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學業質量檢測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 A2. C3. D4. B5. D6. B7. D8. B9. D10. D11. A12. C13. C14. A15. D二、非選擇題16.(1)何尊入選理由:何尊銘文中有“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對研究中國早期歷史和文化有重要意義。利簋入選理由:利簋腹內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時間,為商周交替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據,是研究商周歷史的關鍵實物資料。(2)展板一:②④原始農耕。總結語:這些文物展示了原始農業生產工具,反映當時農業發展水平,體現古人在生產工具制造和農業實踐方面的智慧,是原始農耕文明的重要見證。展板二:①早期國家。總結語:良渚古城規模宏大,有宮殿區、城墻等,表明當時社會組織和管理能力達到較高水平,是早期國家形態的體現。展板三:③⑤⑥遠古傳說。總結語:黃帝陵、大禹畫像等與遠古傳說人物相關,傳說雖有虛構成分,但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和人們對祖先的崇敬,是研究遠古歷史的文化資料。17.(1)生產生活技能:使用石器、骨器進行狩獵(骨箭頭、骨漁叉)、紡織(陶紡輪);制作陶器(陶塤);掌握了一定的捕魚和狩獵技巧;開始進行手工紡織活動。(2)材質進步:出現了小件青銅器,相較于之前以陶器、石器、骨器為主,材質上有了新的發展。重要意義:反映出當時社會階級分化明顯,大型墓葬與小型墓葬隨葬品差異大;各地文化匯聚中原,體現文化交流融合;可能的觀象臺遺跡說明當時可能有了一定的天文觀測活動;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對研究早期文字有重要意義,有助于了解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3)意義:鐵農具的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發展;推動了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發展;使大量荒地得以開墾,增加了耕地面積;促進了水利工程的修建,進一步保障農業生產;促使社會生產力提高,為社會變革提供物質基礎,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18.(1)態度:秦始皇贊同實行郡縣制。理由:秦始皇認為周朝分封子弟導致諸侯相互攻擊,天子不能禁止;而實行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2)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穩定;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但高度集權可能導致決策失誤,且在后期易引發社會矛盾激化。(3)共同目的: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治;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適應社會發展趨勢。19.(1)社會形勢: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強大,出現諸侯爭霸局面,分封制瓦解。材料二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增強,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改變了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秦國逐漸崛起成為強國。材料三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促進秦國經濟發展,為秦國統一提供物質保障,也反映當時水利工程建設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2)諸侯權力義務:權力有在封國內世襲統治權、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義務有向周天子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保衛周王室安全等。變化:經濟上,鐵農具和牛耕推廣,促進農業發展,商業活動活躍,城市興起;政治上,諸侯國兼并戰爭頻繁,形成戰國七雄,部分諸侯國變法圖強,分封制瓦解,郡縣制出現;思想上,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各學派提出不同政治主張和治國理念,思想文化繁榮,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奠定基礎。(3)示例一:孔子與老子。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主張“仁”“禮”,強調以德治國,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其思想影響深遠,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主張“無為而治”,強調順應自然,其思想對后世哲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他們的思想反映當時社會變革中人們對不同治理方式和人生態度的思考。示例二:墨子與韓非。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代表平民利益,反映小生產者渴望和平、反對戰爭、追求公平的愿望。韓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張以法治國,加強君主專制,適應戰國時期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需求。他們的思想為當時社會變革提供不同理論支持。在生產上使用鐵制農具始于春秋時期。在各諸候國中,最早大量生產和使用鐵器的應是齊國,至春秋后期,晉國已經使用鐵鐘犁來耕田,而且還用鐵鑄刑鼎,可見,至少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區的鑄鐵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3)材料三中出現的新的勞動工具對農業的發展有什么作用?對我國歷史發展的社會形態最終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18.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遠交近攻就是把秦國的戰略進攻重,點指向距離較近的韓、趙、魏等國,暫時穩住距離較遠的燕、齊等國。這樣,“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遠交近攻策略的實施,鞏固了秦國對新占領土地的控制,加快了統一天下的步伐。材料二皇帝燕秦齊楚燕韓趙魏丞御史尉丈夫郡(守)縣(令)圖圖圖三材料三秦統一中國以后,王朝對人民的掠奪并沒有因統一戰爭完成而減弱,反而因“內興功作,外攘夷狄”,修馳道,修宮殿,修長城,修皇陵等工程而日益嚴重,大量的工程費用轉嫁到百姓的身上,并通過賦稅的形式從百姓的身上掠奪。秦朝賦稅加重時,嚴重到了“收泰半之賦”,即這些賦稅加到一起要占去農民收獲物的二分之一還多。(1)材料一中的戰略是重點進攻韓趙魏,請列舉秦進攻韓趙魏時的一個著名戰役以及相關的成語或計謀。(2分)(2)材料二中的圖一是哪一制度的示意圖?(1分)該制度的建立有什么歷史意義?(2分)圖二、圖三的舉措有什么共同作用?(3分)(3)材料三的歷史現象最終引發了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爆發?該歷史事件有什么意義?(2分)格的品七年級歷史。第5頁共6頁19夏商周時期是中國社會演進的重要時期。七年級1)班同學們以“社會變革”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下面是各小組負責的活動內容,請你參與完成。09活動一【解讀文獻思索社會變遷】(4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平王之時,周室衰商君治秦,法令至(都江堰建成后)水早微,諸侯強并弱,齊、楚、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大,賞不私親近…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史記·周本紀》《戰國策·秦策一》華陽國志·蜀志》(1)一組同學聚焦夏商周時期的社會變遷,搜集到上面的資料。材料一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形勢?材料二、三反映的歷史事件對當時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卷!朝活動二【分析地圖—探究社會發展】(5分)(2)二組同學想要通過分析地圖,探析當時的社會形勢。圖一中的諸侯國有哪些權力和義務。根據圖二、圖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圖二到圖三社會上出現了哪些發展變化?(從經濟、政治、思想三方面作答)圖一周初諸侯國示意圖圖二春秋形勢圖圖三戰國形勢圖活動三【撰寫短文一感悟思想變遷】(6分)(3)四組同學準備探究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的變遷,搜集到下列五位歷史人物。請你從下圖中任選兩位,以“人物·社會思想發展”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老子像數孔子像孟子像墨子像韓非像業七年級歷史,第6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學業質量檢測題.docx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學業質量檢測題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