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9張PPT)第 14 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第七單元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唯物史觀】 了解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這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和戰爭的大概過程;【時空觀念】 了解一戰的過程,相關的戰役。同時理解戰后國際格局的變化。【史料實證】 通過閱讀相關史料,了解一戰的基本情況,以及戰后的國際秩序變化的趨勢【歷史解釋】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培養學生再認、再現重要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的能力【家國情懷】 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原同盟國成員國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認識到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和戰爭的殘酷性,認識到和平的可貴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原本可說完全是意外的星星之火,因希臘悲劇式的命運而燃燒為燎原之火。由于大公的夫人非貴族出身,歐洲各王國沒有一位國君參加喪禮。假使各國國王曾聚集一堂,有機會交換意見,或許就不至于在數天后輕言宣戰,畢竟引起戰端的僅是一樁恐怖分子的陰謀。——[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手工工場(工業革命前)工廠制度(中小企業為主)(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大企業(壟斷組織)(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生產組織形式重大變革1、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1870年 1913年英美德法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比重的變化(1870-1913)其他29%德國16%法國6%英國14%美國35%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畢竟政治民主化的發展程度不一致,有兩種不同的類型:第一類是以英法美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較為健全;第二類是以俄德日為代表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色彩較為濃厚。2、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經濟實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況項 目 英 德 法 美1870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1 3 2 41870-1913年工業增速(倍數) 1.3 4.6 1.9 8.1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4 2 5 20世紀初西方列強的經濟實力和殖民地占有情況之間存在什么現象?這一現象會產生什么影響?倒掛現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重新分割殖民地3、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爭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材料 德國的目的是實現世界霸權……德國還要摧垮英國的海上壟斷權,奪取英、法的殖民地。奧匈帝國的目的是奴役巴爾干,使塞爾維亞淪為附屬國……英國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敗最大的競爭對手德國,瓜分德國的殖民地和德國艦隊……法國的目的是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進而奪取德國的薩爾區……樹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俄國的目的是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干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治。——吳于廑、齊世榮 《世界史·現代編(上冊)》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基本矛盾 形成與表現 實質 地位或影響英德矛盾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②后起而強大的德國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 帝國主義之間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 ①普法戰爭后,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②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 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北非殖民地 歐洲大陸的主要矛盾德俄矛盾 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 俄奧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 爭奪巴爾干地區 歐洲“火藥桶”一戰前歐洲列強之間的基本矛盾:意巴爾干問題突尼斯問題英法德奧俄世界市場 、殖民地問題巴爾干問題普法戰爭后果187919041907協約國1892同盟國18821882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的火藥桶1879年意德奧匈1882年加入德奧集團俄英1892年1904年1907年法三國同盟三國協約4、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國際局勢日趨緊張。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奧國吞并的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并訪問其首府薩拉熱窩。這次演習是以塞爾維亞做為假想敵人的,引起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極大憤怒,他們組織暗殺小組。6月28日皇儲車隊經過薩拉熱窩街頭時,19歲的青年普林西普沖出人群射殺了斐迪南夫婦,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薩拉熱窩事件”,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5、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有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偶然的災難,假如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不刺殺奧匈帝國皇儲夫婦,一戰就不會爆發。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談談你的看法。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5、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4、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國際局勢日趨緊張。3、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爭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1、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2、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1)材料一中,德國要求的“陽光下的地盤”指的是什么?“別的國家” 是指哪些國家?(2)反映當時德國要推行怎樣的外交政策?它對當時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材料一“德國向自己的一個鄰國讓出陸地,向另一個讓出海洋,而給自己留下一錢不值的天空,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不愿意把任何人擠到陰暗的角落,但我們也要給自己一塊光明之地,一塊陽光下的地盤。”—— 德國外長畢洛夫1899年末的講話漫畫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殖民地 英、法推行侵略擴張,稱霸世界的政策。影響:加劇了德國與英國、法國的矛盾,導致一戰的爆發。【課堂探究】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二、性質、進程和影響:材料二 在20世紀初的歐洲,“每個國家突然之間有了要使自己強大的感情,但都忘記了別的國家也會有同樣的情緒;每個國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財富,每個國家都想從別國得到點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最愛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兩眼殺氣騰騰”。 ——2005年高考全國卷第37題材料一“德國向自己的一個鄰國讓出陸地,向另一個讓出海洋,而給自己留下一錢不值的天空,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不愿意把任何人擠到陰暗的角落,但我們也要給自己一塊光明之地,一塊陽光下的地盤。” —— 德國外長畢洛夫1899年末的講話1、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二、性質、進程和影響:時間 戰線與交戰雙方戰爭階段與重大戰役1914.7-1918.11西線東線南線英法—德俄—德奧俄—奧第一階段(1914年)第二階段(1915-1916年)第三階段(1917-1918年)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美國、中國參戰,同盟國戰敗西線英法←→德東線俄←→德奧南線巴爾干半島塞爾維亞←→奧匈局勢圖1914年和1916年重點是西線1915年重點是東線二、性質進程影響施利芬,德帝國陸軍前總參謀長。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該計劃。目標是:避免兩線作戰,要先發制人,迅速決戰,各個擊破(6個月內擊敗法國。隨后調頭去打敗俄國)。力爭2—3個月結束戰爭。準備近10年的“施利芬計劃”“葉落之前你們就能返回故鄉”。—— 德皇威廉二世信心百倍對出征的士兵宣布二、性質進程影響人體磨坊——凡爾登戰役我們的方針就是以猛烈的火力進攻凡爾登,把法軍的精銳部隊全部吸引過來,這樣方能給他們以殲滅性的打擊。我要使凡爾登成為碾碎法軍的磨盤,這樣才能爭取西線的勝利。——德國總參謀長法漢金凡爾登戰役中一位戰地記者寫道:“整個樹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殘骸、擊破的戰車、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擊毀的大炮,幾個月都是如此。”二、性質進程影響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時間:1916年7月至11月兵力:153個師傷亡:130余萬人結果:西線再度轉入陣地戰巴黎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也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短短數月,英軍損失40萬人,法軍損失20萬人,德軍損失約55萬人,雙方傷亡人數大大超過凡爾登戰役。二、性質進程影響德國為打敗英國的海上封鎖發動日德蘭海戰(1916.5.31--6.1),日德蘭海戰是一戰期間規模最大的海戰。雙方參戰兵力:英艦151艘,德艦110艘。戰斗中雙方主力并未進行決戰。英國損失較大,被擊毀戰艦14艘,15.5萬噸,傷亡6800人。德國損失戰艦11艘,6.1萬噸,傷亡近3100人。但德國未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英國仍牢牢的控制著制海權。二、性質進程影響歐洲戰場三個階段戰局的演變階 段戰役或重大事件影 響第一階段(1914年)第二階段(1915—1916年)第三階段(1917—1918年)馬恩河戰役德軍速戰速決計劃破產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俄國十月革命后退出大戰中國等參加協約國作戰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失敗告終二、性質進程影響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二、性質、進程和影響:【課堂探究】美國一戰中態度變化材料一 歐洲戰爭剛開始時,美國仍然采取超脫的態度,奧匈皇儲的被刺事件在美國幾乎沒有引起太大的反應。美國慶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報紙說:“應該好好感謝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美國總統威爾遜1914年9月呼吁美國人民“從思想到行動都應采取不偏不倚的態度”。(1)材料一反映出美國對歐洲戰爭采取了怎樣的政策?為什么要采取這種政策 “中立”政策利用戰爭之機,大發戰爭橫財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二、性質、進程和影響:【課堂探究】美國一戰中態度變化材料二 美國總統威爾遜在美國參加一戰的演說中說:“我們現在接受這種敵對國的挑戰……沒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們只是人類權利的一個捍衛者。當這種權利已經得到了保障,而各國的信義和自由可以保障這些權利時,我們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說中說:“我們對全世界提供相當大的款項,應當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并且要全憑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管理這個世界。”(3)威爾遜宣稱的參戰目的是什么 你怎么看 (4)美國參戰有何影響?美國的參戰不是為了捍衛人類的權利,維護世界和平,實際上是為了撈取戰利品和戰后爭奪世界霸權。(2)美國對戰爭的態度有什么變化?中立——參戰美國參戰,影響了許多其他“中立”國家;在軍事上、財政上對協約國直接援助, 加速了同盟國的失敗。中國的參戰意向和潛在的人力資源還是鼓舞了深陷戰爭泥潭、死傷慘重的協約國各方。法國福熙元帥甚至說,“華工是世界一流的勞動者,可以成為出色的士兵,在現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隊形。”青島,中國勞工營準備前往法國,他們將在法國戰線的后方從事工作二、性質進程影響中國的勞工在歐洲戰場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二、性質進程影響德國政府代表在福煦車廂簽署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宣布投降1918年11月11日 用來簽訂停戰協定的火車車廂內部,這是法國人專門運來的普法戰爭結束時簽訂和約的車廂。協約國取得勝利:美日成為最大的贏家,英法意遭到削弱,俄國十月革命。同盟國戰敗:奧匈帝國垮臺分裂為奧、匈兩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垮臺,戰敗國面臨被宰割的命運。(1)一戰給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材料一“凡爾登絞肉機”德國一戰中陣亡將士陵園一戰的影響二、性質、進程和影響: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材料二 大戰結束時,全世界進出口總額減少了40%,而美國卻猛烈擴大。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約100億美元。世界黃金儲備40%在美國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業國和債權國。 英國的對外貿易聯系破壞了……沿著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 法國被德軍占領了經濟發達的10個省,工農業生產 損失嚴重。 沙皇俄國永遠從帝國主義列強的名單中勾銷了。 德國戰敗,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經濟困境。 ——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2)改變帝國主義力量對比,美日實力增強,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改變。一戰的影響二、性質、進程和影響: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忙于互相撕殺,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們的民族工業得以乘隙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起來,成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3)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吳于廑、齊世榮 《世界史·現代編(上冊)》一戰的影響二、性質、進程和影響: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材料 四 大戰導致的政治經濟危機,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運動的高漲。……大戰造成的巨大傷亡和破壞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長久的陰影,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4)改變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運動興起。一戰的影響二、性質、進程和影響: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戰后帝國主義力量對比的變化摧毀四大帝國:德、俄、奧斯曼、奧匈削弱英法意三強美日力量壯大最大特點是英國的衰落和美國實力的膨脹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宰割·掠奪·分贓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1、巴黎和會1、巴黎和會召開的目的:⑴表面上:是戰勝國為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謀求戰后世界和平⑵實際上:是戰勝國為瓜分戰利品,建立戰后國際關系新秩序2、和會召開的時間、地點、國家和會議的操縱者分別是什么 時間: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 地點:法國巴黎凡賽宮參與國:27國(不包戰敗國和蘇俄)會議的操縱者: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 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左起: 勞合·喬治、克里孟梭、威爾遜在山東問題問題上相互勾結在德國問題問題上激烈爭奪《凡爾賽和約》(即《對德和約》)1919.6.281.德國承擔發動大戰的罪責。2.重新劃分德國的疆界捷克斯洛伐克阿爾薩斯 和洛林薩爾區萊茵地區歸還波蘭的地區但澤歸還丹麥奧地利德 國1919年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蘭走廊”減少13 %領土和10 %人口 !波 蘭《凡爾賽和約》(即《對德和約》)2、評價 :⑴性質:戰勝國對德國的具有掠奪性和強制性的和約⑵影響:①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有利于資本主義相對穩定的發展;②宰割德國種下了德國民族復仇的種子。史料精讀:列寧稱“《凡爾賽和約》是強盜、掠奪者、高利貸者、劊子手和屠夫的和約。”“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也有人認為“凡爾賽體系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和平體系。”這幅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將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頭怪獸,它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福煦一戰后的亞太局勢材料一: 到大戰結束時,日本對華出口已居各國之首,而英國則落后于美國屈居第三;在對華投資方面,雙方已不相上下。這一切對英國造成了嚴重威脅。——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材料二: 日本在臺灣、琉球、南庫頁島、千島群島擁有很多的海軍基地,且占有原德國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島嶼,使日本在西太平洋居于相當穩固的戰略地位,對美國在太平洋的屬地菲律賓、關島、夏威夷的安全造成威脅。——徐天新、梁志明主編《世界現代史》1、英美日爭奪亞太材料三: 美國國會批準,擴充海軍計劃,1924年將擁有38艘主力艦。日本每8年內增加8艘主力艦和8艘新式巡洋艦 ——八八艦隊計劃。英國將花掉最后一個金幣,使海軍優于美國或任何國家 —— 勞合喬治2、海軍軍備競賽材料四:中國五四運動3、中國人民掀起反帝運動矛盾重重,局勢緊張2、華盛頓會議的背景華盛頓會議的召開美英日法中意葡荷比(《辛丑條約》的簽署國)目的:重新確立帝國主義統治亞太的新秩序(美國倡議下 1921.11. 12)(左至右)駐英公使顧維鈞、駐美公使施肇基、大理院長王寵惠議題一、關于限制海軍軍備的問題世界現代史上第一個裁軍協議確定五國主力艦比例限制海軍軍備的《五國條約》對美:抑制了日本,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地位;對日:海軍擴張受到抑制;對英:開始喪失海上優勢。影響:性質:“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 ——列寧材料一1. 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以及領土與行政的完整。2. 為適用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均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取任何超出他國的特別權利—— 《九國公約》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經在一個時期內給日本帝國主義以獨霸中國的機會……1922年美國召開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毛澤東選集》結合材料一、二,分析《九國公約》的實質和影響?《九國公約》簽定1922、2、6實質:以“門戶開放”的名義,使帝國主義共同宰割中國。影響:美國“門戶開放”、“機會均等” 原則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重新回復到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議題二: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結合課本85—86頁,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主要內容,思考這一體系怎樣體現了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特征? ①將世界戰爭的責推給德國及其盟國;②對戰敗國過度懲處和掠奪;③無視弱小民族的利益;④英法操縱國際聯盟。【課堂探究】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首倡者及意圖 :美國:企圖利用國聯,領導世界(稱霸世界)2、國聯宗旨3、“全體一致”原則 :4、評價 :⑴性質:實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政治組織英法操縱下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⑵積極:開創了國際合作的形式,順應了世界整體發展的趨勢,為后來的國際組織提供了經驗教訓。⑶局限:英法操縱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不能真正維護世界和平。3、國際聯盟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3.不穩定性 沒有消除大國矛盾,反而埋下更大的沖突的種子。1.實質 一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國際關系的新秩序2.作用 構成一戰后資本主義國際新秩序,使資本主義20年代進入相對穩定時期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宰割戰敗國——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分 贓 不 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奴役弱小民族——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敵視社會主義——帝國主義與蘇聯的矛盾“火山口上的和平”材料 大戰爆發之初,各國的文官政府考慮的是如何及時應戰……軍方則仍然設想通過一場拿破侖式的戰爭或普法戰爭等方式的戰爭,即靠一、兩次大的戰役便見分曉。然而由于時代的不同,戰爭的進程完全走向大國決策者的愿望和主觀意志的反面:他們抱著短期取勝的僥幸心理,卻形成了長期陣地戰的僵局;他們本以為是單純的軍事較量,卻變成了傾注全部國力的長期消耗的總體戰……——徐藍《國際史視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研究》速戰速決取得勝利——曠日持久損失慘重的世界大戰。四、對一戰的總結反思: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參戰國 目的 結果德國 取代英國的位置,實現世界霸權,企圖建立一個從北海、波羅的海到亞得里亞海的日耳曼帝國奧匈帝國 占領巴爾干,取得亞得里亞海、愛琴海的出口,擴大成三元帝國英國 保住老牌帝國的地位,打敗德國,奪取更多殖民地,在近東肢解奧斯曼帝國法國 為普法戰爭雪恥,奪回阿爾薩斯洛林,奪取德國薩爾區的殖民地,重新成為歐洲霸主沙俄 毀德國和土耳其在巴爾干的勢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國”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臨巨額戰爭賠款,國內經濟崩潰,發展受到限制帝國解體由債權國變為債務國,戰后經濟長期低靡,對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減弱人員、經濟損失慘重,國際地位大大下降因爆發革命退出一戰,帝國被摧毀,十月革命后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自身走向沒落和毀滅。四、對一戰的總結反思:速戰速決贏得勝利——曠日持久曠日持久損失慘重的世界大戰。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自身走向沒落和毀滅。一戰走向了大國決策者主觀意志的反面。戰爭的不可控性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四、對一戰的總結反思:“靠《凡爾賽和約》維系的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列寧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四、對一戰的總結反思:在德國一軍人:“我放下武器是為了贏得體面的和平,敗軍不可辱。但《凡爾賽和約》侮辱了軍人的尊嚴,如果可能的話,我將繼續戰斗。”一政府官員:“我們接受停戰和進行談判,是為了給新德國帶來和平,但是,實際上我們給新德國的第一個禮物竟然是一個被強加的屈辱和約。”一工人:“我期待著戰爭的結束,我盼望著過上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約毀滅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為巨額的賠款而工作,難道這就是我為和平而必須付出的代價嗎?”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四、對一戰的總結反思:在中國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四、對一戰的總結反思:在美國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四、對一戰的總結反思:兔子說:“我沒有實際的進攻裝備,我只能以我雙眼的力量來震懾它。”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四、對一戰的總結反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總書記用五個“要”系統闡述了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好戰,不懼戰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在色當戰役中,法軍遭到慘敗,法皇拿破侖三世被俘。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完成了統一。在一戰中,德國成為戰敗國。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開幕,這次會議簽訂了制裁和限制德國的《凡爾賽和約》。歷史巧合?刻意安排!or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大國的打算國家戰后實力參加會議的目標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大發戰爭橫財; 最大債權國經濟衰退; 仍為第一軍事強國損失慘重;陸軍強國十分虛弱實力上升;尚難與列強抗衡奪取戰后世界的領導權保持世界霸權維持殖民及海軍優勢,歐陸均勢徹底削弱德國,重建歐陸霸權稱霸地中海戰時從德手中奪取的利益合法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計劃觀察下列《英國的歐洲大陸政策》的漫畫,思考:圖1圖23、20世紀初,英國的外交政策發生怎樣改變?為什么?英國與俄、法結盟。原因是英德矛盾激化,自身實力下降,欲尋求盟友。2、長久以來,英國對歐洲奉行怎樣的外交政策?為什么?大陸均勢。希望歐洲大陸出現強國對峙的局面,便于英國插手歐洲事務。1、英國傳統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光榮孤立” (不同任何國家結成持久固定的同盟)閱讀思考1戰爭爆發前,美國同德國關系十分緊張2美與協約國接近,經濟聯系加強3直接:德實施“無限制潛艇戰”4保證借給協約國的巨額貸款能夠歸還5防止社會主義革命的擴散6撈取戰利品、奪取霸權美國參戰原因分析——根本原因材料一 歐洲戰爭剛開始時,美國仍然采取超脫的態度,奧匈皇儲的被刺事件在美國幾乎沒有引起太大的反應。美國慶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報紙說:“應該好好感謝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美國總統威爾遜1914年9月呼吁美國人民“從思想到行動都應采取不偏不倚的態度”。材料二 到1917年4月美國正式參戰時,由華爾街的銀行給予協約國方面的現金貸款已達到20億美元,而德國的貸款則只有2700萬美元閱讀下列材料(1)材料一反映出美國對歐洲戰爭采取了怎樣的政策?采取這種政策的優勢條件是什么?“中立政策”。美洲遠離歐洲戰場。(2)材料二與材料一有什么矛盾之處,這種矛盾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矛盾:材料一宣稱不偏不倚的態度,材料二則反映出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戰雙方做軍火生意,并表現出了傾向和支持協約國的態度。 實質:說明美國不甘心置身事外,同時暴露了美帝國主義的本質。結果:美國在雙方都筋疲力盡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參戰。拓展1、暫時放松侵略,民族資本主義短暫春天2、美日爭奪中國:府院之爭3、中國參戰4、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出兵山東,引發山東問題5、對西方資本主義懷疑,學習轉向蘇俄。一戰與中國關系有關史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