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3課 讓計算機會數數 教學設計課題 讓計算機會數數 單元 第四單元 學科 信息科技 年級 五年級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算法是培養計算思維的核心要素之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夠清晰地理解問題解決的規則,認識問題的起點、邊界和限定范圍;二是將問題進行分解,即能夠將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子問題,縮小問題的范圍;三是能清楚地分析問題解決方法的優劣,設計和構建操作步驟少、效率高的算法。在信息科技中,算法注重問題求解的有效性。首先要能給出結果而且是正確的結果;其次要關心效率,能在一定時間內快速完成任務,越快越好,且占用的存儲資源越少越好等。通過學習算法和程序實現,學生可以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計算思維能力,這是本模塊的主要目標。算法是信息科技課程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計算機科學的核心內容。在信息社會中,對身邊算法的認識與了解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習和生活質量。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認識了算法的基本流程(輸入—處理—輸出),能利用自然語言、流程圖等方式描述求解簡單問題的算法,知道算法的三種基本控制結構是順序結構、分支結構和循環結構。本單元將進一步引領學生認識、理解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利用算法中的循環結構來解決實際問題,在體驗編程讓計算機執行的過程中,感受算法實現的優勢和意義。本模塊強調用計算思維解決問題的獨特價值,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進一步明確算法執行的正確性與效率要求,并能夠進行討論與辨析。【內容結構】學習目標 1. 信息意識:通過對不同的算法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認識算法效率,知道用不同算法解決同一問題時存在不同的效率。2. 計算思維:認識循環結構和計算機工作特點之間的聯系,體會利用計算機的快速運算能力來解決問題的方法。3.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通過學習身邊的算法,體會算法的特征,有意識地將其應用于數字化學習過程中,適應在線學習環境。4. 信息社會責任:了解加密算法在保護信息安全方面的意義,增強信息安全意識。重點 循環結構中重復執行的操作和數值變化的過程。難點 利用計算機的快速運算能力來解決問題。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 【激趣導入】 思考、注意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1】一、描述“從 1數到 100”的算法1. 縮小問題規模為了便于理解,先把問題規模縮小,分析從 1 數到 10 的過程。思考以下問題。(1)我們數數的過程是什么樣的?(2)數完一個數后,怎么數下一個數?(3)如何讓計算機數數?人數數的過程很簡單,一個數一個數地數下去。如果這個任務交給計算機來完成,也需要進行同樣的過程。那么,讓計算機直接數數不好體現,可以選擇用輸出這些數來表示。2. 回顧學習過的循環結構 循環結構是一種基本的控制結構,用于重復執行循環體中的語句,直到滿足循環條件為止。循環結構可以幫助我們處理那些需要重復執行的任務。循環體指循環結構中需要重復執行的語句,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語句。執行過程可以描述如下。(1)如果循環條件成立,則做一遍循環體指定的操作;(2)再檢查循環條件,如果成立,則再做一遍循環體指定的操作;(3)以此類推,重復執行,直到循環條件不再成立。3. 還原問題,描述算法 要讓計算機“從 1 數到 100”,如果是“第一次輸出 1、第二次輸出 2、第三次輸出 3……”那么每次操作都不一樣。如果畫出流程圖,就有 100 個操作框,在一張紙上根本畫不下,事實上也沒必要畫出來。要描述“從 1 數到 100”的操作,每次操作都是相同的,只是數值不同,這樣,可以用循環結構來描述。初始時:這個數為 1 結束時:這個數為 101第 1 次:輸出這個數,然后把這個數加 1。 (判斷這個數是否小于等于 100,此時條件滿足,繼續循環)第 2 次:輸出這個數,然后把這個數加 1。 (判斷這個數是否小于等于 100,此時條件仍然滿足,繼續循環)……第 100 次:輸出這個數,然后把這個數加 1。 (判斷這個數是否小于等于 100,此時條件不滿足,結束循環)【思考-討論】進一步探究:描述讓計算機“從 1 數到 100”,只數其中的奇數 又如何實現?【學習活動2】二、驗證“從 1 數到 100”的算法第 1 步:在 Python 中打開并運行以下參考程序,查看運行結果,了解程序執行的過程,觀察 while 循環結構。在 Python 中,循環結構可以用 while 語句來實現。語句的基本格式如下。while 循環條件 :循環體當循環條件成立時,執行循環體的操作;當循環條件不成立時,退出循環。這個結構不需要統計要運行多少次循環,只需要使用判斷條件來確定什么時候停止循環。第 2 步:修改程序。輸入一個自然數 n,輸出 1 至 n 之間的所有偶數。【學習活動3】三、感受計算機運算處理的優勢用計算機處理問題時的最大優勢,就是其快速的運算能力。第 1 步:啟動 Python,打開它的窗口。第 2 步:運行“數數 .py”程序,觀察并運行,體會編程進行計算的速度。1 秒大約進行 ________ 次數數(加法運算)。第 3 步:運行“數數并輸出 .py”程序,觀察并運行。1 秒大約進行 ________ 次數數(加法運算)和 _______ 次輸出。通過簡單的對比,可以發現,編程讓計算機完成加法運算時,可以充分發揮算法的優勢,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但相對于加法運算來說,輸出操作也要占用不少的時間。利用程序來讓計算機完成數數時,即使是一臺普通的個人計算機,1 秒也可以枚舉幾百萬個數。這個數量可能與計算機的硬件配置和軟件相關,但同一類型的計算機,數量級基本是一致的。而人類進行翻書頁、數物品個數、排隊報數等操作時,每秒最多也就能翻幾頁書、數幾個物體、報幾個數。 聽講、思考、討論 教師通過講授課程內容,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通過聽講和觀察,學習基礎知識。另外,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其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練習 思考并回答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能力;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實時掌握其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堂小結 知識回顧 對課堂知識進行總結和梳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拓展與提升 1. 如果知道起始數 b 和終止數 e,編程找出 b 到 e 之間的所有奇數。2. 有一個“逢七必過”的游戲,游戲規則如下。(1) 游戲參與者按順序排好隊。(2) 從 1 依次報數到 100,如果是 7 的倍數或末位數是 7,就報“過”。(3) 如果違規了就要被“罰”。嘗試玩一玩這個游戲并思考:游戲中的判斷條件是什么?如何用流程圖描述算法? 鞏固、拓展 讓學生通過課外拓展,鞏固、延伸所學內容,強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