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秋季學期七年級歷史期中學情調查卷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要求的)1、元謀人遺址是研究遠古人類的寶貴資料。下圖中元謀人遺址所在位置應該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利用碳—14年代測定等技術,在北京人遺址中鑒定出了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前的灰燼層。這表明北京人已經( )A.學會使用火 B.掌握鉆孔技術 C.有愛美意識 D.使用磨制石器3、央視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到一個饅頭……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類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飯的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4、下列文物能夠反映黃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是( )A.半坡出土彩陶盆 B.良渚出土玉琮C.遼寧建平出土彩陶罐 D.河姆渡出土陶缽5、距今8000多年的內蒙古興隆洼遺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這些房屋排列整齊,內有石鋤、石鏟等生產工具及陶缽、陶罐等生活用具。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qū)( )A.處于舊石器時代 B.形成了早期國家C.出現了定居生活 D.產生了貧富分化6、我國儒家經典《尚書·堯典》中有“堯舜禪讓”的記載,《尚書·大禹謨》中則有“舜禹禪讓”的記載。堯舜禹“禪讓”的標準是( )A.部落勢力 B.德才兼?zhèn)? C.治水功績 D.征戰(zhàn)功績7、下表中該單元的主題是( )第二單元___________ 第4課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第7課 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A.中華文明的起源 B.原始的農耕社會C.華夏之祖的傳說 D.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8、夏朝筑有以城墻和護城河作為防護的城堡和大型宮殿,并且組建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jiān)獄,建立起國家政權機構。這標志著( )A.三省六部制逐漸建立起來 B.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C.夏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D.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9、下圖是小明同學整理的課堂筆記,由此可知他學習的內容是( )A.人類早期文明 B.商王朝的興衰 C.西周的分封制 D.動蕩的春秋時期10、《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驟彭彭……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最能佐證以上記載真實性的是( )A.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牌 B.西周青銅器利簋的腹內銘文C.小說《封神演義》的描述 D.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11、制作年代標尺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下列選項中,對應正確的是( )A.①——商朝 B.②——東周 C.③——西周 D.④——夏朝12、下列圖片反映夏、商、西周滅亡的共同原因是( )A.末代君王殘暴昏庸 B.末代君王欺壓人民C.早期國家刑罰殘酷 D.都被農民起義推翻13、《史記·周本紀》記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從這段材料中能夠得出的信息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各諸侯國都“尊王攘夷”C.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D.楚國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14、時空觀是歷史學科培養(yǎng)的必備核心素養(yǎng)之一,從地理位置的角度考察戰(zhàn)國七雄位置最偏西的是( )A.秦 B.楚 C.齊 D.燕15、戰(zhàn)國時期有這樣一戶人家:老大因作戰(zhàn)有功獲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瑤役,老三被國君派往某縣做縣令。據此判斷這戶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齊國 B.楚國 C.秦國 D.燕國16、《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怨恨)”。導致這一結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廢除井田制 B.建立縣制 C.廢世襲特權 D.鼓勵耕織17、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有800多個諸侯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170多個,而到戰(zhàn)國初期只有十幾個諸侯國了,最終如下圖所示。這表明,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 )A.民族交融逐漸加強 B.國家漸走向統(tǒng)一C.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 D.百家爭鳴文化繁榮18、史料記載:孔子朝罷歸來,家人報告:“馬廄失火!”,以下做法中最符合孔子主張的是( )A.嚴厲處罰看護人 B.細心調查原因C.關心是否傷到人 D.不管不聞不問19、《塞翁失馬》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集中反映這種“相互轉化”思想的是( )A.《墨子》 B.《論語》 C.《韓非子》 D.《道德經》20、在治理國家問題上,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禮”治國;法家強調用“刑罰”加強統(tǒng)治;道家既反對“禮”治,也反對“法”治,他們提倡“無為而治”。這些內容反映的現象是( )A.諸侯爭霸 B.變法運動 C.百家爭鳴 D.民族融合21、中醫(yī)常通過“望、聞、問、切”的方法來診斷疾病,總結出這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的春秋戰(zhàn)國名醫(yī)是( )A.華佗 B.扁鵲 C.張仲景 D.李時珍22、秦始皇實行了“書同文字”的政策,廢除結構上與秦相異的六國文字。這一措施實行有助于推動( )A.王國問題解決 B.國家對經濟的管理C.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D.疆域面積擴大23、秦朝咸陽的一位糧食商人要購進一批小米,結賬時,這位咸陽商人應該用下邊哪種貨幣支付貨款?( )24、歷史課堂上,張老師提示“戍守長城”、“遇雨誤期”、“張楚政權”等關鍵詞,同學們能立刻聯想到( )A.“國人暴動” B.陳勝、吳廣起義C.官渡之戰(zhàn) D.黃巾起義25、《三字經》這樣描述秦朝: “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從材料中可以得到信息有( )A.秦開啟爭霸戰(zhàn)爭 B.秦亡于楚漢之爭C.秦王朝二世而亡 D.嬴政建立了秦國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26題22分,27題13分,28題15分,共50分)26、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共5小題,共22分)材料一(1)讀材料,圖1所示工具的材質是什么?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使用這種工具獲取食物的方式有哪些?圖2所示工具主要用于什么產業(yè)?(6分)材料二(2)仔細觀察材料二中文物圖,任選一圖,說明其史料價值。(4分) 材料三 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譯文:耕種的收入,一夫一婦分田百畝。百畝土地的施肥耕種,上等的農夫可以養(yǎng)活九個人,其次的養(yǎng)活八個人,中等的養(yǎng)活七個人,其次六個人,下等的五個人。)——《孟子 萬章下》(3)結合所學,說明材料二與材料三的內在聯系。(4分)材料四 都江堰的岷江分水灌溉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時期(公元前256年)。秦國的蜀守李冰父子,為解決岷江水害與成都平原灌溉的難題,在今四川灌縣西邊的岷江中,鑿開了與虎頭山相連的離堆,在離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排水壩,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兩部分,內江之水順地勢而下,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千畝良田,不僅徹底免除了岷江泛濫的水災,同時還便利了航運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華陽國志》卷三)的天府之國。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的水利設施,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在繼續(xù)發(fā)揮作用。——摘編自于凱《百家爭鳴的大變革時代:戰(zhàn)國》(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4分)(5)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影響農業(yè)生產的因素。(4分)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1)請在材料一中的①、②處填寫出相應的制度和人物。(2分)材料二為了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分封制規(guī)定,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繳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zhàn)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tǒng)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根據材料二回答,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分封制有什么特點?(2分)材料三 在白壽彝的《中國通史》中這樣記載著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后面臨的問題煩惱一:經過兼并戰(zhàn)爭,山東六國的國王都一個個變成了秦的階下囚。面對如此巨大的歷史性的勝利,秦王(嬴)政認為,如繼續(xù)使用“王”號,遠不足以顯示其勝利者的威嚴及其至尊的地位。煩惱二:秦始皇倚仗皇帝的無上權威,總攬朝政,“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不過,不管他怎樣日夜興作,“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但總不能事事躬親,包攬一切。煩惱三:在全國范圍內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地方統(tǒng)治形式呢?(3)根據材料三及結合所學,秦王嬴政如何解決煩惱一的問題?(2分)(4)根據材料三及結合所學,秦王嬴政如何解決煩惱二的問題?(2分)(5)根據材料三及結合所學分析,秦始皇建立了什么制度來解決煩惱三?這種制度的實行有什么意義?(3分)(6)以上三個煩惱的解決,共同反映秦朝創(chuàng)立了什么政治制度?(2分)28、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內涵豐富,源遠流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哲人輩出的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文化思想興盛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國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樣的社會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圍繞這些問題,諸子各派紛紛亮出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爭鳴辯論,為后世留下了一座極為豐富珍貴的思想寶庫。——《中國歷史》材料二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動之外更注意于教育,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材料四初一某班中屢次出現亂扔紙屑的現象,學習“諸子百家”思想后,該班圍繞如何治理校園內亂扔垃圾的行為召開會議商討解決方法。(1)根據材料一指出“百家爭鳴”各學派爭論的共同問題。(2分)(2)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誰?他“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的具體行動和影響是什么?(5分)(3)材料三圖中的人物是戰(zhàn)國時期各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或代表人物。在治理國家方面,孟子、莊子和韓非子的主張分別是什么?(6分)(4)根據材料四請你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場寫出一條合理化的建議。(2分)2024年秋季學期七年級歷史期中學情調查卷參考答案選擇題(每題2分,共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D A D A C B D B B B C A C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A C C B C D C B C C B C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26題22分,27題13分,28題15分,共50分)26、(1)石塊;采集和漁獵;農業(yè)生產。(6分)(2)史料價值:圖一:春秋時期出現牛耕;圖二:戰(zhàn)國時期已使用鐵農具;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農業(y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4分)(3)內在聯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促進了農業(yè)上的精耕細作,擴大了耕地面積,提高了農業(yè)收入,養(yǎng)活的人口增多。(4分)(4)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fā)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fā)揮著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4分,答出兩點即可)(5)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fā)展;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統(tǒng)治者的政策;生產關系的調整等(4分,答出兩點即可)27、(1)①禪讓制;②啟。(2分)(2)目的:對周朝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為了穩(wěn)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特點:等級森嚴。(2)(3)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2分)(4)設立中央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tǒng)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2分)(5)郡縣制;(1分)意義:開創(chuàng)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度(或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2分)28、(1)共同問題:國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樣的社會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2分)(2)人物:孔子。(1分)具體行動:開創(chuàng)私學,廣收門徒。(2分)影響: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新教育的局面,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fā)展。(2分)(3)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2分)莊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天人合一,一切順其自然,不可強求;(2分)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2分)(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認識到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衛(wèi)生環(huán)境的重要性:加強宣傳教育,讓同學們認識文明衛(wèi)生習慣的重要性,從而自覺改變亂扔垃圾的習慣。(言之有理即可,任答1點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