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階段性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本部分共12道試題,每題2分,共24分。)1-5 DBADA 6-10 CADDC 11-12 BC二、非選擇題(36分)13.(10分)(1) 周武王,分封制,丞相,郡縣制。(每空1分,共4分)(2) 內容:農業上:廢除舊的土地制度,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任答一點即可,1分)軍事上: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1分)影響: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2分)(3) 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有利于鞏固統一。改革能增強國力,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任選一個方面,言之有理即可,2分)14.(11分)(1) 元謀人遺址(1分)。理由: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 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之一。(2分)(2) 原始農業的發展。(2分)河姆渡人、半坡人(2分)。(3) 良渚古城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約5 000年,我國已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2分)(4) 特點:華夏族由眾多民族在不斷地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2分)15.(15分)(1) “孔子之道”:儒家思想。(2分)影響:傳播范圍廣;影響整個世界。(2分)(2) 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黃帝內經》奠定了古代醫學理論基礎。(2分)(3) 何尊(2分)。功能:用于祭祀和軍事等方面,是身份地位和國家權力的象征。(2分)(4) 文字:甲骨文(2分)。地位: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2分)。(5) 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等等。(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即可,1分)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階段性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第一部分(選擇題)和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全卷共4頁,總分6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請在答題卡上各題的指定區域內作答,否則作答無效。第一部分(選擇題 共24分)一、選擇題(本部分共12道試題,每題2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經過考古學家的長期發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石塊、獸骨和樸樹籽等。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來說明北京人( )A.學會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經掌握農作物種植技術C.居住于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D.使用火并會長時間保存火種2.下表所列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我國遠古時期( )遺址名稱 時間 遺存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橋頭遺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殼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類等印痕A.早期人類起源 B.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C.冶煉技術水平 D.原始部落聯盟間的關系3.下圖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可用于佐證( )A.中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 B.游牧民族的狩獵場景C.“龍的文化”已經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4.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 )A.早期城市的形成 B.學會使用火燒烤食物、照明C.原始農業的出現 D.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5.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6.農業工具的革新是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能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較高發展水平的是(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鐵制農具 D.耬車7.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出現了重要變化。春秋時期還屬于“四夷”的秦、楚等國,在戰國時期已經認同于華夏,中原諸國也承認了秦、楚是華夏族的組成部分,與齊、燕、趙、魏、韓并稱七雄。這表明( )A.華夏認同觀念得到發展 B.百家爭鳴繁榮局面的出現C.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消除 D.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8.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有800多個諸侯國,到了春秋初年剩170 多個,到戰國初期只有十幾個諸侯國了,最終如下圖所示,這表明,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 )A.百家爭鳴文化繁榮B.社會經濟高速發展C.民族交融逐漸加強D.國家逐漸走向統一9.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強調“為政以德”,法家強調“以法治國”。這里,二者關注的共同點是( )A.道德規范要求 B.文化教育模式C.人才選拔途徑 D.國家治理方式10.歸納總結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式之一。觀察下列圖片,我們可以得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鐵制農具 牛鼻穿孔銅牛尊 百家爭鳴A.早期國家的產生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C.社會大變革的時代 D.民族的交融11.秦始皇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推行的經濟措施是( )A.鹽鐵專賣 B.統一貨幣C.設市舶司 D.推行墾荒12.關于秦朝的滅亡,賈誼認為“仁義不施”;陸賈認為“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柳宗元則強調“秦之失,在政不在制”。這三者都認為秦的速亡在于( )A.政治制度改革 B.農民起義頻發C.統治者不行仁政 D.社會矛盾激化第二部分(非選擇題 共36分)13.(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 公元前1046年, 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圖1體現的是西周時期統治地方的方式 (制度名稱)。圖2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①處為 ,秦朝統治地方的方式是實行 (制度名稱)。(4分)材料二 商鞅變法之重要內容,在東方各國,本已早為推行,他不過攜帶東方之新空氣,使西方人迎頭趕上一步。而結果則后來居上,新制度之創建,惟秦為最有功焉。 ——馬非百《秦集史》(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中農業上和軍事上的內容,并說一說商鞅變法的影響。(4分)(3) 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你對中央集權制度或改革的認識。(任選一個方面)(2分)14.(11分)遺址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我國擁有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等是我國早期人類的典型代表。(1)材料一中能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的早期人類遺址是什么? 并簡述理由。(3分)材料二 約一萬年前,中國進入原始農耕文化階段。文字資料 “定居不是靠狩獵和捕魚的運氣,或靠野果的零星收獲來滿足日常生活之需。” “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畜園里,因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圖片資料(2)材料二認為定居生活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哪些原始先民過上了定居生活?(4分)材料三 中華五千年文明曾長期遭到西方史學界的質疑與否認。距今約 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觀點。文明標準 考古發現國家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而判斷國家形成的標準:一是階級的分化,二是強制性權力系統 的設立,以保證公共工程等的舉行。 城北有一個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在貴族墓地,出土了玉琮等陪葬品,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鮮明對比。(3)根據材料三,分析良渚古城考古發現的價值。(2分)材料四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侯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梁啟超《太古及三代載記》(4)結合材料四,分析華夏族形成的特點。(2分)15.(15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凝結著豐富的歷史智慧。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孔子之道,遠傳于四域之外,東經朝波及日本。南則風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歐美。英、法、德、美、意、奧之學者,熱心研究孔子者,歲熾日烈……就全世界觀之,《論語》之價值,已與《新約全書》競勝。 ——島南戈吉朗《諸子百家》(1)材料一中的“孔子之道”指什么 根據材料一,概括“孔子之道”的影響。(不得照抄原文)(4 分)材料二 中醫藥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1973年,在河北藁(gǎo)城商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三十多粒供藥用的桃仁和郁李仁。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黃帝內經》,奠定了古代醫學理論基礎……——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2)根據材料二,概括古代中醫藥學成就的特點。(2分)材料三(3)《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封面圖片青銅器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院之寶,請寫出這件青銅器的名稱。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主要功能。(4分)材料四(4)根據材料四,指出圖中文字被稱為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文字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4分)(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綜上所述,你認為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 (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試題答案.docx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階段性質量檢測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