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單元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76 1978 徘徊 時期 1976-1978 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20世紀80年代 “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 2017 中共十九大 新時代 巨大 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綜合國力增強 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十單元 第28課 目錄 偉大的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進程 “一國兩制” 1 2 3 1.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2.知道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成就 3.理解“一國兩制”的內涵和意義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中國,面臨著嚴重的困境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人民日報社論》 上千萬知識青年、下放干部、知識分子和其他城市下放人員要求回城,全國城鎮有兩千萬人等待就業。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安徽省4000萬的農村人口中,有3500萬以上的人吃不飽肚子! ——李向前《關于中國改革起源的幾點研究》 思想僵化 經濟衰退 就業困難 民主與法制遭到破壞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文革”結束,是不是思想上就能朝著 正確的方向發展呢? 毛主席要我們時刻不要忘記階級斗爭,抓住階級斗爭這個綱,……毛主席要我們這樣做,我們就應該堅定不移地這樣做。 ──華國鋒:《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進行到底》 ”兩個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壹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它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社會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 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正是實踐,也只有實踐,才能夠完成檢驗真理的任務。 (四人幫)他們自吹自擂證明不了真理,大規模的宣傳證明不了真理,強權證明不了真理。 ——胡福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召開: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 (3)指導思想: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改革開放。 經濟路線 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思想路線 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恢復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政治路線 決定撥亂反正,審查和解決黨內一批重大冤假錯案,以及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組織路線 (4)意義 ①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與會議內容對應 1.實現了黨工作重心的轉移(最重要): 階級斗爭為綱→經濟建設為中心 2.徹底結束了文革“左”傾錯誤的束縛, 實現了黨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組織路線、意義)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的領導集體; 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中共歷史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會議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時間 會議 轉折 1927 八七會議 1935 遵義會議 1949 七屆二中全會 1978 十一屆三中全會 城市→農村 危→安 農村→城市 “以階級斗爭為綱”→經濟建設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2.平反冤假錯案 (1)原則:實事求是,有錯必糾。 (2)表現:“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黨派人士和知識分子等也恢復了名譽。國家還糾正了錯劃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實各項政策。 ◎“文革”中劉少奇遭到迫害 ◎1980年5月17日,劉少奇同志追悼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鄧小平致悼詞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3.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1)概況: (2)內容: 1981年6月,在北京舉行。 審議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32年來的歷史,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3)意義: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4.1982年憲法 (1)概況: (2)意義: 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1982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趨于制度化、法律化 貳 改革開放進程 二、改革開放進程 為什么要改,要怎么改? 由于分配上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影響了人們生產積極性的發揮,糧食產量極低,小崗村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天9兩糧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天2.8兩糧食,收入0.04元。小崗村當時一共有20戶人家,115人,除了1戶外,其他戶每年都要外出討飯。 ——趙海均《30年》 定點購買 限制種類 限制重量 農民生活困苦,平均主義影響生產積極性 計劃經濟不適應時代的要求 我們不能到處緊張,要先把農民這一頭安穩下來。農民有了糧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經濟作物就都好解決了。擺穩這一頭,就是擺穩了大多數,七億多人口穩定了,天下就大定了。——陳云(1978年12月) (1)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集體生產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經營方式:集體生產→分戶經營 分配方式:平均主義→按勞分配 產品分配:“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對內改革——農村 二、改革開放進程 二、改革開放進程 1.對內改革——農村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逐漸推廣,促進了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的上交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們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到十八歲。 小崗村1979年賣給國家糧食12497公斤,超過政府計劃的7倍;賣給國家油料12466公斤,超過國家規定任務的80倍。還有錢,小崗農副產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當時,對這群“叫花子”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馬立誠、凌志軍著作《交鋒》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社員簽訂的全國第一份包干合同書,他們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自發實行了一包到底的責任制 二、改革開放進程 1.對內改革——農村 1978年,先是在安徽四川一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不久,在全國普遍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逐步形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機構改革 初步實行 普遍實行 二、改革開放進程 1.對內改革——農村 建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重大變革或調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年代及農業政策 是否改變土地所有制 是否改變土地私有制 突出意義或問題 1950-1952土地改革 地主→農民 沒有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1953-1956農業合作社 農民→集體 私有→公有 確立了農業的公有制 1958-1983人民公社化 無 提高公有化程度 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 1978年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無 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 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二、改革開放進程 1.對內改革——城市 按照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原則,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鄙鐣髁x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5月上旬:首鋼給主管部門打報告。 6月初:主管部門結束了一個月的研究、審查,同意 7-8月:找管物資的部門、管機械的部門簽署意見 9月17日:管進出口的部門將批復文稿轉送 國家計劃部門審查簽字 10月3日:出差回來的某局長終于在文稿上簽了字 ──江世杰《方向對路子好──首鋼改革與發展紀略》 二、改革開放進程 2.對外開放 1980 經濟特區 1984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沿海港口城市 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 2000 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 “引進來”“走出去” 2001 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特點: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 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 1992 1987年 十三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1982年 十二大 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課題 1989年,《光明日報》刊發 《中國不能完全實行市場經濟》 1990年,《北京日報》刊發 《中國的改革決不是完全實行市場經濟》 1991年,《當代思潮》發表《改革開放可以不問姓社姓資嗎?》 姓“資”姓“社”爭論場景,改革阻力重重 二、改革開放進程 3.深化改革 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把不爭論作為一條原則定下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現在的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 說起市場,又有人講市場經濟是搞資本主義。其實,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哪是有那么多清規戒律的主義。 ——鄧小平(1992,深圳) 1987年 十三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 “引進來”和“走出去” 1982年 十二大 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課題 2001年 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992年 十四大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改革開放進程 3.深化改革 1978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92 中共十四大 1997 中共十五大 破除了對領導人的個人崇拜 破除了對計劃經濟的崇拜 破除了對公有制的崇拜 思想解放和認識深化的過程 4.穩步推進 1.發展目標:進入21世紀…… 2.成果:到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二、改革開放進程 5.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提出 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指出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服務就姓“社”,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目標確立 基本框架確立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 基本建立 到21世紀初,95%以上的商品和資源實現了市場配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理論完善 進一步完善 200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進一步完善 叁 “一國兩制” 三、“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 1.“一國兩制”構想 (1)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 (2)內涵: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 ——1979年葉劍英《告臺灣同胞書》 三、“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 1.“一國兩制”構想 (3)實踐: 1982年中英就香港問題開啟會談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 1997年 香港回歸 1987年《中葡聯合聲明》 1999年 澳門回歸 (4)意義: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從1997年至2017年,20年間,香港財政儲備 增長近3倍;上市公司數目增長近3倍; 股市資本總值增長8倍。20年里, 香港獲外資直接投資總額 增長超過10倍。 ──數據整理自鳳凰網 港珠澳大橋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 三、“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 2.臺灣問題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4.29 2015.11.7 《告臺灣同胞書》 “九二共識” 海協會與?;鶗拇碓谙愀蹠睿_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 《反國家分裂法》 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國家分裂法》,表現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 兩位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 習馬會 海協會會長與海基會董事長在新加坡舉行會談,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會談” 兩位領導人在北京會面,是繼重慶談判以來兩黨主要領導人的首次會談,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胡連會 臺灣問題 港澳問題 標題文字添加 內政問題 內部解決 可保留軍隊 歷史遺留問題 外交途徑解決 人民解放軍必須進駐 課堂總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偉大的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進程 “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背景、召開、內容、意義 平反冤假錯案:原則、表現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6月):內容、意義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1982年憲法 開始實施 逐步深化 穩步推進 對內改革:農村突破、城市推進 對外開放:4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城市 提出 內涵 實踐:港澳回歸 “一國兩制”構想 臺灣問題 該圖反映了( ) A.國家以解決就業問題為工作的重心 B.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深入發展 C.經濟轉軌背景下個體發展的不確定 D.經濟體制改革下的多元化發展路徑 課堂總結 1.(2024·黃岡)下圖為改革開放后的一幅畫 D [解析] 根據漫畫“自主選擇、政策扶持、就業、創業”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就業選擇多樣,國家在個人自主選擇的基礎上還提供政策性的扶持,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下的多元化發展路徑,D項正確;國家工作的重心是發展經濟,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深入發展,排除B項;漫畫強調的是個體發展的多元性,不是不確定性,排除C項。 2.(2024·廣州)1980年,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電影《廬山戀》,講述一位歸國華僑游覽廬山收獲愛情的故事。此片公映后,對于影片中該華僑的語言表達方式、日常著裝等出現了不小的爭議。但影片也收獲了很高的人氣,喚起了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向往。這種情況( ) A.反映了我國全面開放后的社會風貌 B.說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 C.折射出時代變遷影響人們觀念變化 D.表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 C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電影《廬山戀》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歸國華僑游覽廬山收獲愛情的故事,影片喚起了許多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反映出時代變遷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影響,C項正確;我國全面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是在1992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的信息,排除B項;1984年開始推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排除D項。 3.(2024·長沙)全要素生產率(TFP)反映的是一定時期內技術升級、管理模式改進、質量提高等綜合功能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指標,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如圖是我國1953—1998年的TFP增長率圖,對如圖分析正確的是( ) A.經濟總體增速趨于穩定 B.政局穩定決定了經濟的發展 C.改革開放舉措成效初顯 D.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發展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改革開放前,我國TFP增長率波動較大,起伏不定;改革開放后,TFP增長率相對平穩,這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采取的各項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C項正確;通過材料無法看出經濟增速,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后,政局基本穩定,排除B項;在1992年之前,我國尚未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念,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