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19課 辛亥革命——以歷史人物為視角《中外歷史綱要·上》2022年“流行詞”20世紀初“流行詞狹義上:1911年武昌起義發生于農歷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廣義上:辛亥革命是指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全過程。小辛亥時間:1911年10月10日時間:1894年-1912年大辛亥空間:武昌空間:全國概念闡釋辛亥革命章炳麟(1869-1936)“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要革命的,這時候可以革了,過了這時沒有命了!一刻千金,時乎時乎不再來,我親愛的同胞,快醒!快醒!不要再睡了!”——陳天華“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舒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我中國今日不可不命”——鄒容鄒容(1885-1905)民主革命思潮的興起林覺民,黃花崗起義烈士之一。被殺之前留下了一封蕩氣回腸的《與妻書》、《稟父書》。一 、投身革命——林覺民改變歷史的子彈預備立憲的騙局【問題一】:林覺民為什么要奮起投身革命?”二、引領革命——孫中山【問題二】根據書本,試分析孫中山在組織、思想、軍事對革命“引領” 的具體表現?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張謇晚清狀元著名民族資本家、教育家。立憲派代表人物。東南互保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三、轉向革命——張謇【問題三】:張謇為什么會轉身投向革命?二、誰來破局?預備立憲:騙局,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統治1911年5月,載灃頒布新內閣官制,撤軍機處、舊內閣和會議政務處,由內閣總理、協理大臣和各部大臣充任國務大臣。——李侃《中國近代史》國務大臣共13人,其中漢族官僚僅4人,滿族9人中,皇族成員又占了7人,因此被稱為‘皇族內閣’。預備立憲清政府自救運動: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內容:改革官制,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機構;編練新軍,擬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并要求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倡導創辦工商企業,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9課歷史縱橫舊邦自救——清末新政思考:清末新政有何作用?1901年清末新政開始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1906年預備立憲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君主立憲。1911年廢軍機處,建立責任內閣制。改革官制編練新軍獎勵實業改革教育改革法律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用人之權,操之君上,而大臣輔弼之,議院不得干預……統率陸海軍及編定軍制之權非議院所得干預。——《欽定憲法大綱》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皇族)徐士昌(漢族)外務大臣:梁敦彥(漢族);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載澤(皇族);學務大臣:唐景崇(漢族)陸軍大臣:蔭昌(滿族);海軍大臣:載洵(皇族)司法大臣:紹昌(皇族);農工商大臣:溥倫(皇族)郵傳大臣:盛宣懷(漢族);理藩大臣:壽耆(皇族)客觀上推動了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的近代化為何沒能“實現王朝的自我挽救”?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一、中央、地方機構的調整及冗員的裁汰。二、建立具有近代意義的“新軍”、警察制度。三、調整和制定合乎近代規范的法律制度。四、振興商務,獎勵實業。五、整理財政,改革幣制。六、廢科舉,興學校。五大臣出洋學習影響:①未能使清政府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②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發展。新政是清政府在西逃過程中、在反思中、被迫的、為緩和矛盾而出臺。 A新政壯大了資產階級力量,當中的立憲派被迫放棄立憲。B新政造就了新知識分子階層,成為了清朝的掘墓人。 C新政造就了袁世凱在新軍中的主導地位。D新政客觀上推動了近代社會轉型。措施 影響1901年 清末新政 編練新兵獎勵實業廢除科舉,興辦新學改革官制等1906年 宣布預備立憲 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事一系,永永尊藏。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1911年第一屆內閣宣告成立(13人中滿洲貴族9人,漢族官僚僅4人。9名滿人中有7名皇族成員。)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對革命形勢有什么影響?一些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新軍傾向革命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壯大資產階級力量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養,民主思想的傳播不少立憲派認識到清政府的騙局,轉而支持革命。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辛亥革命爆發是中國社會發展趨勢共同作用的結果,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政治腐敗的問題清末新政從內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體,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經濟方式、新的文化觀念不可能維護舊的的體制。清末商業第一人洋務派代表人物四、觸發革命——盛宣懷“保路運動”源于1911年5月9日,清廷郵傳大臣盛宣懷,宣布“鐵路國有”政策。當時在四川修筑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士紳階層,當時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由于清政府拒不歸還股金,招致了四川全省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也成為了辛亥革命的前奏。因此,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的逐步轉型; 近代以來中央集權制度逐漸松動; 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清政府失去群眾基礎;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建立;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 四川保路運動造成武漢城內兵力空虛。三、回望共和:辛亥革命的評價(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2)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3)思想: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4)風俗文化: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性質:2.積極意義:3. 局限性:(1)表現:(2)原因:民國三年,戴季陶遇見一個老農,因戴氏身著日本服裝,老農遂問其國籍。戴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乎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戴氏告訴老農“你也是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恍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南京政府名義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沒有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也沒有結束國家的混亂狀態。 ——《吳玉章回憶錄》材料一材料二三、回望共和:辛亥革命的評價【作業一】孫中山稱張之洞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者”,結合下面的材料,談談你對其的理解。【材料】 張之洞在任期間,大辦洋務,興建了以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輕紡四局等為主的一大批近代工業,形成了以鋼鐵、軍工為主干的重工業體系和以輕紡織、絲麻為主干的輕工業體系,使武漢成為我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和先驅。除大力興辦近代工商業之外,張之洞還大力興辦現代教育,設立近代學堂,操練新軍。二十世紀前20年,武漢出國留學生超過2000人,居全國前列。武漢學堂和留學生中培養出的黃興、宋教仁等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代表人物。張之洞還特別重視湖北新軍官兵的文化素質,將領多選自武備學堂學生和軍事留學生,士兵大部分系新招募,入營之兵必須有一半識字,入營之后仍繼續加強教育,因而士兵思想較為開放,將領比較開明,使得湖北新軍在清末成為革命黨人開展宣傳與組織活動的良好舞臺。1.創辦實業,大力發展近代工商業,為武昌首義的爆發創造了物質條件;2.大力興辦現代教育,設立新式學堂,有利于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人才的儲備;3.湖北新軍的培養成為起義的主要力量。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