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松柏中學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高一語文【參考答案】一、基礎鞏固題(15分)1.A 解析“或”均為“有時”的意思;因:①依據,②于是;且:①暫且,②將近;已:①己經,②停止,放棄2.B 解析 存:問候,探望。3.D 解析A項,“信”,古義為的確,實在,今義為書信;B項,“萬里”,古義為遠離故鄉,今義為一萬里的距離;C項,“百年”,古義這里借指晚年,今義很多年或很長時期;人的一生,終身。4.D 解析D項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例句與其他三項均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5.C 解析 A、B、D項為比喻,C項為夸張。6.C 解析A.使動用法;B.名詞作狀語;C.名詞作動詞;D.意動用法7.B 解析 A項,定語后置;C項,狀語后置;D項,主謂倒裝8.D 解析 “創立了婉約詞派”錯誤,在她之前的晏殊(開創北宋婉約派詞風)、柳永(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就已經是婉約派詞人了。9.B 解析 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一定的聯系,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有因果關系,“軾”是車前的橫木,“瞻”是高瞻遠矚的意思,在馬車上扶著車軾方便看,瞻與軾有關。10.D 解析:①“廬岳”指江西廬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②“十年幕府”與杜甫的人生經歷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住,所以此對聯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③從“狂”“殺”二字來看,此對聯與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④“春水”“群鷗”照應杜甫《客至》的內容,杜甫又自稱“少陵野老”,此對聯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11.C(選C,“靜謐清幽的氛圍”錯,營造出的是凝重壯美的氛圍。)12.A(村與村之間的關系是孤立和隔膜的。同一個村落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熟悉的,由此構成熟人社會。)13.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觀點的能力。A.由“身”到“家”到“國”到“天下”,可見強調以“己”為中心,體現差序格局的特點。B.意思是: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可見體現了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C.一個人得道成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了勢。可見體現了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D.“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bì顏色”(不偏袒親人,不偏向有權有勢的人,不看重美色。)體現的是一種公正的精神,與題干表述不符。故選D。14.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的把握的能力。A.從文中“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可知,“安土重遷,葉落歸根”表達的是鄉土的穩定性。B.“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意思是:籠子里的鳥兒懷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魚兒思念原來嬉戲的深潭。表達的是鄉土的守舊。文中相關的內容有“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即使像抗戰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C.“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表達的是講義氣,有正義感,這是指陌生人之間的交往。《鄉土中國》之“鄉土本色”一節中沒有相關的表述,這不是“鄉土本色”的特點。D.“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兩國雞狗的叫聲都可以聽見,各自吃自己國家豐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發動戰爭。這里指住的很近,但交往很少。從文中“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一處住在的集團為單位的”“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以村與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可知,“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鄉土的封閉性。故選C。15.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閱讀名著的能力。“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說的是鄉土社會的鄉土本色,選自《鄉土中國》中的第一章《鄉土本色》。故選B。二、現代文閱讀(共16分)16.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實際上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錯誤。文中對于金屬板的數量問題,曾明的同事和負責人或事開玩笑,或是敷衍了事,沒有給他合理的回答,他主動給電臺的主持人打熱線電話;“主持人告訴他,這算是一種病態心理”,并不是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 B.“對人一視同仁,維護他人尊嚴”錯誤。結合原文“從根本上說你對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悶不平,看起來你已經適應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實你并沒有適應,你還需要繼續適應……”和劉主任的話被曾明打斷后劉主任的反應,可知劉主任對曾明更加體貼關心,鼓勵他適應失明以后的生活。C.“構成了小說的基調與主題”錯誤。“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還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表現了劉主任面臨的困惑,并不是小說的基調與主題。另外,小說通過這一問題,意在表達人們應理解關注殘疾人心理問題。故選D。 17.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體現著作者對盲人世界的認識”錯誤。平實、質樸、簡潔的語言符合“劉主任是調解戰線的先進”的身份特征,體現作者對殘疾人的關愛。故選D。 18.(4分)①劉主任說:“我在……”停頓一下,問道:“你是盲人 ”②曾明愣了一下,搖了搖頭。劉主任又問一遍:“你失明以后,做夢嗎?”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夢,這是事實呀。”④“也許吧……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說,在盲人中,是先天盲人更痛苦呢,還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這個問題我總是想不明白”⑤劉主任說:“我已經聽到了你的腳步聲。”(每點一分)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結構構思技巧的能力。根據題干可知,需要從前文有關劉主任言談舉止的描寫中篩選他也是盲人的細節。①“劉主任說:‘我在……’停頓一下,問道:‘你是盲人 ’”暗示他是一個盲人,因為“停頓一下”表現了劉主任猜測到曾明是盲人,然后又通過問的方式而不是“看”來確認。②“曾明愣了一下,搖了搖頭。劉主任又問一遍:‘你失明以后,做夢嗎?’”暗示他是一個盲人,因為曾明在回答第一次的問題時,是用的搖頭這一肢體語言,劉主任“看”不到,所以又問了一遍。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夢,這是事實呀”暗示他是一個盲人,因為曾明是盲人,他失明后沒做過夢,然而劉主任也知道盲人不做夢是事實。④“也許吧……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說,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還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這個問題我總是想不明白”暗示他是一個盲人,因為兩人討論“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還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這一問題是,劉主任發出“這個問題我總是想不明白”的感慨。⑤“劉主任說:‘我已經聽到了你的腳步聲。’”暗示他是一個盲人,因為劉主任判斷有沒有人進入辦公室,是靠人的腳步聲,是通過聽覺來判斷的。19.(6分)①小說從盲人曾明的角度講述故事,使讀者更容易體會曾明的心理狀態,感同身受/拉進與讀者的距離。②讓劉主任的行為和言語顯得有些奇怪,引發讀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劉主任是盲人這一重要事實直到結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一點2分)【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敘述視角和藝術效果的能力。小說圍繞曾明展開,展現了曾明和老陶的沖突和兩次找劉主任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從“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這一點點?”的疑惑,到“失明的時間不很長”的不適應,最后“突然感覺自己內心一片明亮”而釋然,從曾明的角度講述故事使讀者容易體會他的心理狀態,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小說中,曾明去找劉主任,劉主任不解決曾明的問題,卻反問了“失明的時間不長?”“做夢嗎?”“先天的盲人更痛苦,還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等問題,而且總是用“熱乎乎的手”牽著曾明,從曾明的角度講述劉主任奇怪的行為和言語,能引發讀者的好奇和想象。小說結尾“曾明聽到身邊有人在說話,他們說,瞧,兩個瞎子手牽著手在走路呢”,揭開了劉主任也是盲人的事實,使小說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古詩文閱讀(共49分)古代詩文閱讀Ⅰ(本題共4題,19分)20.所A不B朽C者D垂E萬F世G名H孰I謂J公K死L凜M凜N猶O生【答案】DHL【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垂名萬世是不朽的。誰說公死,你凜然猶生!“所不朽者,垂萬世名”是判斷句,“者”和“名”后斷開,即DH處;“孰謂公死”中,“孰”是主語,“謂”是謂語,“公死”是賓語,句子結構完整,前后斷開,即HL處。故選DHL。D 【詳解】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長短句,文中指詩詞”錯。在文中指詞。故選D。22. 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信州謝源明不顧幕僚的反對向辛棄疾求助”錯,由原文“時信守謝源明乞米救助,幕屬不從,棄疾曰:‘均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可知,是辛棄疾不顧部下反對,借糧給信州謝源明。故選C。23. (8分)(1)欲望陛下深思致盜之由,講求弭盜之術,無徒恃平盜之兵。(4分)希望陛下深入思考產生盜賊的緣由,講求消弭盜賊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盜賊的軍隊。(2)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4分)當時,樞密院有不喜歡這種做法的人,多次阻撓這件事,辛棄疾卻做得更盡力,最終沒有改變他的做法。【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致”,招致、產生;“弭”,消弭;“徒”,只。“恃”,依靠。(2)“樂”,喜歡;“沮撓”,阻撓;“卒”,最終;“奪”,改變。24. (2分)看法:①說明二人情誼深厚,辛棄疾對朱熹的去世深感痛惜;(任選一點1分)②表現了辛棄疾不畏世俗、堅持正道的高貴品質。(1分)【詳解】由原文“棄疾嘗同朱熹游武夷山,賦《九曲棹歌》”可知,兩人同游山,說明二人情誼深厚,辛棄疾對朱熹的去世深感痛惜。由原文“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可知,表現了辛棄疾不畏世俗、堅持正道的高貴品質。參考譯文:辛棄疾,字幼安,齊地歷城人。乾道四年,辛棄疾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擔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湖湘地區相繼爆發的農民起義,被辛棄疾全部討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而貪吏迫使他們為盜。希望陛下深入思考產生盜賊的緣由,講求消弭盜賊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盜賊的軍隊。告誡州縣,以仁愛百姓為本,有違法貪贓者,讓各部門盡職盡責,不要只糾舉小官吏應付了事,而為自己掩飾過錯。”皇上下詔嘉獎他。皇上下詔命辛棄疾進行籌劃,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馬殷營壘的房基,修建寨柵,招納步兵兩千人,騎兵五百人。侍從在外,戰馬鐵甲齊備。他先用五萬緡錢在廣西買五百匹馬,皇上又下詔命令廣西安撫司每年捎帶買三十匹。當時,樞密院有不喜歡這種做法的人,多次阻撓這件事,辛棄疾卻做得更盡力,最終沒有改變他的做法。各種費用上萬計,辛棄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馬上解決。進諫的人把辛棄疾聚斂財富的事上奏給了朝廷,朝廷就下發了御前金字牌,讓他日落的時候停止作罷。辛棄疾接過來把它藏了起來,出去嚴責監辦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飛虎營柵,違背期限就要按軍法治罪。飛虎營如期落成,辛棄疾上書陳述事情的經過,畫好圖紙呈給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氣。軍隊建成,雄鎮一方,是江上各部隊中最好的。他被差遣為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當時江西一帶發生嚴重饑荒,皇帝命令辛棄疾督辦賑災工作。剛一到災區,辛棄疾就在通衢大道張榜說:“囤積糧食的流配,強買糧食的殺頭。”接著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錢銀器,號召官吏、儒生、商賈、市民分別推舉有實際才能的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借貸錢物,等到他們領命運回買來的糧食,不取利息,約定月底到城下銷售。于是運糧的船只接連來到,糧價自行降低,百姓賴此得以度過饑荒。當時信州太守謝源明乞求撥米救助,辛棄疾的部屬都不答應,辛棄疾說:“都是一樣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撥給了信州。皇帝嘉勉這件事,給辛棄疾進一級俸祿。辛棄疾為人豪爽崇尚氣節,能識別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內名士。辛棄疾曾和朱熹游歷武夷山,作賦《九曲棹歌》。朱熹死時,偽學正遭禁止,甚至沒有為他送葬的門生故舊。辛棄疾寫祭文去哭他說:“垂名萬世是不朽的。誰說公死,你凜然猶生!”辛棄疾一向擅長作詞,他寫的詞風格悲壯激烈,有《稼軒集》流傳于世。古代詩文閱讀II(本題共3題,10分)25.A 【詳解】A.“由內及外”錯誤,由外在行動而內在心理,應該是“由外到內”。26.D 【詳解】D.“以明月初升的動態渲染了景色之靜美”錯誤,“流景”指如流的光陰,句意為“在空閑時分才知光陰漫長”,選項曲解詩句意思。27.(4分)①楊花一整天被風吹了又落,落了又起;(大意1分)雨滴打在梧桐葉上,點點滴滴,連綿不斷。(大意1分)②【形式】“又”和“更”都強化了無聊單調之感,(1分)【內容/情感】表現了詩人的煩亂和孤寂(1分)。古代詩文閱讀III(本題共10題,20分)28.(1)契闊談言燕,心念舊恩 (2)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3)霓為衣兮風為馬 虎鼓瑟兮鸞回車(4)往往取酒還獨傾 一尊還酹江月(5)氣吞萬里如虎 贏得倉皇北顧 (6)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7)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8)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9)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0)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四、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題,10分)29.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C.“即承載著平等觀念和憲法觀念的個人主義”說法錯誤,《差序格局》一章中明確說明承載著平等觀念和憲法觀念的團體格局中的個人主義”。故選C。30.C【解析】自相矛盾:比喻行事或言語先后不相應、互相抵觸。格格不入:形容彼此思想不協調,想法不相容。語境指格局結構不協調,應選“格格不入”。潦倒歸來:失意頹喪地回來。衣錦還鄉:指富貴以后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故鄉。語境以蘇秦為例說的是人失勢后社會圈子的變化,應選“潦倒歸來”。世態炎涼:指一些人在別人得勢時百般奉承,別人失勢時就十分冷淡。人走茶涼:比喻世態炎涼,人情淡漠。語境指的是兩種情況,沒有特指人情淡漠,應選“世態炎涼”。31.(4分)①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②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解析】第一處,前文有“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指的是兩種情況,后文說的是“窮苦人家的街坊”少,那么此處應填相反的一種,即“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多”之類的意思;第二處,前文說的是“家庭可以很小”,也可以“大到像個小國”,取決于“中心勢力的變化”,此處是一個總結句,說的是社會圈子伸縮的原因,應填“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五、寫作(60分)題目中“煙雨”目的是創造詩意感,以期文字表現上的文采,同時有一定限制性,看學生能否創造詩性情景,或者是有創造性,如果能脫離現實性煙雨場景,寫出與詩歌、詩人相遇的煙雨般的心理境況,也是可以的。“詩路”兩個目的,一是寫記敘文,明確文體,一是內容上要求與詩歌有關系。松柏中學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高一語文試卷本試卷共8頁。滿分 150分,答卷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在試題卷、答題卡規定的地方填寫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生要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的“準考證號、姓名”與考生本人準考證號、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基礎鞏固題(15分,每小題1分)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①云霞明滅或可睹 ②一食或盡粟一石B.①我欲因之夢吳越 ②余因得遍觀群書C.①且放白鹿背崖間 ②年且九十 D.①迷花倚石忽已暝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2.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少無適俗韻 適:適應 何時可掇 掇:拾取,摘取B.枉用相存 存:生存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憔悴:凋零、枯萎C.守拙歸園田 守拙:不隨波逐流,固守節操 萬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鄉D.契闊談讌 契闊:久別重逢 失向來之煙霞 向來:原來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煙濤微茫信難求 B.萬里悲秋常作客 C.百年多病獨登臺 D.潦倒新停濁酒杯4.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辭手法與例句不同的一項是( )例句:越陌度阡A.煙籠寒水月籠沙 B.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5.下列詩句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C.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D.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方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A.栗深林兮驚層巔 B.贏得倉皇北顧 C.鼓瑟吹笙 D.糞土當年萬戶侯7.下列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A.馬之千里者 B.何陋之有 C.狗吠深巷中 D.曖曖遠人村8.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其詩歌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美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現存900多首。B.杜甫,字子美,人稱“詩圣”,風格以沉郁為主,講求煉字煉句,把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C.辛棄疾,字幼安,作品風格豪放悲壯,意境雄奇闊大,氣魄宏偉,具有浪漫主義特色,大量用典。D.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詞善用白描手法,狀物抒情細膩精巧,語言清新自然,創立了婉約詞派,影響很大。9.下列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吟,古代詩歌的一種體式,形式活潑,不拘一格。常見古體詩的體裁還有歌、行、引、曲等。B.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的是有聯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與“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卻毫無聯系,如蘇軾,字子瞻。C.綸巾: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后被視作儒將的裝束。D.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引伸為普通、平常。巷、陌,這里都指街道。10.下列對聯中,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的一組是①為聞廬岳多真隱,別有天地非人間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詩補蜀風③狂到世人皆欲殺,醉來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鵠先生骨,春水群鷗野老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下列對第一單元詩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以鋪陳排比的句式,熱烈歌頌了“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時期人民那種奮起直追、高揚個性、改變“弱國愚民”狀況的強烈愿望。B.《紅燭》注重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美,如:重復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后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C.《峨日朵雪峰之側》借助眾多意象,營造出靜謐清幽的氛圍,將飽含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D.《致云雀》用第二人稱表明詩人視云雀為朋友、知音,更能直接傾訴詩人內心的苦悶與追求。12.下列有關《鄉土中國》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土社會中,人們聚村而居,村與村之間的關系是熟悉的,由此形成熟人社會。B.與西方社會捆柴式的團體格局不同, 鄉土社會呈現出同心水波紋式的差序格局。C.依靠傳統的力量,通過教化,人們服膺于“禮”,鄉土社會的秩序便得以維持。D.鄉土社會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13.下列不能說明“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一項是( )A.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B.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C.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D.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14.費孝通《鄉土中國》中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下列不能反映鄉土文化的是( )A.安土重遷,葉落歸根 B.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C.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D.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15.下列文字最可能選自《鄉土中國》中的哪一篇?(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A.《家族》 B.《鄉土本色》 C.《文字下鄉》 D.《男女有別》二、現代文閱讀(共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牽手范小青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壞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種眼病,醫生就預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個盲人。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這就是曾明必須選擇的路。曾明被介紹到街道辦的福利工廠去工作,往一塊小小的金屬板上輾螺絲。上班的時候,把一臺收音機開著,節目很豐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們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給電臺打熱線電話,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覺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輾螺絲對曾明來說,真是小菜一碟,進廠不多久,就已經很熟練。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鄰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屬板翻到了一處,他們一起蹲下來揀金屬板。才揀了幾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著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這一點點?” 老陶隨口回道:“這么湊巧哇,剛好一百。”“我數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廁所。”幾個人笑了起來,曾明道:“你們的意思,是我瞎說?”沒人回答曾明的問題,曾明便起身找負責人,負責人聽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計件,不要計較了吧。”“凡事總有個道理。”“扯不上,工資又不掛鉤……”曾明再沒有說話。晚上回家聽電臺節目,曾明打了一個熱線電話,把事情說了,主持人告訴他,這算是一種病態心理,解除的最好辦法,就是找人傾訴。主持人告訴曾明,曾明住處不遠的另一條街上,有一位在街道辦事處做調解的劉主任,建議曾明找那位劉主任說說,劉主任是調解戰線的先進。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們把他引到主任的辦公室時,曾明聽到劉主任正在調解民事糾紛,他聽主任說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當事雙方說通了,高興而去。曾明聽到喝水的聲音,接著劉主任問他:“你是不是我們這個街道的?”“是,是電臺的主持人叫我來的。”“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紹人來我這里。”曾明就把事情說了,說罷卻有好一陣沒有聽到劉主任的聲音,只覺得周圍有一種沉靜壓抑的氣氛,曾明還以為劉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問道:“你在嗎?”劉主任說:“我在……”停頓一下,問道:“你是盲人?”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沒有往深里想,只是點頭道:“是的,得了一種奇怪的眼病,醫不好。”“這么說來,你失明的時間不很長?”在曾明的感覺中,劉主任的聲音好像離得很遠。“半年吧。”“你……”劉主任又停頓了一下,問道:“你失明以后,做夢嗎?”曾明愣了一下,搖了搖頭。 劉主任又問一遍:“你失明以后,做夢嗎?”“沒,好像沒有夢見過什么。”他不明白劉主任問他這個做什么,或許是一種心理治療。“盲人做夢,若能看見東西,古時候稱作天眼開。”曾明想了想,說:“那恐怕說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們這樣,應該是能做夢的,人若盲了,已經夠痛苦,若連夢也做不起來,那就更慘,不能這么不公平吧。”“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夢,這是事實呀。”“你怎么知道?”劉主任沒有回答曾明的這個問題,卻回到了曾明的主題上,說:“你心中的這股氣,其實不是對著老陶的,你說是不是?從根本上說你對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悶不平,看起來你已經適應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實你并沒有適應,你還需要繼續適應……”曾明打斷劉主任的話:“沒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夠體驗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體諒我的心情吧。”劉主任笑了一下,說:“也許吧……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說,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還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曾明一時回答不出來。劉主任說:“這個問題我總是想不明白,我總是在想……”下面的話被一陣人聲打斷,有人進來說道:“劉主任,又來人了。”曾明知道劉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來道:“劉主任,你忙,我先走了,過日我再過來就是。”劉主任說:“好,我領你出去。”就有一只熱乎乎的手伸過來。一路過來,劉主任沒有和曾明說話,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劉主任辦公室里感覺到的那種沉靜壓抑。曾明繼續到福利廠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樣親切,好像誰都不記得曾經有過一絲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個夢,夢見劉主任對他說:“你怎么不來了?我很想你。”醒來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寧。過了幾天,他又到劉主任那里去,這一回曾明只讓人把他引到走廊端頭,他自己沿著走廊,很快摸到了劉主任的辦公室,進去,劉主任說:“我已經聽到了你的腳步聲。” 曾明說:“你的耳朵真好。”劉主任說:“你來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們一起出去走走好嗎?”“到哪里?”“到那地方你就知道。”一只熱乎乎的手伸過來,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牽著,他們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覺,好像到了一個類似公園的地方。“你聽到了什么?”“鳥叫,很多很多的鳥。”劉主任笑了,說:“是的,他們都在這里遛鳥,今天比賽。”曾明說:“比什么?”“比鳥的叫聲。”在一片嘰喳的鳥鳴聲中,曾明突然感覺到自己內心一片明亮,劉主任的熱乎乎的手又伸過來牽住了他的手,說:“走,我們上那邊看看去。”他們牽著手走了幾步,曾明聽到身邊有人在說話,他們說,瞧,兩個瞎子手牽著手在走路呢。(有刪改)1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曾明主動給電臺的主持人打熱線電話,不僅是為了發發牢騷,實際上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B. 知道曾明是個盲人后,劉主任并沒有改變自己調解糾紛時的慣常做法,這說明劉主任對人一視同仁,維護他人尊嚴。C. “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還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這個問題的提出與引發的思考,構成了小說的基調與主題。 D. 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說更側重于描寫他們精神上面臨的困惑,也體現出對殘疾人心理問題的理解與關注。17.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工人經常給電臺打熱線電話,寫出了福利工廠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也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筆。B. 小說通過曾明與老陶口角這個偶發事件,具體展現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現實問題,由小及大,構思自然。C. 第一次見劉主任時,曾明“覺得周圍有一種沉靜壓抑的氣氛”,這寫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D. 小說語言平實、質樸、簡潔,這種語言風格體現著作者對盲人世界的認識,看似平淡,實則很有韻味。18. 小說直至最后才交待劉主任是個盲人,但前文已有多處細節予以暗示,請找出相關細節。(4分)19. 小說從曾明角度講述故事,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6分)古詩文閱讀(共49分)古代詩文閱讀Ⅰ(本題共5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尋知潭州兼湖南安撫。盜連起湖湘,棄疾悉討平之。遂奏疏曰:“夫民為國本,而貪吏迫使為盜。欲望陛下深思致盜之由,講求弭盜之術,無徒恃平盜之兵。申飭州縣,以惠養元元為意,有違法貪冒者,使諸司各揚其職,無徒按舉小吏以應故事,自為文過之地。”詔獎諭之。詔委以規畫,乃度馬殷營壘故基,起蓋寨柵,招步軍二千人,馬軍五百人,傔人在外,戰馬鐵甲皆備。先以緡錢五萬于廣西買馬五百匹,詔廣西安撫司歲帶買三十匹。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巨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議者以聚斂聞,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罷。棄疾受而藏之,出責監辦者,期一月飛虎營柵成,違坐軍制。如期落成,開陳本末,繪圖繳進,上遂釋然。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差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時江右大饑,詔任責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閉糴者配,強糴者斬。”次令盡出公家官錢、銀器,召官吏、儒生、商賈、市民各舉有干實者,量借錢物,逮其責領運糴,不取子錢,期終月至城下發糶。于是連檣而至,其直自減,民賴以濟。時信守謝源明乞米救助,幕屬不從,棄疾曰:“均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進一秩。棄疾豪爽尚氣節,識拔英俊,所交多每內知名士。棄疾嘗同朱熹游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節選自《宋史·辛棄疾傳》,有刪改)2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需斷句處的字母填涂在答題卡上。(3分)所A不B朽C者D垂E萬F世G名H孰I謂J公K死L凜M凜N猶O生2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稱。與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建康”相同。B. 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報告工作、歌功頌德、議禮論學、陳政要、言兵事。C. 緡錢,可以指用繩穿連成串的錢;在漢代也可以作為計算稅課的單位;后泛指稅金。D. 長短句,文中指詩詞。詞是一種韻文文體,萌芽于南朝,興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2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辛棄疾在擔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期間,給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誡州縣以仁愛百姓為本,懲處違法貪贓者。B. 辛棄疾奉命籌建飛虎軍時;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終建成飛虎營柵,再陳奏事情的本末,畫圖進獻,解除了皇上疑慮。C. 辛棄疾任江西安撫使時,成功賑災;信州謝源明不顧幕僚的反對向辛棄疾求助,辛棄疾將十分之三的米船撥給了信州。D. 辛棄疾曾經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寫了《九曲棹歌》;他的文風悲壯激烈,有《稼軒集》流傳于世。2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欲望陛下深思致盜之由,講求弭盜之術,無徒恃平盜之兵。(2)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24. 朱熹去世時,他的學說正被朝廷宣布為“偽學”,門生故舊因避忌而不敢去送葬,辛棄疾卻前往哭祭,對此你怎么看?(2分)古代詩文閱讀II(本題共3題,10分)閱讀下面這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聲聲慢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郡圃春晚韓琦[注]溶溶春水滿方塘,欄檻風微落蕊香。盡日楊花飛又歇,有時林鳥見還藏。沉疴不為閑來減,流景知從靜處長。欲戰萬愁無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注]韓琦,北宋政治家,這是詩人晚年因病申請回到故鄉相州任職時的作品。25. 下列對兩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李詞開篇用七組疊字寫詞人的動作、感受、心理,由內及外,層層深入。B. 李詞寫大雁空是“舊時相識”,卻再也無法為她傳遞情思,徒增空寂和凄楚。C. 韓詩因芳時難留,產生傷春之情,又因年老體衰,沉疴難愈,產生傷己之愁。D. 韓詩末句的“堂堂”為公然、毫不顧及之意,寫出了春光離去的浩蕩之勢。26. 下列對有關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同樣寫春天,韓詩用細膩筆觸描繪出落蕊飄香的暮春之景,《歸園田居》則用白描手法簡筆勾勒出淡雅的陽春之景。B. 同樣寫愁,韓詩以“萬”字修飾,夸張地突出愁之多;李詞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化繁為簡,化多為少,欲說還休。C. “可堪”在韓詩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均為“不堪”之意,以肯定形式表達否定含義,有強化情感之效。D. “流景知從靜處長”以明月初升的動態渲染了景色之靜美,《琵琶行》以樂曲結束后水中映月的靜態側面烘托音樂之動人。27. 《聲聲慢》中的“更”字與《郡圃春晚》中的“又”字在詩中有異曲同工之妙,試簡析。(4分)古代詩文閱讀III(本題共10題,20分)28.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的情形。(2)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以農村特有的聲音來表現鄉村安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善于描寫想象的世界,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寫云中仙人出場時的穿著與出行工具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令人嘆為觀止。(4)酒文化與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有密切關系: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寫詩人被貶后獨自飲酒,借酒澆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________________”寫詞人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表達自己的情感。(5)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南朝劉裕軍隊的浩大氣勢,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寫好大喜功的劉義隆的慘敗局面。(6)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三次音樂演奏之后詩人的表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短歌行》中運用比興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詩人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8)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9)秦觀在《鵲橋仙》中表明愛情天長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10)《靜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運用雙關語來贊美姑娘的美麗。四、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題,10分)在我們鄉土社會里,不但親屬關系如此(每一個網絡有個“己”作為中心),地緣關系也是如此。現代的保甲制度是團體格局性的,但是這和傳統的結構卻( )。在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請酒,生了孩子要送紅蛋,有喪事要出來助殮,是生活上的互助機構。可是這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而是一個范圍。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① ,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這和我們的親屬圈子一般的。像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后來更多了,什么寶琴,岫云,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勢力一變,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到極端時,可以像蘇秦( ),“妻不以為夫,嫂不以為叔。”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 )有感觸,正因為這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 ② 。(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有刪改)29.根據《鄉土中國》一書前五章的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在《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章中,作者認為推行“文字下鄉”并不十分迫切,因為文字和語言,是人們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鄉土社會中,人們也可以通過“眉目”等其他方式來傳遞情感。B.在《鄉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國農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這幾個,一是每家農耕面積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人口一代代積多,故而形成大村落。C.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是如同石頭丟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漣漪格式,是以自己為中心向外擴展的,這種以“己”為中心的表現可以說是自我主義,即承載著平等觀念和憲法觀念的個人主義。D.在《維系著私人的道德》一章中,通過比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現代社會的“團體格局”,作者認為社會結構的差別引發了東西方不同的道德觀念,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標準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30.依次填入文中括號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A.自相矛盾 衣錦還鄉 世態炎涼 B.自相矛盾 潦倒歸來 人走茶涼C.格格不入 潦倒歸來 世態炎涼 D.格格不入 衣錦還鄉 人走茶涼31.請在文中劃橫線處補寫恰當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語義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4分)五、作文(60分)3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讀詩,是一場場美麗的相遇。在這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得以與曹操、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孫權、劉裕等詩人在語文課本中詩意地相遇。在你的生命中,與哪位或哪些詩人曾有過動人的相遇,這些詩人又在你的生命刻下了怎樣的印痕?請以“煙雨詩路”為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1.記敘文;2.不少于8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福建省廈門市松柏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答案.docx 福建省廈門市松柏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