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章第二節 城鎮與鄉村 (學案)(01學習目標)2024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學習重難點通過閱讀圖像、觀看視頻或實地考察等,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其變化。 1.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城鎮和鄉村景觀的不同點。(區域認知) 2.能夠分析城鄉分布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聯系,理解其相互影響的關系。(綜合思維) 3.能夠辯證看待人文現象和增強特色城鄉景觀的保護意識。(人地協調觀) 4.通過對城鄉知識的學習,了解家鄉景觀,加深對家鄉的認識。(地理實踐力) 教學重點:①對比總結城鎮景觀與鄉村景觀的不同點。 ② 分析城鄉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難點:分析城鄉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02自主學習) 任務一:鄉村景觀與城鎮景觀結合教材P98—P99完成任務一,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人類的居住地:世界各地的人們居住和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有的是鄉村,有的是城鎮。鄉村和城鎮因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呈現不同的景觀特征。2.鄉村和城鎮的區別:① 景觀不同類型 鄉村 城鎮居住場所 傳統村落的房屋密度小而且低矮,一般都是獨門獨院,建筑風格基本一致。 高樓眾多,建筑密度比較大,建筑風格多樣道路交通 交通線路狹窄,稀少 道路縱橫交錯,有的甚至呈現網絡化狀或、立體化基礎設置 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較少 餐館、商店等商業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齊全自然環境 村落周圍常有農田、果林、池塘等 城鎮尤其是大城市,原有的自然環境大部分已被改造。城鎮一般建有各類綠地,供人們親近自然② 生產生活方式不同類型 鄉村 城鎮居住場所 村落 集鎮和城市規模 普遍較小 較大人口數量 人口較少 相對較多主要從事的產業活動 主要從事耕種、放牧、捕魚等農業上產活動 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方面的工作3.城鎮的形成一般來說,城鎮是在村落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并不是每個村落都能發展為城鎮,城鎮的形成既要具備一定的 條件,也要具備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特別提示】城市與鄉村的本質區別在于城市的生產方式是非農業,鄉村的生產方式是農業。 任務二:城鎮和鄉村的變化結合教材P100—P101完成任務二,并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城鎮的發展:城鎮以其生活便利、就業和學習機會多等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城鎮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在不斷增加。截至2019年底,全世界人口中約有56%住在城鎮。2.城鎮的變化:① 規模不斷擴大:隨著城鎮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區邊界向外擴張,甚至“吞并”周邊的鄉村,有的城市在老城之外發展了現代化新城。②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在發展過程中,建筑層數趨于增多,配套的服務設施更加完善,交通道路網更加密集。③ 更加注重居住環境的改善: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態理念的加強,建設更多的綠地和休閑場所成為城鎮發展的趨勢。3.鄉村的發展變化:① 生產生活方式改變: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在農業生產中,電力、水力逐漸替代人力、畜力,鄉村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城鎮更加接近。② 鄉村景觀明顯改變:如安徽妙泉村。③ 一些鄉村逐漸消失:有些偏遠的鄉村勞動力外遷,人口減少甚至村落消失。【特別提示】我國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沿海分布和沿江分布。(03合作探究)探究一:城鎮的形成條件請同學們分組,從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兩個方面討論城鎮的形成條件。自然條件:水源充足,地勢平坦,氣候適宜,資源豐富,土壤肥沃等。社會經濟條件:交通便利等。【典例】如圖為《姑蘇繁華圖》(局部),為清代宮廷畫家徐揚創作,描繪了當時蘇州“商賈(ɡǔ)輻輳(còu),百貨駢(pián)闐(tián)(指商人云集、貨物琳瑯滿目)”的市井風貌。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結合材料,判斷圖中景觀主要反映的是( )A.工業生產 B.農業生產 C.城市聚落 D.鄉村聚落2.結合圖文材料,判斷圖中聚落發展的優勢條件是( )A.交通便利 B.土壤肥沃 C.礦產資源豐富 D.信息閉塞1.C 2.A【解析】1.讀題干可知,該圖反映了當時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商人云集、貨物琳瑯滿目的意思)的市井風貌,符合城市聚落的特征。C正確,ABD錯誤。故選C。2.讀圖可知,該聚落依水而建,水路交通便利,A正確;與土壤肥沃、礦產資源豐富、信息閉塞無關,BCD錯誤。故選A。探究二:認識保護特色城鄉景觀的意義人類發揮聰明才智,利用自然環境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城鄉景觀,為人類留下了無價之寶。但是,在城鎮和鄉村的發展過程中,一些特色鮮明的村落正在逐漸減少,部分特色傳統民居被高樓大廈所代替。如何處理好發展與特色城鄉景觀保護的關系,受到全人類的共同關注。1.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上有些村落和城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參照下圖,從《世界遺產名錄》中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村落或城鎮,收集能體現其景觀特色的圖文資料。2.結合家鄉附近的某特色城鄉景觀,談一談保護該景觀的意義及舉措。加大宣傳推廣、落實政策保障、利用科技手段、發展特色產業。【典例】2022年5月19日是第12個“中國旅游日”,主題為“感悟中華文化,享受美好旅程”。我國某地區的村落歷史悠久,建筑獨特,為振興鄉村經濟,當地積極發展旅游業。讀該地區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面小題。1.A地與B山峰的相對高度是( )A.862米 B.1062米 C.662米 D.462米2.圖中甲、乙、丙、丁四地,適宜開發攀巖項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3.保護好歷史悠久村落的科學做法是( )A.整體搬遷重建 B.按照原貌修復C.打造現代風格 D.原址拆除新建1.A 2.C 3.B【解析】1.讀圖可知,圖中等高距為200米,A地海拔為600米,B山峰海拔為1462米,A地與B山峰的相對高度是862米,故選A。2.結合圖示得知,丙的等高線呈重疊現象,為陡崖,適宜開發攀巖項目,C正確。甲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為山谷,發育河流;乙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為鞍部;丁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為山脊;甲乙丁都不適宜開發攀巖項目,ABD錯誤。故選C。3.歷史悠久村落屬于文化遺產,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保護歷史悠久村落能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我們要切實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歷史悠久村落應采取的措施有:合理保護,有序開發,按照原貌修復,加大宣傳,提高認識,B正確。整體搬遷重建、打造現代風格、原址拆除新建都會破壞歷史悠久村落的歷史價值,不利于保護悠久村落,ACD錯誤。故選B。(04知識圖網)(05強化特訓營)一、單選題1.2024年央視春晚于北京時間2月9日20:00準時開場,同時向全球現場直播。除了北京的主會場外,還有四個分會場,旨在展現各地豐富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與主會場形成有效聯動。下圖示意央視春晚會場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與陜西地域特色相符的民居圖片是( )A. B.C. D.1.B【詳解】A為藏族的白屋;B是陜西的特色民居-窯洞;C為干欄式建筑,主要分布于濕熱地區;D為蒙古包,主要分布于我國內蒙古地區。故選B。2.坑根石寨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區,由泥土和石頭砌成的房屋點綴在山水之間,與有著千年歷史的梯田共同繪制了古村落的美麗畫卷。在坑根石寨最不可能看到的景觀是( )A. B.C. D.2.C【詳解】由題意可知,坑根石寨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區,房屋是泥土和石頭砌成,有梯田, ABD符合;C圖中地形平坦開闊,不符合。 ABD正確,故選C。3.聚落都有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下圖聚落景觀變化的本質是( )A.規模更大 B.人口越來越多C.服務業不斷完善 D.勞動生產方式改變3.D【詳解】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生產活動。因此,由鄉村發展為城鎮,再發展成城市,這樣聚落景觀變化的本質是勞動生產方式改變,D正確,ABC錯誤;故選:D。4.位于群山中的皖南古村落,建筑風格和村落形式獨具美感,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如圖為皖南古村落景觀圖及當地氣候統計圖。皖南古村落注重選址布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主要體現在( ) ①依山而建,減輕水患②面山而居,便于采礦③傍水結村,取水方便④窄巷高墻,節約土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C【詳解】讀皖南古村落景觀圖和當地氣候統計圖可知,皖南古村落注重選址布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主要體現在依山而建,可減輕水患,①正確;皖南古村落選址與采集礦產資源無關,②錯誤;皖南古村落選址傍水結村,取水方便,③正確;皖南古村落窄巷高墻,可以節約土地;④正確。綜上所述C項的①③④符合題意,A、B、D錯誤,故選C。5.近期,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來到云南省普洱市景邁山開展研學活動。該小組通過查閱資料和實地調查,制作了研學記錄小卡片,并繪制了景邁山垂直景觀示意圖。“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的獨特景觀體現的理念是( )景邁山研學記錄卡1位于熱帶,年平均氣溫18℃,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酸性土壤。 2山上古茶林區比山下耕地水田區氣溫低3~4℃。 3有1800多公頃千年古茶林。 4居住著傣族、布朗族等民族。 5隨處可見拍照打卡和喝茶買茶的游客。 6形成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的獨特景觀。 72023年9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A.林茶共生、人地和諧 B.因地制宜、棉茶結合C.聯結東西、大美和諧 D.人進沙退、止沙生綠5.A【詳解】“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的獨特景觀體現的理念是林茶共生、人地和諧,A正確;因地制宜、棉茶結合,材料中沒有提到棉花種植,B錯誤;聯結東西、大美和諧以及人進沙退、止沙生綠,與題干無關,CD錯誤,綜上所述,故選A。6.下列條件中有利于聚落城鎮化的是( )A.聚落就近有公路、鐵路,煤礦資源豐富,工業發展比較早B.聚落位于山區,水源相對充足C.聚落遠離市中心,人口相對稀疏D.聚落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交通通達性不好6.A【詳解】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資源豐富、氣候適宜、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聚落就近有公路、鐵路,煤礦資源豐富,工業發展比較早有利于聚落城鎮化,A正確;聚落位于山區,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城鎮化,B排除;聚落遠離市中心,人口相對稀疏也不利于聚落城鎮化,C排除;聚落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交通通達性不好,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城鎮化,D排除;故選A。2024年春季,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梯田上,金燦燦的油菜花競相開放,蔚為壯觀。當地大力打造以“賞花經濟”為特色的“農業+旅游”融合新業態,助推鄉村經濟發展。下圖為婺源部分村落及周邊地區等高線地形。完成下面小題。7.該地區村落的分布特征是( )A.呈西北-東南延伸 B.多分布于500m處C.沿等高線分布 D.沿河流分布8.丙村落發展規模較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土壤深厚肥沃 B.全年溫暖濕潤 C.地形復雜多樣 D.干支流交匯7.D 8.D【解析】7.讀圖可得,該地區的村落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沿河流分布,C錯誤,D正確;河流干流大致自東北向西南流,村落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A錯誤;村落多分布于400米以下地區,B錯誤。故選D。8.由圖可知,圖中的甲、乙、丙、丁村都是沿河流分布于400米以下地區,因此地形、土壤、氣候差異不大,但丙位于干支流的交匯處,而甲、乙、丁則不是位于干支流交匯處,因此丙村落相比而言,交通、水源等更有優勢,發展規模較大,D正確,ABC錯誤。故選D。聚落是自然環境的產物,每一種聚落都會深深打上自然環境的烙印。讀世界中緯度某區域的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9.據圖中信息分析,該區域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易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影響圖中②③④聚落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 C.水源 D.土壤9.A 10.C【解析】9.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②③④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容易形成城市聚落,故BCD不符合題意。①位于山間,地形起伏較大,不適宜形成城市聚落,故A符合題意。故選A 。10.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②③④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該地聚落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故C正確。ABD描述不準確,故ABD錯誤。故選C。二、解答題鄉村景觀與城鎮景觀 11.圖A是 聚落,圖B是 聚落12.具備 、 、 等條件的村落,容易發展為城鎮。13.受 、 、 等方面的影響,每處鄉村或城鎮都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11. 鄉村 城市 12.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13. 自然條件 社會經濟 歷史文化【分析】本大題以鄉村景觀與城鎮景觀的對比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地理學中聚落類型、城鎮化發展和景觀形成因素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識別不同類型聚落、分析聚落發展條件以及理解景觀形成影響因素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地理觀察、分析和綜合思維素養。11.由圖可知,圖A所示房屋分散且矮小,是鄉村聚落。圖B高樓林立、交通十分便利,是城市聚落。12.地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村落可以容易發展成城鎮。13.鄉村有鄉村的景觀特征,城鎮有城鎮的景觀特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每處鄉村或城鎮都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14.溪,原名挪溪,為湖南省洞口縣瑤族聚居鄉鎮。歷史上因溪河經常漲水河床移動形成水害,故名挪溪。后來,人們將提手旁的“挪”字改為草字頭的“”字,把挪溪改為溪,通過植樹種草、加固堤壩等措施治理水害。圖1為我國部分區域簡圖,圖2為瑤族傳統民居——吊腳樓。據此完成下列要求。簡述吊腳樓屋頂坡度、底層架空結構與所處自然環境的關系。14.當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吊腳樓屋頂坡度較大,易于排水;底層架空結構,便于通風、散熱、防潮,非常適用于當地高溫潮濕的氣候條件。【分析】本題以我國部分區域簡圖和吊腳樓示意圖為載體,涉及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的聯系等內容,重點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區域認知能力。【詳解】 在氣候炎熱多雨的區域,民居多為竹樓或木樓,吊腳樓屬于南方干欄式建筑的一種,它的房頂呈“人”字型,坡度較大,易于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該種房屋通風、散熱、防潮條件極好,非常適宜于濕熱的氣候條件。(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股份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