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階段練習八年級地理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讀中國疆域簡圖,完成1~3題。1.我國領土的最北端和最東端都位于( )A.海南省 B.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C.黑龍江省 D.內蒙古自治區2.我國( )A.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B.地跨寒、溫、熱三帶C.海岸線平直,島嶼少 D.鄰國較少,不利貿易3.“南國春意暖,北國正冰封”反映我國( )A.東西跨經度大 B.南北跨緯度大 C.海陸差異 D.地勢落差大“胡煥庸線”是我國人口分布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讀我國人口分布圖,完成4~5題。4.我國的人口分布( )A.東部沿海人口多 B.高海拔地區人口多C.西部內陸人口多 D.高緯度地區人口多5.影響我國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政策和交通 B.土壤和礦產 C.地形和氣候 D.家庭和婚姻318國道被評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該國道幾乎沿著北緯30°前行,從上海到西藏樟木,從現代文明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一路向西奔向地球第三極。讀318國道沿線示意圖,完成6~7題。6.318國道從起點到終點( )A.經過了我國的7個省級行政區 B.人口分布越來越稠密C.穿越了我國地勢的三級階梯 D.起點位于東北平原地區7.某騎行團隊沿318國道騎行,在沿途的①②兩地,最有可能感受到的當地民族風俗是( )①跳板、長鼓舞 ②賽龍舟、吃粽子 ③跳鍋莊舞、獻哈達 ④跳孔雀舞、過潑水節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讀陜西省局部區域圖和該省沿109°E地形劑面圖,完成8~10題。8.對秦嶺的敘述正確的是( )A.呈南北走向 B.亞熱帶與中溫帶分界線大致經過這里C.7月0℃等溫線大致經過這里 D.與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分布基本一致9.與渭河相比,漢江( )A.含沙量更大 B.結冰期更長 C.徑流量更大 D.汛期更短10.寒潮來襲時,安康氣溫比西安高的主要原因是( )A.受秦嶺阻擋 B.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C.大氣降水豐沛,空氣濕度大 D.①地區地勢平坦,利于冷空氣南下保護好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讀黃河流域簡圖和黃龍入海景觀圖,完成11~13題。11.黃河在中國大地走出大大的“幾”字,對該字的敘述正確的是( )A.寧夏為“撇”,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B.內蒙古為“橫”,發育成地上河C.晉陜交界為“豎”,穿行于黃土高原 D.河南為最后小“橫”,支流眾多12.“黃龍入海”景觀的形成,說明黃河( )A.含沙量大 B.流量大 C.流速緩 D.有凌汛13.黃河流域不同河段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對應的治理措施,合理的是( )A.河源—凌汛多發—破冰防凌 B.上游—洪澇災害—加固堤壩C.中游—水土流失—植樹種草 D.下游—河流斷流—限制排污9月30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2023—2024年度調水圓滿完成,從江蘇調水入山東10.01億立方米。讀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示意圖,完成14~16題。14.南水北調東線可利用的現有河道是( )A.海河 B.黃河 C.淮河 D.京杭運河15.山東省缺水嚴重的主要社會經濟原因有( )①人口稠密,工業發達,需水量大 ②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③水污染嚴重,水資源利用率低 ④耕地面積廣,灌溉不合理,水資源浪費嚴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6.“節水比調水更重要”,下列屬于農業節水措施的是( )①推廣滴灌、噴灌技術 ②種植耐早作物③大量施用農藥化肥 ④灌溉渠道防滲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高鐵好高鐵妙,45分鐘滬杭到……”滬杭高鐵的開通,產生了“同城效應”,人們往返于不同城市,就好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據此,完成17~18題。17.“同城效應”主要依賴的交通運輸方式是( )A.長江水運和海洋運輸 B.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C.航空運輸和高速公路 D.海洋運輸和高速鐵路18.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鐵路運輸方式的優點是( )A.運費最低,安全性高 B.機動靈活,通達性好C.投資最少,連續性強 D.速度較快,運量較大讀我國北方某地區圖,完成19~20題。19.圖中甲地適宜發展的農業類型是( )A.種植業 B.漁業 C.林業 D.畜牧業20.乙城市最適宜發展( )A.鋼鐵工業 B.食品工業 C.紡織工業 D.電子工業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了著名的秋收起義。1928年4月28日,秋收起義隊伍與另一支南昌起義隊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井岡山蘋命根據地逐步建立。讀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示意圖,完成21~22題。21.秋收起義爆發地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A.小麥 B.水稻 C.青稞 D.玉米22.部隊在南下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是( )A.泥石流 B.寒潮 C.沙塵暴 D.地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級景觀,預計2035年全面建成。讀我國長城分布示意圖,完成23~25題。23.長城主要分布在( )A.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B.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C.南方地區和青藏地區 D.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24.在長城上可能看到的自然景觀有( )①沙漠 ②草原 ③大海 ④椰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我國規劃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有助于( )①恢復長城的軍事防御功能 ②維護長城沿線地區生態環境③保護長城沿線的文化遺址 ④了解我國多民族交融的歷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26.暑假期間,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進行了一次“行萬里路,看大美中國”活動,設計了三條研學路線。讀甲、乙兩圖,完成下列要求。(12分)(1)據圖概括我國的地勢特征______。(2分)(2)甲圖三條路線(a、b、c)中,研學期間到達的目的地炎熱干燥的是______,經過地區地形最為平坦的是______。(4分)(3)研學期間,①②兩地的溫差和冬季相比,溫差______(較大/較小)。(2分)(4)乙圖中,上海與成都緯度相差不大,但成都冬季氣溫相對______(較低/較高)。(2分)(5)乙圖中,上海比成都降水量較多,主要原因是______。(2分)27.讀我國部分自然地理要素示意圖,探究影響河流的主要因素。(12分)【探究過程】(1)探究一:受地勢的影響,我國多數河流流向是_______;許多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建在河流流經的階梯交界處,原因是______。(4分)(2)探究二:濕潤、半濕潤地區,植被______(茂密/稀疏),河流含沙量較小。(2分)(3)探究三:秦嶺一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______現象:水量小于以南河流的原因是______。(4分)【探究結論】(4)河流特征可以從流向、水位、流量、含沙量、結冰期等方面分析,而這些特征與地勢、______和氣候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2分)28.讀我國東部主要農作物分布圖,南方和北方耕地、水資源匹配圖,我國與印度、美國耕地比較圖,探究我國的耕地與農業。(12分)(1)圖1中乙、丙兩地的主要耕地類型分別是______。(2分)(2)圖1中甲平原是世界同緯度水稻種植的最北界線,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在該地區開設制糖企業,其主要原料是______。(4分)(3)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南北方農作物差異的主要因素是______。(2分)(4)據圖2分析秦嶺—淮河一線南北耕地和水資源的差異______。(2分)(5)據圖3內容寫出我國耕地資源的特點______。(2分)29.我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中城市。環渤海地區可以成為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讀環渤海地區示意圖和京津冀地區各類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數量占比統計圖,完成下列要求。(14分)(1)環渤海地區覆蓋了五個省(區)和______個直轄市。(2分)(2)連接遼中南和京津唐兩大工業基地的鐵路線是______。(2分)(3)遼中南工業基地重工業發達,其發展的優勢條件有______、______。(4分)(4)據圖可知,區域內的京津冀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以______醫藥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為主。(2分)(5)環渤海地區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4分)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階段練習八年級地理試題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C 2.A 3.B 4.A 5.C 6.C 7.B 8.D 9.C 10.A 11.C 12.A 13.C 14.D 15.B 16.C 17.B 18.D 19.D 20.A 21.B 22.A 23.B 24.A 25.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26.(共12分)(1)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2分)(2)b(2分)c(2分)(3)較小(2分)(4)較高(2分)(5)距離海洋近(受夏季風影響大,2分)27.(共12分)(1)自西向東(2分) 落差大,水能資源比較豐富(意思相近得2分)(2)茂密(2分)(3)結冰(2分) 秦嶺—淮河以北降水少于以南地區(意思相近得2分)(4)植被(2分)28.(共12分)(1)旱地、水田(全部寫出,順序正確得2分)(2)甲地夏季氣溫較高,降水較多,雨熱同期(意思相近得2分) 甜菜(2分)(3)氣候(2分)(4)北方耕地多、水資源少;南方耕地少,水資源多(寫出其中一點得2分)(5)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少(意思相近得2分)29.(共14分)(1)2(2分)(2)京哈線(2分)(3)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2分)海陸交通便利(2分)(4)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分)(5)高等院校集中,科研人才密集;基礎設施完善;政府政策支持;海陸交通便利;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等(意思合理,答對一條得2分,共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