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武山一中高一第一學期期中學業質量檢測卷歷 史時長:75分鐘 總分:100分第I 卷(選擇題 共60分)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60分)1.某遺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長江下游”“發現稻谷和稻殼”。根據這些信息判斷,該遺址是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2.《史記 齊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即姜尚)于齊營丘。東就國……”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時期實行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郡國并行制3.秦國商鞅變法規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這實質上A.承認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B.禁止民眾自由買賣土地C.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D.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4.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戰國國家走向統一的時代,講求“耕戰”,富國強兵,“滿足”秦實現統一的理論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5.隨著有關秦始皇的影視劇增多,某校高一學生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產生了研究興趣。圍繞他鞏固統一措施展開了積極討論,其中,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A.統一文字 B.統一貨幣 C.焚書坑儒 D.統一度量衡6.西漢海昏侯劉賀當過27天皇帝,后被輔政大臣霍光率領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禮儀,亂漢制度”為由奏請太后廢黜。這一事件從實質上說明當時A.外戚宦官勢力專權亂政 B.“天人感應”學說深入人心C.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 D.分封諸侯威脅中央集權7.漢代,朝廷僅允許三公和大將軍設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屬處理公務。魏晉時期,經朝廷允許,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設置官署,出現了“虛立軍府,動有百數,五等諸侯,復坐置官屬”的現象。這一現象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加重了地方的財政負擔C.鞏固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勢力8.《北史》載:“(北)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遼史》載:“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遼本炎帝之后。”這些記述體現出A.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觀念C.多元一體的認同意識 D.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9.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江南“地域遼闊,人煙稀少”;《宋書》(南朝)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A.曲轅犁在江南的推廣 B.江南經濟的持續開發C.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D.家庭手工業發展迅速10.唐代元稹《估客樂》:“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炎洲布火洗,蜀地錦織成。……經游天下遍,卻到長安城。城中東西市,聞客次第迎。”這主要反映了唐朝A.抑商政策廢棄 B.中外交往頻繁C.商業貿易繁榮 D.邊疆治理加強11.據記載,宋太祖詔令,凡諸州支度經費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宋太祖這一詔令( )A. 是分割宰相行政權的體現B. 是商業稅收迅速增加的反映C. 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據勢力D. 促使財政收入保持長期穩定12.《元史卷202》載:“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釋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廣而險遠,……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這里“官”的管轄權屬于A. 宣政院B. 腹里C. 理藩院D. 駐藏大臣13.下面表格是關于我國漢朝到宋朝時期長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較表(人/平方千米),此表能夠直接說明地區 時代 上游地區 中游地區 下游地區西漢 15.3 10.1 136東漢 16.0 4.2 12.4唐 13.99 9.81 25.87北宋 21.4 13.8 23.6南宋 27.2 14.8 22.7A. 長江流域人口總數總體呈上升趨勢B. 反映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C. 唐朝時期長江流域經濟出現了倒退D. 人口密度的增長得益于國家統一14.《南宋社會生活史》中說:“(宋代中國)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 臨安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 B. 南宋政府鼓勵海外貿易C. 中國在宋代就實現了現代化 D. 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繁榮15.北宋仁宗無子,在討論預立儲君(太子)時,大臣希望后宮能提出些建議,仁宗卻說:“這些事怎么能讓婦人知道呢?讓中書決定就行了”。這說明了宋代A. 程朱理學已成為當時官方哲學B. 中書掌握了最高決策權C. 后宮妃嬪對政治決策幾無影響D. 綱常思想影響政治運行16. “我來自元謀,你來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牽起你毛茸茸的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這一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句子,讓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蒙上了一層神秘而浪漫的薄紗。要想獲得研究元謀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A. 神話傳說B. 史書記載C. 學者推斷D. 考古發掘17. 《尚書》記載“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殺死)之”、“商罪貫盈,天命誅之”。這反映了夏周時期A. 政權更替頻繁B. 神權與王權相結合C. 尚未實現高度集權D. 世襲制度遭到廢棄18. 《戰國策·趙策》載:“秦以牛田,水通糧。”據此可知A. 牛耕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B. 牛耕最早出現在秦國C. 戰國時秦國已使用牛耕D. 秦國的農業技術較他國先進19. 老子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深刻地認識到“萬物負陰而抱陽”,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觀點,這體現了老子的A. 道的思想B. 無為思想C. 辯證法思想D. 以柔克剛思想20. 傳說古代帝王在陰歷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陰歷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諱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讀作“zhēng”了。一月名稱的變化體現了A. 皇帝獨尊B. 皇位世襲C. 君權神授D. 中央集權第II卷(非選擇題 共40分)二、非選擇題:共40分。21.(10分)古代中國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溝通中外,推動了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百家爭鳴雖原則上是各家發表自己的看法,批評別人的意見,但也包含了對其他學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雖以禮為思想核心,但也特別重法與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將其當作法家,還有人將其當儒家。——選自孫景壇《百家爭鳴新論》材料二 帝引見朝臣,詔斷北語,一從正音。又詔革衣服之制,改國姓為元氏姓,蓋帝優于文學,惡本俗之陋,欲以華風變之,故不憚為此舉也。然國勢之衰,實始于此。(1)根據材料一,概括作者對“爭鳴”的主要認識。(2)根據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評述的歷史事件及其觀點,并據此談談我們對待不同文化的正確態度。22.(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無重農抑商之主張。有此主張并實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所謂“崇本抑末”之思想,漸成為中國流行的經濟思想。——摘編自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一天子。——董仲舒《春秋繁露·為人者天》材料三 漢初是“黃老”“申韓”之學并行的……原來一個人治天下,無論怎樣憑恃武力,總不能全不講教化。而講教化,只有儒家之學最長。而且漢武帝,是個喜歡鋪張場面的人,而巡守封禪……典禮,也只有儒家知道。——呂思勉《中國通史》(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對“農商”的態度。商鞅持此主張是基于什么認識?有何具體背景?(9分)(2)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董仲舒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相比有何特色?并指出董仲舒新儒學被統治者采用的理由。(11分)23. (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史記 商君列傳》中記述了戰國時的一次變法規定:“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材料二 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僑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賦役的權利,江南經濟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到梁代,江南許多地區已是“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誰?這次變法中有關土地制度方面的內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經濟現象?請說明江南地區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至少列舉2點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舉措?他還采取了哪些漢化措施?(至少列舉2項措施)(4)綜合以上兩大改革,你認為改革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是什么?2024年武山一中高一第一學期期中學業質量檢測卷歷 史時長:75分鐘 總分:100分第I 卷(選擇題 共60分)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60分)1.某遺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長江下游”“發現稻谷和稻殼”。根據這些信息判斷,該遺址是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答案】C2.《史記 齊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即姜尚)于齊營丘。東就國……”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時期實行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郡國并行制【答案】A3.秦國商鞅變法規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這實質上A.承認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B.禁止民眾自由買賣土地C.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D.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答案】C4.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戰國國家走向統一的時代,講求“耕戰”,富國強兵,“滿足”秦實現統一的理論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答案】C5.隨著有關秦始皇的影視劇增多,某校高一學生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產生了研究興趣。圍繞他鞏固統一措施展開了積極討論,其中,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A.統一文字 B.統一貨幣 C.焚書坑儒 D.統一度量衡【答案】C6.西漢海昏侯劉賀當過27天皇帝,后被輔政大臣霍光率領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禮儀,亂漢制度”為由奏請太后廢黜。這一事件從實質上說明當時A.外戚宦官勢力專權亂政 B.“天人感應”學說深入人心C.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 D.分封諸侯威脅中央集權【答案】C7.漢代,朝廷僅允許三公和大將軍設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屬處理公務。魏晉時期,經朝廷允許,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設置官署,出現了“虛立軍府,動有百數,五等諸侯,復坐置官屬”的現象。這一現象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加重了地方的財政負擔C.鞏固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勢力【答案】B8.《北史》載:“(北)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遼史》載:“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遼本炎帝之后。”這些記述體現出A.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觀念C.多元一體的認同意識 D.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答案】C9.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江南“地域遼闊,人煙稀少”;《宋書》(南朝)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A.曲轅犁在江南的推廣 B.江南經濟的持續開發C.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D.家庭手工業發展迅速【答案】B10.唐代元稹《估客樂》:“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炎洲布火洗,蜀地錦織成。……經游天下遍,卻到長安城。城中東西市,聞客次第迎。”這主要反映了唐朝A.抑商政策廢棄 B.中外交往頻繁C.商業貿易繁榮 D.邊疆治理加強【答案】C11.據記載,宋太祖詔令,凡諸州支度經費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宋太祖這一詔令( )A. 是分割宰相行政權的體現B. 是商業稅收迅速增加的反映C. 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據勢力D. 促使財政收入保持長期穩定【答案】C12.《元史卷202》載:“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釋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廣而險遠,……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這里“官”的管轄權屬于A. 宣政院B. 腹里C. 理藩院D. 駐藏大臣【答案】A13.下面表格是關于我國漢朝到宋朝時期長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較表(人/平方千米),此表能夠直接說明地區 時代 上游地區 中游地區 下游地區西漢 15.3 10.1 136東漢 16.0 4.2 12.4唐 13.99 9.81 25.87北宋 21.4 13.8 23.6南宋 27.2 14.8 22.7A. 長江流域人口總數總體呈上升趨勢B. 反映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C. 唐朝時期長江流域經濟出現了倒退D. 人口密度的增長得益于國家統一【答案】A14.《南宋社會生活史》中說:“(宋代中國)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 臨安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 B. 南宋政府鼓勵海外貿易C. 中國在宋代就實現了現代化 D. 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答案】D15.北宋仁宗無子,在討論預立儲君(太子)時,大臣希望后宮能提出些建議,仁宗卻說:“這些事怎么能讓婦人知道呢?讓中書決定就行了”。這說明了宋代A. 程朱理學已成為當時官方哲學B. 中書掌握了最高決策權C. 后宮妃嬪對政治決策幾無影響D. 綱常思想影響政治運行【答案】D16. “我來自元謀,你來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牽起你毛茸茸的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這一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句子,讓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蒙上了一層神秘而浪漫的薄紗。要想獲得研究元謀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A. 神話傳說B. 史書記載C. 學者推斷D. 考古發掘【答案】D17. 《尚書》記載“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殺死)之”、“商罪貫盈,天命誅之”。這反映了夏周時期A. 政權更替頻繁B. 神權與王權相結合C. 尚未實現高度集權D. 世襲制度遭到廢棄【答案】B18. 《戰國策·趙策》載:“秦以牛田,水通糧。”據此可知A. 牛耕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B. 牛耕最早出現在秦國C. 戰國時秦國已使用牛耕D. 秦國的農業技術較他國先進【答案】C19. 老子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深刻地認識到“萬物負陰而抱陽”,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觀點,這體現了老子的A. 道的思想B. 無為思想C. 辯證法思想D. 以柔克剛思想【答案】C20. 傳說古代帝王在陰歷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陰歷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諱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讀作“zhēng”了。一月名稱的變化體現了A. 皇帝獨尊B. 皇位世襲C. 君權神授D. 中央集權【答案】A第II卷(非選擇題 共40分)二、非選擇題:共40分。21.(10分)古代中國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溝通中外,推動了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百家爭鳴雖原則上是各家發表自己的看法,批評別人的意見,但也包含了對其他學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雖以禮為思想核心,但也特別重法與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將其當作法家,還有人將其當儒家。——選自孫景壇《百家爭鳴新論》材料二 帝引見朝臣,詔斷北語,一從正音。又詔革衣服之制,改國姓為元氏姓,蓋帝優于文學,惡本俗之陋,欲以華風變之,故不憚為此舉也。然國勢之衰,實始于此。(1)根據材料一,概括作者對“爭鳴”的主要認識。(2)根據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評述的歷史事件及其觀點,并據此談談我們對待不同文化的正確態度。【答案】(1)認識:諸子百家既互相爭鳴,也互相吸收,在互補并趨于完善。(2)歷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觀點:“漢化”政策是北魏衰落的原因;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2.(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無重農抑商之主張。有此主張并實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所謂“崇本抑末”之思想,漸成為中國流行的經濟思想。——摘編自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一天子。——董仲舒《春秋繁露·為人者天》材料三 漢初是“黃老”“申韓”之學并行的……原來一個人治天下,無論怎樣憑恃武力,總不能全不講教化。而講教化,只有儒家之學最長。而且漢武帝,是個喜歡鋪張場面的人,而巡守封禪……典禮,也只有儒家知道。——呂思勉《中國通史》(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對“農商”的態度。商鞅持此主張是基于什么認識?有何具體背景?(9分)(2)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董仲舒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相比有何特色?并指出董仲舒新儒學被統治者采用的理由。(11分)【答案】(1)態度:孟子:農商平等;商鞅:重農抑商。認識:農業是本業,商業是末業。背景:社會變革,個體小農和工商業發展,商業對農業產生不利影響。(2)核心思想:君權神授。特色: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了法家、道家、陰陽五行等學說,是一種新儒學體系。理由:儒家擅長教化和典禮;君權神授順應統治需要有利于維護統治;適應了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23. (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史記 商君列傳》中記述了戰國時的一次變法規定:“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材料二 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僑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賦役的權利,江南經濟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到梁代,江南許多地區已是“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誰?這次變法中有關土地制度方面的內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經濟現象?請說明江南地區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至少列舉2點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舉措?他還采取了哪些漢化措施?(至少列舉2項措施)(4)綜合以上兩大改革,你認為改革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是什么?【答案】(1)秦國商鞅;國家承認土地私有(2)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魏晉時期,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穩定,蜀吳東晉等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發展生產,促進了江南的開發。躲避北方戰亂的中原人口大量南遷,為江南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加上南方政府重視農業發展。(3)遷都洛陽;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等。(4)要有改革精神,改革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武山歷史3.docx (原卷)武山歷史3.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