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難點突破練34 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一、選擇題1.(2024·北京朝陽區高三檢測)甲、乙、丙三管果蠅中均有紅眼和白眼,且雌蠅和雄蠅的眼色不同、數量各半。各管果蠅交配一次,所產生子代符合統計學要求,甲管子代均為紅眼,乙管子代雌蠅全為紅眼、雄蠅全為白眼,丙管的子代中雌、雄果蠅均有1/2紅眼、1/2白眼。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甲管的實驗結果能證明果蠅的紅眼對白眼為顯性B.乙管的實驗結果證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C.丙管的實驗結果不能否定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D.甲、乙兩管中的親本雌蠅一定都為純合子2.(2024·天津和平區高三月考)純合親本白眼長翅和紅眼殘翅果蠅進行雜交,結果如圖(不考慮X、Y染色體同源區段)。F2中每種表型都有雌、雄個體。根據雜交結果,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A.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體上B.F1雌果蠅只有一種基因型C.F2白眼殘翅果蠅間交配,子代表型不變D.上述雜交結果符合自由組合定律3.現有四個轉Bt基因的抗蟲棉純合品系(基因型為BtBt),為研究Bt基因之間的位置關系,進行了雜交實驗,結果如表。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雜交組合 F1 F2(F1自交后代)甲×乙 全部為抗蟲植株 抗蟲301株,不抗蟲20株乙×丙 全部為抗蟲植株 抗蟲551株,不抗蟲15株乙×丁 全部為抗蟲植株 抗蟲407株,不抗蟲0株A.甲與乙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B.乙與丁的Bt基因可能位于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C.乙、丙和丁的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D.甲與乙雜交組合的F2中約1/4植株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4.(2024·廣州高三聯考)M和N是兩個熒光蛋白基因,實驗小組將兩個熒光蛋白基因導入某野生型雌性果蠅體內,再讓該果蠅和野生型果蠅雜交,雜交后代雌雄群體的表型及比例為有熒光∶無熒光=3∶1(只要有一個熒光蛋白基因即為有熒光)。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M和N基因導入了細胞核基因組中B.M和N基因導入了非同源染色體上C.M和N基因都導入了常染色體上D.同時含有M和N基因的果蠅占l/45.(2024·廣東湛江一中高三聯考)某二倍體雌雄異株植物無性染色體,其核基因M表達的蛋白質抑制雌蕊形成,使植株發育為雄株,而不含M基因的植株發育為雌株。科學家將耐鹽基因D設法轉移到雄性植株一個體細胞的某條染色體上,將該細胞經組織培養得到植株N,再將植株N與野生型異性植株雜交,根據后代的表型可以判斷D基因的位置。不考慮其他變異,且所有基因型植株存活率相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基因D的插入可能會導致N變異為雌株B.該植物的自然種群中雌性植株的數量多于雄性植株C.雜交后代的耐鹽雌雄株各占1/4,無法確定D是否與M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D.雜交后代中的耐鹽雌株或雄株占1/2,可以確定D是否與M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6.(2024·廣東東莞實驗中學高三檢測)水稻的高莖(B)對矮莖(b)為顯性,花粉粒長形(D)對圓形(d)為顯性,花粉粒非糯性(E)對糯性(e)為顯性,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呈藍黑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橙紅色。現有品種甲(BBDDee)、乙(bbDDEE)、丙(BBddEE)和丁(bbddee),進行了如下兩組實驗:項目 親本 F1生殖細胞組合一 甲×丁 BDe∶Bde∶bDe∶bde=4∶1∶1∶4組合二 丙×丁 BdE∶Bde∶bdE∶bde=1∶1∶1∶1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由組合一可知,基因B、b和基因D、d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B.利用組合一F1自交能驗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C.由組合二可知,基因E、e和基因B、b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D.利用花粉鑒定法(檢測F1花粉性狀)驗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可選用甲×丙組合7.某昆蟲的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其翅型長翅和殘翅、眼色紅眼和紫眼為兩對相對性狀,各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體。現用長翅紫眼和殘翅紅眼昆蟲各1只雜交獲得F1,F1有長翅紅眼、長翅紫眼、殘翅紅眼、殘翅紫眼4種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慮突變、染色體互換和致死。下列關于該雜交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若F1每種表型都有雌雄個體,則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兩對染色體上B.若F1每種表型都有雌雄個體,則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體上C.若F1有兩種表型為雌性,兩種為雄性,則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體上D.若F1有兩種表型為雌性,兩種為雄性,則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對染色體上8.(2024·福建廈門一中高三期中)某種花的顏色受到三對等位基因的控制,控制過程如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注:酶A、酶B、酶D分別由基因A、B、D控制合成,三種白色物質同時出現則為深紅,只有一種白色物質或沒有白色物質為白色。A.若一深紅個體自交,子代表型及其比例為深紅∶大紅=3∶1,則證明三對基因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B.若某一深紅個體自交,子代表型有五種,則此深紅個體的基因型必定是AaBbDd,且三對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C.若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同一對染色體上,基因D/d位于另外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則基因型為AaBbdd的個體自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一定是大紅∶白色=3∶1D.大紅純合子和淺紅純合子雜交,所得子代也是純合子二、非選擇題9.(2024·廣州白云中學高三月考)作為遺傳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果蠅有著眾多的突變品系,如表為一些果蠅品系的部分性狀及基因位置情況。某研究小組用裂翅果蠅相互交配,子代為裂翅∶非裂翅=2∶1;用裂翅與野生型果蠅進行正反交實驗,雌雄后代均表現為裂翅∶非裂翅=1∶1。品系名稱 特征 相關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野生型 灰體、直翅、非裂翅甲 卷翅 2號乙 黑檀體 3號丙 裂翅 待定注:野生型為純合子,各品系與野生型之間均僅有一對基因有差異;卷翅為顯性性狀,黑檀體為隱性性狀。回答下列問題:(1)裂翅為______(填“顯性”或“隱性”)性狀,其基因位于______(填“常”“X”或“Y”)染色體上。若將裂翅果蠅相互交配的子代與野生型雜交,則后代翅形的表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表可知,卷翅性狀與黑檀體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定律。若從表中選用卷翅果蠅(純合)與黑檀體果蠅雜交得F1,F1再與表中黑檀體果蠅雜交得F2,則F2的表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為探究控制裂翅性狀的基因是否在3號染色體上,可從表中選擇材料設計實驗進行判斷,請寫出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控制裂翅性狀的基因不在3號染色體上,預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2024·成都高三期中)已知某多年生雌雄同株植物的紅、白花色受等位基因A/a的控制,A基因控制紅色色素的合成,a基因不能合成色素。研究人員在連續繁殖紅花品系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一株白花植株(突變體M),研究人員將突變體M進行自交,發現子代中紅花植株的比例只占1/4。研究發現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發生了單基因突變。回答下列問題:(1)有研究人員提出突變的單基因是控制色素合成的A基因產生了復等位基因所致,則突變產生的新基因對A基因是______________(填“顯性”或“隱性”)基因;用該突變體M植株與正常白花植株雜交得F1,F1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紅花植株的比例是__________。研究人員需選擇新突變純合子,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另有研究人員提出突變基因為A/a的非等位基因(用B/b表示),則突變產生的新基因是______;突變體M植株自交后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請以突變體M和正常白花植株為材料,設計雜交實驗判斷新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要求:寫出實驗思路、預期實驗結果、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難點突破練34 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解析版)一、選擇題1.(2024·北京朝陽區高三檢測)甲、乙、丙三管果蠅中均有紅眼和白眼,且雌蠅和雄蠅的眼色不同、數量各半。各管果蠅交配一次,所產生子代符合統計學要求,甲管子代均為紅眼,乙管子代雌蠅全為紅眼、雄蠅全為白眼,丙管的子代中雌、雄果蠅均有1/2紅眼、1/2白眼。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甲管的實驗結果能證明果蠅的紅眼對白眼為顯性B.乙管的實驗結果證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C.丙管的實驗結果不能否定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D.甲、乙兩管中的親本雌蠅一定都為純合子答案 B解析 甲管果蠅中有紅眼和白眼的雌蠅和雄蠅,但甲管的子代均為紅眼,說明果蠅的紅眼對白眼為顯性,A正確;乙管子代雌蠅全為紅眼、雄蠅全為白眼,說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可能只位于X染色體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上,B錯誤;丙管的子代中雌雄果蠅均有1/2紅眼、1/2白眼,單獨從丙管結果看,控制眼色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體上,也可能僅位于X染色體上,還有可能位于X、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上,C正確;綜合甲、乙、丙三管實驗結果,證明果蠅的紅眼對白眼為顯性,控制眼色的基因可能只位于X染色體上,可能位于X、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上,若控制眼色的基因用R、r表示,則甲管親本的基因型為XRXR、XrY或XRXR、XrYr,乙管親本的基因型為XrXr、XRY或XrXr、XRYr,甲、乙兩管中的親本雌蠅都為純合子,D正確。2.(2024·天津和平區高三月考)純合親本白眼長翅和紅眼殘翅果蠅進行雜交,結果如圖(不考慮X、Y染色體同源區段)。F2中每種表型都有雌、雄個體。根據雜交結果,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A.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體上B.F1雌果蠅只有一種基因型C.F2白眼殘翅果蠅間交配,子代表型不變D.上述雜交結果符合自由組合定律答案 A解析 白眼雌果蠅與紅眼雄果蠅雜交,產生的F1中白眼均為雄性,紅眼均為雌性,說明性狀表現與性別有關,則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同時說明紅眼對白眼為顯性;長翅果蠅與殘翅果蠅雜交,無論雌雄均表現為長翅,說明長翅對殘翅為顯性,F2中無論雌雄均表現為長翅∶殘翅=3∶1,說明控制果蠅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A錯誤;若控制長翅和殘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則親本的基因型可表示為AAXbXb、aaXBY,二者雜交產生的F1中雌性個體的基因型為AaXBXb,B正確;親本的基因型可表示為AAXbXb、aaXBY,F1個體的基因型為AaXBXb、AaXbY,則F2白眼殘翅果蠅的基因型為aaXbXb、aaXbY,這些雌雄果蠅交配的子代表型依然為白眼殘翅,即子代表型不變,C正確。3.現有四個轉Bt基因的抗蟲棉純合品系(基因型為BtBt),為研究Bt基因之間的位置關系,進行了雜交實驗,結果如表。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雜交組合 F1 F2(F1自交后代)甲×乙 全部為抗蟲植株 抗蟲301株,不抗蟲20株乙×丙 全部為抗蟲植株 抗蟲551株,不抗蟲15株乙×丁 全部為抗蟲植株 抗蟲407株,不抗蟲0株A.甲與乙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B.乙與丁的Bt基因可能位于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C.乙、丙和丁的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D.甲與乙雜交組合的F2中約1/4植株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答案 D解析 乙和丁雜交,F1全部為抗蟲植株,F2全部為抗蟲植株,可推測乙與丁的Bt基因可能位于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B正確;乙和丙雜交,F1全部為抗蟲植株,F2既有抗蟲植株又有不抗蟲植株,但是抗蟲植株遠多于不抗蟲植株,可推測乙、丙的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結合B選項可知,乙、丙和丁的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C正確;不含Bt基因表現為不抗蟲,含Bt基因表現為抗蟲,甲與乙雜交組合的F2中約1/2植株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D錯誤。4.(2024·廣州高三聯考)M和N是兩個熒光蛋白基因,實驗小組將兩個熒光蛋白基因導入某野生型雌性果蠅體內,再讓該果蠅和野生型果蠅雜交,雜交后代雌雄群體的表型及比例為有熒光∶無熒光=3∶1(只要有一個熒光蛋白基因即為有熒光)。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M和N基因導入了細胞核基因組中B.M和N基因導入了非同源染色體上C.M和N基因都導入了常染色體上D.同時含有M和N基因的果蠅占l/4答案 C解析 野生型雌性果蠅體內導入了兩個熒光蛋白基因,則親本的基因型可表示為MmNn,親本的雜交組合為MmNn×mmnn,雜交后代有熒光∶無熒光=3∶1,是“1∶1∶1∶1”的變式,說明這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因此M和N基因導入了細胞核基因組中,且導入了非同源染色體上,A、B正確;若親本的基因型雜交組合為MmXNXn×mmXnY,雜交后代雌雄群體的表型及比例也為有熒光∶無熒光=3∶1,故不能判斷基因是否導入了常染色體上,C錯誤;同時含有M和N基因的果蠅所占的比例為1/2(Mm)×1/2(Nn)或1/2(Mm)×1/2(XNXn、XNY),均為1/4,D正確。5.(2024·廣東湛江一中高三聯考)某二倍體雌雄異株植物無性染色體,其核基因M表達的蛋白質抑制雌蕊形成,使植株發育為雄株,而不含M基因的植株發育為雌株。科學家將耐鹽基因D設法轉移到雄性植株一個體細胞的某條染色體上,將該細胞經組織培養得到植株N,再將植株N與野生型異性植株雜交,根據后代的表型可以判斷D基因的位置。不考慮其他變異,且所有基因型植株存活率相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基因D的插入可能會導致N變異為雌株B.該植物的自然種群中雌性植株的數量多于雄性植株C.雜交后代的耐鹽雌雄株各占1/4,無法確定D是否與M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D.雜交后代中的耐鹽雌株或雄株占1/2,可以確定D是否與M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答案 B解析 若D基因插入到M基因所在的位置,可能會導致植株N變異為雌株,A 正確;該植物種群中的雄性植株數量和雌性植株數量與M基因的基因頻率有關,根據題干信息無法判斷數量關系,B 錯誤;若D基因插入到M基因所在的位置上,則N植株的基因型為Dm,與基因型為Mm的雄株雜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為DM∶Dm∶Mm∶mm=1∶1∶1∶1;若D與M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則N的基因型為DdMm,與野生型(ddmm)雜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為DdMm∶Ddmm∶ddMm∶ddmm=1∶1∶1∶1符合“雜交后代的耐鹽雌雄株各占1/4”,無法確定D是否與M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C正確;若D與M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且未破壞M,雜交后代中耐鹽雄株(MmDd)占1/2,若D與m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且未破壞m,雜交后代中耐鹽雌株(mmDd)占1/2,D正確。6.(2024·廣東東莞實驗中學高三檢測)水稻的高莖(B)對矮莖(b)為顯性,花粉粒長形(D)對圓形(d)為顯性,花粉粒非糯性(E)對糯性(e)為顯性,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呈藍黑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橙紅色。現有品種甲(BBDDee)、乙(bbDDEE)、丙(BBddEE)和丁(bbddee),進行了如下兩組實驗:項目 親本 F1生殖細胞組合一 甲×丁 BDe∶Bde∶bDe∶bde=4∶1∶1∶4組合二 丙×丁 BdE∶Bde∶bdE∶bde=1∶1∶1∶1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由組合一可知,基因B、b和基因D、d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B.利用組合一F1自交能驗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C.由組合二可知,基因E、e和基因B、b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D.利用花粉鑒定法(檢測F1花粉性狀)驗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可選用甲×丙組合答案 B解析 組合一中,純種品種甲和丁雜交,F1產生的四種配子及比例為BDe∶Bde∶bDe∶bde=4∶1∶1∶4,則F1的基因型為BbDdee,配子之比不是1∶1∶1∶1,說明基因B/b和基因D/d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A正確;基因B/b和基因D/d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故不能利用組合一F1自交驗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B錯誤;組合二中,純種品種丙和丁雜交,F1產生的四種配子及比例為BdE∶Bde∶bdE∶bde=1∶1∶1∶1,說明基因B/b和基因E/e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C正確;甲、丙的基因型分別是BBDDee、BBddEE,雜交所得F1的基因型為BBDdEe,由于等位基因D/d和E/e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因此F1產生的花粉的類型及比例是BDE∶BDe∶BdE∶Bde=1∶1∶1∶1,花粉類型分別表現為長形非糯性、長形糯性、圓形非糯性、圓形糯性,因此可以通過檢測花粉的性狀驗證自由組合定律,D正確。7.某昆蟲的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其翅型長翅和殘翅、眼色紅眼和紫眼為兩對相對性狀,各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體。現用長翅紫眼和殘翅紅眼昆蟲各1只雜交獲得F1,F1有長翅紅眼、長翅紫眼、殘翅紅眼、殘翅紫眼4種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慮突變、染色體互換和致死。下列關于該雜交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若F1每種表型都有雌雄個體,則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兩對染色體上B.若F1每種表型都有雌雄個體,則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體上C.若F1有兩種表型為雌性,兩種為雄性,則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體上D.若F1有兩種表型為雌性,兩種為雄性,則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對染色體上答案 D解析 假設用A/a、B/b表示控制這兩對性狀的基因,若F1每種表型都有雌雄個體,則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符合F1有長翅紅眼、長翅紫眼、殘翅紅眼、殘翅紫眼4種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條件,A正確;若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體上,則子代的結果是F1有兩種表型為雌性,兩種為雄性,或只有兩種表型,兩種表型中每種表型都有雌雄個體;所以若F1每種表型都有雌雄個體,則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體上,B正確;若控制翅型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體上,性狀與性別沒有關聯,則F1每種表型都應該有雌雄個體,C正確;若F1有兩種表型為雌性,則親本的基因型為XaBXab和XAbY,符合F1有長翅紅眼、長翅紫眼、殘翅紅眼、殘翅紫眼4種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條件,D錯誤。8.(2024·福建廈門一中高三期中)某種花的顏色受到三對等位基因的控制,控制過程如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注:酶A、酶B、酶D分別由基因A、B、D控制合成,三種白色物質同時出現則為深紅,只有一種白色物質或沒有白色物質為白色。A.若一深紅個體自交,子代表型及其比例為深紅∶大紅=3∶1,則證明三對基因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B.若某一深紅個體自交,子代表型有五種,則此深紅個體的基因型必定是AaBbDd,且三對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C.若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同一對染色體上,基因D/d位于另外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則基因型為AaBbdd的個體自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一定是大紅∶白色=3∶1D.大紅純合子和淺紅純合子雜交,所得子代也是純合子答案 B解析 子代表型及比例為深紅∶大紅=3∶1,只能說明深紅個體中D與d基因是雜合,其他基因均為顯性純合,A錯誤;若A與b、a與B在同一條染色體上,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為大紅∶白色=1∶1,不符合3∶1的比例,C錯誤;大紅純合子(AABBdd)與淺紅純合子(aaBBDD)雜交,子代是雜合子,D錯誤。二、非選擇題9.(2024·廣州白云中學高三月考)作為遺傳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果蠅有著眾多的突變品系,如表為一些果蠅品系的部分性狀及基因位置情況。某研究小組用裂翅果蠅相互交配,子代為裂翅∶非裂翅=2∶1;用裂翅與野生型果蠅進行正反交實驗,雌雄后代均表現為裂翅∶非裂翅=1∶1。品系名稱 特征 相關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野生型 灰體、直翅、非裂翅甲 卷翅 2號乙 黑檀體 3號丙 裂翅 待定注:野生型為純合子,各品系與野生型之間均僅有一對基因有差異;卷翅為顯性性狀,黑檀體為隱性性狀。回答下列問題:(1)裂翅為______(填“顯性”或“隱性”)性狀,其基因位于______(填“常”“X”或“Y”)染色體上。若將裂翅果蠅相互交配的子代與野生型雜交,則后代翅形的表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表可知,卷翅性狀與黑檀體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定律。若從表中選用卷翅果蠅(純合)與黑檀體果蠅雜交得F1,F1再與表中黑檀體果蠅雜交得F2,則F2的表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為探究控制裂翅性狀的基因是否在3號染色體上,可從表中選擇材料設計實驗進行判斷,請寫出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控制裂翅性狀的基因不在3號染色體上,預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顯性 常 裂翅∶非裂翅=1∶2 (2)自由組合 直翅黑檀體∶直翅灰體∶卷翅灰體∶卷翅黑檀體=1∶1∶1∶1 (3)選用乙和丙品系(黑檀體與裂翅)果蠅雜交得到F1,選擇F1中裂翅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得F2,觀察并統計F2的表型及比例 灰體裂翅∶灰體非裂翅∶黑檀體裂翅∶黑檀體非裂翅=6∶3∶2∶1解析 (1)裂翅果蠅相互交配,子代為裂翅∶非裂翅=2∶1,用裂翅與野生型果蠅進行正反交實驗,雌雄后代均表現為裂翅∶非裂翅=1∶1,說明裂翅顯性純合致死,裂翅為顯性性狀,且與性別無關,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裂翅個體都是雜合子,設其基因型為Aa,裂翅果蠅相互交配的子代為Aa∶aa=2∶1,與野生型進行雜交,則子代裂翅比例為1/3,非裂翅比例為2/3,即子代裂翅∶非裂翅=1∶2。(2)卷翅相關基因位于2號染色體、黑檀體相關基因位于3號染色體,則卷翅性狀與黑檀體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設卷翅基因為B,黑檀體基因為c,則表中甲基因型為BBCC,表型為卷翅灰體,乙基因型為bbcc,表型為直翅黑檀體,甲、乙雜交,F1的基因型為BbCc,表型為卷翅灰體,F1(BbCc)與bbcc雜交,F2的表型及比例為直翅黑檀體∶直翅灰體∶卷翅灰體∶卷翅黑檀體=1∶1∶1∶1。(3)為探究控制裂翅性狀的基因是否在3號染色體上,則可選擇具有3號染色體上的相關性狀的個體進行雜交,觀察后代是否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即可。實驗思路及預期實驗結果見答案。10.(2024·成都高三期中)已知某多年生雌雄同株植物的紅、白花色受等位基因A/a的控制,A基因控制紅色色素的合成,a基因不能合成色素。研究人員在連續繁殖紅花品系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一株白花植株(突變體M),研究人員將突變體M進行自交,發現子代中紅花植株的比例只占1/4。研究發現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發生了單基因突變。回答下列問題:(1)有研究人員提出突變的單基因是控制色素合成的A基因產生了復等位基因所致,則突變產生的新基因對A基因是______________(填“顯性”或“隱性”)基因;用該突變體M植株與正常白花植株雜交得F1,F1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紅花植株的比例是__________。研究人員需選擇新突變純合子,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另有研究人員提出突變基因為A/a的非等位基因(用B/b表示),則突變產生的新基因是______;突變體M植株自交后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請以突變體M和正常白花植株為材料,設計雜交實驗判斷新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要求:寫出實驗思路、預期實驗結果、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顯性 5/16 將該突變體自交所得F1中的白花個體分別與正常紅花純合子雜交(或F1中的白花個體自交),F2均為白花的F1個體即新突變純合子 (2)B AABB或AABb 將突變體M與正常白花植株雜交,選取F1中的白花植株再自交,觀察F2的表型;若F2不出現紅花植株則B/b與A/a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若F2出現紅花植株則B/b與A/a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解析 (1)白花突變體M自交,子代中紅花植株的比例只占1/4,即子代中白花∶紅花=3∶1,說明白花是顯性性狀,即突變產生的新基因對A基因是顯性基因;設該突變基因是A+,突變體M(A+A)植株與正常白花植株(aa)雜交得F1,F1基因型是A+a、Aa,F1產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是A+∶A∶a=1∶1∶2,紅花的基因型是A_,比例是1/4×1/4+1/4×1/2×2=5/16。(2)若突變基因為A/a的非等位基因(用B/b表示),則突變體M是由親本紅花植株體內一個b基因發生突變而形成的,產生的為顯性基因B;其中基因型為AABb個體表現為白花,說明B基因抑制A基因的表達,則突變體M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欲以突變體M和正常白花植株為材料,則可將突變體M與正常白花植株雜交,選取F1中的白花植株再自交,觀察F2的表型:如果B/b與A/a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突變體M的基因型是AABb,產生配子AB、Ab,與正常白花植株(aabb)雜交,F1基因型是AaBb、Aabb,AaBb表現為白花,自交后代基因型為AABB、AaBb、aabb,都是白花;如果B/b與A/a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突變體M的基因型是AABb,與正常白花植株(aabb)雜交,F1基因型是AaBb、Aabb,前者表現為白花,自交后代會出現A_bb,表現為紅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