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重點強化練62 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和“S”形曲線(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重點強化練62 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和“S”形曲線(含解析)

資源簡介

重點強化練62 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和“S”形曲線
1.(2024·北京東城區高三檢測)科研人員對非洲某草原1957-2000年間角馬的數量變化進行調查,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1957-1980年間角馬的種群數量基本呈“S”形增長
B.在1977年左右角馬的出生率最大,增長速率最快
C.1980年左右角馬數量主要受密度制約因素限制
D.種群數量不能無限增長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體現
2.(2024·廣州高三月考)如圖表示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曲線和“S”形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狀態下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將一直保持不變
B.曲線X的數學模型為Nt=N0λt,其中λ是大于1的定值
C.漁業生產中一般在曲線Y所示b點開始捕撈以保證持續高產
D.同一地區中不同種群因所處環境相同,K值也基本相近
3.為研究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某興趣小組將酵母菌分別接種于3個盛有等量同種液體培養基的錐形瓶中,并放置在搖床上培養,轉速分別為210 r/min、230 r/min和250 r/min。培養時間與酵母菌種群密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接種酵母前,需用高壓蒸汽滅菌法對培養基等進行滅菌
B.不同轉速下,酵母菌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均呈“S”形增長
C.提高轉速可以促進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利于酵母菌的繁殖
D.培養8 h左右時,3組酵母菌均已達到環境容納量
4.(2023·三明高三二模)將酵母菌接種到一定量的液體培養基中,定時取樣、計數,繪制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1),并預測在自然環境下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圖2)。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圖1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符合“S”形增長
B.320 min時更換培養基將使種群數量保持在600左右
C.圖2中酵母菌種群的數量變化有上升、下降和波動
D.影響圖1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比圖2更復雜
5.(2024·天津新華中學高三期末)科學家曾針對某地區做過一項實驗,將大量的鴨子引入稻田捕食蝗蟲,結果僅需2 000 只鴨子就能對 266.8 公頃田地里的蝗蟲進行有效控制。為研究蝗蟲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實驗中還建立了如圖所示的甲、乙兩個模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模型屬于數學模型,曲線變化反映了鴨和蝗蟲之間存在正反饋調節機制
B.圖乙 a~b 時間段,若蝗蟲每天增加 3%,并呈“J”形曲線增長,最初有 N0只,則t天后蝗蟲的種群數量為N0×0.03t只
C.利用昆蟲性引誘劑誘捕蝗蟲防治蝗災,目的是改變種群的年齡結構,從而使害蟲的種群密度降低
D.曲線甲變化反映了鴨和蝗蟲二者的種群數量是相互影響的,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中也存在該關系
6.(2024·海口高三聯考)將多只數量相等的雌雄果蠅置于一個培養瓶中,并供應一定量食物,在適宜條件下培養,每只雌果蠅每天產出的后代存活數量及成蟲壽命與果蠅種群密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果蠅的種群密度影響其出生率和死亡率
B.培養瓶內果蠅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
C.培養瓶內果蠅的K值與種群密度呈正相關
D.果蠅種群的增長只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
7.某研究小組將X、Y、Z三種食性相同的單細胞動物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單獨培養和共同培養,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曲線②最可能代表Z的種群數量變化
B.X和Y共同培養20 d后,X的數量會以一定的倍數增長
C.與單獨培養相比,X和Z共同培養會導致彼此的K值降低
D.X、Y、Z單獨培養時,其增長速率均為先增大后不變
8.(2024·廣東東莞中學高三聯考)某草場由于某種鼠的大量啃食而發生退化,引入生物乙后鼠害得到有效控制,如圖為一段時間內鼠種群及生物乙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引入生物乙前該種鼠的K值介于a與b之間
B.據圖可知,鼠與生物乙之間存在捕食關系
C.①②點時鼠的年齡結構分別為增長型和衰退型
D.通過引入生物乙來控制鼠的種群數量屬于生物防治
9.科學家從物種適應性出發,認為物種總是面對兩個相互對立的進化途徑:一種是高生育力但無親代撫育(r選擇,如老鼠屬于此類):一種是低生育力但有親代撫育(K選擇,如大象屬于此類)。如圖表述了它們的區別,圖中橫坐標為某物種在時間t時的個體數量Nt,縱坐標為時間t+1時的個體數量Nt+1,虛線(45度角)表示Nt+1/Nt=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一般情況下,K選擇的物種擴散能力較強、競爭能力較大
B.一般情況下,r選擇的物種對多變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一些
C.當種群數量處于X點附近時容易導致種群滅絕
D.S點對應的種群數量可看作種群的環境容納量
10.(2024·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期中)在一段時間內,某生態系統中甲、乙兩個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t0~t3,甲的種群數量大于乙的種群數量
B.t2~t4,甲種群和乙種群的年齡結構分別為衰退型和增長型
C.t4時,甲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乙種群數量繼續增加
D.甲、乙種群為種間競爭關系,最終甲種群將被乙種群完全排除
11.煙粉虱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農作物害蟲,麗蚜小蜂是其天敵。某菜園中通過釋放麗蚜小蜂,有效地控制了煙粉虱的爆發。如圖表示防治過程中它們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乙分別表示麗蚜小蜂和煙粉虱
B.5月底至6月底,甲種群呈“S”形增長
C.菜園生態系統能量需要外界輸入,但物質可以自給自足
D.6月底,乙種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12.(2024·成都第七中學高三期中)在梧桐山封山育林期間,科研人員對兩種主要喬木黃牛木和鴨腳木進行調查。如圖表示兩物種種群數量的比值(D=黃牛木的種群數量/鴨腳木的種群數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用樣方法不可以同時調查兩種喬木的種群密度
B.相比于鴨腳木,b之前黃牛木在數量上更占優勢
C.兩個種群在0~d是競爭狀態,d~f是非競爭狀態
D.0~d時間段黃牛木的K值和種群數量都逐年下降
13.(2024·宜昌高三聯考)毛束象是一種廣泛分布于南方等地的害蟲,喜食植物嫩梢、幼葉。研究人員對某植物園的毛束象種群進行了研究,該地只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翌年4月)。研究發現毛束象成蟲危害主要發生期為4~10月,有2個活動高峰期(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在調查毛束象的種群數量時,應選擇病害較重的植物進行統計
B.b點對應數量小于a點對應數量,可能是b點時幼葉成熟,食物來源減少所致
C.調查結果說明毛束象種群數量受干旱、氣溫等非密度制約因素的影響較大
D.為有效防治毛束象,應在5月10日之前控制毛束象的種群密度
14.(2024·莆田高三模擬)某研究小組對某自然保護區內的甲種群進行了連續四年的跟蹤調查,計算其L值(當年末種群個體數量與前一年末種群個體數量的比值),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第1~2年甲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原因可能是食物資源充裕
B.第2~3年甲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原因可能是捕食者數目增加
C.第3~4年甲種群的出生率可能小于死亡率
D.第1~4年甲種群的K值可能不變
15.北美某沙漠中生活的嚙齒動物和螞蟻均以植物種子為食,嚙齒動物喜食大粒的種子,螞蟻喜食小粒的種子。科研人員在1974-1977年間連續研究嚙齒動物對螞蟻種群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調查螞蟻的種群密度可采用樣方法
B.嚙齒動物和螞蟻屬于種間競爭關系
C.洪水、干旱、火災等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D.移除嚙齒動物后螞蟻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
重點強化練62 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和“S”形曲線(解析版)
1.(2024·北京東城區高三檢測)科研人員對非洲某草原1957-2000年間角馬的數量變化進行調查,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1957-1980年間角馬的種群數量基本呈“S”形增長
B.在1977年左右角馬的出生率最大,增長速率最快
C.1980年左右角馬數量主要受密度制約因素限制
D.種群數量不能無限增長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體現
答案 B
解析 1957-1970年間角馬的種群增長速率逐漸升高,約1972年時達到最大,后逐漸減小,其數量基本呈“S”形增長,A正確;約1972年時,角馬增長速率最快,B錯誤;1980年左右角馬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主要受食物等密度制約因素限制,C正確;種群數量不能無限增長,而是最終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數量范圍內,這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體現,D正確。
2.(2024·廣州高三月考)如圖表示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曲線和“S”形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狀態下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將一直保持不變
B.曲線X的數學模型為Nt=N0λt,其中λ是大于1的定值
C.漁業生產中一般在曲線Y所示b點開始捕撈以保證持續高產
D.同一地區中不同種群因所處環境相同,K值也基本相近
答案 B
解析 自然狀態下,由于食物和空間資源有限,種群的數量增長呈曲線Y的趨勢,即呈“S”形增長,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保持相對穩定,A錯誤;種群“J”形增長的數學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一年前種群數量的倍數,是大于1的定值,圖中曲線X為“J”形增長,B正確;漁業生產中一般在曲線Y所示b點以后開始捕撈,使捕撈剩余量維持在b點左右,因為b點條件下,種群增長速率最大,可以保證持續高產,C錯誤;同一地區的不同種群的K值一般不同,D錯誤。
3.為研究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某興趣小組將酵母菌分別接種于3個盛有等量同種液體培養基的錐形瓶中,并放置在搖床上培養,轉速分別為210 r/min、230 r/min和250 r/min。培養時間與酵母菌種群密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接種酵母前,需用高壓蒸汽滅菌法對培養基等進行滅菌
B.不同轉速下,酵母菌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均呈“S”形增長
C.提高轉速可以促進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利于酵母菌的繁殖
D.培養8 h左右時,3組酵母菌均已達到環境容納量
答案 D
解析 由題圖可知,在一定范圍內轉速越高酵母菌繁殖越快,推測提高轉速能提高培養液中的氧氣含量,促進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利于酵母菌的繁殖,C正確;培養8 h左右時,低速組(210 r/min)酵母菌種群密度還在繼續上升,說明此時并未達到其環境容納量,D錯誤。
4.(2023·三明高三二模)將酵母菌接種到一定量的液體培養基中,定時取樣、計數,繪制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1),并預測在自然環境下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圖2)。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圖1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符合“S”形增長
B.320 min時更換培養基將使種群數量保持在600左右
C.圖2中酵母菌種群的數量變化有上升、下降和波動
D.影響圖1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比圖2更復雜
答案 C
解析 圖1種群數量在后期不斷下降,所以不符合“S”形增長,A錯誤;320 min時更換培養基增加了微生物的營養物質,種群數量可能會增加,不一定保持在600左右,B錯誤;圖2中酵母菌種群的數量變化有上升、下降,但最終會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范圍波動,C正確;圖1是在一定量的液體培養基中定時取樣、計數,繪制種群數量變化曲線,而圖2是在自然環境下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自然條件下,影響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如光、溫度、水分等)和生物因素(種群內部生物因素和種群外部生物因素),所以圖2的影響因素比圖1更復雜,D錯誤。
5.(2024·天津新華中學高三期末)科學家曾針對某地區做過一項實驗,將大量的鴨子引入稻田捕食蝗蟲,結果僅需2 000 只鴨子就能對 266.8 公頃田地里的蝗蟲進行有效控制。為研究蝗蟲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實驗中還建立了如圖所示的甲、乙兩個模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模型屬于數學模型,曲線變化反映了鴨和蝗蟲之間存在正反饋調節機制
B.圖乙 a~b 時間段,若蝗蟲每天增加 3%,并呈“J”形曲線增長,最初有 N0只,則t天后蝗蟲的種群數量為N0×0.03t只
C.利用昆蟲性引誘劑誘捕蝗蟲防治蝗災,目的是改變種群的年齡結構,從而使害蟲的種群密度降低
D.曲線甲變化反映了鴨和蝗蟲二者的種群數量是相互影響的,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中也存在該關系
答案 D
解析 圖甲用曲線表示蝗蟲數量和鴨數量之間的關系,是用數學形式進行表達,是數學模型,當蝗蟲數量增加時,鴨子的數量也增加,吃掉更多蝗蟲,使蝗蟲數量減少,屬于負反饋調節機制,A錯誤;圖乙a~b時間段,若蝗蟲每天增加 3%,并呈“J”形曲線增長,最初有 N0 只,λ=1.03,則t天后蝗蟲的種群數量為N0×1.03t只,B錯誤;利用昆蟲性引誘劑誘捕蝗蟲防治蝗災,可使雄性蝗蟲數量減少,改變種群的性別比例,使害蟲的種群密度降低,C錯誤。
6.(2024·海口高三聯考)將多只數量相等的雌雄果蠅置于一個培養瓶中,并供應一定量食物,在適宜條件下培養,每只雌果蠅每天產出的后代存活數量及成蟲壽命與果蠅種群密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果蠅的種群密度影響其出生率和死亡率
B.培養瓶內果蠅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
C.培養瓶內果蠅的K值與種群密度呈正相關
D.果蠅種群的增長只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
答案 A
解析 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每只雌果蠅每天產出的后代存活數逐漸下降,成蟲壽命先逐漸升高,但當種群密度超過30只·m-2后壽命急劇下降;故在培養早期,培養瓶中果蠅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隨著營養物質的消耗,種群數量下降,B錯誤;培養瓶內果蠅的K值是由生存空間和食物條件決定的,與種群密度無關,C錯誤;果蠅種群的增長受到生物因素(種間競爭等)和非生物因素(食物條件等)的影響,D錯誤。
7.某研究小組將X、Y、Z三種食性相同的單細胞動物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單獨培養和共同培養,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曲線②最可能代表Z的種群數量變化
B.X和Y共同培養20 d后,X的數量會以一定的倍數增長
C.與單獨培養相比,X和Z共同培養會導致彼此的K值降低
D.X、Y、Z單獨培養時,其增長速率均為先增大后不變
答案 C
解析 X、Y、Z的食性相同,則共同培養時種群數量的最大值應小于單獨培養時,X和Z共同培養的種群數量的最大值在75左右,而曲線②最大值略高于50,故曲線②最可能代表Y的種群數量變化,A錯誤;由于環境條件的限制,三者的種群均是“S”形增長,X、Y、Z單獨培養時,其增長速率均為先增大后減小,D錯誤。
8.(2024·廣東東莞中學高三聯考)某草場由于某種鼠的大量啃食而發生退化,引入生物乙后鼠害得到有效控制,如圖為一段時間內鼠種群及生物乙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引入生物乙前該種鼠的K值介于a與b之間
B.據圖可知,鼠與生物乙之間存在捕食關系
C.①②點時鼠的年齡結構分別為增長型和衰退型
D.通過引入生物乙來控制鼠的種群數量屬于生物防治
答案 C
解析 環境容納量是指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引入生物乙前該種鼠的K值介于a與b之間,A正確;鼠的種群數量隨著生物乙的變化而變化,故鼠與生物乙之間存在捕食關系,B正確;①點時,鼠的種群數量在增長,此時鼠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②點時,鼠的種群數量下降是生物乙的捕食引起的,此時鼠的年齡結構不一定是衰退型,C錯誤;通過引入天敵來控制鼠的種群數量屬于生物防治,D正確。
9.科學家從物種適應性出發,認為物種總是面對兩個相互對立的進化途徑:一種是高生育力但無親代撫育(r選擇,如老鼠屬于此類):一種是低生育力但有親代撫育(K選擇,如大象屬于此類)。如圖表述了它們的區別,圖中橫坐標為某物種在時間t時的個體數量Nt,縱坐標為時間t+1時的個體數量Nt+1,虛線(45度角)表示Nt+1/Nt=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一般情況下,K選擇的物種擴散能力較強、競爭能力較大
B.一般情況下,r選擇的物種對多變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一些
C.當種群數量處于X點附近時容易導致種群滅絕
D.S點對應的種群數量可看作種群的環境容納量
答案 A
解析 一般情況下,K選擇的物種生育力低但有親代撫育,故擴散能力較弱,但競爭能力強,A錯誤;一般情況下,r選擇的物種沒有滅絕點,則r選擇的物種對多變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一些,B正確;當種群數量處于X點附近時,K選擇的生物可能會趨于繼續減少,容易導致種群滅絕,C正確;生物的種群數量高于或低于S點時,都會趨向該平衡點,因此種群通常能穩定在一定數量水平上,即環境所能容納的該種群的最大值,稱為環境容納量,D正確。
10.(2024·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期中)在一段時間內,某生態系統中甲、乙兩個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t0~t3,甲的種群數量大于乙的種群數量
B.t2~t4,甲種群和乙種群的年齡結構分別為衰退型和增長型
C.t4時,甲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乙種群數量繼續增加
D.甲、乙種群為種間競爭關系,最終甲種群將被乙種群完全排除
答案 C
解析 圖示為甲、乙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曲線,無法比較二者的種群數量大小,A錯誤;在t2~t4時間段,甲種群和乙種群的增長速率均大于零,二者的種群數量均呈現增加的趨勢,故二者的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B錯誤;t4時,甲種群的增長速率為零,其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即達到環境容納量;乙種群的增長速率仍大于零,且呈上升的趨勢,故乙種群的數量將繼續增加,C正確;t0~t4,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先增加后減小,其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t4時,甲種群的增長速率為零,其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乙種群的增長速率先逐漸增加,在t4后維持穩定,即乙種群的數量持續增加。綜上分析無法判斷甲、乙種群之間是否為種間競爭關系,也不能確定甲種群是否會被乙種群完全排除,D錯誤。
11.煙粉虱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農作物害蟲,麗蚜小蜂是其天敵。某菜園中通過釋放麗蚜小蜂,有效地控制了煙粉虱的爆發。如圖表示防治過程中它們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乙分別表示麗蚜小蜂和煙粉虱
B.5月底至6月底,甲種群呈“S”形增長
C.菜園生態系統能量需要外界輸入,但物質可以自給自足
D.6月底,乙種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 B
解析 煙粉虱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農作物害蟲,麗蚜小蜂是其天敵,說明二者為捕食關系,根據圖中甲先增加先減少,乙后增加后減少可知,甲表示煙粉虱的數量變化,乙表示麗蚜小蜂的數量變化,A錯誤;5月底至6月底,甲(煙粉虱)種群數量增加,但由于乙的數量也在增加,因此種群數量會呈“S”形增長,B正確;菜園生態系統中由于物質和能量隨著蔬菜的輸出而減少,因此能量需要外界輸入,物質也需要從外界輸入,C錯誤;6月底,乙種群的數量變化為上升趨勢,所以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錯誤。
12.(2024·成都第七中學高三期中)在梧桐山封山育林期間,科研人員對兩種主要喬木黃牛木和鴨腳木進行調查。如圖表示兩物種種群數量的比值(D=黃牛木的種群數量/鴨腳木的種群數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用樣方法不可以同時調查兩種喬木的種群密度
B.相比于鴨腳木,b之前黃牛木在數量上更占優勢
C.兩個種群在0~d是競爭狀態,d~f是非競爭狀態
D.0~d時間段黃牛木的K值和種群數量都逐年下降
答案 B
解析 用樣方法可以同時調查兩種喬木的種群密度,A錯誤;在b點之前D大于1,說明相比于鴨腳木,b之前黃牛木在數量上更占優勢,B正確;兩個種群在0~f之間一直處于競爭狀態,C錯誤;圖中表示的是黃牛木的種群數量與鴨腳木的種群數量的比值,不能確定0~d時間段黃牛木的K值和種群數量的變化,D錯誤。
13.(2024·宜昌高三聯考)毛束象是一種廣泛分布于南方等地的害蟲,喜食植物嫩梢、幼葉。研究人員對某植物園的毛束象種群進行了研究,該地只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翌年4月)。研究發現毛束象成蟲危害主要發生期為4~10月,有2個活動高峰期(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在調查毛束象的種群數量時,應選擇病害較重的植物進行統計
B.b點對應數量小于a點對應數量,可能是b點時幼葉成熟,食物來源減少所致
C.調查結果說明毛束象種群數量受干旱、氣溫等非密度制約因素的影響較大
D.為有效防治毛束象,應在5月10日之前控制毛束象的種群密度
答案 A
解析 在調查毛束象的種群數量時,要隨機取樣,如果選擇病害較重的植物進行統計會導致結果偏大,A錯誤;a點對應的是5月份,b點對應的是7月份,根據題干信息“喜食植物嫩梢、幼葉”可知,b點對應數量小于a點,可能是由于幼葉成熟,食物來源減少所致,B正確;由題干信息“該地只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月~翌年4月),研究發現毛束象成蟲危害主要發生期為4~10月”可知,種群受溫度和濕度等環境因素影響較大,C正確;有效防治害蟲應在種群數量達到K/2之前,在5月10 日之前種群數量較小,此時防治毛束象效果好,D正確。
14.(2024·莆田高三模擬)某研究小組對某自然保護區內的甲種群進行了連續四年的跟蹤調查,計算其L值(當年末種群個體數量與前一年末種群個體數量的比值),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第1~2年甲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原因可能是食物資源充裕
B.第2~3年甲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原因可能是捕食者數目增加
C.第3~4年甲種群的出生率可能小于死亡率
D.第1~4年甲種群的K值可能不變
答案 B
解析 第1~2年甲種群L值一直大于1,數量在不斷增加,原因可能是食物資源充裕,A正確;第2~3年甲種群L值仍然大于1,數量在不斷增加,B錯誤;第3~4年甲種群L值小于1,種群數量減少,出生率可能小于死亡率,C正確;若第1~4年甲種群所處的環境沒有改變,K值可能不變,D正確。
15.北美某沙漠中生活的嚙齒動物和螞蟻均以植物種子為食,嚙齒動物喜食大粒的種子,螞蟻喜食小粒的種子。科研人員在1974-1977年間連續研究嚙齒動物對螞蟻種群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調查螞蟻的種群密度可采用樣方法
B.嚙齒動物和螞蟻屬于種間競爭關系
C.洪水、干旱、火災等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D.移除嚙齒動物后螞蟻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
答案 D
解析 大多數植物,某些身體微小、不易標記、活動范圍小的動物,常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螞蟻活動范圍小,調查螞蟻的種群密度可采用樣方法,A正確;根據題干信息“嚙齒動物和螞蟻均以植物種子為食”,再結合題圖可判斷嚙齒動物和螞蟻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B正確;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洪水、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被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C正確;移除嚙齒動物后,螞蟻種群的數量先增加后減少,最后保持穩定,并不呈“S”形增長,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河县| 房产| 静海县| 林周县| 嘉祥县| 谢通门县| 三门县| 福鼎市| 北海市| 开鲁县| 平遥县| 黎城县| 丰原市| 什邡市| 江门市| 无极县| 祁连县| 固镇县| 桂东县| 榆中县| 桃园市| 乌鲁木齐县| 九龙城区| 高淳县| 怀安县| 绥棱县| 南和县| 黑龙江省| 庆城县| 贵定县| 桂东县| 三门县| 金秀| 柘城县| 尚义县| 新沂市| 威海市| 诸暨市| 麻城市| 南阳市|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