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第2課時)核心素養通過相關的測量過程,養成學生實事求是、仔細觀察、認真實驗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對物理的濃厚興趣。教學設想在上節課學習了刻度尺的使用和一般的長度測量知識,本課進一步學習深化長度的特殊測量,掌握一些特殊的測量方法,如“化曲為直法”“累積法”“夾測法”“棉線重疊法”等。關于對秒表的學習: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過鐘表的讀數,以及在上節課學習了刻度尺的使用,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和經驗,但要注意教學要求的不同:秒表的使用不同于刻度尺測量的數值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又不同于平時使用的鐘表,需要反復練習使用才能掌握。教學目標物理觀念1.鞏固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的習慣,會用一些特殊的測量方法測長度。2.認識時間的測量工具,知道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及換算方法。科學思維能根據常見的周期現象估測時間,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正確測量時間。科學探究經歷一些長度的測量過程,學會一些特殊的測量方法。科學態度與責任了解我國古代測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體會古人解決問題的智慧。教學重難點及突破重點1.會用一些特殊的測量方法測長度。2.認識時間的測量工具,通過活動使學生掌握測量時間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測量習慣。難點會用一些特殊的測量方法測長度;能讀出機械秒表的示數。教學突破通過實驗前的課前準備,實驗前的問題討論,學生動手操作和練習讀數來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電腦、展臺、自制PPT課件;有關“練習秒表讀數”的視頻;刻度尺一把機械秒表一塊;細銅絲一根、乒乓球一個、1元硬幣一個、無彈性棉線一根、《地理地圖冊》一本、直尺一把、三角板兩塊、粗細均勻的鉛筆一支等。學生準備1.課前預習:想一想,若物體的長度太長或太短,能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測量,該怎么辦;初步了解機械秒表和鐘表;會讀機械秒表和鐘表。2.大致了解機械秒表;細銅絲一根、乒乓球一個、1元硬幣一個、無彈性棉線一根、《地理地圖冊》一本、直尺一把、三角板兩塊、粗細均勻的鉛筆一支等。教學過程一、復習引入復習提問:上節課學習了長度測量及單位,國際單位制中,長度單位是什么 如何正確使刻度尺 在記錄數據時應注意些什么 學生逐一回答。引入:這節課在上節課的基礎上繼續研究測量的問題。點評:復習舊知,引入新知。二、長度的特殊測量回顧:在上節課中,我們是如何測出物理教材一張紙的厚度的 師生歸納:這種方法就叫累積法。點評:學生在上節課的親身實踐中體會到必須運用間接測量—— “累積法”的思想才能測出一張紙的厚度。過渡:諸如測量物理教材一張紙的厚度,還有其他特殊的長度需要我們去測量。檢查每一活動小組的實驗器材:細銅絲、乒乓球、硬幣、棉線、直尺、三角板、鉛筆及《地理地圖冊》等。展示實驗內容及要求.(1)分別測出乒乓球硬幣、銅絲的直徑。(2)測出《地理地圖冊》第×頁上×到×的公路長度。要求:想出盡可能多的測量方法,并仔細記錄測量結果。學生:討論后進行測量,分小組活動,教師巡視,發現學生活動中的問題,糾正學生不規范的操作,鼓勵學生積極合作。交流與合作:(1)每一個活動小組選派代表匯報測量方法及結果。(2)讓其他學生向匯報者質疑。(3)匯報者回答時有疑問可向同組成員或老師求助。歸納:上述各實驗中的測量長度的特殊方法有哪些 明確:“化曲為直法”“累積法”“夾測法”“棉線重疊法”等。應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這些測量方法 學生回答,幻燈片展示生活中的長度測量。點評:做好實驗準備,利用學生熟悉的學習材料,通過實驗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習慣,提升合作能力;在交流中訓練思維,培養表達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學會從現象中發現規律,學會分析與歸納;從課內學習到生活實踐,在應用中升華知識,嘗試創新。三、時間的單位及測量過渡: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測量及單位,那么時間的單位是什么 測量工具是什么 學生回答:秒、分、時、年等;秒表、電子表、鐘…閱讀:教材第126頁,觀察桌上的秒表,學會使用秒表。1.如何給秒表上發條 2.認識秒表的功能鍵,并動手試一試。3.秒表如何讀數 學生認真閱讀說明書,仔細觀察秒表,獲取大小表盤上的數字、刻度所表達的信息,摸索按鈕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練習使秒表啟動、停止和回零,正確進行讀數,并回答這幾個問題。幻燈片投影展示秒表的使用方法,并組織學生重點練習秒表讀數(播放“練習秒表讀數”的視頻)。有趣的實驗:利用自身脈搏的跳動,制作一個隨身攜帶的“生物鐘”。講述:既然能制作隨身攜帶生物鐘,那么能否制作自身攜帶的“人體尺” 學生交流制作方法。閱讀“生活 物理 社會”,了解計時器的發展史,體會人類的文明與社會進步。利用你的“人體尺”能否估測出教室的長和寬 試一試,并交流估測結果。然后請兩位同學用皮卷尺精確測量,每位同學將自己的估測值與實測值進行比較,評價自己的估測水平,并找出差距大的原因。點評:用“人體尺”測量真實物體的長度,體現學以致用,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本課推向高潮。學生交流測量結果,提高自己的評價能力和估測水平。四、交流與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你還有什么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補充和解釋。五、布置作業1.利用你自己的“生物鐘”估測從校門口到教室所用的時間是多少。2.將自己的時鐘與世界上最精確的鐘同步。板書設計第1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第2課時)1.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化曲為直法”“累積法”“夾測法”“棉線重疊法”等。2.時間的單位及其單位換算年(y)、月(m)、日(d)、時(h)、分(min)、秒(s).1y=______m =_______d l h=_______min=_______s3.時間的測量:秒表。4.活動:測自己10次脈搏跳動的時間。教學探討與反思長度的特殊測量涉及的面比較廣,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微觀粒子,教師不僅讓學生知道的、常長度測量,更要引導學生為什么這樣研究和學習,可發散學生的思維,如讓學生想一想,如何測量兩個天體之間的距離(如牛郎星和織女星之間的距離);如何測量肉眼看不到粒子的直徑……鐘表的使用學生都很熟悉,可向數學老師請教,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教學中既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正遷移,又要引導他們注意物理與數學學習要求的不同。教學還要突出兩點:一是學會“用10次脈搏的時間”來估測時間,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二是學會用“類比”的學習方法,如用鐘表讀數類比秒表讀數,用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類比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做到“六會”——會認、會放、會看、會讀、會記、會選),進一步為后續學、彈簧測力計、電流表和電壓表等的使用方法打下基礎。- 1 -- 2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