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秋學期期中學情調查九年級歷史試題(考試時間:60分鐘 滿分:50分)請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個部分2.所有試題的答案均填寫在答題紙上,答案寫在試卷上無效。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24分)請注意: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1分)24.清人張德彝多次出國游歷,在他的記載中,他曾將某地古跡稱為“王陵”,其外形呈“三尖形”“周一百八十丈,高四十九丈,皆巨石疊起······正面一洞,高約八丈,上有······文一篇,字中鳥篆,風雨侵蝕,模糊不復辨識”。他這次考察的地點位于下圖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25.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商業(yè)繁榮,國家、神廟、私人都積極參與商業(yè)活動。與商務有關的條文幾乎占《漢謨拉比法典》總條數的一半。由此可知A.商業(yè)的繁榮推動了古巴比倫相關法律條文的制定B.法典有效解決了古巴比倫的商業(yè)爭端C.政府、神廟和私人都直接推動了商業(yè)法律條文的制定D.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國王的命令26.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他認為種姓之間沒有貴賤之分,看人不應分種姓出身,應看其行為和才能。這體現的主張是A.忍耐順從 B.眾生平等C.因果報應 D.輪回轉世27.中世紀早期的教會不僅收集、翻譯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的作品,編寫史籍,還直接創(chuàng)辦學校,據此可知,當時學校類型 開設課程 培養(yǎng)對象修道院學校、在主教駐節(jié)的大教堂興辦的大教堂學校 “七藝”;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 修士、教士和世俗人家的子弟A.西歐經濟發(fā)展促使基督教主動革新 B.歐洲的科技文化成就顯著C.基督教對西歐文化起到一定的傳承作用 D.西歐的大學廣泛興起28.沙特阿拉伯空襲也門、伊核危機、敘利亞內戰(zhàn)、ISIS為代表的恐怖勢力興起等讓人們對分崩離析的阿拉伯世界感到擔憂,伊斯蘭文明的現代化轉型也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命題。伊斯蘭教產生后發(fā)揮的作用是A.使阿拉伯各部落之間相互仇殺 B.使東西方商路暢通無阻C.使麥加貴族得以在麥地那從事商業(yè)活動 D.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29.在神學籠罩的黑暗中,隨著歐洲封建社會的衰落和新興資產階級的產生,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無知發(fā)起了挑戰(zhàn)。下列作品與這一挑戰(zhàn)無關的是A.《神曲》 B.《荷馬史詩》 C.《蒙娜麗莎》 D.《哈姆雷特》30.文藝復興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開創(chuàng)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人們堅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頭腦,相信實驗和經驗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這段話強調了文藝復興A.提倡民主,反對特權 B.崇尚科學,追求知識C.尊崇傳統(tǒng),擁護神學 D.宗教改革,因信稱義31.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由于立場角度不同,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往往會產生差異。如果將“哥倫布“發(fā)現'美洲”的評價置于“世界大探險時代”和人類歷史長河中進行宏觀考察,據此,“哥倫布“發(fā)現'美洲”使A.西歐各國開始爭奪殖民地 B.西歐各國紛紛開始海外探險C.不同文明得到交流與發(fā)展 D.人類歷史邁入工業(yè)文明時代32.“拿破侖的《民法典》雖然承認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認男女都享有同等的繼承權,但它強調私有財產的神圣不可侵犯性。”這說明拿破侖頒布《民法典》的基本出發(fā)點是A.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B.限制國王權力C.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D.解決財政危機33.歷史文獻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對文獻解讀正確的是A.《權利法案》確立了王權至上的原則B.《獨立宣言》存在著局限性,沒有否定奴隸制C.《人權宣言》強調未經議會批準,國王不得征稅D.《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空想社會主義誕生34.19世紀英國和愛爾蘭存在專職叫人起床上班的“叫醒工”(如圖)。他們每早挨家挨戶拜訪客戶,用短棍敲門或長桿敲窗,或者射豆子的辦法,直到把客戶叫醒為止。“叫醒工”這一職業(yè)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B.人們時間觀念增強C.工人運動發(fā)展需要 D.現代工廠制度確立35.如圖中甲、乙所指的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兩個高峰,其中甲涉及的事件A.巴黎公社政權的建立B.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C.社會主義從理想變?yōu)楝F實D.第一次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36.以下是“1861~1900年俄國農民外出謀生人數統(tǒng)計”。據此推斷,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的改革時間 外出謀生農民數1861~1870年 129.13萬人1871~1880年 164.24萬人1881~1890年 330.42萬人1891~1900年 713.66萬人A.廢除了俄國封建等級制度B.推動農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C.使農民獲得了完全意義上的解放D.為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37.林肯在競選總統(tǒng)時主張解放黑奴,但1861年他卻把一位解放黑奴的將軍撤職,1862年他又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林肯這種策略變化表明他在內戰(zhàn)期間的最高宗旨是A.保護白人,堅持種族歧視 B.團結黑人,戰(zhàn)勝南方叛軍C.放棄廢奴,面向南方妥協(xié) D.拯救聯邦,維護國家統(tǒng)一38.比較是我們學習歷史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俄國農奴制改革是因為農奴制威脅到了沙皇的統(tǒng)治,日本明治維新前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這說明兩國的改革A.背景不同 B.結果不同 C.性質不同 D.方式不同39.歷史學家劉宗緒指出,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經過20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由此分析,這個時期美國、俄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A.使三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B.保留了大量封建農奴制殘余C.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蓬勃發(fā)展D.使得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擴展40.觀察下面幾幅圖片,假如你參加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博會,你能看到當時最新的科技成果是A.珍妮紡紗機 B.蒸汽機車 C.三輪汽車 D.飛機41.1859年,它的問世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tǒng)治的基礎,從反動教會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們群起攻之,污蔑該學說“褻瀆圣靈”,觸犯“君權神授天理”,有失人類尊嚴。“它”是A.經典物理學 B.相對論 C.電磁理論 D.生物進化論42.天平的兩端質量(重量)不平衡時,會打破天平的持平穩(wěn)定局面。下圖可用來說明A.中國反殖民斗爭的驅動力B.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根源C.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特點D.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43.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正式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意大利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協(xié)約國達成秘密協(xié)定,參加協(xié)約國一方對德作戰(zhàn)。這從本質上反映出A.意大利政府是毫無信義可言的政府B.協(xié)約國集團比同盟國更具有吸引力C.列強的外交政策以自身利益為出發(fā)點D.同盟國集團內部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44.準確識讀地圖是學習歷史的必備技巧。下圖所示歷史事件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B.推翻了沙皇專制統(tǒng)治C.為社會進步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D.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統(tǒng)治45.電影《我的1919》出現了一些有關巴黎和會的鏡頭,你認為其中符合歷史史實的是A.會議開得一團和氣B.會議通過了相當苛刻的對德和約C.日本代表積極參與歐洲事務的討論D.威爾遜在會上出盡風頭,帶頭在和約上簽字46.某歷史公眾號準備推送一期專題:一戰(zhàn)后初期的世界。下列各項可以放進專題資源包的是①論文:《德國為什么被排除在巴黎和會之外》②視頻:《薩拉熱窩事件》③圖片:《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④文件:《九國公約》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47.決定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必將解體的根本原因是A.戰(zhàn)勝國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B.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C.戰(zhàn)勝國與戰(zhàn)敗國的矛盾日益激化D.帝國主義與殖民地矛盾日益激化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26分)48.(9分)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民主政治制度與法治建設是國家統(tǒng)治的有力支柱,體現了社會發(fā)展的程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雅典,······雅典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是國家最主要的民主機構,它們分別擁有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雖然其權力還有部分交叉,但“三權分立”的輪廓是明確的。這三個機構的設立反映了雅典人所具有的分權制約的思想。只要將近現代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作一比較,不難發(fā)現雅典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實際上是近代以來在各國出現的眾議院和參議院的胚芽,眾議院和參議院是西方民主國家在分權制約思想下設立的國家組織,從其源流上考察,與雅典民主政治一脈相承。--摘編自蔣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對西方民主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在誰執(zhí)政時期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頂峰?指出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有著怎樣的關聯?(2分)材料二 羅馬人在思想上的一個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們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習俗,羅馬人最早的法律是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簡單、保守、代表農業(yè)民族的成文法······從它的制定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平民與貴族斗爭勝利的產物。反映了平民在政治、經濟、法律地位上的要求。--改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的“成文法”指的是哪部法律文獻?它在羅馬法制史上具有怎樣的地位?(2分)材料三 處死查理一世無疑是“革命”,但是經過“光榮革命”的“反革命”,英國用憲政框架吸納革命原則,成就了代表資本主義發(fā)展方向的近代憲政體制。資產階級與王權之間達成了王權接受限制的持續(xù)妥協(xié),維護了英國持久穩(wěn)定的法治與和平。--楊和平《查理一世之死與英國憲政體制的確立》(3)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材料三中英國建立的“近代憲政體制”是指什么制度?據材料指出這種“近代憲政體制”產生的影響。(2分)材料四 美國的民主實踐是一種嶄新的嘗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美國通過革命和協(xié)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民主政體-總統(tǒng)制。與英國的議會制相比,開啟了國家元首的選舉模式。而且還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基本原則。經過長時間的磨合,特別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使其民主形式看上去更加耀眼,其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此前的英國。--孫瑛輝《論民主的多樣性及其科學把握》(4)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哪部憲法確立了美國的民主政體?據材料四概括美國的民主實踐“新”在何處?(寫出兩點)(3分)49.(8分)工業(yè)化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是每個國家實現國富民強、民族振興的重要過程和手段。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雖然英國和美國的工業(yè)化進程在時間上并不一致(英國是在19世紀上半葉以工業(yè)革命為開端掀起工業(yè)化浪潮,美國則在19世紀末開始工業(yè)化),但是,兩者的工業(yè)化的動力機制具有類似性,都是依靠市場方式自發(fā)推進工業(yè)發(fā)展,是在經濟系統(tǒng)內實現技術進步、產業(yè)結構轉變的。工業(yè)革命使西方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工廠制度逐漸形成;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資產階級推動了議會改革,選民人數迅速增加。--摘編自胡軍《全球工業(yè)化模式》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美工業(yè)化模式的特點及其給社會帶來的變化。(2分)材料二 1874年~1890年,日本工業(yè)生產年均增長率為12.1%,同時期的英國為1.7%,美國為5.2%,德國為3.5%。日本在短短的15年的時間內,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內,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差不多用了200年左右的時間才完成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改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中現象的出現與近代日本改革中的哪項措施有關?這一改革產生了什么積極意義?(2分)材料三 1921年蘇俄在調整工業(yè)政策后,工業(yè)生產得到恢復。1925年聯共(布)確定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方針,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已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yè)國,工業(yè)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改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3)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1921年蘇俄“調整工業(yè)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蘇聯成為工業(yè)國的政治、經濟條件是什么?(3分)(4)綜合上述材料,請你對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一條合理化建議。(1分)50.(9分)科技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式,使世界面貌發(fā)生了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僅僅一個世紀之后,歐洲的航海家們已經發(fā)現了我們現在所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區(qū),并繪制成圖。在最早的幾次航行中,探險家首先開辟航線永遠地結束了世界主要文明相互隔絕的局面。--《人類文明史圖鑒:發(fā)現新大陸(公元1400年~1500年)》(1)材料一反映的重大事件對世界有何影響?中國的哪一科技發(fā)明為該事件提供了條件?(2分)材料二 英國工業(yè)革命被譽為“被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創(chuàng)造了一幅煙囪多于教堂尖頂的圖景。它在不過三代人的時間里,改變了整個英格蘭的面貌:從家庭手工業(yè)過渡到大工廠生產,從手工勞動過渡到機器勞動,從鄉(xiāng)村社會過渡到都市化社會,從經驗社會向科學技術社會過渡。--摘編自馬克森《世界文明史》(2)材料二中的“煙囪多于教堂尖頂的圖景”與工業(yè)革命的哪一發(fā)明直接相關?根據材料,概括“這場革命”對英國的影響。(2分)材料三 1861年到1865年的美國內戰(zhàn),踢開了奴隸制這個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絆腳石,從此美國進入了全面崛起的重要歷史階段。······這一時期(1861年至1914年)的美國,還出現了科學技術革命的高潮,這股科技革命浪潮使世界科技中心逐漸從歐洲轉移到美國。科技促進了經濟發(fā)展,到1894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世界歷史》解說詞(改編)(3)據材料三,概括“美國取代英國,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兩點原因。(2分)材料四 見下表時間 事件1916年 索姆河戰(zhàn)役中,英國出動了坦克1916年2月 德軍進攻凡爾登時使用了毒氣彈1919年6月 《凡爾賽條約》的簽訂1922年2月 《九國公約》的簽訂(4)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科技”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3分)2024年秋學期期中學情調查九年級歷史參考答案24-28 AABCD 29-33 ABCAB 34-38 DBDDA 39-43 DCDBC 44-47 CBCB48.(9分)(1)伯里克利(1分);雅典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實際上是近代以來在各國出現的眾議院和參議院的胚芽(1分);(2)《十二銅表法》(1分);《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1分);(3)君主立憲制(1分);維護了英國持久穩(wěn)定的法治與和平(1分);(4)1787年美國憲法(1分);開啟了國家元首的選舉模式;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基本原則(寫出一點得1分,2分)。49.(8分)(1)依靠市場方式自發(fā)推進(1分);工廠制度逐漸形成;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推進了民主進程等(任答一點即可得分,1分);(2)以“殖產興業(yè)”為口號,大力發(fā)展近代經濟(1分);日本迅速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1分);(3)新經濟政策(1分);政治條件:十月革命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1分);經濟條件:國民經濟恢復,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1分);(4)堅持“科教興國”戰(zhàn)略,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增強綜合國力;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注意保護環(huán)境,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立足本國國情,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等等(任答一點即可得分,1分)。50.(9分)(1)永遠地結束了世界主要文明相互隔絕的局面(或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1分);指南針(1分);(2)瓦特改良蒸汽機(1分);改變了整個英格蘭的面貌:從家庭手工業(yè)過渡到大工廠生產,從手工勞動過渡到機器勞動,從鄉(xiāng)村社會過渡到都市化社會,從經驗社會向科學技術社會過渡;(任答一點即可得分,1分)(3)美國內戰(zhàn)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障礙(1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推動(1分);(4)觀點:1分;論述:2分。要求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明確,表述清楚,即可得分。觀點1:科技改變了世界格局。論述:一戰(zhàn)中,交戰(zhàn)國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裝備,最終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一戰(zhàn)后,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構建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重新確立了戰(zhàn)后的世界格局。結論:科技用于戰(zhàn)爭,改變了世界格局。觀點2:科技改變戰(zhàn)爭的形態(tài)。論述: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一戰(zhàn)爆發(fā)后,各國將最新科技成就用于新式武器的研發(fā),從而使戰(zhàn)爭的形態(tài)發(fā)生重大改變。英國的坦克和德國的毒氣彈使用在戰(zhàn)爭中,使戰(zhàn)爭異常慘烈,1916年的凡爾登戰(zhàn)役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結論:科技用于戰(zhàn)爭,改變了戰(zhàn)爭的形態(tài)。觀點3:戰(zhàn)爭能夠推動科技進步。論述:一戰(zhàn)爆發(fā)后,交戰(zhàn)國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快了對武器的研發(fā),出現了很多新式武器裝備,如英國研制了坦克(或:德國使用了毒氣彈)等,從而推動了科技的進步。結論:戰(zhàn)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科技進步。其他觀點只要符合題意也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年級歷史.docx 九年級歷史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