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年級歷史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東漢初年,尚書臺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一切政務不再經過三公研究,三公九卿只受成事。三公只有經過皇帝恩準,加“錄尚書事”頭銜,方可參與中樞決策。這一改制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 B.強化君主專制C.防止外戚干政 D.減少行政成本2.在斯巴達,凡本籍成年男子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有權對宣戰、媾和等重大事務進行表決。然而,公民大會對長老會議的提議只有表決權,不能進行討論。如果提議不能通過,長老會議有權宣布休會。這反映出斯巴達A.公民大會決斷國家大事 B.實行全民直接民主政治C.長老會議掌握城邦實權 D.公民政治參與意識較強3.1912年6月,唐紹儀內閣任命非袁嫡系的王芝祥為直隸總督,袁世凱指使北洋將領通電反對,并不經內閣副署發表了改任王芝祥為南方軍隊宜慰使的命令,唐紹儀及四位同盟會閣員憤然辭職。這反映出當時A.人事任免缺少法律規定B.專制獨裁統治不得人心C.政黨政治嘗試初見成效D.責任內閣制遭到了破壞4.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接受李沖的建議,廢除宗主督護制,創立三長制。三長制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其職責是檢查戶口,監督耕作,征收租調,征發徭役和兵役。這一改革舉措A.有利于鞏固北魏政權 B.維護了世家大族的利益C.拉大了南北發展差距 D.促成北魏實現了封建化 5.唐代,常科考試之外設有“制科考試”。制科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通過者可以直接授予相應官職,不必再經過吏部考試。制科的名目極多,諸如直言極諫科、文辭雅麗科、博學宏詞科等。由此可知,唐代制科A.錄用程序較為煩瑣 B.有助于選拔特殊人才C.意在削弱吏部權力 D.沒有具體的選拔標準6.表1所示為清末留學畢業生考試的部分情況。由此可知,清末留學畢業生考試表1預試 正場考試 延試年份 參加人數 合格人數 時間 合格人數 時間 錄取人數1908 178人 127人 1905-1911年 1388人(其中,170人獲得進士,1218人獲得舉人出身) 1908-1911年 824人1909 383人 235人1910 721人 560人1911 587人 526人A.標志著選官制度進入新階段 B.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C.迎合了當時自強求富的思潮 D.仍受傳統選官考試的影響7.《法國民法典》起草委員會主席波特利斯說,關于財產法,“與任何時代的法律都是一致的,我們只是變更或修改了那些與現實的情況不再適應或經驗證明已不大方便的部分”;至于合同法,“我們發展了那些適用于所有時代的自然法的原則”。由此可見,《法國民法典》A.繼承和發展了前代法 B.遵循自由主義原則C.確認了契約自由理論 D.重新建立私法體系8.圖1、圖2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宣部發布的一組宣傳畫。它們可以用來說明當時中國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B.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面展開C.遵紀守法的社會風尚的形成 D.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培育9.自漢代開始,西北和北方的匈奴、鮮卑、氐、羯、羌等民族已大量進入黃河流域;北朝時-西北諸郡,盡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北末期和東西時自蔥嶺以西,至于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所謂盡天地之區已。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據此可知 A.五族內遷拓展了國家的疆域 B.北朝開始了與大秦直接貿易C.民族交融加速中原文化認同 D.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10.明朝在安多藏區的行政建制主要是軍事性質的衛所,一方面明朝承認世居其地的土官酋豪的世襲特權,另一方面派遣漢族流官,以流管土,以土治番,土、流官員皆為武職,聽命于兵部調遣。這體現出明朝A.推行改土歸流 B.實行蕃漢分治C.對藏因俗而治 D.崇尚武力征服11.狄更斯在《英國宗教改革》中指出:“在英國,幾乎所有市民都把國家秩序與其生活密切聯系,時刻準備把自己獻給國家,把為國家而戰作為一種英勇且高尚的事業。”由此可見,英國宗教改革A.促進了民族意識覺醒 B.改變了人的宗教信仰C.緩和了社會階層矛盾 D.推動了海外殖民擴張12.歐洲的“三十年戰爭”結束后,各交戰方于1648年10月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根據這一條約,獨立的諸侯邦國對內享有至高無上的國內統治權,對外享有完全獨立的自主權。這說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A.確立了國家主權與獨立原則 B.提供了和平解決爭端的途徑C.促進了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D.顛覆了近代歐洲的政治秩序13.1941年,陜甘寧邊區創立的延安民族學院,成為邊區專門培養民族干部的高等學校。延安民族學院共有蒙、回、藏等8個民族的學員300多人,其中蒙、回民族的學員約占60%。延安民族學院創立的主要出發點是A.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 B.適應抗戰形勢發展的需要C.擴大邊區政府的干部來源 D.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14.表2所示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頒布的法律及內容(部分)。這反映出我國表2時間 法律及內容194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專設一章闡述民族政策,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作了規定195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制定并實施1954年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1982年 憲法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了更加完善的規定1984年 全國人大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001年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進行修改,進一步明確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的過程艱難B.社會主義立法制度逐漸走向完善C、民族政策的優越性得到了充分彩顯D.重視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建設15.20世紀60年代,中國對外戰略作出重大調整,斷然放棄“一邊倒”戰略,把外交立足點轉向“兩個中間地帶”國家,把亞非拉國家作為中國外交的重點。這反映出當時中國A.國際地位得到極大提升B.努力尋求更大外交空間C.著力改善與鄰國的關系D.外交成就取得重大突破16.200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同上海合作組織合作》的決議,肯定了上合組織的重要作用。在“聯合國與上海合作組織合作”高級別特別會議上,中國強調必須不斷加強聯合國與上合組織的合作,為實現地區及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與共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由此可知A.上合組織在全球治理中地位提高B.上合組織開始成為國際合作平臺C.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顯著成效D.中國引領了全球治理機制的改革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和親在中華文化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它不是簡單的婚姻行為,而是一種羈縻政策和權宜之計。為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漢代和唐代都采用和親與武力征伐兩種手段。漢代傾向于以武力征伐為主、和親為輔,唐代則一直將和親放在優先位置,以武力征伐為輔。與漢朝相比。唐朝的和親政策更加積極主動,基本沒有像漢朝那樣拒絕過外族提出的和親請求。漢代只與北方的匈奴和烏孫進行了和親,唐代則與突厥、回綸、吐谷渾、吐荔、寧遠國和契丹等多個少數民族王朝進行了和親,地域之廣更甚于漢朝。漢代通常用宗室女子或宮女作為人選,唐朝則通常以皇帝的親生女兒或親妹妹出嫁和親。和親在一定程度上對雙方政治關系起著調解斡旋的作用,減少了矛盾沖突,為各族人民創造了安定的生活。-摘編自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1)根據材料,指出漢、唐和親的不同之處。(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唐實行和親政策的共同意義。(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彭德爾頓法案》規定:要建立一個不受免派控制的文官委員會負責對聯邦文官實行統一管理:對部分官職實行黨爭性考試,擇優錄用:笨止文官(公務員)參加黨派活動或利用官職分配作為黨選者的政治資本;實行文官職業保險和建立統一的文官體系。《彭德爾頓法案》奠定了關國文官政治的法律基礎。《彭德爾領法案》實行后.關國政治中的腐敗現象逐漸減少。-擠編自高連坐《美國政黨分觸制度的歷程)材料二美國的政黨分勝之民,在文官制度推行100余年后的今天,依然不絕于母,這與美國的兩黨政治有著直接的聯系。在競選中,封官許題是求得黨內普遍支持的唯一有效式器,因而,一旦某黨獲得了競選勝利,一場黨內的分贓也就在所難免。是國公眾對這一現象也未提出過多非議。這與文官制度的普遍推行有關。文官制度使得政府官員變動所骨來的政治虞蕩大為減少,使社會政治生活得以保持安定。同時,多數參與分贓者不是貪贓枉法、昏庸無能之輩。正因為如此,才出現布什總統就職后,一面進行政黨分難,一面卻又大孤官員道德的奇怪現象。-摘端自涂京鈞《美國的玫黨分贓現象淺淡》(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彭德爾頓法案》實行的意義。(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的政黨分贓之風“不絕于世”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西方近代政黨政治的認識。(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二戰后國際法有了明顯的新發展。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不但參加了原來成立的國際組織,而且還設立了許多經濟方面的區域合作機構。同時、國際性的科學、技術及行政機構有增無嵐。《聯合國憲章》不但禁止戰爭,而且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為原則。這就使一切武裝干涉、進攻、占領或武力封鎖以及以此相威脅的行為,都成為違反國際法的行動。國際法院的設立及其達作凸顯國際司法制度的發展。國際法新分支大量產生,如國際經濟法、國際人權法、國際環境法、國際組織法、國際發展法、國際能源法、國際刑法等。-摘編自楊澤偉《國際法發展的歷史分期》材料二中國一直倡導,不管國際風云如何交幻,都要始終堅持和子發展、合作共贏,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合作不要對抗,在追求太國利益時兼顧別國合理關切。要堅持平等相待、加強戰略 協作。國際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由各國共同掌握。中國的上述立場表達為國際法理論中的國際組織、國際決策、國際民主問題奠定了實踐基礎,貢獻出獨特的國際法價值因素、觀念標尺、范疇體系,凝聚成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中國國際法理論的框架格局,有利于國際法理論的深度發展。-摘編自何志鵬《新時代中國國際法理論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概括二戰后國際法發展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意義。(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為當今國際法發展所作出的貢獻。(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70年新中國外交波瀾壯闊,可大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如表3所示)。表3階段 關鍵詞前半期:“戰爭與革命”時代主題下的艱辛探索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50年代 “一邊倒”20世紀60年代 “反兩霸”20世紀70年代 “一條線”,主動運籌中美蘇“大三角”后半期:對內服務改革開放,對外追求和平發展 20世紀80年代 獨立自主;不結盟;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頭十年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 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一帶一路-摘編自陳向陽《70年:中國外交從“站起來”到“強起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陜西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1.B2.D3.D4.A5.B6.D7.A8.D9.D10.C11.A12.A13.B14.D15.B16.A二、非選擇題17.(1)不同之處:①策略側重點不同,漢代以武力征伐為主、和親為輔,唐代以和親優先、武力征伐為輔;②和親對象范圍不同,唐代和親地域更廣,涉及民族更多;③和親人員身份不同,漢代多用宗室女子或宮女,唐代常用皇帝親生女兒或親妹妹。(2)共同意義:①政治上,調解雙方政治關系,減少矛盾沖突,有利于邊疆穩定;②經濟上,促進雙方經濟交流與發展;③文化上,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增進民族間的了解與認同;④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為各族人民創造相對安定的生活環境。18.(1)意義:①建立了文官管理體系,規范文官制度,提高文官管理效率;②通過競爭考試選拔人才,提高文官素質;③禁止文官參與黨派活動,減少政治腐敗,保持政治中立,維護政府公正形象;④奠定美國文官政治法律基礎,推動美國政治制度發展。(2)原因:①兩黨政治競爭需要,封官許愿是競選獲勝后鞏固黨內支持的手段;②文官制度保障政治穩定,使政黨分贓對社會影響相對有限;③分贓者大多具備一定能力,一定程度上保證政府正常運轉;④公眾對政黨分贓現象容忍度較高。(3)認識:西方近代政黨政治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文官制度等相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政治運行的穩定性和官員素質,推動政治發展;另一方面,政黨分贓等不良現象反映出其存在的弊端,容易導致腐敗和權力濫用,影響政治公平公正。但總體而言,其在西方政治體系中有一定的適應性和發展空間,隨著社會發展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19.(1)表現:①國際組織增多,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并設立新機構;②國際法原則發展,普遍禁止使用武力;③國際司法制度進步,國際法院設立與運作;④國際法新分支大量涌現。意義:①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減少戰爭威脅;②促進國際合作,推動全球經濟發展;③保障人權,保護環境,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④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增強國際法的權威性和影響力。(2)貢獻:①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為國際法發展提供新的價值導向;②堅持平等相待、協商合作原則,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豐富國際法決策機制;③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為國際法理論創新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促進國際法理論深度發展;④積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