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上學期) 七年級歷史教案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備人: 審核人: 使用教師:備課時間:2024年 月 日 上課時間:2024年 月 日教學內容 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型 新授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從中華民族歷史演變的視角來看,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時空觀念:運用地圖工具,讓學生直觀理解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動因,從而增強其時空感知能力,培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閱讀史料,理解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影響,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歷史解釋:正確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的巨大作用,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作出正確解釋的能力。家國情懷:認識到凡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然能起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的民族觀。教學重點 淝水之戰、孝文帝改革。。教學難點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教學方法 讀書指導法、合作探究法、講述法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一、激情導入 引課明標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斷流” “東山再起”這些成語,其典故都與淝水之戰有關, 在這一戰役中,號稱擁有百萬大軍的前秦軍隊是如何被東晉的八萬守軍打敗的呢?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各族之間既有斗爭又有交融,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是否蘊含著某些必然性?今天我們學習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二、導學引領 自主學習 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閱讀教材,自主學習:1.淝水之戰發生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和影響。2.北魏建立的時間、民族?何時統一北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三、學友互學合作交流 對自主學習的問題先同桌互學,之后前后桌交流合作。1.歸納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2.歸納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特點及影響分別是什么。四、展示評價精講點撥 每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學內容,之后教師精講點撥。一:淝水之戰教師講解: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地區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并思考,“十六國”中哪一政權統一了北方?為了加強該國的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響?學生回答:政權:前秦。措施:苻堅重用漢人王猛,軍國大小事務全都依靠他處理。王猛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教化百姓。影響:使前秦很快兵強國富。合作探究:在4世紀后期,前秦建立并統一了北方。強大后的前秦與東晉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最終,前秦軍隊與晉軍在淝水展開了一場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教師提問:苻堅擁有約90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么?學生回答:苻堅驕傲輕敵;前秦內部民族矛盾尖銳;東晉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指揮不當,戰線過長。教師講解: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瓦解滅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局面。北方各族紛紛建立政權,互相征戰,其中一個政權在征戰中逐漸發展壯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并完成了北方的統一,這個政權就是北魏。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教師提問:北魏是何時建立的?又是何時統一北方的?北魏的建立:4世紀后期;北魏統一北方:439年。2.問題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背景:4世紀后期,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原因: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別。而鮮卑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3.圖片展示:北魏孝文帝4.教師講述: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為元宏,是北魏的第6個皇帝,繼位19年時,祖母馮太后去世,開始真正掌握政權。孝文帝自幼在馮太后的教養下,深受漢文化的影響。5.合作探究:討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義。提示:措施意義遷都遷都洛陽加強了與漢族的交往漢化措施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三:北朝政權更替教師講解:北朝是南北朝時期,與南朝對峙的五個北方政權。依次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除了北齊是鮮卑化的漢人王朝之外,剩下的四個都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北朝的朝代更迭不同于南朝的順序接替。北魏分裂之后衍生出東魏、西魏,東魏、西魏又衍生出北齊、北周,然后北周武帝滅北齊統一北方。最后楊堅滅掉了北周建立隋朝。四: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1.教師提問:什么叫民族交融?提示:即各個民族在交往中,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民族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相互接近,相互認同,共同發展。2.問題思考: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特點及影響分別是什么。(1)表現:①經濟: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還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②政治: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③文化: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情感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2)特點: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3)影響: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五、訓練反饋檢測自評 1.西晉永嘉年間,“洛陽饑困,人相食,百官流亡十之八九”,至北魏時,洛陽城街巷整齊,人口眾多,“天下難得之貨,咸悉在焉”。洛陽城出現以上變化的直接原因是(B)A.中原戰亂致大量人口南遷 B.北魏統一北方并恢復經濟C.大運河保障洛陽物資供應 D.晉商和徽商推動商品流通2.魏主下詔:“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如語音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資治通鑒》這段記載,反映的是( D )A.漢文帝以德化民 B.漢武帝獨尊儒術C.光武帝釋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漢語3. 魏晉南北朝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一般被泛稱為“五胡”。呂思勉《中國通史》講到“一到隋唐時代,而所謂五胡,便已泯然無跡”,意在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A ) A.民族交融加強 B.商業貿易繁榮 C.政治清明穩定 D.中外交流頻繁4.(跨音樂)“清樂”是源自漢代樂府的一種清雅音樂,魏晉以來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清樂與“羌胡之聲”結合,南朝的清樂則與江南音樂結合,北朝時的清樂經過改編后由“胡人”演唱,被后人稱之為“華夏正聲”。清樂的發展說明了魏晉以來( C ) A.北方各族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主流 B.政權分立阻礙文化發展C.民族交融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 D.中原傳統文化逐漸消亡5.跪坐習俗是儒家禮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垂腳高坐被視5.為傲慢行為。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胡床、胡坐”的傳播,漢人的跪坐禮俗逐漸變為垂腳高坐。這一轉變體現(A)A.民族交融的加強C.政權分立的加劇B.儒學正統地位的喪失D.少數民族漢化的開始6.他力主遷都洛陽,并推行一系列漢化措施,使得北方禮樂行政、民情俗尚與漢族封建社會無異,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嘆。他是(A)A北魏孝文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六、課堂小結總結提升 淝水之戰,前秦戰敗,使北方地區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順應民族交融趨勢,進行了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各民族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在交融中和諧共贏,形成更加強大的政權和更大范圍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共同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作業設計 第19課同步練習冊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