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導入新課(北洋)軍閥時代既是亂世,也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時代……---費正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印象北洋課程標準:(1)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2)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第十九課北洋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綱要·上概念理解北洋軍閥1912年1916年1928年袁世凱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時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后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后,各領導人以軍隊為基礎,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割據分裂。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實際上北京政權在不同時期分別由皖系、直系、奉系所控制。時空坐標壹政治:除舊護新政經濟:迎春展新貌貳文化:革故引新思叁本課目錄CONTENTS社會:易俗煥新顏肆1912.3.10 袁北京就職1914.5袁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為總統制1914底袁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1915.5袁簽訂“中日民四條約”1915.12袁稱帝,年號“洪憲”,將民國改為帝國黎、段“府院之爭”張勛擁溥儀復辟段破壞《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宋教仁案”1913.31913.11袁解散國民黨1915 護國戰爭1913“二次革命”1917 護法運動袁氏竊國,專制回籠孫氏抗爭,舉步維艱孫中山革命路袁世凱復辟路張氏復辟失敗,段氏再造共和1917年袁取消帝制,6月病逝1916.3(一)袁世凱統治時期:專制與民主的再較量(1912.3-1916.6)思考:這些事件反映袁世凱時期的統治有什么特點?民主與專制的較量,民主共和潮流勢不可擋。一、政治:除舊護新政中日簽訂不平等“中日民四條約” ——日本企圖獨吞中國第1號共4條第2號共7條第3號共2條要求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等;第4號共1條要求中國沿海港灣及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第5號共7條要求中國中央政府須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國警政及兵工廠由中日合辦等。要求中國承認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所享有的一切權利等;要求中國延長日本租借旅順、大連及南滿、安奉兩鐵路的期限為99年等;重要概念:“中日民四條約”一、政治:除舊護新政一、政治:除舊護新政為什么稱為“二次革命”?這次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反對袁世凱的獨裁專制,保衛民主共和的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二次革命1、時間:1913年7月—9月2、交戰雙方:革命軍VS北洋軍3、結果:由于敵強我弱、倉促應敵、作戰缺乏統一指揮和戰略協同,以革命派的失敗告終。二次革命拓展深化袁世凱本想以重金收買宋教仁,但宋教仁不為所動。袁世凱便密令國務總理趙秉鈞策劃刺殺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歹徒槍擊,身中3彈,送醫院后不治而亡,年僅31歲。這就是民國初年震驚全國的“宋案”。護國運動拓展深化(1)背景:①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②袁世凱的稱帝行徑,更是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對。(2)過程:①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②云南起義后,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3)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1916年6月6日病死。(4)性質: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獨立領導的一次革命運動,粉碎了袁氏復辟帝制的陰謀。一、政治:除舊護新政一、政治:除舊護新政思維拓展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有哪些?(1)袁世凱為復辟帝制,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懲罰,這是袁世凱復辟帝制迅速敗亡的根本原因。(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民主思想覺悟程度提高,使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沒有長期生存的思想基礎。(3)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堅決反袁,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由擁袁到反袁。全國人民支持護國運動。一、政治:除舊護新政1.原因:①直接: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⑤政治:血緣、地域、師生以及私人關系等維系傳統政治關系紐帶。④地理:中國國土遼闊,地形復雜,容易分割。③根本:小農經濟為軍閥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②外部:列強在各自勢力范圍內扶植代理人。(二)軍閥割據時期(1916~1928年) 2.表現:三大派系與軍閥混戰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派系 首領 支持國 控制區域 關系直系 馮國璋 英美 控制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 各軍閥憑借手中掌握的軍隊,爭權奪利,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皖系 段祺瑞 日本 據有皖、浙、閩、魯、陜各省奉系 張作霖 日本 占據東北三省(二)軍閥割據時期(1916~1928年) 實質:帝國主義爭奪在華利益特征:軍閥混戰割據、政治上分崩離析;列強分而治之;經濟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困苦。根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半封建】分散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是割據軍閥的物質基礎。軍閥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盤內擁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地方割據。【半殖民地】袁世凱死后,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各自尋找新的代理人;各派軍閥也急需選擇帝國主義國家做靠山。直因:袁死后,難有一個統御北洋派的人一、政治:除舊護新政一、政治:除舊護新政材料一 各軍閥實際上控制北京政權的時間: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皖系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直系軍閥統治時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材料二 軍閥割據,政局動蕩,國會黨爭,民眾因為軍隊擴張,互爭地盤,內戰頻仍,的確比之清末時期負擔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劇。——張鳴《共和中的帝制》思考:閱讀材料,說明軍閥割據形成后具有怎樣的特點?特點:軍閥割據,分崩離析,政局動蕩,人民困苦。(二)軍閥割據時期(1916~1928年) 1917.51917.61917.8府院之爭張勛復辟護法運動段祺瑞(親日)出任國務總理,在是否參加一戰對德宣戰問題上,與黎元洪總統(親美英)斗爭激烈。實質:英美和日本在華利益之爭張勛借調和府院之爭入京,擁清溥儀復辟。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段祺瑞武力鎮壓張勛“辮子軍”,復辟鬧劇僅12天以失敗結束。說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顧吾國之大患 ,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孫中山看透了西南軍閥名為護法、實為爭奪地盤的面目一、政治:除舊護新政一、政治:除舊護新政3.外交上——中國參加一戰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表現: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派十幾萬名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影響:中國十幾萬勞工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材料: 據《歐戰前后農商部注冊工業公司年別表》,戰前(1914年8月)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 434 500 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第一回中國年鑒》(1)分析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2)促使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①政府:政府政策支持根據材料和教材內容回答:②列強:暫時放松侵略③群眾:反帝愛國斗爭④個人:實業家的努力主要因素迅速發展(“黃金時期”)(3)民族工業迅速發展有什么影響?壯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力量二、經濟:迎春展新貌產量(萬噸) ≥100 10—99 1—9 ≤1外商企業 100 88.5 41 0華商企業 0 11.5 59 1001.重工業基礎薄弱,未形成獨立完整工業體系2.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3.地區分布不均,多在沿海地區4.力量薄弱,外國資本仍然超過民族資本【深化擴展】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5.發展快、時間短三、文化:革故引新思(1)政治: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3)思想:西學進一步傳播,但國民思想專制愚昧,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牢籠,實行民主制度。(2)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1)興起: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2)代表: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 、蔡元培等(3)旗幟:民主、科學(4)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思想與文化的新解放——新文化運動1.背景2.概況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隨即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并延攬許多具有新思想的學者來北大任教。3.內容:除舊布新(1)反對專制、反對迷信、反對舊道德、反對舊文學破舊儒家綱常倫理(2)提倡民主、提倡科學、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學立新獨立、民主、自由、平等①民主:不僅指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更強調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民主精神。②科學:不僅指科學知識,更強調科學精神、科學世界觀、反對迷信、反對偶像崇拜。雕琢、陳腐、艱澀的貴族文學平易、新鮮、通俗的國民文學三、文化:革故引新思“改良文學:須從八事入手……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余甘 文學革命軍’大旗,……旗上大書特書吾革命軍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陳獨秀《文學革命論》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魯迅發表《狂人日記》。“包好,包好!這樣的趁熱吃下。這樣的人血饅頭,什么癆病都包好!”——摘自魯迅小說《藥》(3)文學革命:三、文化:革故引新思胡適與白話文中國第一首白話詩——胡適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遠。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問:這首白話詩有什么特點?語言直白,通俗易懂;反對封建倫理,追求自由戀愛新文化運動既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場文學革命。三、文化:革故引新思三、文化:革故引新思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節選自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第一個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稱女性新文化運動后期,李大釗他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十月革命李大釗(4)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三、文化:革故引新思4.評價(1)積極:(2)局限性①局限于知識分子中,缺乏群眾基礎。②對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看待存在絕對主義的傾向。①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性質),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動搖了專制思想的統治基礎。②民主與科學思想得到弘揚,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③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使其內容比辛亥革命更廣泛、深刻;④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⑤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三、文化:革故引新思1.原因:共和政體的建立和南京臨時政府的努力2.措施: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4.特征:追求民主、平等、自由、文明、進步新式婚姻禁纏足,倡女權改稱謂,廢跪拜改良服飾剪發辮,易服飾四、社會:易俗煥新顏印象北洋袁氏復辟、軍閥混戰鞏固共和制度民資“短暫的春天”新文化運動移風易俗、文明開化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陋俗依然存在舊新一個除舊布新的時代、一個黑暗中孕育光明的時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近代化課堂小結結語: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民國成立后那幾年,許多愛國者苦悶到了極點。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那樣腐敗、專制、禍國的清政府雖然被推翻了,共和制度雖然建立起來了,局勢卻更為惡化。原來所抱的熱烈期待在冷酷的現實面前被撞得粉碎。歷史發展的迂回曲折,不僅表現為人們沉浸在成功歡樂中時,隨著出現的卻是嚴重挫折;還表現為當局勢仿佛已走到山窮水盡的黯淡地步、許多人心灰意冷時,卻又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嚴峻的現實不容許人們長期沉浸在消極、苦悶和彷徨中。那些有志氣的中國人不會停止自己的腳步。他們在遍布荊棘的崎嶇道路上毫不氣餒,開始新的探索。這就迎來了五四運動!——金沖及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四卷 增訂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125.當堂檢測1.(2024·甘肅高考·7)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A.北洋時期政治上分崩離析 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 D.國人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B當堂檢測2.(2024·廣西高考·8)辛亥革命后,中國的商業銀行發展迅速。據統計,1912年設立銀行14家,至1927年共設立銀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為繁榮,共設立131家。這反映了( )A.北洋政府大力發展近代金融業 B.列強加大對華資本輸出C.民族工商業對資本的需求增加 D.民眾積極支持國貨運動C當堂檢測3.(2024·江西高考·7)1914年3月,北京政府工商部頒布《礦業條例》,明確規定礦產國有,但鼓勵中外業者投資開礦,礦業權之獲得不以地主自然取得而以申請為先,同時大幅減低礦產稅,取消原有的將部分贏利上交給政府的規定。這表明政府意在( )A.限制地主投資以固統治 B.振興工商實業以培國本C.提倡自由經營以利投資 D.降低礦產稅率以解民困B當堂檢測4.(2024·湖南高考·8)下圖為1912年刊登在《時報附刊之畫報》上的一則留聲機廣告,配文為“世界進步——留聲器授課”。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擠占國貨市場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隱蔽C.商業營銷迎合啟蒙需求 D.新型授課手段廣受大眾歡迎C當堂檢測5.(2023·湖北高考·8)1915年5月22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該現象反映( )A.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 B.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C.民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 D.中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A當堂檢測6.(2023·遼寧高考·7)1914年9月,北京政府頒布《商會法》,規定商會對各級地方官廳行文一律用“呈”“稟”,地方官廳對商會則用“令”“批”。該法一經頒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強烈反對。這反映了當時( )A.文言文與白話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觀念與科學思想的斗爭C.改良思想與革命理念的碰撞 D.專制思想與民主觀念的沖突D7.(2023·天津高考·7)20世紀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為本”“供給他一個運動場,發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見,他們提倡在教育中( )A.貫徹民主與科學的精神 B.重視發展學校體育運動C.宣揚儒家道德倫理觀念 D.注重體育與德育的融合D當堂檢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