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測試卷八年級(初二)歷史 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卷的相應位置。)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選項 C B A D B C A A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選項 A D A B B A D D B C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1題10分,第22題8分,第23題12分,第24題10分,共40分。)21. 【答案】(10分)(1)“他 ”:林則徐;壯舉:虎門銷煙。(2分)(2)“他”:左宗棠;貢獻:收復新疆。(2分)(3)“他 ”:鄧世昌;譚嗣同。(2分)(4)“他”:孫中山;指導思想:三民主義。(2分)(5)品質:熱愛祖國;憂國憂民;心系民眾;寧死不屈;不怕犧牲。(任意一點2分)22. 【答案】(8分)(1)圖一:鴉片戰爭。背景:英國完成工業革命,迫切要求打開中國市場。圖二:甲午中日戰爭。背景: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日本乘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圖三:八國聯軍侵華。背景: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日益高漲。外國侵略者以鎮壓義和團之名,瓜分和掠奪中國。(2分,事件1分,背景1分)(2)參考示例:主題:民族危機促進中華民族覺醒依據: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化程度,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掀起運動。洋務運動邁出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為挽救民族危機,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戊成變法運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民族危機的加深也促進了中華民族覺醒。教材按照歷史時序,展現歷史發展進程。(主題1分,依據4分,綜述1分)23.(12分)(1)鎮壓。(2分)(2)中立。(2分)(3)樂觀。(2分)(4)材料一反映清政府維護自身統治;材料二反映外國列強維護本國利益;材料三反映— 八年級 ( 初二) 歷史 第1頁 ( 共2頁) —{#{QQABKYgEogCoQBIAAQhCEQVSCAKQkgCAAQgOBAAMMAAByRFABAA=}#}革命者推翻清王朝政權。(任意一點2分,共6分)24. 【答案】(10分)(1)農民階級;《天朝田畝制度》具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實踐中難以施行。(2分)(2)不同主張:《時務報》宣傳變法維新,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民報》宣傳民主革命,主張實行民主共和。(2分)共同作用:宣傳了進步思想,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社會進步。(2分)(3)青年觀:①青年是進步、進取、科學的;②青年是國家發展前途的關鍵;③青年要有高尚欲望;④青年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任意一點2分)作用:①新文化運動使得青年接受了民主與科學的洗禮,是一次的思想解放運動;②促進青年覺醒,為接下來五四運動奠定了基礎。(任意一點2分)— 八年級 ( 初二) 歷史 第2頁 ( 共2頁) —{#{QQABKYgEogCoQBIAAQhCEQVSCAKQkgCAAQgOBAAMMAAByRFABAA=}#}2024一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測試卷八年級(初二)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卷的相應位置。)1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提到:“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國騰嚼地走入近代。隨后的一百余年里,驅使中國社會脫出常軌,改道變形.”這場“炮口的逼迪下”的歷史事件A.推翻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B.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C.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2鴉片戰爭后,英、美、法分別在上海劃定了居留地.均在當時上海的城北地帶(如圖)。在中國人看來,那里是“從墓之墟”“一片泥灘、三數茅屋”、上海道臺竊喜“夷人”自選城外荒蔓之地。該現象說明A.當時國人天朝上國傳統心態B,此時上海的官民普遍缺乏主權意識C,華禪隔離很好地避免了中外的沖突D.中西方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3.曾國藩幕僚趙烈文在其日記中說:“《資政新篇》一本,賦族洪仁開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較明白。其中所言,頗有見識”。“顏有見識”的依據是A.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主張B.主張抵抗西方侵略C.提出了平均主義的理想D.主張推翻清朝統治4,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在廣州的徽商江文纘給妻子的一封信中說:“令年所做之茶、意想往廣、公私兩便,不料太平軍擾阻,江西路途不通…所有鶩源之茶均不能來粵。”據此可知A.長途貿易走向蕭條.西污列強勢力深入內地C.自然經濟逐漸解體D.時高動蕩影響離業發展5.18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附設福州船政學常: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輪“惠吉”號下水;1872年輪船招藏局成立,“使我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占盡”;1885年,海軍銜門設立。上述事件說明A.洋務派重視與洋人商戰B.中國近代海防意識覺醒C.清政府積極主動發展對外貿易D.中國輪船制造技術比西方先進6.有人說,洋務運動“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葫。”其中“柳”指的是A.封建制度B.富國強兵C.民族資本主義D.西方先進技術7.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英兩國支持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區,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型地區,日本軍隊進攻臺灣。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法軍進攻臺灣。以上史實反映了近代中國A.邊疆危機嚴重B.中外友好交往C.列強力量弱小D社會經濟蕭條8.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5日發生的豐島海戰記述各異。中方《濟遠航海日志》記載:“7點45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戰史》稱:“7點52分。彼我相距約3000米之距離。濟遠首先向我發炮。旗艦吉野立即迎戰,以左舷炮向濟遠毅擊。”這說明A.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B.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D.原始記錄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真相9.“新約既定,天旋地轉。東南諸省所恃以聯絡二百余年所收為藩籬者,競拱手而讓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輸此巨款,設機造貨,奪我生業”。清末愛國人士黃遵憲在給好友的信中寫到的“新約”A結束了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B.中國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C.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D.使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10.這幅《時局圖》漫畫最早刊于1898年7月,對其解讀準確的是A.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局面B.清政府統治危機空前顯現C.列強抵起瓜分中國的狂潮D.日本獨霸中國局面的形成一八年級(初二)歷史第1頁(共4頁)一藏國掃桶全能王治發g帽月日f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 初二 答案 185X260_Print (2).pdf 歷史8.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