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使用時間:2024年11月【學習目標】1、通過時間軸與歷史地圖,認識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2、利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分析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發展過程與特點。3、引導學生根據提供的文獻資料與圖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認識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發展的過程。4、運用唯物史觀理解基層治理、社會保障的演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5、通過學習認識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形成對當今中國制度建設與發展的自豪感與責任感。【重點難點】重點: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難點:分析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原因及作用。社會保障制度在中國的推行進程和成效。【時空定位】【名詞解釋】基層治理:基層治理是對基層地區(如城市社區、農村等)的治理。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基層治理現代化。城市的社區治理、農村的村落治理,都屬于基層治理范疇。基層治理涉及面寬、量大、事多,直接面對群眾,在整個國家治理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治理是否有效,直接決定著經濟社會是否能持續發展、繁榮和穩定。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依據法律,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公民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生活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本質是追求公平,責任主體是國家或政府,目標是滿足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時必須以立法或法律為依據。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工業化的產物,以19世紀80年代德國俾斯麥政府頒布并實施的一系列社會保險法令為標志,經歷了發展、成熟、完善、改革等不同時期,各國根據各自的政治、經濟和人口環境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等內容。【預習自學】學習任務一 按時序梳理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并分析總結其特點【學習聚焦】基層自治是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主要特點。時空 基層組織 基層治理 鏈接《綱要》(下)古希臘 村社 村社實行1( 自治 ),全體成年男性出席的2( 村社大會 )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包括登記公民、3( 抽簽 )選舉議事會議員等。中古西歐 莊園 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他們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4( 莊園法庭 )的審判,裁決糾紛。 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領主或其管家主持的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P16)基督教會 基督教會在5( 基層治理 )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教會控制著他們的精神生活。(P17)10-11世紀 城市行會或商會 (1)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6( 自治 )。(2)城市里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7( 行會或商會 ),規范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經營活動。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8( 城市治理 )的職責。 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自治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城市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P17)近代早期的西方 英國 自治市 1835年,英國頒布法律,規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9(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確立了英國近代10(自治市)制度。美國 鄉鎮 鄉鎮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11(公共服務)功能。法國 自治市鎮 自治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12(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13(本地選民)負責。工業革命后 社區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使傳統的社會救濟方式遭遇瓶頸,各國不得不探索14(社會救濟)的新方法。例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組織15(志愿者),負責救濟的分配,并協調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工作,16(社區組織)開始形成。二戰后的西方國家 社區 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17( 自我管理 ),不僅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還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緩和了18( 社會矛盾 ),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20世紀80年代以來 社區 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更加強調政府、19(社會)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20(公共服務),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學習任務二 按時序梳理資本主義國家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時間 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 評價 鏈接《綱要》(下)17世紀初 英國頒布了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21( 濟貧 )制度。 (1)積極: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資本主義27( 社會生產力 )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28( 社會矛盾 ),有利于經濟發展。(2)消極: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29( 國家財政 )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 “歷史縱橫”(羅斯福新政):幫助銀行恢復信用、保證存款安全,調節工業生產、實行公平競爭,保證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價格,推行“以工代賑”、增加就業,建立社會保障制度。(P103)所謂“福利國家”,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P118)“福利國家”的建立,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是,這些社會福利畢竟由國家財政負擔,因此,當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時,減少福利就成為“改革”的內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國都不同程度地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P119)19世紀80年代 德國初步建立了22( 社會保障 )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1935年 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23( 社會保障制度 )的最終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1)英國率先構建了包括家庭津貼、養老、疾病、失業、傷殘和死亡等內容的24( 社會保障 )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25( 社會保障制度 )的發展。(2)此后,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以及法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26( 基本建立 )。學習任務三 梳理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國家 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 特點 鏈接《綱要》(上)蘇聯 退休養老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保障,另外還有30( 補助金 )制度,為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暫時不能工作的勞動者提供物質保障,以及為生育或死亡造成的開支進行補助。 蘇聯實行31( 全民社會保險 )制度,國家支付社會保險金,個人受保情況與其貢獻和地位相關聯。中國 (1)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32( 勞動保險 )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33( 社會保險 )法規。(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34( 保障 )水平穩步提高。 (1)35( 具有中國特色 )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2)我國建成世界上36( 規模最大 )的社會保障體系。(3)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37( 后顧之憂 ),促進了國家38( 社會經濟 )的發展。【課堂探究】結合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分析其特點、作用及評價特點:①基層治理以自治為主,自主權逐漸擴大(主要特點);②基層自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③地方分權和地方自治發展圍繞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獨立性進行;(即對內的民主治理和對外的獨立自主)④基層治理向規范化、法治化、市場化等方向發展作用:①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穩定。②保障人民權益,鞏固民主政治。③提高生活品質,改善人民生活。④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評價:①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政權建設及國家治理提供基礎;②反映資產階級統治意志,不可能真正實現民主平等,也不可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社會頑疾。【當堂檢測】1.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村社實行自治。西歐封建社會中,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10—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同時,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從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傳統是( )A.以教會為中心進行基層治理 B.基層治理的主要特點是基層自治C.社區是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D.中古時期城市治理以王權為中心2.在中世紀的法國,鄉村共同體作為一個自治性質的單位,以習慣法為基礎,在得到領主同意后,通過村民會議自主管理公共事務。17世紀開始,領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會議的權利被進一步限制,村民會議逐漸為王室監察官所掌控。據此可知,17世紀的法國( )A.已經形成完備的成文法體系 B.鄉村共同體喪失了自治權C.民族國家形成影響社會管理 D.基層治理的水平不斷提高3.某學者認為,近代以來,法國的市鎮扮演著如下角色:一方面行使治理的職能,承擔了國家許多職責,如組織選舉等;另一方面,市鎮是法國民主和自治的象征,市鎮的任何利益,居民都能夠通過市鎮公決進行商討。該學者意在強調近代以來法國市鎮( )A.利用雙重身份整合基層社會 B.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C.構成對中央集權的嚴重威脅 D.發揮了代議制民主的優勢4.18世紀,英國倫敦出現一批私人捐助的慈善藥房,為城市貧困人口提供免費醫療服務。19世紀,一些醫學界人士也通過慈善藥房對勞動人民提供專業醫療。這反映出( )A.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加強 B.社會保障制度和福利國家完善C.社會財富增加推動醫學進步 D.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突出5.19世紀中期英國曼徹斯特城市管理機構的狀況為:1838—1853年間選出16位市長中8位是工廠主;1853年選出的市政委員中,有12人是紡織業工廠主,10人是其他行業的工廠主,而農業代表僅有9人。這一現象( )A.背離了中世紀城市自治的傳統 B.順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C.推動了社區管理的市場化趨勢 D.促進了近代自治市制度的建立6.德國于1883年頒布了《工人疾病保險規定的準則》,1884年頒布了《事故保險法》,1889年頒布了《傷殘及養老保險法》,再加上20世紀初頒布實施的其他醫療、工傷、失業等法律,德國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這客觀上反映了當時( )A.政府放棄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B.工業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政府最早進行了福利國家的建設 D.工業迅速發展導致社會問題頻發7.社區是以一定區域為基礎,由具有相互聯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所構成的一個社會實體。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社區組織開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確立 B.工業革命導致社會問題叢生C.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增加 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8.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在基層治理方面更強調政府、社區、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更多政府功能。1991年,英國在《競爭求質量》白皮書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務。這種做法旨在( )A.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 B.恢復自由放任的傳統C.減輕政府的公共財政負擔 D.提升基層治理的效率【深化拓展】1、特許狀城市自治的權力來源。(1)特許狀的授予是一種法律行為,國王或領主的特許狀大多需要城市以金錢贖買。(2)通過特許狀,城市獲得了小到人身和財產自由權、賦稅限制和減免權,大到城市行政、司法和財政自治權。國王或領主則相應得到城市承擔軍事義務、財政幫助以及宣誓效忠的保證。2、19世紀英、法自治市制度(1)自治市制度顯現出明顯的民主化趨勢和特征,表現為:自治市議會、議員、官員均由當地居民選舉產生,而非由中央政府或上級政府任命或委派;當地議員和官員要對選民負責,而非僅對上級負責;政府出臺法律明確自治市議會的地位,逐步擴大選民范圍,減少選民資格的限制,自治市擁有較大的獨立權力。(2)自治市制度是對地方自治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是資產階級加強對地方社會權力掌控的重要舉措,與資產階級革命以來中央集權化趨勢并行,一定程度上是資產階級革命在政治上的延續。3、西方國家對社會保障制度功能的認識(1)19世紀中期,比較強調濟貧法的消極功能,即濟貧法導致被救濟者對救助制度產生依賴,影響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等自由資本主義基本原則的實現。(2)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期,強調社會保障制度在實現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公平與提升社會道德方面的積極功能。(3)20世紀后期,較多關注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消極功能,并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議。(4)20世紀末以來,既強調重視社會保制度的積極功能,同時也關注并提出通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盡量避免其消極功能。P109查閱相關材料。分析三種模式的利弊。根據社區自治和政府管理程度的差別,社區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自治型,如美國、加拿大和德國,小政府、大社會,政府基本不干預社區自治;混合型,如日本和澳大利亞,政府撥款并對社區進行指導和監督,社區組織和居民參與,共管共建;政府主導型,如新加坡大政府、小社會,政府直接對社區進行管理。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種模式的利弊。自治型社區:自治型社區管理模式體現為政府行為和社區行為相分離,社區的工作完全自治。利:①實行民主管理。政府間接干預社區的管理,社區的核心管理機構是社區管理委員會,各個委員各司其職為社區服務;②倡導文化共享,即地域歸屬與文化共享。公民注重價值觀的凝聚力,居民對遷移到的社區會有很強烈的社區環保意識、鄰里互助意識和歸屬感,會非常積極地參與社區的各項活動;③社區建設井然有序。在制定社區發展規劃時政府特別強調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強調社區環保意識,保證了周圍環境不被破壞;④服務意識強烈。公眾積極參與社區管理,形成了良好的社區服務精神,公民認為為自己所在的社區盡其所能是自我價值的體現。弊:①工作量大,具有一定強制性。社區的大量工作都是社志愿人員完成的,美國的法律也明確規定大學生須參與一定量的志愿者服務工作。②政府沒有權利干預社區事務。混合社區:這種模式是介于自治管理和政府主導型管理之間的一種模式。利:①居民參與意識較強,居民都有較強的社區榮譽感和歸屬感,積極參與社區各項活動,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②注重為地區事務管理和為本地居民服務,職能明確簡單,辦事效率較高;③政府與社區居民協作管理充分發揮政府的行政職能,集合居民的力量共同促進社區的良性發展。弊:政府和居民屬于雙重主導地位,容易產生矛盾。政府主導型:是指政府在社區管理中起到主導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區管理體系,社區管理各部門職能分工明確,功能清晰。利:①政府行為和社區管理行為緊密結合,對社區組織提供物質支持和管理行為引導,在社區管理中體現了政府的社會價值觀;②完善的社區管理體系。弊:居民自主參與意識差。在政府主導的模式下,居民習慣接受制度安排,習慣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居民對社區管理民主參與意識比較薄弱,忽視社區居民管理主體的作用和地位。1.B 【詳解】從古希臘時期的村社自治、西歐封建社會的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城市自治和基督教會的作用等,可以得出西方國家在基層治理上具有自治傳統,B項正確;教會只是中世紀基層治理的形式之一,并非一直為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中心,A項錯誤;社區是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只適用于古希臘時期,C項錯誤;中古時期西方城市治理以“王權”為中心與“(城市)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不符,D項錯誤。2.C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法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王權的擴張,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因此17世紀法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影響了社會管理,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法國成文法體系,排除A項;“喪失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基層治理水平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A 【詳解】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學者意在強調近代以來法國市鎮既是國家的行政單位同時又是基層自治單位,利用雙重身份整合基層社會,A項正確;法國市鎮官員代表資產階級利益,排除B項;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直接民主,沒有相關代議制民主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4.A 【詳解】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慈善藥房是近代英國一種旨在為城市下層民眾提供醫療救濟的慈善機構,通過創新醫療救濟形式、拓寬醫療救濟范圍,助力了英國的貧困救濟,其興起迎合了社會轉型時期英國城市貧困人口的醫療需求,彌補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缺失,體現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加強,A項正確;二戰后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福利國家逐漸完善,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慈善藥房和免費醫療服務,不能體現醫學進步,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突出”,排除D項。故選A項。5.B 【詳解】依據材料突出體現了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的出現,順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工業革命的影響,未涉及城市自治,排除A項;材料并不能體現社區管理的市場化狀況,排除C項; 英國在1835年頒布《市政法案》,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6.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德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頒布相關法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政府的經濟政策,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項;材料沒有與其它國家的對比,不能得出“最早”的結論,且該項說法本身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7.B 【詳解】依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發展,歐洲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叢生,歐洲各國不得不探索社會救濟新方法,以緩和社會矛盾,社區組織開始形成,B項正確;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確立并非歐洲各國社區組織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增加是歐洲社區組織發展的表現而非原因,排除C項;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并非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紛紛組織社區組織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8.C 【詳解】依據材料可以看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社區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減輕了政府的公共財政負擔,C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基層治理的發展,并未涉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基層管理,未涉及恢復自由放任的傳統,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基層治理更加側重于社區等,減少政府的直接服務,排除D項。故選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