺乏概念界定意識,大談自然之苦、環境艱苦,導致主體部分例證材料與關鍵詞不適配。“自找苦吃”,“自找”的主體性體現不明顯。 2、行文論述方面:(1)極少有學生做好概念的界定,沒有具體闡釋,造成后文論述不知所云。(2)有的關鍵詞選擇恰當,但是事實論據不典型,僅在論證苦難的意義,不能很好地論證“自找苦吃”;有的文章只談“吃苦”,或者經歷苦難,苦難帶給人的磨礪作用,“自找苦吃”的主動性在行文中體現不足。(3)論證缺乏邏輯:開頭結尾提出了“自找苦吃”這一關鍵詞,但其主體部分從奮斗、責任等多個角度論述如何吃苦耐勞。前文缺少概念界定及價值意義的分析,顯得突兀,使文章觀點立不住;也有分論點的部分開頭寫的是拼搏奮斗、實事求是,但是到了段落的最后的部分以自找苦吃的必要性來收尾。(4)隨便偷換話題詞,什么苦中作樂,先苦后甜,吃苦耐勞。(5)論述段只羅列事例,沒有緊扣“自找苦吃”來加以論述(6)論證材料單一,很多都是寫奧運冠軍一類。3、價值觀方面:(1)把“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封建價值觀念奉為信條。(2)大部分學生論證自找苦吃的目的、意義和價值時僅僅圍繞個人發展、人生目標層面談,雖然是對的,但沒做到整體把握材料,沒有思考“厚植愛農情懷,勤練興農本領”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就看不出材料中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所以也就很難上到一類文。4、文面方面(含標點)仍需強化【確定關鍵概念】為什么會抓錯關鍵概念呢?當學生審讀材料時,看到多個他認為的關鍵詞,本能地會將眾多關鍵詞放在一起,然后判斷多個關鍵詞的關系,比如條件關系,因果關系,并列關系等等。我們要指導學生在可能不足50分鐘的時間里,準確理清關系,找到關鍵概念。本次考試的材料只有兩句話,但學生的試卷上,有的標畫出來了“厚植愛農情懷”“‘甘’于田間”“自找‘苦’吃”“實事求是”等一系列關鍵詞。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必須要分清主次,這里所用的能力就是我們閱讀理解的能力。本材料共有兩句話,第一句是說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有一批熱血青年的做法是“甘于田間,自找苦吃”,第二句話是習總書記對這批有志青年的“自找苦吃”給予認可與贊賞。這樣著眼材料全局的話,我們會順利找出核心關鍵詞是“自找苦吃”,而其他詞語如“厚植愛農情懷”,它是青年學生能夠“自找苦吃”的原因,“甘于田間”是青年學生“自找苦吃”的行為,而真正理解“實事求是”的內涵是這批青年學生“自找苦吃”后的收獲。而且,考生寫作時也要由這批青年學生的做法生發聯想與感悟,如“甘于田間”的做法就是引導考生不怕生活、學習、工作等各方面的苦,勇于找苦吃,甘于吃苦,不能把這里的“甘于田間”坐實了而去寫深入農村。因此,在此處提醒學生:一定要整體把握材料的意思,不可斷章取義、盲目確定。【優秀概念闡釋段】文段一:自找苦吃中的“苦”并非指苦難、痛苦,而是一種鍛煉,一種使人獲得新知識、道理或心理與精神上的成長的經歷,自找苦吃,便是從經歷中獲取成長的養分。自找苦吃,也并非當下處于風口浪尖的“沒苦硬吃”。沒苦硬吃,是吃不必要的苦來獲得心里的滿足,并沒有收獲;自找苦吃,則是選擇一條困難、艱辛的道路去探索、發掘,進而有所收獲,故自找苦吃是個人成長的一個選擇。它伴有陣痛,但使人受益匪淺,有所進取。文段二:何為苦?是紅軍長征途中飽受的身體摧殘之苦嗎?是瀕臨滅亡、無家可歸的悲涼之苦嗎?還是吃不飽,穿不暖,衣食不足的供養之苦?我認為這都不是符合新時代所定義的苦,新時代的苦是像北斗、墨子、天問等航天航空人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獨,頂得住壓力,在無人問津的急需探索的道路開疆拓土之苦,是像俞鴻儒院士等在無人在意的領域甘坐十幾或數十年如一日冷板凳之苦。文段三:自找苦吃是一種放下身段,腳踏實地,不怕吃苦的積極態度,它并不是一味的要求人們走毫無意義的彎路,而是要求我們秉持不畏困難的理念,以實干精神投身事業而不斷錘煉自己的本領。文段四: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自找苦吃是青年人才的優秀品格。苦,即人生路上種種困難、麻煩、辛勞與磨礪。我們并不歌頌無謂的苦難,而是鼓勵青年人在生活中堅持問題導向,提高自我要求,主動的發現困難,迎難而上,在與艱難困苦的纏斗中實現自身的成長。文段五:自找苦吃,并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無知與莽撞,而是明知困難卻仍要繼續前行的勇者姿態。文段六:何為自找苦吃?我認為這里提到的苦不僅指身體上的勞苦,而更應是精神上的苦。自找苦吃,不是沒苦硬吃,我們成長在一個科技發展迅速、衣食溫飽不愁的時代,因此我們不必回頭走老路,用缺衣少食來體現自己能吃苦的精神,而應充分利用時代發展的便利,將自己的愛國情懷與人生目標融入在腳踏實地的每一步中。在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行動中品精神之苦。文段七:(三個“是什么”層面的分論點,讓文章結構清晰明了。)自找苦吃,不是有苦就吃,而是通過必要的苦磨礪自身,擁有堅強的心智與毅力,擁有鋼鐵般的意志。自討苦吃,苦是一味良藥,通過實踐中的苦讓我們走進原生態生活,擴開我們的眼界,從此認清自己負擔的責任。自找苦吃,即自主的主動的去尋找苦難,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樹立目標,督促自己成長,實現進一步的提升。小結:其實概念闡釋段的最常用的句式是“是……不是……”,在概念比較中加深對關鍵概念的闡述,當然若有具體的事例輔佐抽象的概念闡釋會更加明了。關鍵概念的闡釋在文中可以呈現為一個獨立的段落,當然也可以分出層次設為分論點。寫作雖沒有模式,但要有內在的邏輯,只要邏輯自洽,邏輯線條硬朗,皆可成為佳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