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點強化練58 生長素的作用特點1.(2023·北大附中高三模擬)在雙子葉植物的種子萌發過程中,幼苗頂端形成“彎鉤”結構。研究發現,彎鉤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側的生長素濃度過高,抑制生長。研究者探究SA(水楊酸)和ACC(乙烯前體)對彎鉤形成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彎鉤形成體現了生長素的作用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性B.本實驗是在黑暗下進行的C.ACC可能影響生長素在彎鉤內外側的分布D.SA和ACC對彎鉤形成具有協同作用2.(2024·天津一中高三月考)植物根的向水性(即彎向水多的一側生長)與根尖生長素分布不均有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生長素是以色氨酸為原料合成的一種蛋白質B.生長素會由水少的一側向水多的一側極性運輸C.水多一側的細胞縱向長度比水少一側的細胞長D.根的向水性體現出生長素的作用特點是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3.(2023·海口高三二模)如圖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某植物根和莖生長的影響,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A.e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對該植物莖的生長起促進作用B.當生長素濃度高于a低于c時,根生長仍被促進C.c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對該植物根的生長起促進作用D.該植物莖對生長素的敏感性小于根4.(2024·天津和平區高三期末)為研究2,4-D對玫瑰莖段側芽生長效應的影響,某同學用a、b和c三種濃度的2,4-D對玫瑰莖段側芽進行處理,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本實驗的自變量是不同濃度的2,4-D和處理時間B.選擇側芽數量相同、生理狀態相似的玫瑰莖段C.a濃度2,4-D對玫瑰莖段側芽生長有抑制作用D.c濃度是玫瑰莖段側芽生長的最適濃度5.(2023·巴中高三月考)棉花是主根植物,莖和根均具有明顯的頂端優勢現象,其植株的結構如圖1所示;不同濃度生長素對棉花植株生長的影響如圖2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棉花植株內多處可以合成生長素,生長素的化學本質都是吲哚乙酸B.摘取該棉花植株的①處,則②處的生長素濃度會下降,抑制②的生長C.當生長素濃度為c和d時,前者棉花植株能生長,后者棉花不能生長D.棉花幼苗進行拔苗移栽時,可能會破壞主根的根尖而利于④的生長6.科學家提出“酸生長理論”,認為生長素能夠促進H+向細胞外主動運輸,使細胞壁周圍pH下降,軟化細胞壁從而促進生長。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生長素的調節依賴于細胞膜上和細胞內的受體識別來傳遞信息B.將胚芽鞘切斷放入酸性緩沖液中也能表現促進細胞伸長的效果C.生長素作用下,H+通過協助擴散的方式進入細胞壁D.細胞壁在酸性條件下發生結構改變導致細胞壁松弛,細胞膨脹,引起細胞生長7.(2024·重慶江北區高三聯考)植物因接觸刺激而引起的向性生長運動,叫作向觸性。如圖1為根在土壤中繞過障礙物向下生長,圖2為藤本植物的莖卷須纏繞支持物向上生長。植物的向觸性通常與生長素分布不均勻有關,圖中彎曲部位陰影部分表示生長素濃度較高。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植物向觸性是基因表達和環境因素參與調節的結果B.根繞過障礙物的現象體現了高濃度生長素抑制生長C.莖卷須纏繞支持物生長體現了高濃度生長素促進生長D.植物向觸性與光敏色素感受光刺激傳遞信息有關8.(2023·東莞實驗中學高三模擬)雙子葉植物在破土前,子葉和頂端分生組織及一部分下胚軸組織向下彎曲,形成彎鉤狀結構,由彎鉤處的下胚軸優先接觸土壤,這個局部特化的組織稱為“頂端彎鉤”(如圖)。研究發現,生長素在彎鉤的外側濃度低于內側,并且多種植物激素參與彎鉤的形成。當雙子葉植物出土后,生長素的分布發生改變,導致彎鉤打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頂端彎鉤的形成體現了生長素作用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B.頂端彎鉤的形成過程中生長素發生了極性運輸和橫向運輸C.頂端彎鉤的內側中生長素可能促進了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過來會抑制生長素的作用D.出土后,頂端彎鉤外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內側,生長速率大于內側9.(2023·洛陽高三模擬)植物褪黑素具有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和逆境脅迫的應答作用。為了解植物褪黑素(MT)對Cd2+(鎘離子)脅迫下水稻幼根生長發育的影響,某研究小組測定不同濃度的Cd2+脅迫和褪黑素處理下水稻幼根的總長度(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植物褪黑素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微量高效作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B.從圖中可以看出,MT能緩解Cd2+對水稻幼根生長的危害,提高其對Cd2+的耐受程度C.MT緩解Cd2+對水稻幼根生長的危害的最適濃度是10 μmol·L-1D.不同濃度的MT處理對植物幼根的生長表現出了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效應10.(2024·黃岡高三聯考)植物根的生長會表現出頂端優勢,切除根尖和適宜濃度的NAA處理均可以解除頂端優勢,促進側根原基的發育。某實驗小組以萵苣幼苗根為材料,探究解除頂端優勢的相關措施是否與內源IAA含量的變化相關。研究小組測量了不同處理條件下萵苣幼苗根中內源IAA含量變化,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根據圖中信息能得出的結論是( )A.圖示曲線變化體現了NAA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B.NAA處理很可能是通過增加根部內源IAA含量促進側根原基的發育C.切除根尖和施加適宜濃度NAA協同促進側根原基的發育D.切除根尖可解除頂端優勢的原因是側根處IAA濃度降低11.(2023·福建百校聯盟高三三模)如圖1為某植物芽的分布示意圖,其中A為頂芽,B、C、D為側芽;圖2為芽的生長與生長素濃度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圖1中A頂芽的快速生長需要B、C側芽提供生長素B.圖2表明生長素對芽的生長有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的特點C.B、D芽的生長狀況可分別對應圖2中的M、N點D.圖2中M與N點之間不存在促進該植物芽生長的最適濃度12.海帶中含有多種植物激素。為探究生長素對海帶生長的影響,某研究小組開展了實驗,發現海帶不同部位在不同時期的IAA含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海帶的生長時期和部位B.據圖可知,海帶的生長速度與IAA含量呈正相關C.生長素在海帶中的運輸方式可能為極性運輸D.不同時期的IAA含量不同體現了生長素的作用特點13.(2024·廈門高三模擬)某生物興趣小組用A、B兩種生長素類調節劑進行“探究生長素類調節劑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生根率(%) 濃度(mg·L-1)0.01 0.1 1 對照A B A B A B A B處理時間(h) 1 11 49 17 42 9 24 10 102 14 36 20 30 7 20 10 103 22 32 25 26 6 17 10 10A.本實驗的自變量有生長素類調節劑的種類、濃度和處理時間B.本實驗證明生長素類調節劑B促進生根的最適濃度為0.01 mg·L-1C.本實驗的結果表明A、B兩種生長素類調節劑的作用均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D.為減小實驗誤差,在進行本實驗之前需要進行預實驗14.(2024·咸陽高三檢測)為探究 2,4-D 促進月季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某同學設計并完成如下實驗, 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2,4-D 與植物生長素具有類似的生理效應,但作用效果更穩定B.圖示表明低濃度的 2,4-D 可促進插條生根,濃度過高則會抑制生根C.若某未知濃度的2,4-D 溶液與 10-8 mol/L 組的作用效果一致, 則兩者濃度相等D.據圖推測2,4-D溶液促進月季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應介于 10-9~10-7mol/L 之間15.(2023·合肥高三三模)某實驗小組以大蒜鱗莖為實驗材料,探究生長素的作用特點,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實驗需將材料均分為13組并分別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浸泡B.實驗結果表明相同濃度生長素對同種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C.實驗中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生長D.實驗中抑制苗高度的生長素濃度對根的生長也起抑制作用重點強化練58 生長素的作用特點(含解析)1.(2023·北大附中高三模擬)在雙子葉植物的種子萌發過程中,幼苗頂端形成“彎鉤”結構。研究發現,彎鉤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側的生長素濃度過高,抑制生長。研究者探究SA(水楊酸)和ACC(乙烯前體)對彎鉤形成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彎鉤形成體現了生長素的作用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性B.本實驗是在黑暗下進行的C.ACC可能影響生長素在彎鉤內外側的分布D.SA和ACC對彎鉤形成具有協同作用答案 D解析 彎鉤的形成是幼苗尖端一側的生長素濃度過高,抑制生長造成的,這是生長素的作用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性的體現,A正確;本實驗是在黑暗下進行的,排除光照對實驗的影響,B正確;與對照組相比,ACC處理組的彎鉤沒有打開,可推知ACC可能影響生長素在彎鉤內外側的分布,即可能導致彎鉤內側生長素濃度更高,C正確;SA+ACC處理組彎鉤形成的角度介于SA處理組和ACC處理組之間,可推知SA和ACC對彎鉤形成的作用效果相反,D錯誤。2.(2024·天津一中高三月考)植物根的向水性(即彎向水多的一側生長)與根尖生長素分布不均有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生長素是以色氨酸為原料合成的一種蛋白質B.生長素會由水少的一側向水多的一側極性運輸C.水多一側的細胞縱向長度比水少一側的細胞長D.根的向水性體現出生長素的作用特點是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答案 D解析 生長素是色氨酸經過一系列轉變形成的吲哚乙酸等,生長素的化學本質不是蛋白質,A錯誤;極性運輸是指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而不能反過來運輸,B錯誤;植物根的向水性(即彎向水多的一側生長),水多的一側生長素濃度高,故水多一側的細胞縱向長度比水少一側的細胞短,C錯誤;水少一側生長素濃度低,促進生長,水多一側生長素濃度高,抑制生長,所以根的向水性體現出生長素的作用特點是高濃度抑制生長,低濃度促進生長,D正確。3.(2023·海口高三二模)如圖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某植物根和莖生長的影響,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A.e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對該植物莖的生長起促進作用B.當生長素濃度高于a低于c時,根生長仍被促進C.c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對該植物根的生長起促進作用D.該植物莖對生長素的敏感性小于根答案 C解析 e點位于0點橫坐標上側,表示促進作用,故e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對該植物莖的生長起促進作用,A正確;當生長素濃度高于a小于c時,根生長仍被促進,只是與a點相比,促進作用減弱,B正確;c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對于根的生長是既不起促進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C錯誤;根生長的最適濃度(a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小于莖生長的最適濃度(d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且較低濃度下根即可表現出促進,說明根比莖對生長素敏感,D正確。4.(2024·天津和平區高三期末)為研究2,4-D對玫瑰莖段側芽生長效應的影響,某同學用a、b和c三種濃度的2,4-D對玫瑰莖段側芽進行處理,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本實驗的自變量是不同濃度的2,4-D和處理時間B.選擇側芽數量相同、生理狀態相似的玫瑰莖段C.a濃度2,4-D對玫瑰莖段側芽生長有抑制作用D.c濃度是玫瑰莖段側芽生長的最適濃度答案 D解析 本實驗的自變量是不同濃度的2,4-D和處理時間,因變量是玫瑰莖段側芽生長量,A正確;為保證實驗設計的單一變量原則,實驗中的無關變量應該保持相同且適宜,即選擇側芽數量相同、生理狀態相似的玫瑰莖段,B正確;a濃度處理組玫瑰莖段側芽生長量小于空白對照組,說明a濃度2,4-D對玫瑰莖段側芽生長有抑制作用,C正確;該實驗結果只能說明在上述3種處理中,濃度為c的2,4-D促進玫瑰莖段側芽生長的效果最好,但不能說明c濃度是促進側芽生長的最適濃度,D錯誤。5.(2023·巴中高三月考)棉花是主根植物,莖和根均具有明顯的頂端優勢現象,其植株的結構如圖1所示;不同濃度生長素對棉花植株生長的影響如圖2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棉花植株內多處可以合成生長素,生長素的化學本質都是吲哚乙酸B.摘取該棉花植株的①處,則②處的生長素濃度會下降,抑制②的生長C.當生長素濃度為c和d時,前者棉花植株能生長,后者棉花不能生長D.棉花幼苗進行拔苗移栽時,可能會破壞主根的根尖而利于④的生長答案 D解析 植物體內的生長素是一類物質的總稱,其化學本質有多種,如苯乙酸、吲哚丁酸等,A錯誤;摘取該棉花植株的①處,②處的生長素濃度會下降,促進②的生長,B錯誤;當生長素濃度為d時,棉花植株的生長受到抑制,生長速度變慢,但沒有停止生長,C錯誤;棉花幼苗進行拔苗移栽時,可能會破壞主根的根尖,解除頂端優勢,利于④的生長,D正確。6.科學家提出“酸生長理論”,認為生長素能夠促進H+向細胞外主動運輸,使細胞壁周圍pH下降,軟化細胞壁從而促進生長。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生長素的調節依賴于細胞膜上和細胞內的受體識別來傳遞信息B.將胚芽鞘切斷放入酸性緩沖液中也能表現促進細胞伸長的效果C.生長素作用下,H+通過協助擴散的方式進入細胞壁D.細胞壁在酸性條件下發生結構改變導致細胞壁松弛,細胞膨脹,引起細胞生長答案 C解析 由圖可知,生長素需要和細胞膜上以及細胞內受體結合,來調節生命活動,A正確;將胚芽鞘放入酸性緩沖液中,H+進入細胞壁,軟化細胞壁從而促進細胞伸長,B正確。7.(2024·重慶江北區高三聯考)植物因接觸刺激而引起的向性生長運動,叫作向觸性。如圖1為根在土壤中繞過障礙物向下生長,圖2為藤本植物的莖卷須纏繞支持物向上生長。植物的向觸性通常與生長素分布不均勻有關,圖中彎曲部位陰影部分表示生長素濃度較高。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植物向觸性是基因表達和環境因素參與調節的結果B.根繞過障礙物的現象體現了高濃度生長素抑制生長C.莖卷須纏繞支持物生長體現了高濃度生長素促進生長D.植物向觸性與光敏色素感受光刺激傳遞信息有關答案 D解析 植物生長發育的調控,是由基因表達調控、激素調節和環境因素調節共同完成的,植物向觸性是基因表達和環境因素參與調節的結果,A正確;根生長在地下,接受不到光照,因此推測根繞過障礙物的現象與光敏色素感受光刺激傳遞信息無關,D錯誤。8.(2023·東莞實驗中學高三模擬)雙子葉植物在破土前,子葉和頂端分生組織及一部分下胚軸組織向下彎曲,形成彎鉤狀結構,由彎鉤處的下胚軸優先接觸土壤,這個局部特化的組織稱為“頂端彎鉤”(如圖)。研究發現,生長素在彎鉤的外側濃度低于內側,并且多種植物激素參與彎鉤的形成。當雙子葉植物出土后,生長素的分布發生改變,導致彎鉤打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頂端彎鉤的形成體現了生長素作用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B.頂端彎鉤的形成過程中生長素發生了極性運輸和橫向運輸C.頂端彎鉤的內側中生長素可能促進了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過來會抑制生長素的作用D.出土后,頂端彎鉤外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內側,生長速率大于內側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生長素在彎鉤的外側濃度低于內側”可知,外側生長更快,內側生長更慢,彎鉤兩側生長素分布不均勻,有高濃度(內側)抑制生長、低濃度(外側)促進生長的作用,A正確;頂端彎鉤的形成過程中生長素由頂端分生組織產生通過極性運輸至下胚軸處,同時發生橫向運輸,即從彎鉤外側向內側運輸,從而形成彎鉤,B正確;根據題干信息“多種植物激素參與彎鉤的形成”可知,乙烯可能參與彎鉤的調控,因為當植物體內生長素濃度升高到一定值時就會促進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過來會抑制生長素的作用,故頂端彎鉤的內側中生長素(濃度更高)可能促進了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過來會抑制生長素的作用,C正確;出土后,生長素的分布發生改變,導致彎鉤打開,頂端彎鉤外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內側,所以可推測彎鉤內側的生長速率大于外側,D錯誤。9.(2023·洛陽高三模擬)植物褪黑素具有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和逆境脅迫的應答作用。為了解植物褪黑素(MT)對Cd2+(鎘離子)脅迫下水稻幼根生長發育的影響,某研究小組測定不同濃度的Cd2+脅迫和褪黑素處理下水稻幼根的總長度(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植物褪黑素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微量高效作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B.從圖中可以看出,MT能緩解Cd2+對水稻幼根生長的危害,提高其對Cd2+的耐受程度C.MT緩解Cd2+對水稻幼根生長的危害的最適濃度是10 μmol·L-1D.不同濃度的MT處理對植物幼根的生長表現出了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效應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植物褪黑素具有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和逆境脅迫的應答作用”可知,植物褪黑素是一種植物激素,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微量高效作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A錯誤;適宜濃度的MT能緩解Cd2+對水稻幼根生長的危害,提高其對Cd2+的耐受程度,而高濃度的MT會加重Cd2+對水稻幼根生長的危害,B錯誤;由題圖無法確定MT緩解Cd2+對水稻幼根生長危害的最適濃度,C錯誤;在0 μmol·L-1的Cd2+的條件下,與0 μmol·L-1MT處理相比,10 μmol·L-1MT和100 μmol·L-1MT對幼根的總長度有促進作用,而1 000 μmol·L-1MT對幼根的總長度有抑制作用,因此不同濃度的MT處理對植物幼根的生長表現出了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效應,D正確。10.(2024·黃岡高三聯考)植物根的生長會表現出頂端優勢,切除根尖和適宜濃度的NAA處理均可以解除頂端優勢,促進側根原基的發育。某實驗小組以萵苣幼苗根為材料,探究解除頂端優勢的相關措施是否與內源IAA含量的變化相關。研究小組測量了不同處理條件下萵苣幼苗根中內源IAA含量變化,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根據圖中信息能得出的結論是( )A.圖示曲線變化體現了NAA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B.NAA處理很可能是通過增加根部內源IAA含量促進側根原基的發育C.切除根尖和施加適宜濃度NAA協同促進側根原基的發育D.切除根尖可解除頂端優勢的原因是側根處IAA濃度降低答案 B解析 本實驗是用適宜濃度的NAA處理,沒有用不同濃度的NAA處理,不能得出NAA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的結論,A不符合題意;與對照組相比,適宜濃度的NAA處理后幼苗根中內源IAA含量升高,適宜濃度的NAA處理可以解除頂端優勢,促進側根原基的發育,因此推測NAA處理很可能是通過增加根部內源IAA含量促進側根原基的發育,B符合題意;圖中沒有切除根尖和施加適宜濃度NAA共同處理的實驗組,因此不能得出兩者協同促進側根原基發育的結論,C不符合題意;本實驗的因變量為萵苣幼苗根中內源IAA含量,沒有側根處IAA濃度,因此不能得出切除根尖可解除頂端優勢的原因是側根處IAA濃度降低的結論,D不符合題意。11.(2023·福建百校聯盟高三三模)如圖1為某植物芽的分布示意圖,其中A為頂芽,B、C、D為側芽;圖2為芽的生長與生長素濃度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圖1中A頂芽的快速生長需要B、C側芽提供生長素B.圖2表明生長素對芽的生長有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的特點C.B、D芽的生長狀況可分別對應圖2中的M、N點D.圖2中M與N點之間不存在促進該植物芽生長的最適濃度答案 D解析 圖1中A頂芽的快速生長是由于其生長素濃度相對較低,不需要B、C側芽提供生長素,A頂芽產生的生長素運輸到側芽,導致側芽生長受到抑制,A錯誤;圖2隨著生長素濃度的增加,芽生長1 cm所需的時間延長,只能看出生長素高濃度對芽的生長有抑制作用,B錯誤;B、D芽的生長狀況均表現為抑制,且離頂芽越近抑制效果越明顯,所以B、D芽的生長狀況可分別對應圖2中的N、M點,C錯誤;圖2中無峰值出現,即圖2中M與N點之間不存在促進該植物芽生長的最適濃度,D正確。12.海帶中含有多種植物激素。為探究生長素對海帶生長的影響,某研究小組開展了實驗,發現海帶不同部位在不同時期的IAA含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海帶的生長時期和部位B.據圖可知,海帶的生長速度與IAA含量呈正相關C.生長素在海帶中的運輸方式可能為極性運輸D.不同時期的IAA含量不同體現了生長素的作用特點答案 D解析 海帶的生長速度為幼嫩期>厚成期>成熟期,結合生長素的含量可知,海帶的生長速度與IAA含量呈正相關,B正確;生長素的運輸方式有極性運輸和非極性運輸,在海帶中的運輸方式可能為極性運輸,C正確;圖中顯示,海帶在不同時期的IAA含量不同,但在生長素濃度較高的幼嫩期表現為生長速度最大,缺乏對照組,無法判斷各組的作用是促進還是抑制,因而不能體現生長素在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在濃度過高時抑制生長的作用特點,D錯誤。13.(2024·廈門高三模擬)某生物興趣小組用A、B兩種生長素類調節劑進行“探究生長素類調節劑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生根率(%) 濃度(mg·L-1)0.01 0.1 1 對照A B A B A B A B處理時間(h) 1 11 49 17 42 9 24 10 102 14 36 20 30 7 20 10 103 22 32 25 26 6 17 10 10A.本實驗的自變量有生長素類調節劑的種類、濃度和處理時間B.本實驗證明生長素類調節劑B促進生根的最適濃度為0.01 mg·L-1C.本實驗的結果表明A、B兩種生長素類調節劑的作用均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D.為減小實驗誤差,在進行本實驗之前需要進行預實驗答案 A解析 本實驗中,表格所示的三種不同濃度中,不同處理時間的生長素類調節劑B均為濃度為0.01 mg·L-1時對生根率的促進作用最大,但小于0.01 mg·L-1濃度的效果未知,因此0.01 mg·L-1不一定是生長素類調節劑B促進生根的最適濃度,B錯誤;與對照組相比,表格所示的三種不同濃度中,生長素類調節劑A既有促進作用,又有抑制作用,體現了生長素類調節劑A對插條生根的作用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生長素類調節劑B只有促進作用,沒有體現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C錯誤;預實驗的目的不是為了減小實驗誤差,而是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條件,也可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D錯誤。14.(2024·咸陽高三檢測)為探究 2,4-D 促進月季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某同學設計并完成如下實驗, 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2,4-D 與植物生長素具有類似的生理效應,但作用效果更穩定B.圖示表明低濃度的 2,4-D 可促進插條生根,濃度過高則會抑制生根C.若某未知濃度的2,4-D 溶液與 10-8 mol/L 組的作用效果一致, 則兩者濃度相等D.據圖推測2,4-D溶液促進月季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應介于 10-9~10-7mol/L 之間答案 C解析 由于植物體內沒有分解2,4-D 的酶,所以作用效果比植物生長素更穩定,A正確;由題圖可知,隨著2,4-D 濃度增大,月季枝條生根條數相對值先增加后減少,較高的濃度生根條數相對值低于不施加的,所以2,4-D可以促進插條生根且表現為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生根,B正確;若某未知濃度的 2 ,4-D 溶液與 10-8 mol/L 組的作用效果一致, 兩者濃度不一定相等,因為10-8 mol/L 并不一定是2,4-D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可能存在與10-8 mol/L作用效果相同的不同濃度,C錯誤。15.(2023·合肥高三三模)某實驗小組以大蒜鱗莖為實驗材料,探究生長素的作用特點,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實驗需將材料均分為13組并分別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浸泡B.實驗結果表明相同濃度生長素對同種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C.實驗中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生長D.實驗中抑制苗高度的生長素濃度對根的生長也起抑制作用答案 D解析 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生長素對大蒜鱗莖產生的根和苗生長的影響,因此實驗的自變量是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因變量是大蒜根和苗的生長長度或高度,實驗過程中需將材料均分為13組并分別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浸泡,其中包含清水處理組,A正確;根據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生長素表現出低濃度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C正確;由于苗對生長素更加敏感,因此,實驗中抑制苗高度的生長素濃度對根的生長不一定起抑制作用,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