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九下歷史第9課《列寧與十月革命》教學設計設計理念根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初中的歷史課程主要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等四個特性。根據課程標準,本節課以“俄國十月革命”為例,以人民的選擇即民意為中心引領――是否順應民意才是十月革命勝利和資產階級在占據政治優勢的背景下走向失敗的原因,開展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歷史想象力,充分調動課堂氣氛和學習熱情,但是,“歷史想象并不是一觸即發的,它要靠很多的條件,專注、同情、物證的刺激以及學術的基礎,都是引發歷史想象的媒介”[footnoteRef:0]。學生根據大量歷史文獻、圖片、數據等史料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以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事實,進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認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他們在充當“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footnoteRef:1]的角色方面,正如習近平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的,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歷史的長河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0: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 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列寧與十月革命》是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該單元的主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本課主要簡述列寧與十月革命,內容包括三個子目,第一目是“十月革命前的俄國”,介紹了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背景、經過及影響;第二目是“十月革命”,講述了俄國十月革命的背景、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經過等內容;第三目是“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主要講述了俄國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及蘇維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意義。三個子目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學情分析】九年級的學生基本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歷史發展的縱向橫向聯系能力較為欠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利用扼要的有代表性的文獻資料,給學生創設更多的歷史場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激發學生興趣,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歷史抽象邏輯思維。【教學目標】唯物史觀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理解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時空觀念了解俄國追求現代化發展的歷程;知道二月革命、四月提綱、七月流血、十月革命發生的過程。史料實證引導學生通過圖文史料分析掌握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勝利的影響;知道十月革命“暴力性”的有限。歷史理解認識“蘇維埃”“布爾什維克”等歷史名詞的概念;從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面分析蘇維埃政府鞏固政權的舉措。家國情懷認識十月革命的勝利迎來了新時代的曙光;了解十月革命的曲折性和復雜性;引導學生認識領袖人物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深對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認識。【教學重點】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教學難點】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教學方法】1.情景創設法:創設教學情景,通過教師的講述,制造歷史事件的沖突與懸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2.合作探究法:通過師生互動、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思想碰撞,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和想象力,提升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喜歡學習、學會學習,真正成為歷史課堂的主體。【教學準備】1、教材:設計好教案與學案,設計與教學配套的多媒體課件。2、學生:引導學生做好預習。【教學課時】 1課時【教學過程】 見表格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新課 (PPT展示)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的一個觀點“歷史上的每一個時間點,都像是一個十字路口。……人類永遠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footnoteRef:2] [2: 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M]:中信出版社.2014.] (出示圖片)回想俄國的歷史,有兩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彼得大帝、亞歷山大二世,他們分別在18世紀初和19世紀60年代進行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想一想,哪次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哪次改革使俄國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 在半個多世紀之后也就是1917年,俄國又一次的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當時在位沙皇尼古拉二世會做出怎樣的決定?俄國人民又會怎樣選擇?俄國歷史又將何去何從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人民的選擇——列寧與十月革命》。 學生傾聽教師講解,回憶18世紀初的“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對俄國最突出的影響。 創設歷史情境,從橫向時間的歷史視角入手,烘托本課主線并確立解讀視角,為整節課的學習奠定基調。一、 革 命 前 的 醞 釀 一、 革 命 前 的 醞 釀 一、 革 命 前 的 醞 釀 (教師講述二月革命發生的經過) 師:1917年的世界并不太平,世界正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也參加了一戰,為盡快扭轉戰局,贏得戰爭勝利,這位戰爭狂人尼古拉二世于1917年3月5日尼古拉二世離開冬宮到前線督戰——3月8日-3月10日,首都彼得格勒工人總罷工——3月10日-3月12日,首都士兵突然嘩變,轉而支持示威者——一時之間,這場游行演化成一場勢不可擋的革命向全國蔓延開來。——僅僅八天沙皇政權就像雪崩一樣轟然坍塌了。1917年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無奈簽下退位宣言,成為俄國最后一任沙皇,這場革命標志著羅曼諾夫王朝崩潰!俄國沙皇體制終結!這場革命被稱為“二月革命”(俄歷二月) 師:統治俄國370年的沙皇政權何以如此脆弱在8天之內就“轟然坍塌”呢? 過渡:正如恩格斯所說“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蕩,其背后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 【合作探究一】 下面我們通過五則史料一起來探究一下。 材料一: 俄國1861年改革后工業增長情況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 1913年俄國的鋼產量只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石油產量只及美國的27.1%;俄國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國的1/7,英國的1/5。 ——王斯德主編的《世界現代史》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象? 教師點撥:俄國不是絕對的落后,而是相對的落后。正如列寧所說“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過渡:俄國的“薄弱”不僅體現在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的落后,在沙皇專制統治下的俄國,更面臨著諸多的社會問題。 材料二:1861年農奴獲得解放后,繁重的捐稅,高額的地租和頻繁的饑荒,使農民的生活條件更加惡化。1907年各種形式的農民反抗達179次,1914年發生1046次。在工業領域,工人每天工作甚至達l6—18小時。但工資很少。l914年經濟罷工達到1370次,政治罷工達1034次。 ——《人類文明圖鑒·戰亂中的世界》 材料三:沙皇政府對待占人口57%的非俄羅斯民族的政策,一是壓制少數民族的發展,二是挑動民族糾紛,防止各民族在反抗沙俄統治中團結起來,俄國成了眾所周知的“各民族的監獄”。 ——吳恩遠《十月革命》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別反映了俄國社會的哪些矛盾? (階級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民族矛盾) 教師點撥:所以,我們看到沙皇的專制統治換來不是人民的敬畏與屈服,而更多的是人民的反抗與斗爭。沙皇專制統治成為各種矛盾的焦點。 過渡:而最終促使俄國從這個鏈條上斷裂的是什么事兒呢?我們來看材料四。 材料四:1916年底,前線俄軍尚有29多萬士兵連步槍都沒有,只能幾個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國男性勞動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強征入伍,使得農田荒蕪,交通不暢,造成糧食供應緊張……沙皇政府在戰場上頻吃敗仗,國內危機四伏。 ——《大國崛起》 一戰給俄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激化了社會矛盾) 教師點撥:一戰猶如催化劑一樣,讓本就矛盾重重的俄國雪上加霜,終于,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 學生傾聽教師講解。了解二月革命的基本經過。 合作探究一: 思考沙皇專制統治被推翻的原因。 1、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俄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但與西歐、北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俄國依然是一個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 2、沙皇專制統治下,俄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等各種社會矛盾尖銳。 3、一戰給俄國帶來深重災難,激化了俄國社會矛盾。(催化劑) 通過教師對二月革命爆發過程的講述,讓學生身臨其境,突出沙皇政權的“轟然倒塌”,然而歷史大廈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傾倒,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沙皇專制統治覆滅的原因提供思維條件。 通過師生互動的思維碰撞,進一步加強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和讀圖能力。二、 革 命 中 的 抉 擇 二、 革 命 中 的 抉 擇 二、 革 命 中 的 抉 擇 二、 革 命 中 的 抉 擇 過渡:俄國人民終于喊出了埋藏在內心最迫切的訴求:打到沙皇!打倒戰爭!和平!土地!面包!說白了,人民想要的很簡單,就是生存!就是活著!但二月革命后人民的訴求是否全部得到滿足了呢? (沒有,只推翻了沙皇統治) 師:那俄國人民對和平、土地和面包的希望該寄托于誰呢?讓我們繼續回到二月革命后的俄國。 (展示PPT) 教師點撥:當時的政治形勢比較特殊,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就是說有兩個政府同時存在,一個是主要的、真正掌握全部政權機關的資產階級政府;另一個是輔助的依靠武裝的工人和士兵的無產階級政府。 蘇維埃:俄語“代表會議”或會議的意思,是俄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 師:其實蘇維埃這個詞不是第一次見了,還記得中國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嗎?(提示:1931年 江西瑞金 ) 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回答不上來,提醒學生課下翻八上課本鞏固) 師:那你再想想,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叫什么? 生:中國共產黨 師:按這個思路猜猜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叫什么名字? 生:俄國共產黨 師:很好,但是它的前身叫“布爾什維克黨”,我們看課本39頁后面,是列寧創建的無產階級政黨。那為什么擁有武裝力量的蘇維埃沒有掌握政權呢?看一下課本40頁的人物掃描,二月革命爆發的時候,列寧在國內嗎?什么時候回來的?所以導致無產階級的領導力量相對薄弱,在群眾中的影響力有限,再加上部分領導人的妥協思想,政權實際掌握在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手里。所以俄國人民很自然把希望寄托在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手里。 (設置沖突與懸念) 然而僅僅8個月后,在1917年11月7日,革命形勢持續高漲,俄國人民在列寧的領導下,僅僅一個晚上,就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取而代之的是工兵代表蘇維埃。這就是偉大的“十月革命”。 過渡:我們不禁要問,這兩個政權在3月11月之間到底做了什么?這個被人們寄以厚望的新生臨時政府,何以會在一夜之間匆匆而去呢?那個并沒有太大影響的布爾什維克黨,何以又在一夜之間匆匆而來呢? 【合作探究二】 下面我們結合史料來探究一下。 材料一:1917年4月2日,臨時政府頒布法令,宣布廢除宗教、民族等各種社會歧視,人民擁有私有財產和參加工商業的平等權利;也有參政權以及教育和受教育的權利…… —姚海《俄國革命》 4月21日臨時政府宣布“如果地方居民不等立憲會議的決定就擅自立即改變土地制度,將會使祖國蒙受巨大不幸”。……臨時政府外交部長照會各國政府,“要恪守我國同其他大國結成同盟的義務”,“將竭盡全力去贏得戰爭的最后勝利”。 —《全球通史》 材料二:退出帝國主義戰爭;沒收一切地主土地,國內一切土地收歸國有;俄國革命必須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使政權和平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 ――列寧《四月提綱》 提問:臨時政府和布爾什維克黨對人民“和平、面包、土地”的愿望做出了怎樣不同的回應?從政治文明的角度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是否毫無作為呢?據材料闡述理由。 教師點撥: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給人民了什么?(自由平等)其實臨時政府是一個非常民主的政府,符合政治民主化的潮流,但是老百姓最迫切的愿望是這些嗎?并不是。布爾什維克黨就很務實,不僅實現了人民對于和平、土地、面包的基本要求,同時還給人民了什么?要讓人民當家做主。布爾什維克黨不僅讓你活著,更讓你有尊嚴的活著!所以列寧認為革命必須要繼續,要把政權從誰手里奪過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通過什么方式?和平過渡。列寧在《四月提綱》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智慧與高瞻遠矚的革命策略!但列寧的政策并沒有迅速得到認可,甚至有人說這是精神病人的胡話! 過渡:但時間證明列寧是正確的,我們一起來看課本40頁第二自然段,7月俄國面臨的情況。前線戰事順利嗎?國內經濟恢復了嗎? 【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17日,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彼得格勒50多萬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眾高呼"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彼得格勒軍區司令以"維護市內秩序"為名下令部隊向示威群眾開槍,造成400余人傷亡。并通緝列寧。迫害布爾什維克黨人。 如果你是老百姓,你對臨時政府的態度會是怎么樣?(不滿、失望) 七月流血事件后,人們徹底拋棄了對臨時政府的幻想。 而布爾什維克黨也拋棄了“和平奪權”的幻想。通過什么手段奪權?武裝奪取政權(看課本40頁第三自然段) 下面我們通過一段影視資料來切身感受一下十月革命的經過。里面提高一個人物克倫斯基,他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總理。看的過程中抓關鍵時間和地點。 (PPT展示) 武裝起義進展順利,幾乎沒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整個起義過程中,一共死 6 人,傷 50人。 ——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 這里沒有戰斗,因為11月時的克倫斯基如同3月時的尼古拉一樣,幾乎沒有什么虔誠的支持者。 ——《全球通史》 教師點撥:十月革命的“暴力性”是有限的。從側面體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不得民心,它的失敗是人民的選擇。 學生理解俄國人民的訴求。 學生識記二月革命的結果: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對歷史名詞“蘇維埃”、“布爾什維克黨”有簡要清晰的理解。 回憶中國的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合作探究二: 思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的原因。 1.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強調自由平等、追求政治民主化,并未滿足人民對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 2.布爾什維克黨不僅滿足了人民對于和平、土地和面包的基本要求,同時也給人民民主權利。 學生在老師的講述中感悟列寧的政治智慧與革命策略,在課本中補充相應歷史史實。 結合課本補充七月流血事件,感受人民群眾對臨時政府的失望,對蘇維埃政權的認可,同時理解此時和平奪權的不可能性。 學生觀看視頻并閱讀史料,感受十月革命勝利的必然性。 通過與中國近代史聯系解讀歷史概念,不僅幫助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記憶,更培養了學生橫向聯系歷史的時空觀念。 二月革命后僅僅八個月即爆發了十月革命,兩次革命發生的時間如此接近,目的就是為學生造成了一種認知沖突和制造學習的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過提供史料,引導學生思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的原因。 教材并未全面再現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措施,只是強調了繼續參加一戰的政策,但實際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是一個民主的政府,在執政過程中對于俄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從政治文明的角度來解讀其歷史地位和意義,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二月革命”,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及看待歷史事件的辯證思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和價值觀念。 通過教師講述,讓學生感悟革命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但列寧對于革命的方向和信心是無比堅定的,正體現了偉大人物對歷史的推動和引領作用。 通過史料和教材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感悟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含義,體會歷史的必然與偶然的統一。三、 革 命 后 的 光 輝 三、 革 命 后 的 光 輝 過渡:十月革命其實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勝利!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掌權的蘇維埃政府,為了滿足人民對于“和平、土地、面包”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這些措施分別對應哪個領域,滿足了人民的哪一個訴求呢? (找兩名同學上臺連線,其余同學閱讀課本) 教師點撥:舊的國家機器指的是什么? 新的政權機關指的是什么?生產資料所有制有什么變化? 過渡:蘇維埃政府正如毛澤東所說“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具體有什么深遠的影響呢? 【合作探究三】 材料一:1937年,蘇聯工業產量超過德、英、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僅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過程,開辟出一條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 ——摘自《學海導航》 材料二:十月革命借助戰爭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轉換:俄國不再是西歐資本主義的仿效者,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 ——斯塔夫里阿斯諾《全球通史》 材料三:十月革命前的世界:19世紀早期,提出空想社會主義;1848年,提出科學社會主義;1871年,成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后的世界:1918年1月,芬蘭建立蘇維埃政權;1919年3月,匈牙利成立蘇維埃政權。 ——節選自趙曜《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 材料四: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本P42最后一段,從多個角度歸納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 (學生討論4分鐘,各組展示成果。) 學生閱讀課本P41-P42理解并掌握蘇維埃政權建立后采取的革命措施。 【合作探究三】 歸納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 ①對俄國:為俄國的發展開辟了一條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快速實現了工業化。 ②對世界: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③對世界:把社會主義的理論變成現實,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④傳播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推動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鍛煉學生“論從史出、以史導論”的能力,在探究和解讀史料的過程中,提升學生歷史分析能力,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結語總結順口溜: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縱觀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發與勝利,從推翻沙皇體制到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從走資義道路到開辟一條新的社會主義道路,每一次抉擇,每一個歷史的岔路口,看似出人意料,卻是俄國歷史發展的必然,俄國人民在1917年這個歷史的十字路口的這一選擇,深刻改變了俄國,也深刻改變了世界。當下世界局勢變幻莫測,誰能保證人類不是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未來也許還會有許許多多的十字路口,我們要如何選擇,如何選擇才是對歷史負責的選擇、才是理性的選擇呢?分層作業【基礎作業】繪制關于“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異同”的思維導圖。 【素質能力作業】課下查閱資料,了解列寧在十月革命關鍵時刻發揮的重要作用,以“你眼中的列寧”為主題,寫一篇不少于200字左右的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從史出。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