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粵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練習題一、填空題1. 船的 越大,船的載重量就越大。2.用相同重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鋁箔,做成船的 越大,受到的浮力 ,越容易浮在水面上。3.乘船時人們會分散、均勻甚至對稱地坐著,這是為了提高小船的 .4.把泡沫塑料塊放入水中,用手指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泡沫塑料塊有一個 的力,這個力就是 。5.潛水艇是一種特殊的船,它靠改變自身的 改變自己的沉浮狀態。6.人們會利用 的原理來打撈沉船。7.雞蛋在清水中會 ,在一定濃度的鹽水中會 。8.浮筒是一種能漂浮在水面的密閉桶,一般由 或者 制成。9.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重力時就上?。划斘矬w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 重力。10.水面上的船不下沉是因為船受到了水的 力,這個力的大小與船的重力 。二、單選題11.在測試自制鋁箔船的載重量時,當加到第13個墊圈時小船剛好沉沒,則這艘小船的載重量為( ) 。A.12個墊圈的重量 B.13個墊圈的重量 C.14個墊圈的重量12.在水中和陸地上搬起同一塊石頭,在哪里省力 ( )。A.在陸地上省力 B.在水中省力 C.在哪都一樣13.用等重的同種材料制作的小船,下列體積中載重量最大的是( )。A.64立方厘米 B.100立方厘米 C.108立方厘米 D.128立方厘米14. 把沉的材料制成船后可以浮在水面上,主要是因為( )。A.材料性質發生了變化 B.形狀改變后材料變輕了C.在水中受到有浮力變大了 D.形狀改變后材料變重了15.如圖所示,3種物體在水中狀態,屬于浮的是( )。A.只有①號 B.只有②號 C.只有③號 D.①號和②號16.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里,一松手它會上浮的原因是( ?。?br/>A.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B.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C.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17.死海的水含有非常高濃度的鹽分,為一般海水的 。A.8.5倍 B.8.6倍 C.8.7倍18.當 時,潛艇就逐漸浮出水面。A.水對潛艇的浮力小于潛艇的重力B.水對潛艇的浮力大于潛艇的重力C.水對潛艇的浮力等于潛艇的重力19.打開閥門,使潛艇水艙中充入大量的水,并將艙內空氣排出時,潛艇會 。A.上浮B.下潛C.既不下潛,也不上浮20.在體積不變時, 結構的物體重量較輕,容易漂浮在水面上。A.空心 B.實心 C.圓形21.將兩塊大小、形狀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木塊放入水中,它們浮出水面 。A.高度一樣B.泡沫塑料浮出的高度高C.木板浮出的高度高22.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號乘組三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授課。其中,王亞平老師把一個乒乓球放到一杯水中后出現的現象是( ?。?。A.水消失了 B.乒乓球消失了 C.浮力消失了23.甲、乙兩艘相同的船浮在同一海面上,甲為空船,乙為載滿貨物的船,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關系為( )A.甲船>乙船 B.甲船<乙船 C.甲船=乙船24.將下面物體放入水中,( )都能浮起來(物體不觸底就算?。?。A.梨子、塑料尺、木板B.空塑料瓶、泡沫板、回形針C.蘋果、冰塊、蠟燭三、簡答題25.從井中提水時,同樣是盛滿水的桶,離開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覺重的多,這是什么原因 四、實驗探究題26.小剛用三個相同的瓶子進行沉浮實驗,其中①號是空瓶,②號中裝了較少的水,③號中裝了較多的水。蓋緊瓶蓋,放入500毫升清水中,穩定后瓶子沉浮情況如下圖所示。(1)在這個實驗中,受到浮力的是(可多選)____________。A.①號瓶 B.②號瓶 C.③號瓶(2)實驗中沒有改變的條件是( ?。?br/>A.瓶子的體積B.瓶中水的體積C.瓶子和內部水的總重量(3)請在圖中畫出②號瓶子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不要忘了在上面圖中畫兩個力哦!)(4)②號瓶與③號瓶比較,可以看出物體的沉浮與下列哪個因素有關( )A.物體的體積 B.物體的輕重 C.物體的形狀(5)如果向容器中加入50克食鹽,隨著食鹽的溶解,我們一定會看到( )A.①號瓶下沉 B.②號瓶上浮 C.③號瓶上浮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體積2.【答案】體積;越大3.【答案】穩定性4.【答案】向下;浮力5.【答案】重量6.【答案】浮筒7.【答案】下沉;上浮8.【答案】金屬;塑料9.【答案】大于;小于;等于10.【答案】浮;相等11.【答案】A12.【答案】B13.【答案】D14.【答案】C15.【答案】D16.【答案】A17.【答案】B18.【答案】B19.【答案】B20.【答案】A21.【答案】B22.【答案】C23.【答案】B24.【答案】C25.【答案】這是因為水桶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26.【答案】(1)A;B;C(2)A(3)(4)B(5)C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