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模擬導寫及范文:適度地糾結,理性地咨詢,審慎地抉擇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東野圭吾在《解憂雜貨店》里說:其實所有糾結做選擇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詢只是想做出內心所傾向的選擇。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審題指導作文材料來自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命題人有意省去了后面一句話:“我們總是希望有人能為我們指明方向,可最終的所謂命運,還是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因此,此題難在揣摩材料的觀點態度,但從“早就有了答案”“內心所傾向的選擇”看,東野圭吾的態度傾向于自主選擇,而非“咨詢”他人。 材料的三個關鍵詞:糾結,咨詢,選擇。 先看《現代漢語詞典》對“糾結”的解釋:思緒紛亂,心情煩悶。可將“糾結”當做背景。人活這一輩子,最難莫過抉擇。尤其在這個人心多變、思想多元、問題多解、選擇多樣的社會。應該說,每個人都有“糾結”的時候,甚至是一生都伴隨著“糾結”——選A還是選B?學文還是學理?出國留學還是國內發展?繼續深造還是參加工作?去二三線城市還是去北上廣深?擇偶看顏值還是看人品?先成家還是先立業?親情與學業、家庭與事業、情與法、義與利如何權衡?等等等等。 “所有糾結做選擇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我們內心有自己的選擇,或有選擇傾向,只是暫時不做出決斷,給自己留點思考時間,提供緩沖空間,打消層層顧慮,做好充分論證,會有糾結、模棱、含糊,會有猶豫和舉棋不定。 “咨詢只是想得到內心所傾向的選擇。”咨詢是指“詢問,征求意見”。“咨詢”的情況有多種: 一、結合特定語境看,“咨詢”可能是先入為主式“調研”,或徒具形式的“過場”,還可能是凡爾賽式的炫耀,咨詢者只是為了得到一種心理暗示與自我安慰。心理學有個名詞叫“驗證性偏見”:為了維護自己的信念,佐證自己的觀點,人們會“善于發現”有利于自己的“證據”,樂于聽取能與之共鳴的聲音。 這個時候,我們更應遵從內心的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減少無謂的、不必要的、價值不大的“咨詢”,甚至返回材料的源頭——不必太“糾結”,該斷則斷,趁早抉擇,不被外部聲音干擾,不能太過彷徨,不能指望他人指明方向,不能坐失良機。 二,一分為二地看,“咨詢”也可能是出于審慎考慮,或者對自我判斷缺乏信心,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或指導,尤其是師長等“過來人”的真知灼見,讓自我判斷得到驗證與支撐。如果得到的意見是建設性的,他人的“認同”是真心且理性的,那么這種“咨詢”也是有益有效的,它將成為一股動力,推動我們做出選擇,讓設想成為行動,把答案變成現實。也就是說,我們要謙虛學習,善于利用與借助“咨詢”,來做更理性更科學的決策。 但不管怎么面對“糾結”,無論做不做“咨詢”或“咨詢”是否有效,人生諸多難題的“選擇”權,最終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自己定奪,為自己負責,選了做了,就不管前路,不管結果,無悔無憾,無怨無尤。典型立意 ①適度地糾結,理性地咨詢,審慎地抉擇 ②糾結是人生常態,咨詢緩解“選擇糾結癥” ③所有重要的抉擇,最終都要靠自己 ④既相信自我判斷,也適當“咨詢”他人 (既獨立“思”,也主動“問”) ⑤巧借“咨詢”之光,聆聽內心答案 ⑥學會向外“咨詢”,而不依賴“咨詢” ⑦多維度的“咨詢”心理析因(不夠自信;充分論證;走個過場) ⑧不能摒棄“咨詢”,但多數“咨詢”沒有答案 ⑨不必糾結,遵從內心,自主抉擇 ⑩樹立信心,提高自我認同感,不受外部聲音干擾 避免無謂的糾結,減少無意義的咨詢 避免過于自我,善取它山之石 …… 擬題示例自己做干枯荒野上的雨(57分作文)遇事不決,可問春風(54分作文)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 巧借“咨詢”之光,聆聽內心答案 遵從內心,矢志前行 自成羽翼,不仰云梯 做一只自由的鳥 獨立抉擇,善假人言 獨立果敢,從心而擇 心之所向,即為答案審慎咨詢,理性抉擇佳作展示人生選擇,自主來做 人生路上,我們會站到許多個岔路口,總會駐足觀瞻,難免會有糾結。 正如東野圭吾在《解憂雜貨店》中描述的,糾結做選擇者,其實心里早有答案,只是通過“咨詢”,尋找傾向性的“證據”。對號入座,我們不也曾是或仍是他說的那種人? 誠然,每個個體有別,各自的道路不一,遇到的問題也迥異,或簡單或復雜,或直白或隱晦。我們要考慮的方方面面,也不盡相同。因而我們心里冒出想法,有了選擇,又顯得底氣不足,陷入糾結,這是人之常情,也符合常理。 于是,我們舉起“咨詢”的求助器,會把目光移向他人,希望借人之力,推己一把。如此一來,我們似乎可以卸下一點選擇的壓力,可以逃避沉甸甸的責任感,甚至覺得,將來有好處,收歸己有,若有惡果,順勢推給我們咨詢的對象。 然而,這真的可能嗎?不,好處是你的,惡果也是你的。走錯了路,撞了南墻,你頂多是秋后算賬,發句牢騷:“想當年,就是聽了別人的!”當初真正做出選擇,邁步向前的,還是你自己。沒有人架著你的雙腿,沒有人可以真正褫奪你的抉擇權。我們最終要順從的,不是父母師長,不是閨蜜知己,不是誠心咨詢或者假意請教的專家或“過來人”,而是你內心最深處的想法,你已經萌發即將破土而出的選擇。 既如此,我們在做出終極選擇前,怎樣避免過多的猶豫糾結,避免咨詢這咨詢那的周折呢?我想,無非是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曰堅信自我判斷,培養獨立意識。邁入18歲門檻,我們即將成為社會人。到哪個城市讀書?就讀哪所大學?選哪個專業?完全可以有自己心儀的目標,哪怕是“張雪峰”們再見多識廣,也不足以撼動我們的本心。張揚起“自我”的旗幟,不管那東風駘蕩,或者西風烈烈。 二曰提高行動力,加大執行力。想好了,選好了,就抬腳往前,一步一個腳印。不要怕荊棘密布多歧路,不要怕云遮斷歸途。老話說得好: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而人生最快意的,莫過于《長安三萬里》中,李白的那聲長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哪怕有點糾結,有點瞻前又顧后,人之為人,首先努力做自己,大膽做自己的選擇。 我忽的想起了,智慧老人傳給小年輕的十二字真經——年少時“不要怕”,老了后“不要悔”。聽,你內心的聲音 艷陽高照,鄰家小女孩嘴饞,買了一朵美麗的棉花糖,又犯了難:吃了就沒得玩,玩了就不能吃。她跑過來問我怎么辦? 面對她的“糾結”,我又能給出怎樣的“建設性意見”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像這個小女孩:明明心里有了答案,又想著去咨詢別人。東野圭吾不愧是洞悉人心的高手,他的一番話,看似隱晦,其實引導我們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應該說,人人都有難題,人生注定“糾結”。我們糾結于選擇時,正確答案既埋于心中,也溢于言表。我們拋出問題,卻往往無疑而問。我們只是建好了一條心情快車道,把讓自己快樂的回復,裝上精心裝配的跑車,把不契合內心的想法,通通過濾掉剔除掉,然后朝著既定目標駛去。 但既然心中已有答案,又何必過多糾結、反復咨詢呢?絲線纏繞,織起密網,但纏住的也可能是自己。何如解絲拆線,或者揮刀一斬?或許只是那一聲脆響,響出了釋然,響出了心聲,響出了前路的召喚。 年輕的一代,從小到大,總在解各類人生難題,不懂就詢問父母和老師,可久而久之,我們似乎失去了自我的判斷,我們還振振有詞,為自己辯解。我們把“選擇困難癥”當作擋箭牌,它遮住了鋒利的箭矢,也遮住了自己的心窗。我們習慣了被安排、被預設、被包攬,外在的聲音越來越宏大,而內心的聲音越來越微弱。 其實試著大聲講出心里話,并且大膽地去做,恐怕東野圭吾筆下的“解憂雜貨店”或許就要失業了吧。藉由咨詢,更好地確立心中的理想選擇,當然是錦上添花的好事。但別忘了自己才是做決定的那個人,心之所向,就是行之所趨。成長的標志,大概就是聽見并順從內心的聲音。 窗外的陽光依舊珊珊可愛,鄰家小女孩依舊笑得爛漫,我摸了摸她的腦袋,笑著說:先把它吃了吧,只要開心就好,你認真聽聽,心里的那個聲音! 我是對她說,又何嘗不是對我自己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