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 ~ 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試題一、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 24 小題,每小題2 分,共48 分)1 . 2022 年在湖北發現的生活在距今約 100 萬年的鄖縣人 3 號頭骨,是直立人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起源與發展的重要證據。這一發現( )A. 是我國已確認的最早古人類化石 B. 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人類演化史C. 反映了古人類已能制作打制石器 D. 呈現了中國原始農業的發展水平2. “箭到之處,野獸翻然倒地,人們發出勝利的呼聲,然后急忙將之分割烤食。動物的皮毛被 保留下來,人們穿針引線,把它縫制成遮體保暖的原始皮裝,穿上它多么神氣!”這描繪的情 景屬于( )A. 藍田人 B. 鄖縣人 C. 北京人 D. 山頂洞人3 . 建構示意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 一 。下面示意圖中橫線處的主題表述最恰當的是( )A. 原始農業出現 B. 舊石器時代來臨 C. 工具制造發展 D. 畜牧業取得發展4. 考古學家將類似于黃河中游地區仰韶遺址的遺址類型統稱為仰韶文化,其在農業上以種粟為主,制陶業則以表面有彩繪的彩陶最為著名。下列遺址中屬于仰韶文化的是( )A. 河姆渡遺址 B. 半坡遺址 C. 良渚遺址 D. 大汶口遺址5 . 考古專家對大汶口墓葬群中的兩組墓葬進行了對比研究:一組隨葬品數量從 19 件到 77 件 不等,多為陶器、玉石器、豬頭骨等;另一組 4 個墓,隨葬品共 17 件,多為陶器、紡輪、獐牙 等。這反映了當時( )A. 貧富分化顯著 B. 盛行物件隨葬 C. 農業經濟發達 D. 制陶工藝高超6. 陳山遺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向陽鎮陳山附近。1987 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出土文物有砍器、尖狀砍器和尖狀器、刮削器等。這說明陳山遺址處于( )A. 舊石器時代 B. 新石器時代 C. 青銅時代 D. 鐵器時代7. 距今約 4300—4000 年的山西陶寺都城遺址,中部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城內有兩處高等 級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隨葬陶鼓、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小型 墓占總數的近 90% , 墓坑狹小,大多沒有葬具和隨葬品。這說明( )A. 長江流域最早進入文明社會 B. .私有制出現與階級分化明顯C.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誕生 D. 化石是了解歷史的重要證據8. 從北京人、山頂洞人擇洞而居,到河姆渡人、半坡人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在人們居住條件改變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B. 自然環境的改變C. 人口數量的增加 D. 飼養水平的提高9. 五六千年前,黃帝聯合一些部落與炎帝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最后炎帝戰敗,歸順黃帝。這里的戰爭指的是( )A. 涿鹿之戰 B. 阪泉之戰 C. 牧野之戰 D. 桂陵之戰10. 2024 年是中國甲辰龍年。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就普遍流行著對龍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區史前時期文化遺址中的龍形器物,共同印證了( )A. 中原地區較高的文明程度 B. 玉器制造業的水平高超C.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 D. 黃河流域孕育早期國家11 .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 華夏民族是從單一民族發展而來的B. 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逐漸形成為華夏民族C. 黃帝、炎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D. 華夏民族是眾多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中逐漸形成的12. 制作年代標尺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下列選項中,對應正確的是( )A. ①商朝 B. ②春秋 C. ③西周 D. ④夏朝13 . 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最主要共同原因是( )A. 少數民族襲擾 B. 自然災害嚴重 C. 國君統治殘暴 D. 諸侯犯上作亂14. 西周時期,周王朝對墓葬用品有嚴格的規定。如明確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它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 西周社會的腐敗現象比較嚴重 B. 西周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C. 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D. 西周青銅鑄造業比較落后15 . 下圖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時期的一種社會現象。對下圖解讀最準確的是( )A. 分封制已經瓦解B. 周王室衰微C. 社會動蕩不安D. 井田制已經瓦解16. 退避三舍、楚王問鼎、臥薪嘗膽等成語和典故反映了我國春秋時期( )A. 和平穩定 B. 諸侯爭霸 C. 經濟發展 D. 文化繁榮17. 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各諸侯國統治者變法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A. 促進生產力發展 B. 實現富國強兵 C. 緩和社會矛盾 D. 增強東周王室的實力18. 孔子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孟子提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莊子強調治國要順應民心。這表明春秋戰國時期( )A. 諸子百家本質相同 B. 民本思想受到重視C. 儒道思想引領時代 D. 奉行人民利益至上19. 央視電視欄目《典籍里的中國》說道:這部典籍是孔門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人的 仁德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都蘊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對話里 。這一期節 目介紹的典 籍是( )A.《道德經》 B.《論語》 C.《詩經》 D.《離騷》20.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而且數量眾多 。 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之一是( )A. 四羊方尊 B. 毛公鼎 C. 司母戊鼎 D. 利簋21 . 郭沫若在 1937 年出版的《股契粹編》的序言中寫道:“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后人神往。”序言描述的是( )A. 甲骨文 B. 銘文 C. 小篆 D. 司母戊鼎22.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該詩所贊頌的秦王嬴政的歷史功績是( )A. 建立中央制度 B. 修建萬里長城 C. 書同文車同軌 D. 兼并六國,完成統一23 .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此號召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形容這次農民起義的成語是( )A. 反戈一擊 B. 揭竿而起 C. 破釜沉舟 D. 草木皆兵24. 圖 1 到圖 3 的變化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 )A. 春秋時期大國爭霸 B. 戰爭不止社會倒退C.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D. 統一趨勢不斷增強二、辨析改錯題( 本大題共5 小題,每小題2 分,共10 分)25 . 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題前的【 】內正確的打“√ ”, 錯誤的打“×”, 并加以改正。【 】(1) 公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改正:【 】(2) 公元前256 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了靈渠,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改正:【 】(3)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歷史上的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改正:【 】(4) 春秋時期,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改正:【 】(5)《黃帝內經》和“楚辭 ”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詩歌創作影響深遠。改正:三、材料解析題( 本題共兩小題,26 題 16 分,27 題 14 分)26. 制度文明是人類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 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禮記 . 禮運篇》(1) 材料一中“天下為公 ”和“天下為家 ”分別指的是什么制度?請列舉在“天下為公 ”的制度下推舉出的兩個首領名稱。(4 分)材料二 周滅了商,席卷整個中國北方……靠當時用馬車傳遞的原始通訊方式不可 能直接管轄這樣大的地區……周王授權給一大批諸侯,這些諸侯大部分是國王的后裔和 親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認周宗主權、與國王沒有血緣關系的國王親信和地方貴族。— 費正清等《中國:傳統與變革》(2) 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實行什么政治制度?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制度起到怎樣的作用。(4 分)材料三 如下圖所示(3) 指出材料三中秦朝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為鞏固統一,秦始皇在經濟、文化方面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請各舉一例。(4 分)材料四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從產生之日起,其組織機構就具有多民族、大一 統的性質,其職能就具有維護、推動、發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歷史任務。—摘自鳳凰網(4) 依據材料四,指出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2 分)(5) 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認識。(2 分)27.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4 分)材料一(1) 根據材料一,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 (2 分)這導致了社會上哪一新興階級的出現? (2 分)材料二 商鞅入秦變法,結合秦國具體情況,制定了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 乃至風俗習慣等各項法律,……商鞅變法的意義重大而深遠,“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 拾遺,家給人足。 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 邑大治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商鞅在經濟、軍事上變法的內容各一例。 (2 分)結合所學談談商鞅變法對秦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 分)材料三學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A 老子 人們應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儒家 孔子 BC 實行“仁政 ”,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D 韓非子 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3) 請把材料三表格中的 A、B 、C 、D 四處空白補充完整。(4 分)(4) 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2 分)四、探究題( 12 分)28. 【讀圖說史百萬年人類史】材料一:(1) 如圖中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位于 處;迄今所知世界上內 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位于 處。( 填寫圖中字母即可)(2 分)【讀圖說史一萬年文化史】 材料二:(2) 根據圖 1 、圖 2 、圖 3 的考古發現,寫出簡要推論。(3 分)圖 1 :圖 2 :圖 3 :【史料實證五千年文明史】 材料三:良渚古城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于 陶寺都城遺址,位于 二里頭遺址,發現于浙江杭州,距今 5300 - 4300 年,由 宮 殿 山西襄汾,距今 4300 - 4000 年,遺址中有 河 南 偃 師,距 今 約 4100 年左右,遺址中區、內城、外城組成。 一個 圍 墻環 繞 的宮 有宮殿建筑群。在遺城內外祭壇上有權貴 城。城內有高等級墓 址中發現大型墓葬,墓地,隨葬著數量不 地,墓葬往往隨葬陶 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等制作精美 的玉 禮 鼓、玉鉞、龍盤等表明 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器。 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 器。 高貴禮器。(3) 根據材料三,指出三處遺址考古發現的共同點;(3 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些考古 發現的重要意義。(2 分)(4) 根據上述材料,提煉一個主題。(2 分)宣城六中 2024-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 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 24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48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B D A B A A B B B C D C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答案 C C B B B B B C A D B D二、辨析改錯題(本大題共 5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10 分)【×】(1)“公有制” 改為 “私有制” 【×】(2)“靈渠 ”改為 “都江堰”【√ 】(3) 【×】(4)“春秋” 改為 “戰國”【×】(5)《黃帝內經》 改為 《詩經》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兩題,27 題 14 分,28 題 16 分)26.(1)禪讓制、世襲制;(2 分) 堯、舜、禹。(任意兩個即可,2 分)(2)分封制;(1 分)鞏固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了統治范圍。(2 分)(3)郡縣制;(1 分)①經濟: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任意一點即可,1 分)②文化:統一文字(小篆))。(1 分)(4)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推動、發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統國家。(2 分)(5)認識:①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不斷創新,這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動力,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②制度文明是人類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任意一點,言之有理即可,2 分)27.(1)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或者生產工具的進步);(2 分)新興地主階級。(2 分)(2)經濟:①廢除舊的土地制度②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統一度量衡(任意一點即可,1 分) 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1 分)影響:使秦國的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 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2 分)(3)A 道家;B 仁(或以德治國);C 孟子;D 法家 (4 分)(4)時代特征:生產工具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 社會大變革大動蕩;思想繁榮百家爭鳴等。(任意兩點即可,4 分)四、探究題(12 分)28.(1)A;B。(2 分)(2) 圖 1: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出現等(1 分)圖 2: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異等(1 分) 圖 3:出現了制陶業;先民們已經有了樸素的審美觀念 (1 分)(3)共同點: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都發現了墓葬;都發現了禮器等。(3 分) 重要意義:距今約 5000—4000 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2 分)(4)主題: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等。(2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Y六中七年級歷史(期中).docx 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