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學段測試初二歷史試題注意事項:本試卷分第一部分(選擇題)和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兩部分。考試時間60分鐘。本試卷試題95分,書寫質量3分,卷面安排2分,整個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道光十一年(1831年)白銀外流量為684萬銀元,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激增到1388萬銀元,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銳減到219萬銀元。導致白銀外流量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A.閉關鎖國和政治腐敗B.鴉片走私和林則徐禁煙C.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D.土地割讓和條約的簽訂2.“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可是它并不是為了維護鴉片貿易而進行的斗爭。”由此可知,英國發動這場戰爭是為了A.維護鴉片貿易B.打開中國市場C.促進文化交流D.加強友好往來3.根據嘉定縣相關記載,鴉片戰爭前五口之家“日織一匹,贏錢百文”;鴉片戰爭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賤,計其所贏,僅得往日之半”。這一變化反映了,當地A.傳統紡織業受到沖擊B.自強求富初顯成效C.民眾的生活得到改善D.民族工業初步發展4.如圖所示為太平天國頒布的革命綱領。與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點是主張A.學習西方治國B.實行君主專制C.平均分配土地D.實現男女平等5.1851年,中國爆發了以“廢棄偶像,崇拜上帝;誅滅妖朝,創建新朝”為目標的農民運動,這次運動A.徹底推翻了清朝反動統治B.提出了“扶清滅洋”口號C.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D.成為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6.有學者在研究中國近代史時形成了如表材料。該材料旨在論證洋務運動A.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B.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C.推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D.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7.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與一批官僚開始“察吏、整軍、籌餉、輯夷”各事,《清史稿》將他看作“中興之臣”。與“中興之臣”評價相符的是A.領導禁煙運動B.倡導自強求富C.簽訂《馬關條約》D.發起公車上書8.如表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的部分物理教科書的信息。這些翻譯活動A.宣揚了革命思想B.傳播了西方科學知識C.動搖了清朝統治D.鞏固了儒學正統地位9.在晚清的“海防”與“塞防”之爭中,李鴻章認為“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左宗棠則認為“是(西北)停兵節餉,于海防未必有益,于邊塞則大有所妨,利害攸關,亟宜熟思審處者也。”該爭論發生的背景是A.太平天國準備進攻南京B.沿海地區實力遠超西北C.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D.清朝面臨嚴重邊疆危機10.1883-1885年,爆發中法戰爭,老將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劉銘傳率領臺灣居民擊退法軍。此后,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治理,采取的措施是A.開埠通商B.減輕賦稅C.設置行省D.土地改革11.黃海海戰中,致遠艦官兵舍生忘死猛沖敵艦;經遠艦長時間以一敵四,直到艦身下沉時仍然繼續開炮擊敵;定遠、鎮遠兩主力艦自始至終戰斗在最前列。他們的英勇行為A.打擊了英軍的侵略氣焰B.展現出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C.拉開變法維新運動序幕D.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12.義和團的揭帖中寫道:“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與此帖內容相符的口號是A.振興中華B.學習西方C.扶清滅洋D.還我青島13.1895年,康有為上書痛陳,值此千年變局,“病癥已變而猶用舊方”,未有不危者。為此,康有為開出的“新方”是A.師夷長技B.民主科學C.變法圖強D.實業救國14.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討論戊戌變法,形成如下觀點。其中正確的是A.戊戌變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B.戊戌變法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C.戊戌變法首先開始近代化實踐D.戊戌變法是一次制度變革的嘗試15.如表內容是一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經歷,他是A.康有為B.梁啟超C.孫中山D.陳獨秀16.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要求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成為民主革命的鮮明旗幟。“它”指的是A.《天朝田畝制度》B.“扶清滅洋”C.三民主義D.民主與科學17.“它動搖了中國人對皇權統治的崇拜,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中國人從此拋棄了對皇帝的信仰,不管這個皇帝姓愛新覺羅還是姓袁,不管是滿族皇帝還是漢族皇帝!”“它”是A.戊戌變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運動D.五四運動18.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下詔退位,3月11日,孫中山頒布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此可知,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趨勢是A.從分裂走向統一B.-從屈辱走向獨立C.從封閉走向開放D.從專制走向民主19.維恩圖是一種關系型圖表,可以很好地用其比較歷史事件。如下圖所示,重疊部分是兩個歷史事件的共同點,應填寫A.救亡圖存B.自強求富C.扶清滅洋D.三民主義20.1915年末,袁世凱決定第二年登基。蔡鍔與梁啟超宣誓討袁,一個用槍,一個用筆來捍衛共和。云南、貴州相繼宣布獨立。袁的兩員大將段祺瑞和馮國璋均稱病,婉拒就任征討護國軍的統帥。材料表明A.復辟帝制不得人心B.軍閥割據爭搶地盤C.維新人士領導討袁D.二次革命武裝反袁21.1917年,胡適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語”等主張,陳獨秀號召用“國民文學”取代“貴族文學”。由此可知,胡適和陳獨秀希望A.保留舊文學B.廢除科舉制C.普及白話文D.推翻清王朝22.下面是五四運動爆發后社會各界的反應,據此可知五四運動A.凝聚了民族力量B.開啟了近代化的歷程C.改變了社會習俗D.抨擊了舊道德舊文化23,某歷史興趣小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搜集了一些有關上海的資料。如表中“ ”處應填的是A.護法運動開始B.護國戰爭發生 C.五四運動爆發 D.中共一大召開24.“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對這段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B.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新了C.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D.工人階級成為了五四運動的主力25.《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規定,“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援助工人階級,直到社會階級區分消除的時候”,“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這說明當時中國共產黨A.認識到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B.借鑒創新蘇俄革命道路C.意識到革命任務的艱巨性D.尚未充分認識中國國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26題16分,27題14分,28題14分,共45分)26.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大事年表(部分)——摘編自鄭師渠《中國近代史》(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戰爭名稱。(2分)材料二(2)上面圖片所反映的場景與哪兩次戰爭有關?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5分)材料三 20世紀的大幕拉開了,紫禁城依然巍娥莊嚴,但太和殿前卻留下了中國在幕20世紀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國恥。各國軍隊在北京劃區駐扎,要求所駐區域的所有中國人家必須懸掛占領國國旗。一時間,中國的心臟插著的是八個國家的旗幟。人類進入近代以來,還沒有哪個國家曾遭受過如此屈辱,整個中國仿佛都被撕裂。——摘編自《復興之路》(3)材料三中20世紀的第一年中國所遭受的“國恥”指的是什么?這一屈辱事件對中國有什么影響?(6 分)(4)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請你談談中國屢戰屢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這段歷史中你能得到怎樣的啟示?(3分)27.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尋找通往偉大復興光明道路的腳步從未停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出無限光明、無比廣闊的發展前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新青年》喊出的最響亮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民主”和“科學”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民主的對立物是專制,科學的對立物是迷信,這正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遺留的惡果。這一次對封建主義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批判,其尖銳徹底的程度、所向無前的氣勢,遠遠超過辛亥革命時期,更不用說在它以前了,確實起了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文化運動的內容。(4分)材料二 五四運動(與以往的愛國運動)就大不相同。它所牽動的社會面非常之廣,不僅有學生、商人、市民、士兵,還有鄉鎮的農民群眾等。斗爭于北京發生,蔓延到全國各地,表現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意志,使反動勢力張皇失措。啟蒙推動了救亡,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和發展,救亡又是啟蒙的有機延伸和繼續,并最終導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一世紀中國史綱》(2)根據材料二,概括五四運動的特點。(3分)材料三“五四”后青年學生熱烈追求新思想,探討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法,提出各種各樣的關于改造中國的方案。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目許多人開始改變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舊觀念、舊思想,出現了一個介紹和宣傳社會主義的義熱潮。——摘編自王檜林《中國現代史》(3)結合材料三指出五四運動后中國青年學生的思想轉變,并分析其原因。(4分)材料四《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決議》的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思想基礎……——摘編自歐陽淞《中國產生了共產黨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求是》雜志)(4)根據材料四寫出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的重大歷史意義。(4分)28.追尋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是中國人民不懈的追求。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根據上面相關信息,完成導圖中①②③處內容的填寫。(4分)(2)中國的近代化探索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觀察材料一,選擇三個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國的時代主題”這一觀點,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0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