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復習回顧 1931 1932 1935 1936 1937.7 1937.8 1937.9 日本侵華 中國 抗戰 9·18 事變 華北 事變 國民黨十九路軍 一二九運動 瓦窯堡會議 西安事變 中共抗日通電 洛川會議 紅軍改編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全面抗戰開始 全 民 族 抗 戰 1·28 事變 七七 事變 廬山談話 東北人民革命軍 局部抗戰 1933 長城抗戰 第24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與人民解放戰爭 兩個戰場、三個階段 反攻階段 相持階段 防御階段 正面戰場發揮重要作用。 敵后戰場成為抗敵主戰場。 (1937.7) (1938.10) (1943年底) (1945.9.2) 七七事變 日本投降, 抗日戰爭勝利 廣州、武漢失守 大反攻 {69CF1AB2-1976-4502-BF36-3FF5EA218861} 兩個戰場 兩條路線 國民黨 正面抗戰戰場 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 共產黨 敵后抗戰戰場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戰路線 概念解析 正面戰場 是中國控制的連片國土與日軍侵華推進線上日控區對峙交戰而形成的戰場。由于在這個戰場上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軍隊,因此一般也稱其為國民黨正面戰場。 敵后戰場 指中國軍隊深入到日本占領區而開辟的戰場。一般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軍隊占領區所形成的有一定軍事控制范圍地區。 1937年·中日綜合國力對比 1937年·中日軍備生產能力對比 殘酷的現實差距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中國 日本 比率 工業產值 13.6億美元 60億美元 1:4 鋼鐵年產量 4萬噸 580萬噸 1:145 煤年產量 2800萬噸 5070萬噸 1:2 銅年產量 0.07萬噸 8.7萬噸 1:121 石油年產量 1.31萬噸 169萬噸 1:129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年產量 中國 日本 飛機 0 1580架 大口徑火炮 0 744門 坦克 0 330輛 汽車 0 9500輛 造船 不詳 47.32萬噸 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能力和技術水平,都遠遠落后于日本帝國主義...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階段 時間 戰役 結果 影響 防御 階段 1937.8-11 失敗 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 1937.8-11 太原會戰 失敗 平型關大捷取得抗戰首捷 1938.1-5 徐州會戰 臺兒莊大捷是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 1938.6-10 武漢會戰 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相持階段 1941.12—1942.1 淞滬會戰 失敗 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 太原會戰 失敗 平型關大捷取得抗戰首捷 徐州會戰 失敗 臺兒莊大捷是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 武漢會戰 失敗 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第三次長沙會戰 勝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五次戰役(綜述) 國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一)軍事上:組織大規模會戰 (1)淞滬會戰(1937.8.13-1937.11.12) 意義: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 謝晉元 1、戰略防御階段(1937.7-1938.10)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2)太原會戰(1937.9—11) “此次戰爭,為民族存亡之戰爭,只有犧牲;如再退卻,到黃河邊,兵即無存,哪有長官?此謂我死國活,國活我死。” ——第九軍軍長郝夢齡 1)平型關大捷是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是國共合作的典范。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歷時一個多月,太原失守 (一)軍事上:組織大規模會戰 1、戰略防御階段(1937.7-1938.10)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3)徐州會戰(1938.1—1938.5) 意義: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共殲敵1.8萬人,繳獲戰車40余輛,裝甲車70余輛,大炮50余門…給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以有力打擊,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士氣。…中國軍隊損失1.95萬人 。 ——《大江南北:抗日戰爭十四年全記錄》 戰況:國民政府調集60萬大軍,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展開徐州會戰; 結果:5月初,徐州失守 (一)軍事上:組織大規模會戰 1、戰略防御階段(1937.7-1938.10)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沒有一個帝國主義國家能堅持四年以上而不發生社會主義革命而不破產的,而日本帝國主義的國內力量和國際環境更無法支持長期的戰爭,我們已經抗戰兩年,我們差不多已經走了整個抗戰和取得勝利道路的一半。” 中國速勝論 “須知數十年來,中國軍事經濟,在物質上看著落后,固不待言,即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善。”“中國沒有一件能與日本比擬,如果戰爭擴大并延長下去,日本自然也感到困難,可是日本感覺到癢的時候,中國已痛不可忍了!” 汪精衛 中國必亡論 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系產生的結論。 日本是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 日本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 日本是個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中國是個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日本的非正義戰爭失道寡助,中國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 所以我能最后勝利,避免滅亡,敵則將最后失敗..... ——整理自毛澤東:《論持久戰》1938.6 ①中國不能速勝 ②中國不會亡國 ③經過長期抗戰,最后勝利屬于中國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論持久戰》 作用: ①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人民群眾; ②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③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一)軍事上:組織大規模會戰 毛澤東《論持久戰》(1938.5) 蓋抗戰軍事勝負之關鍵,不在武漢一地之失,而在保持我抗戰持久之力量。 ——蔣介石《為放棄武漢告全國同胞書》(1938年10月31日) (4)武漢會戰(1938.6-10) 意義: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4萬)的一次戰役 。 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結果:在與日軍主力部隊相持近四個月后撤出武漢,1938年10月27日,武漢失守。 (一)軍事上:組織大規模會戰 1、戰略防御階段(1937.7-1938.10)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七七事變后日本加緊侵略中國 1937年7月,平津淪陷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 1938年12月,廣州、武漢淪陷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一)軍事上:組織大規模會戰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3)意義:長沙會戰的勝利,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盟軍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2)概況: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并策應占領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戰,1941年12月,日軍集結重兵12萬人第三次向長沙方向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在前兩次長沙會戰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進行了防御作戰,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殲滅大批日軍,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1942.1.15)。 (1)背景: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中日雙方先后進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長沙會戰。前兩次長沙會戰,從戰略上看,中國軍隊阻止了日軍向西南縱深長驅直入,可以視為中國的勝利;但從戰術上看,中國軍隊損失更大,雙方并未分出勝負。 (5)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12—1942.1) 2、戰略相持階段(1938.10-1944) (一)軍事上:組織大規模會戰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正面戰場大會戰 結果 意義 淞滬會戰 日軍占領上海 粉碎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 太原會戰 日軍占領太原 取得首次大捷,粉碎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徐州會戰 日軍占領徐州 取得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武漢會戰 日軍占領武漢 將日軍拖入持久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 中國軍隊取勝 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產生積極影響 請結合正面戰場五大會戰的結果和意義,對正面戰場的作戰作出評價。 (1)積極 ①消耗了日軍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推動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②鼓舞了民心士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御敵;③為中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創造了有利條件;④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影響,爭取國際上的同情和支持。⑤為工業及學校內遷爭取了時間。 (2)消極 ①抗戰初期實行片面抗戰路線,沒有發動人民群眾。 ②后期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致使中國喪失大片國土。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政治:1937 年 12 月,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重慶成為戰時陪都。 經濟:沿海工業內遷 文化:高校內遷 — 西南聯合大學 (二)戰時內遷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材料: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戰爆發到1941年止,內遷工廠600多家,內遷技工12080名,內遷器材12萬多噸。從1937年到1944年底,大后方新建企業4966家,這是戰前1936年的16倍以上。——《中西500年比較》 材料:西南聯大辦學的8年中,培養學生8000余人,畢業生達4000多人,均學有成就。這個學府培養了大批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屠守鍔、郭永懷、陳芳允、王希季、朱光亞、鄧稼先,等等這些人都曾就讀于西南聯合大學,他們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世界學術研究作出了貢獻。聯大的教授和校友名家薈萃,共有174人當選為“兩院”院士。 工業、高校內遷的意義: ①保存了民族工業及教育資源; ②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 ③促進了西南、西北地區的工業、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工業及教育不平衡的格局。 (二)戰時內遷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 國內存在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 武漢會戰前,毛澤東在延安發表。 (2)時間: (1)背景: (3)內容: 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針對國內存在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 ①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人民群眾; ②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③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 (4)意義: (一)《論持久戰》的發表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二)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 (1)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 (2)戰法: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游擊戰法。 (3)意義: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 麻雀戰 地道戰 地雷戰 晉綏敵后抗日根據地 120師賀龍 晉察冀敵后抗日根據地 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115師聶榮臻) 晉冀魯豫 敵后抗日根據地 129師劉伯承 (三)淪陷區的抗戰 1)積極開展抗日宣傳; 2)領導組織工人怠工、罷工,破壞日軍“以戰養戰”的部署; 3)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斗爭,打擊日本殖民統治秩序 1942年到1943年,上海電力公司的工人采取“有組織的斗爭而無組織形式”的辦法,利用日本管理人員吃午飯的間歇,迅速集合,靜坐罷工,罷工略有收獲即退卻;法商水電公司采取“無頭斗爭”的方式,“工人不派代表,不提條件,也不離開車間,只是不做工而紛紛訴說生活困難,直到資方同意增加工資以后,工人才恢復正常工作”。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戰略相持階段 日本對華政策的轉變: 對國民黨 政治誘降為主 軍事打擊為輔 對共產黨 “囚籠政策” 大舉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 目的:分化國共合作,最終各個消滅,滅亡中國。 近衛三原則: “善鄰友好” “共同防共” “經濟提攜” 結果:國民黨消極抗日,反共傾向日益增長 "囚籠政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輔之以封鎖溝、封鎖墻,從敵占區向游擊區和抗日根據地構成網狀囚籠,對抗日軍隊壓縮包圍,以消滅抗日武裝,摧毀抗日根據地。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四)百團大戰”——打破日軍“囚籠政策” (1940年下半年,華北,彭德懷) ①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 ②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 ③策應了正面戰場的作戰; ④極大增強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決心。 背景: 目標: 概況: 意義: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 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 1940年8月--1941年1月,105個團,約20余萬人,投入戰斗,取得重大勝利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五)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皖南事變” 背景: 隨著日軍侵華方針的改變,國民黨消極抗戰,反共傾向日益增長 概況: 1941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皖南遭到國民黨軍隊伏擊。新四軍血戰七晝夜,除2000余人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和被俘。軍長葉挺談判被扣,副軍長項英遇難。 結果: (1)引發民主人士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等抗議;(2)中共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鞏固 政治上: 經濟上: 軍事上: 打退國民黨反共高潮;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 精兵簡政,以“三三制 ”為原則,進行民主選舉。 作用:加強了各階層人民的團結,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根據地進行民主投票 ①實行“減租減息”政策 ② 開展大生產運動 內容: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基本實現自給自足,減輕農民負擔 三五九旅開墾荒地 根據地擁護減租減息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三三制: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的共產黨員、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左派進步分子、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的中間分子各占1/3名額。 【課堂探究】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聯系與區別?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區別/聯系 國民黨正面戰場 中共敵后戰場 領導階級 階級利益 戰場范圍 作戰方式 作戰路線 戰略地位 聯系 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 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 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國民黨統治區 敵后抗日根據地 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 依靠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 防御戰 游擊戰 在戰略防御階段起主導作用,是抗戰主戰場 抗戰初期配合正面戰場, 抗戰后期成為抗戰的主戰場 相互依存、相互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三、東方主戰場 (一)獨立抗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 海外華僑捐資的救護車 回民支隊 (1)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 (2)海外華僑在陳嘉庚等僑領的號召和領導下捐款捐物,支援抗戰 (3)數萬華僑青年回國參戰。 表現: 結果: 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 背景: 形成: (1)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 (2)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1.1,以中、美、英、蘇4國為首的26個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統一戰線形成。 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蔣介石任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 三、東方主戰場 (三)中國與同盟國積極合作抗日 (1)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戰績名揚海外。 中國遠征軍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政府應英國政府請求組織了一支遠征緬甸的抗日部隊,共十萬余人,從1942年2月開始入緬作戰,到次年3月,將日軍全部趕出緬北和滇西。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重新打通了中國西南的國際運輸線,有力地配合了盟軍在太平洋的反攻,為盟軍在緬甸的最后勝利作出了貢獻。 (2)開羅會議:1943年11月,中、美、英政府首腦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 三、東方主戰場 (三)中國與同盟國積極合作抗日 (3)簽訂新約:1943年,中國與英美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又與10余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簽訂新約。 一個世紀以來作為中國對外關系基礎的不平等條約體系終于崩潰,成為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重要標志 勇敢的中國人民抗擊日本的侵略,殲滅了無數日軍,摧毀了大量的日本軍用物質。援助中國進行的英勇抗戰并最終發起反擊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的抗戰是最終戰勝日本的重要因素。 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丘吉爾 羅斯福 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三、東方主戰場 戰爭爆發時 1942年 日本投降時 中國 戰場 太平洋 戰場 東南亞 中國 戰場 太平洋 印度洋 中國戰場 (不含東北) 東南亞、 太平洋 35個師團 10個師團 7個師團 37個師團 15個師團 111多萬人 不到10.9萬人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兵力分配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軍民總共傷亡9000余萬人, 其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持續作戰時間: ①中國戰場抗擊的日本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本的總兵力。 ②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 ③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 ④中國戰場開戰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唯一戰場。) (四)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三、東方主戰場 (一)中共七大(1945) 中共七大會場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 ①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②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主席。 (1)目的: (2)召開: (3)內容: (4)意義: 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做準備。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舉行,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 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01 02 03 04 05 06 1945年5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 臺灣光復 (二)抗日戰爭勝利的進程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 簽署投降書 8月9日,中蘇消滅日本關東軍。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解放區戰場全面反攻 蘇軍占領柏林 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 (1)國內: ①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實行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 ② 國共合作,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 ③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的中流砥柱作用(關鍵因素); ④ 中國抗戰的正義性。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中蘇友好協會舉辦一次酒會,邀請國共雙方代表及各報社記者參加。席間,一位國民黨方面的記者說:“我出個謎語給大家猜。謎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謎底是‘我國古代一人名’。” 結果出現了幾個謎底:“屈原”“蘇武”“蔣干”“毛遂”“共工”。 結合抗戰史實,你認為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三)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2)國際: ①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 。 ② 日本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法西斯侵略戰爭,必然招致失敗。 (四)抗戰勝利的意義 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重新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 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近代首勝 大國重立 民族復興 ◎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中日《馬關條約》簽字儀式 ◎中英《南京條約》簽字儀式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 時空坐標 習題精練 1.(2023·海口)歷史圖表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歷史現象。下圖是1910—1949年近代中國出版期刊創刊年代分布圖。下列對下圖歷史現象解釋正確的是( ) A.北洋軍閥時期報刊業開始萌芽 ? B.國共兩黨日益重視報刊業發展 C.抗日救國思潮促進報刊業發展 ? D.解放戰爭時期報刊業急速衰落 C [解析] 根據材料“1910—1949年近代中國出版期刊創刊年代分布圖”可知,近代以來,民族危機加深,在1930—1939年,中國出版期刊品種數最多,說明此時抗日救國思潮的發展與推動,促使報刊業發展迅速,C項正確;中國的報業萌芽早于西方,中國在公元8世紀的唐代就產生了邸報,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是否是國共兩黨日益重視報刊業發展,排除B項;1940—1949年,受國內局勢的影響,中國報刊業仍然發展良好,而非急速衰落,排除D項。 2.(2024·盤錦)1933—1936年,偽滿重刊《清實錄》,日本指派專人對《清實錄》逐卷檢查,將有礙日本的相關內容進行“挖改”,如將“倭”字改成“日”字,將有關甲午中日戰爭的記載大段刪除。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徑的目的是( ) A.打破東亞傳統宗藩秩序 ? B.淡化中國人的民族意識 C.消解隔閡實現東亞共榮 ? D.推動偽滿州國史學發展 B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33年到1936年期間,日本占據東北地區,受到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重新刊刻《清實錄》,而日本將有礙日本的內容大量刪改,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篡改日本侵略中國的事實,進而淡化中國人的民族意識,B項正確;這一時期東亞的傳統宗藩秩序已經蕩然無存,排除A項;C項描述是日本制造的美化日本侵略的輿論,不是日本刪改《清實錄》的目的,排除;日本的上述舉措不利于滿洲史學的發展,排除D項。 3.(2024·哈爾濱)1937年11月在武漢成立了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宣傳部下屬的國際宣傳處,該處多次組織外國記者赴臺兒莊等地采訪,并在重慶專門建造外國記者招待所。1942年初,重慶成了名副其實的“遠東戰場的新聞中心”。這反映了當時的中國( ) A.重視海外宣傳與軍事斗爭的配合 ? B.國共合作抗戰引起國際社會矚目 C.英美逐漸加強對中國抗戰的支援 ? D.希望依靠外交手段解決中日戰事 A [解析] 根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國際宣傳,組織外國記者到前線采訪,報道中國人民的抗戰,把戰時陪都重慶發展為“遠東戰場的新聞中心”等,反映了當時的中國重視海外宣傳與軍事斗爭的配合,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國際社會矚目國共合作抗戰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列舉英美對中國抗戰的支持,排除C項;希望依靠外交手段解決中日戰事與“組織外國記者赴臺兒莊等地采訪”不符,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