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單元考點大通關】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4章 多種多樣的運動(學案 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單元考點大通關】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4章 多種多樣的運動(學案 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第四章 多種多樣的運動
01 參照物
1、物理學中,把物體空間位置的變化(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2、定義: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要先選定某一物體作為標準。如果一個物體的位置相對于這個標準發生了變化,就說它是運動的;如果沒有發生變化,就說它是靜止的。這個被選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參照物的選擇: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但要根據需要和方便而定
4、由于物體的描述與參照物有關,故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02 運動形式與速度
1、分類
2、定義: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運動得越快,速度越大;物體運動得越慢,速度越小
4、公式:通常用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用v表示速度,即
5、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m/s或m s-1(米每秒)。交通運輸中常用km/h(千米每小時)做單位。1m/s3.6km/h
6、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運動快慢保持不變,這種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7、變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運動快慢發生了變化,這種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
8、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
速度的應用
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
變形公式: →
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中的任意兩個,利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可計算出第三個量
注意事項
公式中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必須對應于同一物體
公式中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的單位必須統一到國際單位制下
先進行字母運算,再代入數值進行計算
03 運動和能量的區分
運動是自然世界最普遍的現象。萬物都在運動,形式多種多樣。生機勃勃的生命運動,劃破長空的電閃雪鳴,肉眼看不見的電磁運動,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都是不同的運動形式。宇宙萬物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運動著,這些運動使處自然絢爛神奇,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能也有多種形式。天體的運行、河水的流淌、鳥的飛翔、人行走、蒲公英種子的飄散等,都屬于機械運動。這些做機械運動的物體都有機械能。
人和動物的運動要消耗能,人和動物消耗的能可以從食物中得到補充。可見,食物中儲存著能儲存在食物中的能屬于化學能。
化學能:汽油、木材、天然氣、沼氣、煤炭等儲存著化學能
電能:家電,遙控器等使用需要電能
電磁能: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微波和X射線。
01 地球的自轉
1、定義: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如下圖A)(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逆時針(如下圖B),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順時針(如下圖C))
3、周期:一天(24小時)
4、產生的現象: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
原因: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同一時間,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半就是白晝,背著太陽的一半是黑夜,使地球上有了晝夜之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周期:約為24小時
5、晨昏線(圈)
定義: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做晨昏線(圈)。晨線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昏線是太陽落下的地方
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
自轉法: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為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為昏線
晝夜半球方向法:晝半球東側為昏線,西側為晨線;夜半球東側為晨線,西側為昏線
6、時區:北京處于世界時區劃分中的東八區,同英國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整整相差8小時。我國采用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作為標準時間,稱為“北京時間”。
02 地球的公轉與太陽高度角變化
陽光是否直射會影響相同表面積所接受的能量。原因是因為地球的繞日運動。
1、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2、周期:一年(365.2422天)
3、特征: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公轉軌道平面與地軸之間總保持66.5°的夾角,并且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如圖所示
4、產生的現象:四季的變化,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般來說,赤道附近地區接受的太陽輻射較多,而隨著緯度增加,地表接受的太陽輻射減少。地表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分布不均勻,使得大氣
及水產生循環運動與變化。各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1、太陽高度:太陽高度指太陽光和地面之間的夾角。同一地點一天內太陽高度角是不斷變化的,日出日落時角度都為0,正午時太陽高度角最大(如下圖∠α)
2、正午太陽高度:在一日內,太陽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時,太陽光和地面夾角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在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其中,地球上中、高緯度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夏季較大,冬季較小。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3、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如圖1)(北緯23.5°);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南緯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如圖2)
4、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在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緯23.5°向南北兩側遞減(如上圖1);在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緯23.5°向南北兩側遞減;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如下圖)
03 晝夜長短變化與二十四節氣
晝夜長短變化
晝夜長短變化原因: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得南北半球冬夏兩季晝夜長短不一
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日期 直射點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四周
夏至日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晝; 南極圈及其以南極夜
冬至日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夜; 南極圈及其以南極晝
春秋分日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
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長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長 北極點周圍極晝; 南極點周圍極夜
秋分日至春分日 南半球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短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長 北極點周圍極夜; 南極點周圍極晝
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地球從春分點(黃經0°,此刻太陽直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為子節氣:巖為周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因此,一年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
月3日至5日之間。
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01 光的直線傳播
1、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如果介質不是同種或不均勻,光的傳播方向將會發生改變
2、光線:為了表示光的傳播情況,我們通常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這樣的直線叫光線
3、小孔成像:光源上部發出的光線,由于光的直線傳播,通過小孔后,射到了下部;光源下部發出的光線,由于光的直線傳播,通過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相對于光源倒立的像
4、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間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學中用字母c表示,c=3×108m/s
5、光在其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光在空氣中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可視為c=3×108m/s,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約為,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約為(即V氣>V液>V固)
6、光在真空中1年傳播的距離等于1光年,天文學上常用光年作為單位來計量天體之間的距離。
02 月球的運動與日食、月食
月球的運動
1、月球始終以同一個面對著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原因: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
日食
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區有時會看到太陽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日食
2、日食形成原因:地球帶著月球繞太陽運動,當月球運動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并且三個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條直線時,由于光是直線傳播的,月球擋住了我們觀察太陽的視線,就產生了日食現象
3、日食的類型
日偏食:當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月球遮住了太陽的一部分時,出現日偏食(半影區)
日環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陽的中心部分,在太陽周圍還露出一圈日面時,出現日環食(偽本影區)
日全食:太陽完全被遮住時,出現日全食(本影區)
4、日食發生時間:每月農歷初一,但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
月食
1、月食:有時候月面部分或全部變暗的現象稱為月食
2、月食的形成原因:地球繞著太陽運轉,由于光是直線傳播的,在背對太陽的方向會產生一條地球的影子,當月球進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時,就產生月食現象
3、月食的類型
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進入地球影子而變暗的現象
月偏食:是指月球部分進入地球影子而變暗的現象
4、月食發生時間:每月農歷十五、十六,但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
01 各類學說與板塊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1.大陸漂移說: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地形證據:
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地相對應(可拼合性);
大西洋兩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 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表明當時這些大陸曾相連接。
化石證據:
(1)舌羊齒化石是2.5億年前的一種蕨類植物,在非洲、澳大利亞、印度的巖層中都發現了舌羊齒化石。
氣候證據:
(1)人們在北冰洋以北的島上發現了熱帶植物化石;在南極洲發現大量的煤礦;在印度發現古代冰川。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2.海底擴張說:由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的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離洋中脊越遠,巖石年齡越老)海底擴張說支持大陸漂移說,并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動力來源:海洋地殼擴張的動力來自軟流層中巖漿的活動。
板塊構造學說
1、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它們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
2、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生長邊界(海嶺、斷層)一般位于板塊張裂處;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一般位于板塊碰撞處。
注:①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印度洋板塊俯沖,亞歐板塊被抬升;②阿爾卑斯山: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③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位于印度洋板塊;④地中海在縮小: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碰撞,靠近;⑤紅海在擴大: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張裂,離開;⑥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極不穩定,因此多地震;⑦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處于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的張裂地區,在板塊的張裂地區易形成裂谷和海洋。
02 火山與地震
火山
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
火山噴發物:氣體(水蒸氣、二氧化硫等)、液態(熔巖流)、固態(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
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富士山、臺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新疆卡爾達西火山群、爪哇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乞力馬扎羅山)、休眠火山(五大連池)。
3、分布不均勻: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
4、對人類活動的影響:①益處:火山灰和火山塵可為農田提供無機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礦產,如硫礦等;火山口附近一般有豐富的地熱能,同時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醫療衛生方面有較大價值;火山口是自然旅游景觀,火山活動地區多溫泉,可以成為休養區,火山噴出的氣體和巖漿中含有各種礦藏,可以開發利用。 ②危害:毀壞交通,埋沒農田,引起火災,甚至危及人類生命。
地震
地震成因是:地球板塊在地球內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震動。
地震結構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①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處。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
③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離。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
同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同一次地震,震級相同,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越高。
分布: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域、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
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曠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護頭部并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里或桌子下等。
01 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狀態
1.如圖所示,在小車上放一個玩具小人,用手緩慢拉動小車,車上的小人隨車一起向前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人相對于桌面是運動的
B.小人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
C.小車相對于桌面是靜止的
D.車上的玩具小人相對于車是運動的
【答案】A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
【解析】【分析】 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的確定,關鍵取決于所選取的參照物,所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得到的結論也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確的結論。
【解答】 AC.若以桌面為參照物,玩具小人、小車與桌面之間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是運動的,故A正確、C錯誤;
B.若以地面為參照物,玩具小人與地面之間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是運動的,故B錯誤。
D.以車為參照物,玩具小人與車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靜止的,故D錯誤。
故選A。
02 速度的相關應用題型
1. 一輛轎車在公路上行駛,經過如圖所示的標志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標志牌上的“30”表示限制車速不超過30 m/s
B.轎車行駛過程中,以轎車為參照物,標志牌是運動的
C.轎車若按規定速度行駛,行駛到蕭山機場至少需要 2.5 h
D.若轎車經過某一長為200mm的路段所用時間為10 s,則轎車沒有超速
【答案】B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1)標志牌指示的速度的單位是km/h;
(2)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首先確定一個參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體和參照物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的改變,被研究的物體是靜止的,否則是運動的;
(3)已知路程和速度,利用速度變形公式求得時間;
(4)求出速度的大小,然后與40km/h對比,得出答案。
【解答】 A.圖中“30”是汽車限速標志,它表示的含義是汽車最大速度不能超過30km/h,故A錯誤;
B.行駛過程中,以汽車為參照物,標志牌與汽車的相對位置在不斷發生變化,故標志牌是運動的,故B正確;
C.根據可得, 按規定速度行駛,行駛到蕭山機場至少需要 時間,故C錯誤;
D.小轎車在行駛過程經過一高架橋,200m內所用時間為10s,則它的速度為,已經超過標志牌中的限速,故D錯誤。
故選B。
03 速度圖像問題
1. 甲、乙兩人同時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同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某時刻他們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圖像中能正確反映兩人運動距離與時間關系的是 (  )
B. C. D.
【答案】B
【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分析】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較時間;相同時間比較路程;
速度一定時,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并且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越長,速度越大。
【解答】 由題意知甲、乙兩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由圖示可知,相同時間內,乙通過的路程大于甲通過的路程,因此v甲<v乙;
A.由圖像可知,甲乙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因此它們均做勻速直線運動,并且相同時間內甲通過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即v甲>v乙,故A不符合題意;
B.由圖像可知,甲乙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因此它們均做勻速直線運動,并且相同時間內甲通過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即v甲<v乙,故B符合題意;
CD.根據圖像可知,甲和乙的速度都為零,即保持靜止狀態,故C、D不合題意。
故選B。
04 能量種類的區分
1.(2023七上·鎮海區期中)宇宙間一切物質的運動和變化都需要能量來維持。下列關于能量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飛行的蒲公英種子具有機械能 B.人在運動時要消耗能量
C.植物的生長需要太陽能 D.人在睡覺時不消耗能量
【答案】D
【知識點】能的多種形式
【解析】【分析】人體消耗能量的途徑是:維持基礎代謝,勞動消耗,生長需要。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人在睡覺時呼吸作用正常進行。
【解答】A、飛行的蒲公英種子在做機械運動,故具有機械能,故A正確。
BD、人體各項生命活動需要都需要消耗能量,人在運動時要消耗能量,人在睡覺時也要維持基礎代謝,呼吸、心跳等都在進行,所以也在消耗能量,故B正確,D錯誤。
C、植物的生長依賴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植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制造的有機物中,來維持生命活動,故C正確。
故選:D
05 地球自轉與公轉
1. 假如地球的自轉周期變成與現在的地球公轉周期相同,下列現象最可能出現的是(  )
A.沒有晝夜現象 B.沒有晝夜交替
C.太陽西升東落 D.面向太陽的一面氣溫高
【答案】D
【知識點】地球自轉
【解析】【分析】 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地球的自轉,自轉一周是一天;地球自轉的方向為自西向東,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是晝夜交替、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和時間差異。地球繞著太陽不停地旋轉叫地球的公轉,公轉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有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地球上五帶的劃分等。
【解答】 假如地球的自轉周期和地球公轉周期相同,他們的運動方向相同,就沒有24小時發生晝夜的變化現象,但還會出現晝夜交替現象,太陽任然是西升東落,面向太陽的一面氣溫高,故D正確,而A、B、C錯誤。
故選D。
2. 如圖所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公轉軌道上沿①→②→③→④繞著太陽公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地軸的北端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B.四季更替現象與地球自轉有關
C.12 月 26 日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間
D.地球處于②④位置時,全球晝夜平分
【答案】A
【知識點】地球公轉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當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冬至日,為12月22日,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地區有極夜現象;當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夏至日,為6月22日,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地區有極晝現象;當太陽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時,這一天稱為春分日,為3月21日,全球晝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為秋分日,為9月23日,全球晝夜平分。
【解答】A、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地軸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這是地球自轉的一個重要特征,故A正確;
B、地球在公轉過程中,由于地軸與公轉軌道面存在夾角,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移動,從而引發四季更替,故B錯誤;
C、12月26日地球運行在冬至日與春分日即④與①之間,故C錯誤;
D、在春分和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②為夏至日,④為冬至,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06 正午太陽高度角應用
1.(2022七上·鎮海期末)北半球不同緯度地區有四根等長的旗桿。北半球夏至日正午時分,各旗桿的桿影呈現不同朝向和影長(旗桿上旗幟朝北)。則處于緯度最高的地區的旗桿是(  )
B. C. D.
【答案】B
【知識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解析】【分析】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做回歸運動,因此南北回歸線之間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值為90°,一年直射兩次,回歸線上一年直射一次。
【解答】
北半球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該節氣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太陽高度最大,正午時分桿影朝北。北半球緯度越高地區桿影越長,B圖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07 晝夜長短變化與四季
1.(2021七上·寧波期末)下列生活現象中,與地球自轉有關的是(  )
A.正午時,學校操場上旗桿的影子在不同季節長短不同
B.寧波四季較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冷
C.小明凌晨從床上爬起來觀看在歐洲舉辦的世界杯足球賽現場直播
D.學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時間,夏季起床時間要比冬季早
【答案】C
【知識點】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晝夜交替;地球公轉;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自轉導致的現象有時差、一天中竿影的變化,太陽的東升西落等;地球繞日公轉導致的現象有一年中竿影的變化,四季的變化,五帶的劃分,晝夜長短的變化。
【解答】A.正午時,學校操場上旗桿的影子在不同季節長短不同,是地球繞日公轉導致的;所以A錯誤;
B.寧波四季叫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冷,四季變化是由于地球繞地公轉導致的;故B錯誤;
C.由于地球的自轉,所以我們國家與足球杯的舉辦方存在著時差,所以小明凌晨爬起來觀看歐洲舉辦的世界杯足球賽,C正確;
D.地球繞日公轉,從而使得晝夜長短變化,在北半球的我們,冬天晝短于夜,夏天晝長于夜,所以D錯誤;
故答案為:C.
08 光的直線傳播產生的現象
1. 在“制作小孔成像觀察儀”活動中,小可在易拉罐底部開出一個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如圖所示。下列說法符合事實的是 (  )
A.若增大光屏與小孔之間的距離,則屏上的像會變小
B.在圓筒 B端,用半透明薄紙制成光屏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D.在半透明薄紙上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光斑
【答案】C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 圖中圓筒要插入易拉罐中,小孔在易拉罐左側,那么人眼需要在圓筒右側觀察,而光屏在A側時亮度更高;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增大光屏與小孔的距離,光屏上的像變大;孔的形狀不改變像的形狀。
【解答】 A.當增大光屏與小孔之間的距離時,光屏上的像將變大,故A錯誤;
B.半透明薄紙相當于光屏,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觀察,半透明的薄紙應該放在圓筒的A端,故B錯誤;
C.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具體應用,故C正確;
D.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實像。若只將小圓孔改為三角形小孔,則像的形狀不變。故D錯誤。
故選C。
09 日食月食
1. 2020年 6 月 21 日(夏至),我國部分地區可以看到日環食奇觀。當天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套《天文現象》特種郵票,下圖是其中的日環食郵票示意圖。下列關于這一天的描述錯誤的是 (  )
A.日環食發生時,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之間
B.日環食發生時,月球只遮住了太陽的中心部分
C.這一天杭州白晝最短
D.這一天杭州正午太陽高度一年中最大
【答案】C
【知識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又叫做日蝕,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在農歷初一,為新月。月食是地球運動到太陽和月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地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月球的光,地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月球上,這時發生月食現象,在農歷十五,為滿月。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回歸線以北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
【解答】A、日環食發生時,太陽發射的光被月球遮擋,所以日食時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之間,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
B、日環食發生時,月球只遮住了太陽的中心部分,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
C、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所以寧波晝最長,夜最短,觀點錯誤,但符合題意。
D、寧波在北回歸線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觀點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0 各種板塊學說
1. 下圖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層及動、植物化石相似性示意圖。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圖中顯示的信息是 (  )
①兩大陸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②相鄰的大陸輪廓形狀基本吻合 ③兩塊大陸發現相似動、植物化石 ④兩塊大陸古老地層遙相呼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識點】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解析】【分析】魏格納天文學博士,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20世紀初,魏格納首先對大陸漂移假說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他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以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這些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在海陸的基本輪廓。
【解答】讀圖可知,圖中顯示的信息有:②相鄰的大陸(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輪廓形狀基本吻合,③兩塊大陸發現相似動、植物化石,④兩塊大陸古老地層順序大致相同,這些都是大陸漂移假說的有力證據。
故答案為:D。
11 火山和地震
1. 2024 年 6 月 18 日在我國臺灣省花蓮縣海域發生4.0級地震。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
B.我國臺灣省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C.地震發生時震中受到的影響最大
D.地震發生時,教室里的同學應該快速跑到操場或躲到課桌下面
【答案】B
【知識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解答】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臺灣省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發生時震中受到的影響最大;地震發生時,教室里的同學應該快速跑到操場或躲到課桌下面。
故答案為:B。
1. 汽車沿平直的公路向左勻速行駛,如圖甲所示,當經過一棵樹附近時,恰有一個果子從樹上自由落下,則車中的人以車為參照物看到果子的運動軌跡是圖乙中的(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
【解析】【分析】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保持不變,則物體是靜止的;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物體是運動的;根據選擇的參照物分析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解答】 下落的物體相對于車來說,一方面豎直加速下落,另一方面在水平方向上后退,在車中的人以車為參照物,物體向后做平拋運動;
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2. 在勻速直線行駛的車內,小明在固定位置給小芳先后拍下甲、乙兩張照片,如圖所示,據圖可判斷 (  )
A.車向西運動,小芳相對車是靜止的
B.車向西運動,小芳相對車是運動的
C.車向東運動,小芳相對車是靜止的
D.車向東運動,小芳相對車是運動的
【答案】A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
【解析】【分析】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一定是相對參照物而言,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的運動情況會不一樣。結合圖中人與景物的相對位置可做出判斷。
【解答】 圖乙與圖甲相比,廣州塔相對于車的位置向右(東)發生了移動,因此,相對于地面,車是向西運動的;
以車為參照物,小芳相對于車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所以小芳是靜止的。
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3. 北京時間2024 年4 月 30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球,借助降落傘安全著陸,如圖所示。在返回艙下降過程中,我們說返回艙是靜止的,選擇的參照物是( )
A.返回艙的降落傘 B.地面上的灌木叢
C.太空中的空間站 D.地面上運動的汽車
【答案】A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
【解析】【分析】研究物體的運動時,必須事先選定一個標準的物體,這個事先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這個標準位置發生了改變,則是運動的;如果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這個標準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則是靜止的。
【解答】 A.在返回艙下降過程中,以返回艙的降落傘為參照物,兩者之間沒有發生位置變化,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則以降落傘為參照物,返回艙是靜止的,故A符合題意;
BD.在返回艙下降過程中,以地面上的灌木叢和運動的汽車為參照物,返回艙相對于地面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所以返回艙是運動的,故BD不符合題意;
C.在返回艙下降過程中,以太空中的空間站為參照物,返回艙相對于空間站發生了位置的變化,所以返回艙是運動的,故C不符合題意。
故選A。
4. 若沒有參照物,則不能對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行正確描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只能選擇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
B.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C.地球同步衛星圍繞地球飛行時,以地面為參照物,衛星是運動的
D.人在上升的電梯中,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靜止的
【答案】B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
【解析】【分析】 要描述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先選定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選定的標準物體叫參照物。
【解答】 A.參照物可以是靜止的,也可以是運動的,故A錯誤;
B.運動和靜止具有相對性,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結論,故B正確;
C.地球同步衛星圍繞地球飛行時,以地面為參照物,衛星是靜止的,故C錯誤;
D.人在上升電梯中,人和地面的距離發生了變化,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運動的,故D錯誤。
故選B。
5. 小平周末同家人出門,在路上行駛時的兩個畫面如圖所示,若判斷小平(在甲車中)正在運動,則不能選擇的參照物是 (  )
A.路面 B.路旁的廣告牌
C.駕駛汽車的爸爸 D.旁邊經過的乙車
【答案】C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
【解析】【分析】 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首先要選取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就看它與參照物的位置是否變化。由此來突破此題。
【解答】 ABD.選擇路面、路旁的廣告牌、旁邊經過的乙車輛為參照物時,甲車的位置發生變化,可以判斷甲車中小平正在運動,故ABD不符合題意;
B.選擇駕駛車輛的爸爸為參照物,小平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小平是靜止的,故C符合題意。
故選C。
6.觀測者觀察某天文現象,當時太陽、月球、地球的關系如圖所示。對于觀測者當時看到的天文現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此現象發生在農歷十五 B.此現象適合在夜晚觀測
C.觀測者看到的是日全食 D.此現象與光的反射有關
【答案】C
【知識點】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當太陽、地球和月亮在同一直線上,并且月亮轉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地球的人觀察太陽時,月亮遮擋太陽光線,有的地區的人會觀察到日全食,有的地區會觀察到日偏食。
【解答】A、日全食現象發生在農歷初一,故A錯誤;
B、日全食發生在白天,故B錯誤;
C、觀測者看到的是日全食,故C正確;
D、日全食的形成與光的直線傳播有關,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7.平時我們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其原因是 (  )
①光的直線傳播原理
②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地球的自轉周期相同
③月球的公轉周期與地球的自轉周期相同
④月球的公轉周期與自轉周期相同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知識點】月球的概況
【解析】【分析】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和月球在繞地球公轉和自轉特點可知。
【解答】因為首先光的直線傳播,其次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47秒,人類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遠都是半個月亮,從來都看不到月亮的那半邊,故①④正確,②③錯誤。
故答案為:B。
8. 在“探究樹蔭下的光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為了探究孔的大小對光斑形狀的影響,小華設計了四種開有不同形狀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張卡片乙覆蓋在甲上,如圖所示。接著,從圖示位置沿箭頭方向水平移動乙,觀察光斑形狀的變化情況。下列能達到探究目的的是 (  )
B. C. D.
【答案】A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對光斑形狀的影響,必須控制孔的形狀不變,只改變孔的大小。
【解答】 根據題意可知,A圖中隨著卡片乙向左移動,孔的形狀始終是三角形,并且逐漸變小,故A符合要求;
ABD三圖中隨著卡片乙向左移動,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故BCD不符合要求。
故選A。
9.發生日食現象時,小華借助小孔成像實驗裝置對“( ”形太陽進行觀察,如圖所示,紙盒上扎有圓形小孔,則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狀是 (  )
B. C. D.
【答案】C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物體上部的光線通過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體下部的光線通過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過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解答】 由小孔成像的特點可知,日偏食經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對側,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9題圖) (10題圖)
10.(2024七上·寧波期末)如圖是月球繞地公轉的示意圖,①②③④分別為月球公轉過程所處的四個位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③兩處月球被照亮的區域不相同
B.農歷初七、初八,月球公轉至②位置
C.月球處于①處時,可能發生日食
D.月球經歷①→②→③→④→①的時間為27.3日
【答案】B
【知識點】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相的變化依次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日食又叫做日蝕,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在農歷初一,為新月。月食是地球運動到太陽和月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地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月球的光,地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月球上,這時發生月食現象,在農歷十五,為滿月。
【解答】A、由于月球不透明、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月球的一半,所以①③兩處月球被照亮的區域相同,A錯誤。
B、農歷初七、初八為上弦月,月球公轉至②位置,B正確。
C、月球處于①處時,可能發生月食,C錯誤。
D、月球經歷①→②→③→④→①的時間是一個朔望月,時間長度是29.5306天,D錯誤。
故選:B。
11.(2023七上·北侖期末)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地球上我們總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為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與自轉的周期相等,將看到地球(  )
A.只有繞月球的轉動,沒有自轉
B.只有自轉,沒有繞月球的轉動
C.既有繞月球的轉動,又有自轉
D.既沒有繞月球的轉動,也沒有自轉
【答案】B
【知識點】月球的概況
【解析】【分析】地球在圍繞地軸自轉的同時,也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的周期是一個恒星日,光照的周期是一個恒星年。月球在自轉的同時也圍繞地球公轉,在自轉和公轉的周期相同,約27.3天。
【解答】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由于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與自轉的周期相等,即以月球上的某一點為參照物,地球相對于月球參照物的位置沒有變化,所以是靜止的,即看不出地球繞月球轉動;地球與月球之間保持不變,但地球的一面總是變換著朝向月球的一面,所以地球自身在發生轉動,即故登上月球的航天員在月球上看地球,將看到地球只有自轉,沒有繞月球的轉動,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12. 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由魏格納創建的
②板塊構造學說已經得到了大量的證據證明,是最正確的地球構造理論
③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
④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
⑤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C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解答】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大陸漂移說是由魏格納提出的,①錯誤;板塊構造學說是目前認為最正確的地球構造理論,②錯誤;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③正確;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④正確;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⑤正確。
故答案為:C。
13. 下列有關板塊構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長邊界位于板塊的碰撞擠壓區
B.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高大的山系
C.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往往形成裂谷和斷層
D.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答案】D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
【解析】【分析】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停地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解答】A、在板塊構造理論中,生長邊界通常指的是板塊張裂或分離的區域,A錯誤;
B、在板塊張裂的地區,由于地殼的拉伸和變薄,往往形成的是裂谷、海洋或新的地殼,高大的山系通常是在板塊碰撞擠壓區形成的,B錯誤;
C、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時,由于大洋板塊密度較大,通常會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島弧或山脈,如安第斯山脈,C錯誤;
D、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這里是一個消亡邊界,即兩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的區域。這種碰撞導致了日本列島的形成,并且使得日本成為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發的地區,D正確。
故答案為:D。
14. 下列關于海底擴張學說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建立海底擴張學說的依據之一是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老
B.海底擴張學說認為上升的熔巖物質在洋中脊處冷凝形成新地殼層,并不斷向兩側推移
C.海底擴張學說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中動力來源的問題
D.依據海底擴張學說可以預測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積都將不斷擴大
【答案】D
【知識點】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解析】【分析】海底擴張說認為,大洋底部地殼不斷生成一擴張一消亡的過程,是地幔中物質對流的結果。洋中脊是洋殼在地幔物質對流上升的托頂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殼的誕生處。地幔物質從中脊的頂部裂谷帶涌出,冷卻凝結形成新的洋殼。新洋殼不斷生長,隨著地慢物質的對流向兩側推開,海底不斷擴張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殼形成與擴張的產物。
【解答】A、大洋中脊是新的海底地殼不斷生成的地方,隨著地殼向兩側推移,距離中脊越遠的地方,地殼的年齡也就越老,A說法正確;
B、海底擴張學說認為上升的熔巖物質在洋中脊處冷凝形成新地殼層,并不斷向兩側推移,B說法正確;
C、海底擴張學說為大陸漂移提供了動力來源的解釋,即地殼板塊的運動是由海底擴張所驅動的,C說法正確;
D、雖然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新的海底地殼在大洋中脊處不斷生成并向兩側推移,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大洋的面積都會不斷擴大,D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D。
15. 下圖描述了大西洋的形成過程。它支持下列觀點中的 (  )
A.大地是個球體 B.地球由六大板塊構成
C.大陸漂移學說 D.海水是大西洋擴張的原因
【答案】C
【知識點】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解析】【分析】大陸漂移假說是20世紀初魂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解答】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大約在兩億年前,各個大陸還是一個相互連接的整體,周圍是一片海洋。其后,原始大陸逐步分裂并極其緩慢地向不同的方向漂移分離,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分布狀態。讀圖可知,圖示大西洋形成過程支持了大陸漂移學說的觀點。
故答案為:C。
(15題圖) (16題圖)
16. 地球板塊分布如圖所示,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可知 (  )
A.地球表面的陸地被分割成六大板塊
B.火山與地震是板塊碰撞與張裂的原因
C.杭州位于亞歐板塊
D.青藏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
【答案】C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
【解析】【分析】全球地殼可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火山、地震。
【解答】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于各大板塊的邊緣地帶;杭州位于亞歐板塊的東部;青藏高原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而成。
故答案為:C。
17.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
①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②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絕大部分地震會造成破壞③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點是震中 ④地震發生時躲到小空間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種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和地震頻繁的地區在分布上沒有相同之處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C
【知識點】火山;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
【解答】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點是震中;地震發生時躲到較小的房間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種有效措施;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絕大部分的地震不會造成破壞;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和地震頻繁的地區大都分布在板塊交界處。綜上分析,①③④正確。
故答案為:C。
18.(2023七上·寧海期中)填寫下列物體或現象中所具有的能量:
(1)被拉彎的弓具有   ;
(2)雷雨天聽到的雷聲具有   ;
(3)太陽能路燈是將   能轉化成   。
【答案】(1)彈性勢能(形變的能)
(2)聲能
(3)太陽能;光能
【知識點】能的多種形式
【解析】【分析】能量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
【解答】(1)被拉彎的弓發生形變,具有彈性勢能(形變的能)。
(2) 雷雨天聽到的雷聲,聲音很大,具有聲能。
(3) 太陽能路燈是將太陽能轉化成光能,進行夜間照明。
19.(2024七上·海曙期末)二十四節氣與農業息息相關,耕地、播種、除草的時間都要遵循節氣之規,如諺語曰:“小滿前后,種瓜種豆”。讀圖1“二十四節氣示意圖”和圖2“某日夜長的緯度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2中的節氣位于圖1中的   (填節氣名稱),此時,太陽直射的緯線是   。
(2)農民按照節氣“小滿前后,種瓜種豆”時,地球運行至圖1中的   附近(填圖中字母)。
(3)“涼風習習,碧空萬里,晝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晝短夜長”,描繪的是   (填節氣名稱)。
【答案】(1)冬至;南回歸線
(2)a
(3)秋分
【知識點】地球公轉;陽歷和地球公轉的關系
【解析】【分析】當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冬至日,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地區有極夜現象;當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夏至日,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地區有極晝現象;當太陽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時,這一天稱為春分日,為3月21日前后,全球晝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為秋分日,為9月23日前后,全球晝夜平分。據圖中信息解答。
【解答】(1)讀圖2可知,90°S至66.5°S沒有夜長,說明夜長時間是0,即出現極晝現象,90°N至66.5°N夜長時間是24小時,此時有極夜現象,此時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2)讀圖可知,有諺語曰:“小滿前后,種瓜種豆”,小滿位于春分日與夏至日之間,即地球運行至圖1公轉軌道中的a。
(3)“涼風習習,碧空萬里,晝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晝短夜長”,描繪的是秋分日,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晝夜平分,該日過后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20.(2023七上·余姚競賽) 如圖是“地球公轉”示意圖,對北半球而言,
(1)D位置的節氣是   ;C位置的節氣是   。
(2)2023年12月20日,位于圖示公轉軌道的   之間。
【答案】(1)春分;冬至
(2)BC
【知識點】地球公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夾角,這就使得一年內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當太陽光線直射赤道時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當太陽光線直射北回歸線時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當太陽光線直射南回歸線時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解答】(1)根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地球公轉方向可判斷,D處太陽直射赤道,為春分;A處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為夏至日;B處為秋分;C處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為冬至。
(2)由上題分析可知,B處為秋分,日期是9月23日前后,C處是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故2023年12月20日,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位于圖示的BC之間。
21. 傳說公元前585年的某一天,當兩河流域的米底王國與呂底亞王國的士兵們正在交戰時,天空突然黑了下來,白天頓時變成黑夜。交戰雙方驚恐萬分,以為上天怪罪下來,于是馬上停戰和好。其實這是一種普通的天文現象,叫作   。推測那天應該是農歷的   ,此現象發生時,日、地、月三者正好在同一直線上,居中的天體是   。下面五幅圖是這種天文現象發生時的完整過程,請按這種現象發生的正確順序排序:   。
【答案】日食;初一;月球;②④⑤①③
【知識點】陰歷與月相的關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日食發生在農歷的初一,此時日、地、月三者正好在同一直線上,居中的天體是月球。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滿月--虧凸--下弦月--殘月--新月。據此解答。
【解答】 (1)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
(2)題干中描述的這種普通的天文現象,叫做日食,發生在農歷的初一,此時日、地、月三者正好在同一直線上,居中的天體是月球。
(3)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滿月--虧凸--下弦月--殘月--新月,就這樣循環,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約是一個月。圖中天文現象發生的正確順序排序:②④⑤①③。
22. 如圖所示,小明在“探究樹蔭下的光斑”活動中,在一塊硬紙板上挖一個邊長為 4.5 mm 的正方形的孔,把這塊挖有正方形孔的紙板對準太陽光,當紙板和地面相距較遠時,在地面上能觀察到   (填“正方形”“圓形”或“三角形”)亮斑,這是光的   造成的;在逐漸增大紙板與地面間的距離時,你會發現地面上的亮斑將變   (填“大”或“小”);當紙板和地面 相距 非 常 近時,在地 面 上 能 觀 察 到   (填“正方形”“圓形”或“三角形”)亮斑。
【答案】圓形;直線傳播;大;正方形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
(2)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與物體的形狀相同,與小孔的形狀無關,成像的大小取決于像到小孔的距離。
【解答】 (1)太陽光通過硬紙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將觀察到一個圓形的光斑,這個圓斑是太陽的實像,這是小孔成像現象,說明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2)硬紙板與地面的距離增大,也就是小孔到地面的距離增大,光斑的形狀不變,但是光斑變大。當紙板和地面距離非常非常近時,在地面上能觀察到正方形的光斑。
23.(2024七上·柯橋月考)小錢同學去清水園游玩時,看見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面上形成圓形光斑,老師告訴他這是光沿   (選填“直線”或“非直線”)傳播形成的太陽    (選填“倒立”或“正立”)的像。
【答案】直線;倒立;
【知識點】光的色散;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面上形成圓形光斑屬于小孔成像,這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
【解答】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面上形成圓形光斑屬于小孔成像,這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
24.(2024七上·金華月考)世界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   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地震發生時,我們可采取的應急措施有   。
①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②快速離開教室,跑到空曠地方去③迅速于高處跳樓逃生④躲到高層教學樓下面
【答案】環太平洋;①②
【知識點】地震的預報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解析】【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地表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①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故正確。
②如果是在低層建筑物內,可以快速離開教室,跑到空曠地方去,故正確。
③發生地震不能從高處跳樓逃生,錯誤。
④躲在高樓層下面容易被掩埋或砸傷,錯誤。
故選:①②。
25.(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5月23日珠峰科考登頂隊員再次成功登頂地球之巔一——珠穆朗瑪峰,進行了冰芯鉆取、冰塔林無人機航測等十多項既定科考任務。
(1)據測量,珠穆朗瑪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這是因為板塊與板塊之間不斷發生   。
【答案】(1)碰撞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
【解析】【分析】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停地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解答】(1)據測量,珠穆朗瑪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這是因為板塊與板塊之間發生了碰撞擠壓,該山峰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處。
(25題圖) (26題圖)
26.(2024七上·南潯期末)如圖是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圈層A的名稱   ;
(2)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   (填字母)層中。
【答案】(1)地殼
(2)B
【知識點】地殼變動的證明
【解析】【分析】(1)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幔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其中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2)一般認為,巖漿來自于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
【解答】(1)圈層A位于地球內部的最外層,且厚度最薄,是地殼;B是中間層的地幔,C是最內層的地核。
(2)軟流層位于上地幔頂部,即位于B圈層。
27.(2024七上·永康月考)小寧想研究氣泡運動的規律,氣泡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做出猜想】
猜想一:跟氣泡的長度有關;
猜想二:跟玻璃管與水平面間的傾角大小有關。
【實驗過程】
在細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個氣泡,讓玻璃管與水平面間保持不同的傾角,觀察氣泡的運動情況,如圖所示。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記號A、B,測出氣泡經過AB段所需時間。
【實驗數據】
氣泡長度約
實驗序號 傾角/ 氣泡經過AB段的時間/s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1)實驗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還需要的測量儀器為   。
(2)分析表中數據,可得出氣泡的運動快慢隨傾角大小的變化規律為:   。
(3)老師建議小寧每一個傾角都做3次實驗,測出氣泡3次經過AB段的時間,再取其平均值,這樣做的目的是   。
【答案】(1)秒表
(2)氣泡長度相同時,隨著傾角的增大,氣泡運動先變快后變慢
(3)減小實驗誤差
【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分析】 (1)實驗需測量氣泡的運動時間,據此確定測量的器材;從氣泡運動的快慢隨傾角的變化關系分析需要的測量器材;
(2)從表格中數據進行分析,找出氣泡運動的快慢隨傾角變化的規律;
(3)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減小誤差。
【解答】 (1)實驗需測量氣泡的運動時間,故要用到秒表,所以實驗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還需要的測量器材為秒表;
(2)根據表格中數據可以看出,氣泡長度相同時,當傾角變大,氣泡在上升過程中,時間先變短再變長,根據知速度先變大后變小,當夾角為45度時,氣泡運動的速度最大;
(3)本實驗應該重復進行測量,取幾次的平均值,目的是為了減小誤差。
故答案為:(1)秒表;(2)當氣泡長度相同時,傾角越大,氣泡運動速度先變大后變小;(3)減少實驗誤差。
28.(2023·錢塘模擬)心電圖儀通過一系列的傳感手段,將與入心跳對應的生物電流情況記錄在勻速運動的 坐標紙上。我們根據測量相鄰兩波峰的時間間隔,便可計算出1min內心臟跳動的次數(即心率)。同一臺心電圖儀正常工作時測得待檢者甲、乙的心電圖如圖所示。若甲的心率為60 次/min。則我們可得出的結論是
(1)坐標紙的走紙速度為   。
(2)甲的每次心跳時間間隔為    s,乙的心率為   次/min。
【答案】(1)25mm/s
(2)1;75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由圖甲所示求出坐標紙在1min內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坐標紙的速度;
(2)甲的心率為60次/min,即甲的心臟每分鐘跳60次,然后可求出心臟每次跳動的時間間隔;由圖乙求出乙每次心跳時間間隔內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求出每次心跳的時間間隔,然后求出乙的心率。
【解答】(1)由圖甲可知在1s時間心電圖儀輸出坐標紙的路程是25mm,所以坐標紙的速度:
(2)心臟每次跳動的時間間隔是:
同一臺心電圖儀出紙速度相同,
由圖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時間間隔出紙的路程s'=20mm,
乙每次心跳的時間間隔:
故乙的心率=
29.(2019七上·衢州期中) 1583年的某個星期天,伽利略在參加比薩教堂活動時,注意到教堂里的一盞懸燈在風的吹動下不停地擺動。他被懸燈擺動的節奏所吸引,決定對懸燈進行仔細觀察研究。后來,他發現了單擺的運動規律。小科在該故事的啟發下,決定對單擺運動進行研究。他在一條長線的一端系了一個小球做成如圖所示的單擺,觀察單擺擺動的過程。他發現小球每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似乎相同,于是他開始研究在擺動角度α不變的情況下,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作出以下幾個猜想:
⑴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可能與小球的質量(m)有關
⑵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可能與線的長度(L)有關
A、為了驗證猜想,除線,秒表和幾個質量已知的小球外,小科還需要器材:   。
B、小科在不同條件下測出小球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數據:
序號 小球質量m/g 線的長度L/cm 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t/s
1 30 120 2.2
2 40 120 2.2
3 50 120 2.2
4 50 90 1.9
5 50 60 1.5
①為了研究時間(t)和質量(m)的關系,可對序號為   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論:   。
②通過對序號3,4,5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與線的長度L有關。
③實驗中發現,小球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很難測準,請你為小科設計一個好的測量方法:   。
④小科發現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還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   。
【答案】刻度尺;1、2、3;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時間與小球質量無關;測出單擺來回擺動n次所用時間t,則擺動一次時間為t/n(合理即可);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時間可能與擺動角度α有
【知識點】機械運動的分類
【解析】【分析】研究任意一個因素和往返擺動時間的關系時,一定保證其它因素不變,這種探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解答】(1)因為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可能與線的長度(L)有關,線的長度需要刻度尺測量,因此還需要刻度尺。
(2) ①為了研究時間(t)和質量(m)的關系,可對序號為1、2、3的數據進行分析,因為1、2、3組線的長度是相同的,但是小球的質量是不同的,但是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是相同的,得出結論: 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時間與小球質量無關。
實驗中發現,小球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很難測準,可以從簡單的開始,比如測出單擺來回擺動n次所用時間t,則擺動一次時間為t/n。
(3)小科發現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還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時間可能與擺動角度α有關。
故答案為:(1)刻度尺(2)1、2、3(3)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時間與小球質量無關(4)測出單擺來回擺動n次所用時間t,則擺動一次時間為t/n(合理即可)(5)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時間可能與擺動角度α有關
30.“五一”假期,小麗隨父母乘車到杭州探望爺爺和奶奶。他們剛剛進站上了車,小麗側臉望去,對面的客車上坐著趙老師,在她正準備下車跟老師打招呼時,她感覺自己乘坐的客車開動了,無奈只好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可不一會兒,小麗發現趙老師乘坐的客車離開了車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車卻沒有動。
(1)小麗認為自己乘坐的客車開動了是以   為參照物。
(2)小麗認為自己乘坐的客車沒有動是以   為參照物。
(3)這個現象說明:   。
(4)小麗換乘的火車長 120 m,勻速通過長360 m的山洞,已知火車行駛速度為 10 m/s,則火車 完全 通過該山洞所用的時間為   。
【答案】(1)對面的客車(或趙老師)
(2)地面(或站臺)
(3)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4)48s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1)(2)如果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這個標準位置發生了改變,則是運動的;如果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這個標準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則是靜止的。
(3)研究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結論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確的結論。
(4)火車完全通過該山洞的路程等于車長和山洞長的和,再根據計算火車完全通過該山洞的時間。
【解答】 (1)小麗以對面的乘客為參照物,她與對面向南行駛的火車之間的相對位置不斷發生變化,是運動的,所以感覺自己坐的客車開動了;
(2)小麗以站臺為參照物,她與站臺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靜止的,所以,小麗認為自己乘坐的客車沒有開動。
(3)火車完全通過該山洞所用的時間為:。
(30題圖) (31題圖)
31.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 A 是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塊。
(2)圖中B處為喜馬拉雅山脈,它不斷長高的原因是   與   的相互碰撞。
【答案】(1)非洲;太平洋
(2)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
【解析】【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若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向下俯沖,則形成海溝、島弧或海岸山脈;若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則形成高大的山脈;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解答】(1)根據六大板塊示意圖可知,圖中的A是非洲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塊。
(2)圖中B處為喜馬拉雅山脈,它不斷長高的原因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互相碰撞擠壓處。
32.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常會成為進一步科學研究的契機。在新的證據不斷被發現的過程中,原有的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學假說。回答下列問題。
(1)魏格納在 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但他的假說沒有解決   問題,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1960—1962 年,赫斯等人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 山脈)的研究發現,提出了   學說,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2)經過不斷研究,人們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填字母,多選)。
A.火山和地震 B.太陽系的形成
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2005—2015年的10年間,珠穆朗瑪峰地區以每年約3厘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以每年約0.4厘米的速度上升。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答案】(1)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海底擴張
(2)B;C
(3)該地區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使得珠穆朗瑪峰逐年上升并向東北方向移動
【知識點】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
【解析】【分析】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洋地殼上有一個分裂帶(表現為洋中脊或洋隆),是海洋地殼的產生地;地慢物質由此不斷涌出,冷卻后成為新的大洋地殼,原來的海底則隨著新的海底地殼的產生而向兩側擴張,兩側大致呈對稱分布。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解答】(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格納在 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但他的假說沒有解決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問題,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2)太陽系的形成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火山和地震、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是板塊運動造成的,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
(3)2005~2015年這10年間珠峰地區以每年約3厘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以每年約0.4厘米的速度上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珠峰地區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受兩大板塊的擠壓和俯沖,導致巖層抬升隆起所致。
33. 甲、乙、丙三位同學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運動,關于他們運動的圖像如圖所示。
(1)丙同學的運動狀態是   (填“靜止”“勻速直線運動”或“變速直線運動”)。
(2)由圖示可判斷   同學運動最快,速度為   m/s,合    km/h。
(3)開始運動時,甲、乙同學相距   m,圖中的A點表示   ;圖(a)中6 s末,甲、乙同學相距   m。
【答案】(1)勻速直線運動
(2)甲;5;18
(3)10;甲同學追上了乙同學;2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1)v-t圖象可知丙做勻速直線運動;
(2)在相同時間內,比較路程的遠近可以比較運動快慢,根據圖象,運用控制變量法,分析出甲、乙、丙三位同學的運動快慢情況;
(2)圖中的a點表示兩人通過路程相等,由此分析其表示的含義。
【解答】 (1)v-t圖象可知,丙的圖象平行于橫坐標,速度大小不變,為4m/s,丙做勻速直線運動;
(2)由圖象可以看出,在時間為5s時,甲同學運動25m,乙車運動25m-10m=15m;相同時間內,甲同學通過的路程大,所以甲同學運動得快;
,,;
(2)甲、乙兩同學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運動,由圖象可知開始運動時,甲同學從0m出發,乙同學距離甲出發點前10m,兩人相距的距離為10m;
由圖象可知,圖中的A點表示兩人路程相等,即甲同學追上了乙同學;
圖中所示6s末即7s,甲通過的路程,s甲=v甲t=5m/s×6s=30m,s乙=s0+v乙t=10m+3m/s×6s=28m,
甲、乙同學相距:Δs=s甲-s乙=30m-28m=2m。
34.(2022·椒江期末)如圖所示為紙制“竹蜻蜓”,小科為探究影響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長度不相同的竹蜻蜓,從4米高的平臺靜止釋放,測出落地的時間,結果記錄如表所示:
組別 翅身長度/厘米 翅尾長度/厘米 翅身負重 竹蜻蜓下落的時間
① 4 4 0 t1
② 4 5 0 t2
③ 5 4 0 t3
④ 4 5 一枚回形針 t4
⑤ 4 5 兩枚回形針 t5
(1)本實驗中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   (寫出兩種)。
(2)小科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針進行實驗,基于的假設是影響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    (填“翅身長度”“翅尾長度”或“翅身負重”)。
(3)實驗結果發現竹蜻蜓的下落隨翅身長度和翅尾長度的增大而加快。若翅尾長度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響大于翅身長度,則t1、t2、t3三者從大到小為   。
【答案】(1)刻度尺、秒表(計時器)
(2)翅身負重
(3)t1>t3>t2
【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分析】 (1)根據表中數據要測量長度和時間,據此確定故本實驗中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
(2)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增大了物體的重力,從而改變了物體下落的速度;
(3)序號①②③實驗翅身都沒有負重,根據竹蜻蜓的下落隨翅身長度和翅尾長度的增大而加快:
由控制變量法,序號③實驗與①相比,得出t3與t1大小關系;
序號③實驗與②相比,由蜻蜓的下落隨翅身長度和翅尾長度的增大而加快及推論和翅尾長度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響大于翅身長度,分析得出t3 與t2大小關系,最終得出“t1、t2、t3 ”三者的關系。
【解答】 (1)根據表中數據,要測量長度和時間,故本實驗中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針進行實驗,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增大了竹蜻蜓的重力,所以結合實驗目的可知,基于的假設是翅身負重會影響竹蜻蜓的下落快慢;
(3)根據題意,序號①②③實驗翅身都沒有負重:
竹蜻蜓的下落隨翅身長度和翅尾長度的增大而加快:
序號③實驗與①相比,翅身長度增大1cm,故t1>t3-----①;
序號③實驗與②相比,翅尾長度減小1cm,因蜻蜓的下落隨翅身長度和翅尾長度的增大而加快,故蜻蜓的下落減慢,時間變長;
而翅身增大1cm,故故蜻蜓的下落加快;
根據若翅尾長度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響大于翅身長度,即加快的多而減慢的少,故t3>t2------②;
由①②得:t1>t3>t2 ;
故答案為:(1)刻度尺和秒表;(2)翅身負重;(3) t1>t3>t2 。
35. 圖1 為某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光照示意圖。圖中 A、B、C表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a、b、c是“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光線從房門照射到屋內的對應位置。圖2 為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當地球運行到圖2中的乙位置時,正午太陽光照射到屋內a、b、c中的   處。
(2)春季學期開學到放暑假期間,地球在公轉軌道中的主要運動區間是   (填“甲乙”“乙丙”“丙丁”或“丁甲”),在此期間出現的我國的文化現象是   (填字母)。
A. 吃月餅,共慶團圓
B. 放鞭炮,守歲迎春
C. 望雙星,鵲橋相會
D. 蕩秋千,踏青插柳
(3)當地球公轉到圖2 中甲位置時,正午太陽位于圖1 A、B、C中的   位置。
【答案】(1)C
(2)丙丁;D
(3)B
【知識點】地球公轉
【解析】【分析】 地球繞著地軸自西向東進行自轉,同時還圍繞太陽自西向東進行公轉,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轉時,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傾角,這就使得一年內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產生了四季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地球五帶等現象。
【解答】(1)當地球公轉到圖2中乙位置時,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最小,位于圖中C位置。
(2)下學期開學(3月1日)到放暑假(7月中旬),地球在公轉中主要運動區間是丙春分日和丁夏至日,經過春季到夏季,在這期間出現的我國的文化現象是蕩秋千,踏青插柳。吃月餅,共慶團圓是在中秋節,A錯誤;放鞭炮,守歲迎春是在春節,B錯誤;望雙星,鵲橋相會是在農歷的七月初七,C錯誤。故選D。
(3)當地球公轉到圖2 甲位置時,太陽直射在赤道上,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陽高度居中,正午太陽光照射到屋內a、b、c中的B處。
36. 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與地球運動有關。臺州市某學校興趣小組對樹影的變化進行了觀察,并繪制了簡單的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某日正午樹影在一年中最長,該日可能是   (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以下是該興趣小組對一天中樹影變化與太陽照射的描述,與事實相符的是____(雙選,填字母)。
A.樹影由長變短再變長
B.形成b點樹影時剛好為正午時分
C.一天中樹影的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
(3)當地球按圖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轉時,我們將觀察到正午樹影一天比一天   (填“長”或“短”)。
【答案】(1)冬至日
(2)A;B
(3)短
【知識點】地球公轉
【解析】【分析】 地球繞著太陽不停地旋轉叫地球的公轉,公轉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有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地球上五帶的劃分等。當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冬至日,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地區有極夜現象;當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夏至日,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地區有極晝現象。據圖中信息解答。
【解答】 (1)浙江省臺州市冬至日正午樹影在一年中最長,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該節氣太陽高度最小。
(2)一天中樹影變化特點是:樹影由長變短再變長,其太陽高度變化特點是低-高-低;形成b點樹影時剛好為正午時分,此時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刻;一天中樹影的變化與地球自轉有關。
故選AB。
(3)當地球按圖中由丁北半球冬至日→甲春分日→乙夏至日的方向公轉時,臺州市正午樹影一天比一天短,其太陽高度越來越大。
37. 一天中,豎立在水平地面上的竹竿,其影子長短變化與天空中太陽的位置密切相關。家住北緯 40°的小科在某一天測量竹竿影子的變化,并在地面做好記錄(如圖所示)。
(1)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長短變化規律是   ,竹竿影子的長短與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規律是   。
(2)圖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頭是   (填“甲”“乙”“丙”或“丁”)。
【答案】(1)長一短一長;竹竿影子越長,太陽高度角越小,反之,竹竿影子越短,太陽高度角越大
(2)丙
【知識點】地球公轉
【解析】【分析】 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地球自轉,自轉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是晝夜交替、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和時間差異。由于地球的自轉,一天中,早晨晚上太陽高度小,影子長;中午太陽高度大,影子短;一天中竹竿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是由長變短再變長。
【解答】(1))讀圖可知,這一天中,日出竹竿影子長,隨后逐漸變短,中午最短,下午竹竿影子又逐漸變長,所以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長短的變化規律是由長變短再變長,竹竿影子的長短與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規律是竹竿影子越長,太陽高度角越小,反之,竹竿影子越短,太陽高度角越大。
(2)陽光直射點最北位置在北回歸線,圖示位置是北緯40度,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即正午竹竿影子應朝北,圖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頭是丙。
38. 在學習了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相關內容后,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地球儀”,以模擬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姿態,同時針對該模型設計了評價表。
自制“地球儀”評價表(節選)
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指標一 結構完整,制作精美 結構完整 結構不完整,有一處以上缺失
指標二 能模擬地球自轉與地球公轉姿態 能模擬地球自轉,不能模擬地球公轉姿態 既不能模擬地球自轉,也無 法模擬地球公轉姿態
小北利用鐵絲穿過實心泡沫塑料球,制作了如圖甲所示的地球儀(地軸與底座面垂直)。
(1)根據評價表,發現該模型的“指標一”能評為“優秀”。請你對該模型的“指標二”進行評價:   (填“優秀”“合格”或“待改進”),你評價的理由是:   。
(2)小北將自制地球儀改進后,用一個手電筒照射地球儀,如圖乙所示,并用手輕輕撥動地球儀。本實驗中小北想要探究的問題是:   。
【答案】(1)合格;能模擬地球自轉,不能模擬地球公轉姿態
(2)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知識點】地球自轉;地球公轉
【解析】【分析】 (1)地球圍繞地軸的轉動是地球的自轉,地球圍繞太陽的轉動是地球的公轉,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
(2)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有: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不同經度的時間不同,即不同經度的地方時不同;晝夜更替;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有: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四季的更替,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劃分。
【解答】 (1)根據圖甲可知,用手撥動泡沫塑料球,則泡沫塑料球能圍繞鐵絲轉動,這種轉動模擬了地球的自轉,但不能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姿態,所以根據表格內容可知,指標二能模擬地球自轉,不能模擬地球公轉姿態,所以符合合格的條件。
(2)用一個手電筒照射地球儀,則手電筒類似于太陽輻射;用手撥動地球儀,則太陽光線在地球儀上能東西移動,產生晝夜更替,體現了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39.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①②兩個箭頭中,可以正確表示地球自轉方向的是   (填“①”或“②”)。
(2) 圖中 A、C兩地,先看到 日 出 的是   地。
(3)若此時英國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中時區)為12:00,則圖中 A 地(東三區)此時為   ,B地(東九區)此時為   。
【答案】(1)②
(2)A
(3)15:00;21:00
【知識點】地球自轉
【解析】【分析】地球自轉是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自轉一周是一天,方向為自西向東,產生的地理現象是晝夜交替、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和時間差異等。
【解答】(1)從經緯網圖看出,該區域為是北極地區圖,地球的自轉方向應為逆時針方向,所以正確表示地球自轉方向的是②。
(2)位于東面的地點總是比西面的先見到日出,圖中A、C兩地,先看到日出的是A地。
(3)經度相差15°時間相差1小時,相差幾個時區就相差幾個小時,位置靠東的時間早,靠西的時間晚,采取“東加西減”的方法計算。若此時英國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中時區)為12:00,則圖中A地(東三區)此時為15:00,B地(東九區)此時為21:00。
(39題圖) (40題圖)
40. 讀地球上某時刻的晝夜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   。
(2)根據地球自轉方向特點,判斷從北極上空看地球的運動方向,圖上標識正確的是   (填“①”或“②”)。
(3)小山和小明同處赤道地區,此時小山處在   (填“晝半球”或“夜半球”),小明處在   (填“晝半球”或“夜半球”)。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填“地球公轉”或“地球自轉”)。
【答案】(1)自西向東
(2)②
(3)晝半球;夜半球;地球自轉
【知識點】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晝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叫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為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4小時(或一天),自轉產生的現象為晝夜交替和時間差異。
【解答】(1)地球繞地軸運動是地球的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
(2)根據地球自轉方向特點,判斷北極上空的運動方向,圖上標識正確的是②逆時針旋轉。
(3)同處赤道地區的小山和小明,此時小山的時間是白晝,處在晝半球,小明的時間是黑夜,處在夜半球。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轉造成的晨昏差異和晝夜更替。
41. 下圖是描述大西洋形成過程的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大西洋形成過程的順序是   (用字母排序)。
(2)在圖a洋中脊處,板塊在不斷地   (填“張裂”或“碰撞”),據此預測:大西洋面積將不斷   (填“擴大”或“縮小”)。
(3)下列地形的形成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雙選,填字母)。
A.東非大裂谷 B.喜馬拉雅山脈 C.亞馬孫平原
D.日本群島 E.撒哈拉沙漠
【答案】(1)bca
(2)張裂;擴大
(3)C;E
【知識點】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
【解析】【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塊處在不斷運動之中,當板塊運動時,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漂移現象。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地表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1)讀圖可知,大西洋處在美洲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美洲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拉伸,板塊分離,巖漿上涌形成大洋中脊,海水涌灌形成大西洋,故順序是cba。
(2)在圖a洋脊處,板塊處于不斷張裂拉升,距離擴大,美洲和歐洲之間的大西洋將不斷擴大,在大洋中脊處巖漿不斷往上涌形成海嶺,海嶺兩側的陸地板塊隆起抬升形成大陸板塊。
(3)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地表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A東非大裂谷、B喜馬拉雅山脈、D日本群島的形成跟板塊運動有關,C亞馬孫平原、E撒哈拉沙漠的形成與板塊運動無關。
42.某司機駕車前行,突然發現前方 80 m處有障礙物。司機從發現險情到踩剎車制動需要的反應時間為0.75 s,這段時間內汽車保持原速度前行了 15 m。汽車制動后還要繼續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
(1)汽車制動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機酒后駕車,反應時間是平時的4倍,請通過計算判斷汽車是否會撞上障礙物。
【答案】(1)解:(1)因為司機的反應時間是 t=0.75s,且在這段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路程s=15 m,所以制動前汽車的行駛速度
(2)酒后駕車的反應時間
t'=4t=4×0.75s=3s,
因為
所以,酒后駕車時司機的反應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距離
從發現險情到完全停止,汽車行駛的總路程
所以汽車將撞上障礙物。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1)知根據可求汽車制動前的速度;
(2)知道酒后駕車的反應時間,根據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s=vt可求出反應距離,加上滑行的距離再與距離障礙物的距離相比較,即可得出結論。
43.一輛汽車在甬臺溫高速公路上勻速行駛,車上的駕駛員在車行駛到圖中A 處時看了一下表,時間正好是8點鐘;當車行駛到 B 處時,他又看了一下表,時間是8 點 54分。
(1)求汽車在 A、B之間行駛時的平均速度。
(2)若汽車從 B 處以同樣的速度行駛到溫州,還需要多長時間
【答案】(1)A、B兩地之間的距離為S=150km-60km=90km,
汽車行駛的時間為t=8:54-8:00=54min=0.9h,
汽車在A、B兩地的速度為
(2)汽車到達泉州需要的時間為。
【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1)已知A、B兩地距離泉州的里程,可以得到A、B兩地之間的距離;已知前后兩個時間點,可以得到行駛的時間。已知AB間的距離和行駛時間,利用計算汽車的速度
(2)已知B地到泉州的距離和行駛速度,利用S=vt可以得到行駛時間。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第四章 多種多樣的運動
01 參照物
1、物理學中,把物體 (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2、定義: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要先選定某一物體 。如果一個物體的位置相對于這個標準發生了變化,就說它是 的;如果沒有發生變化,就說它是 的。這個被選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參照物的選擇: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但要根據需要和方便而定
4、由于物體的描述與參照物有關,故 的
02 運動形式與速度
1、分類
2、定義: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
3、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物體運動得越快,速度越大;物體運動得越慢,速度越小
4、公式:通常用s表示 ,t表示 ,用v表示速度,即
5、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 或m s-1(米每秒)。交通運輸中常用km/h(千米每小時)做單位。1m/s3.6km/h
6、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運動快慢保持不變,這種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7、變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運動快慢發生了變化,這種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
8、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
速度的應用
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
變形公式: →
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中的任意兩個,利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可計算出第三個量
注意事項
公式中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必須對應于同一物體
公式中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的單位必須統一到國際單位制下
先進行字母運算,再代入數值進行計算
03 運動和能量的區分
運動是自然世界最普遍的現象。萬物都在運動,形式多種多樣。生機勃勃的生命運動,劃破長空的電閃雪鳴,肉眼看不見的電磁運動,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都是不同的運動形式。宇宙萬物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運動著,這些運動使處自然絢爛神奇,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能也有多種形式。天體的運行、河水的流淌、鳥的飛翔、人行走、蒲公英種子的飄散等,都屬于機械運動。這些做機械運動的物體都有 。
人和動物的運動要消耗能,人和動物消耗的能可以從食物中得到補充。可見,食物中儲存著能儲存在食物中的能屬于 。
化學能:汽油、木材、天然氣、沼氣、煤炭等儲存著化學能
電能:家電,遙控器等使用需要電能
電磁能: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微波和X射線。
01 地球的自轉
1、定義:地球 的旋轉運動
2、方向: (如下圖A)(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逆時針(如下圖B),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順時針(如下圖C))
3、周期:一天( )
4、產生的現象: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
原因:地球是一個 、 的球體。同一時間,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半就是白晝,背著太陽的一半是黑夜,使地球上有了晝夜之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周期:約為
5、晨昏線(圈)
定義: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做晨昏線(圈)。晨線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昏線是太陽落下的地方
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
自轉法: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 為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為昏線
晝夜半球方向法:晝半球東側為昏線,西側為晨線;夜半球東側為晨線,西側為昏線
6、 :北京處于世界時區劃分中的東八區,同英國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整整相差8小時。我國采用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作為標準時間,稱為“北京時間”。
02 地球的公轉與太陽高度角變化
陽光是否直射會影響相同表面積所接受的能量。原因是因為地球的繞日運動。
1、地球公轉的方向:
2、周期:一年( 天)
3、特征: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公轉軌道平面與地軸之間總保持66.5°的夾角,并且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如圖所示
4、產生的現象: 的變化,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般來說,赤道附近地區接受的太陽輻射較多,而隨著緯度增加,地表接受的太陽輻射減少。地表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分布不均勻,使得大氣
及水產生循環運動與變化。各地 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1、太陽高度:太陽高度指太陽光和地面之間的夾角。同一地點一天內太陽高度角是不斷變化的,日出日落時角度都為0, 最大(如下圖∠α)
2、正午太陽高度:在一日內,太陽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時,太陽光和地面夾角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在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其中,地球上中、高緯度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夏季較大,冬季較小。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夏至日 ,冬至日
3、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夏至日太陽直射在 上(如圖1)(北緯23.5°);冬至日太陽直射在 上(南緯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在 上。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如圖2)
4、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在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緯23.5°向南北兩側 (如上圖1);在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緯23.5°向南北兩側 ;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 (如下圖)
03 晝夜長短變化與二十四節氣
晝夜長短變化
晝夜長短變化原因: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得南北半球冬夏兩季晝夜長短不一
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日期 直射點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四周
夏至日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晝; 南極圈及其以南極夜
冬至日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夜; 南極圈及其以南極晝
春秋分日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
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長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長 北極點周圍極晝; 南極點周圍極夜
秋分日至春分日 南半球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短 晝>夜 緯度越高晝越長 北極點周圍極夜; 南極點周圍極晝
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地球從春分點(黃經0°,此刻太陽直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為子節氣:巖為周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因此,一年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
月3日至5日之間。
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01 光的直線傳播
1、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 。如果介質不是同種或不均勻,光的傳播方向將會發生改變
2、光線:為了表示光的傳播情況,我們通常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這樣的直線叫光線
3、小孔成像:光源上部發出的光線,由于光的直線傳播,通過小孔后,射到了下部;光源下部發出的光線,由于光的直線傳播,通過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相對于光源 的像
4、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間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學中用字母c表示,c=3×108m/s
5、光在其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光在空氣中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可視為c=3×108m/s,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約為,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約為(即V氣>V液>V固)
6、光在真空中1年傳播的距離等于1光年,天文學上常用光年作為單位來計量天體之間的距離。
02 月球的運動與日食、月食
月球的運動
1、月球始終以同一個面對著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原因: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
日食
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區有時會看到太陽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日食
2、日食形成原因:地球帶著月球繞太陽運動,當月球運動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并且三個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條直線時,由于光是 ,月球擋住了我們觀察太陽的視線,就產生了日食現象
3、日食的類型
日偏食:當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月球遮住了太陽的一部分時,出現日偏食(半影區)
日環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陽的中心部分,在太陽周圍還露出一圈日面時,出現日環食(偽本影區)
日全食:太陽完全被遮住時,出現日全食(本影區)
4、日食發生時間:每月農歷初一,但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
月食
1、月食:有時候月面部分或全部變暗的現象稱為月食
2、月食的形成原因:地球繞著太陽運轉,由于光是直線傳播的,在背對太陽的方向會產生一條地球的影子,當月球進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時,就產生月食現象
3、月食的類型
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進入地球影子而變暗的現象
月偏食:是指月球部分進入地球影子而變暗的現象
4、月食發生時間:每月農歷十五、十六,但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
01 各類學說與板塊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1.大陸漂移說:德國地球物理學家 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地形證據:
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地相對應(可拼合性);
大西洋兩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 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表明當時這些大陸曾相連接。
化石證據:
(1)舌羊齒化石是2.5億年前的一種蕨類植物,在非洲、澳大利亞、印度的巖層中都發現了舌羊齒化石。
氣候證據:
(1)人們在北冰洋以北的島上發現了熱帶植物化石;在南極洲發現大量的煤礦;在印度發現古代冰川。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2.海底擴張說:由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的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離洋中脊越遠,巖石年齡越老)海底擴張說支持大陸漂移說,并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動力來源:海洋地殼擴張的動力來自軟流層中巖漿的活動。
板塊構造學說
1、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它們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
2、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生長邊界(海嶺、斷層)一般位于板塊張裂處;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一般位于板塊碰撞處。
注:①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印度洋板塊俯沖,亞歐板塊被抬升;②阿爾卑斯山: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③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位于印度洋板塊;④地中海在縮小: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碰撞,靠近;⑤紅海在擴大: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張裂,離開;⑥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極不穩定,因此多地震;⑦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處于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的張裂地區,在板塊的張裂地區易形成裂谷和海洋。
02 火山與地震
火山
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
火山噴發物:氣體(水蒸氣、二氧化硫等)、液態(熔巖流)、固態(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
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富士山、臺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新疆卡爾達西火山群、爪哇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乞力馬扎羅山)、休眠火山(五大連池)。
3、分布不均勻: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
4、對人類活動的影響:①益處:火山灰和火山塵可為農田提供無機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礦產,如硫礦等;火山口附近一般有豐富的地熱能,同時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醫療衛生方面有較大價值;火山口是自然旅游景觀,火山活動地區多溫泉,可以成為休養區,火山噴出的氣體和巖漿中含有各種礦藏,可以開發利用。 ②危害:毀壞交通,埋沒農田,引起火災,甚至危及人類生命。
地震
地震成因是:地球板塊在地球內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震動。
地震結構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①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處。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
③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離。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
同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同一次地震,震級相同,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越高。
分布:
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曠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護頭部并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里或桌子下等。
01 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狀態
1.如圖所示,在小車上放一個玩具小人,用手緩慢拉動小車,車上的小人隨車一起向前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人相對于桌面是運動的
B.小人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
C.小車相對于桌面是靜止的
D.車上的玩具小人相對于車是運動的
02 速度的相關應用題型
1. 一輛轎車在公路上行駛,經過如圖所示的標志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標志牌上的“30”表示限制車速不超過30 m/s
B.轎車行駛過程中,以轎車為參照物,標志牌是運動的
C.轎車若按規定速度行駛,行駛到蕭山機場至少需要 2.5 h
D.若轎車經過某一長為200mm的路段所用時間為10 s,則轎車沒有超速
03 速度圖像問題
1. 甲、乙兩人同時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同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某時刻他們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圖像中能正確反映兩人運動距離與時間關系的是 (  )
B. C. D.
04 能量種類的區分
1.(2023七上·鎮海區期中)宇宙間一切物質的運動和變化都需要能量來維持。下列關于能量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飛行的蒲公英種子具有機械能 B.人在運動時要消耗能量
C.植物的生長需要太陽能 D.人在睡覺時不消耗能量
05 地球自轉與公轉
1. 假如地球的自轉周期變成與現在的地球公轉周期相同,下列現象最可能出現的是(  )
A.沒有晝夜現象 B.沒有晝夜交替
C.太陽西升東落 D.面向太陽的一面氣溫高
2. 如圖所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公轉軌道上沿①→②→③→④繞著太陽公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地軸的北端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B.四季更替現象與地球自轉有關
C.12 月 26 日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間
D.地球處于②④位置時,全球晝夜平分
06 正午太陽高度角應用
1.(2022七上·鎮海期末)北半球不同緯度地區有四根等長的旗桿。北半球夏至日正午時分,各旗桿的桿影呈現不同朝向和影長(旗桿上旗幟朝北)。則處于緯度最高的地區的旗桿是(  )
B. C. D.
07 晝夜長短變化與四季
1.(2021七上·寧波期末)下列生活現象中,與地球自轉有關的是(  )
A.正午時,學校操場上旗桿的影子在不同季節長短不同
B.寧波四季較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冷
C.小明凌晨從床上爬起來觀看在歐洲舉辦的世界杯足球賽現場直播
D.學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時間,夏季起床時間要比冬季早
08 光的直線傳播產生的現象
1. 在“制作小孔成像觀察儀”活動中,小可在易拉罐底部開出一個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如圖所示。下列說法符合事實的是 (  )
A.若增大光屏與小孔之間的距離,則屏上的像會變小
B.在圓筒 B端,用半透明薄紙制成光屏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D.在半透明薄紙上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光斑
09 日食月食
1. 2020年 6 月 21 日(夏至),我國部分地區可以看到日環食奇觀。當天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套《天文現象》特種郵票,下圖是其中的日環食郵票示意圖。下列關于這一天的描述錯誤的是 (  )
A.日環食發生時,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之間
B.日環食發生時,月球只遮住了太陽的中心部分
C.這一天杭州白晝最短
D.這一天杭州正午太陽高度一年中最大
10 各種板塊學說
1. 下圖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層及動、植物化石相似性示意圖。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圖中顯示的信息是 (  )
①兩大陸發現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②相鄰的大陸輪廓形狀基本吻合 ③兩塊大陸發現相似動、植物化石 ④兩塊大陸古老地層遙相呼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火山和地震
1. 2024 年 6 月 18 日在我國臺灣省花蓮縣海域發生4.0級地震。下列關于地震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
B.我國臺灣省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C.地震發生時震中受到的影響最大
D.地震發生時,教室里的同學應該快速跑到操場或躲到課桌下面
1. 汽車沿平直的公路向左勻速行駛,如圖甲所示,當經過一棵樹附近時,恰有一個果子從樹上自由落下,則車中的人以車為參照物看到果子的運動軌跡是圖乙中的(  )
A.a B.b C.c D.d
2. 在勻速直線行駛的車內,小明在固定位置給小芳先后拍下甲、乙兩張照片,如圖所示,據圖可判斷 (  )
A.車向西運動,小芳相對車是靜止的
B.車向西運動,小芳相對車是運動的
C.車向東運動,小芳相對車是靜止的
D.車向東運動,小芳相對車是運動的
3. 北京時間2024 年4 月 30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球,借助降落傘安全著陸,如圖所示。在返回艙下降過程中,我們說返回艙是靜止的,選擇的參照物是( )
A.返回艙的降落傘 B.地面上的灌木叢
C.太空中的空間站 D.地面上運動的汽車
4. 若沒有參照物,則不能對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行正確描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只能選擇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
B.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C.地球同步衛星圍繞地球飛行時,以地面為參照物,衛星是運動的
D.人在上升的電梯中,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靜止的
5. 小平周末同家人出門,在路上行駛時的兩個畫面如圖所示,若判斷小平(在甲車中)正在運動,則不能選擇的參照物是 (  )
A.路面 B.路旁的廣告牌
C.駕駛汽車的爸爸 D.旁邊經過的乙車
6.觀測者觀察某天文現象,當時太陽、月球、地球的關系如圖所示。對于觀測者當時看到的天文現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此現象發生在農歷十五 B.此現象適合在夜晚觀測
C.觀測者看到的是日全食 D.此現象與光的反射有關
7.平時我們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其原因是 (  )
①光的直線傳播原理
②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地球的自轉周期相同
③月球的公轉周期與地球的自轉周期相同
④月球的公轉周期與自轉周期相同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8. 在“探究樹蔭下的光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為了探究孔的大小對光斑形狀的影響,小華設計了四種開有不同形狀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張卡片乙覆蓋在甲上,如圖所示。接著,從圖示位置沿箭頭方向水平移動乙,觀察光斑形狀的變化情況。下列能達到探究目的的是 (  )
B. C. D.
9.發生日食現象時,小華借助小孔成像實驗裝置對“( ”形太陽進行觀察,如圖所示,紙盒上扎有圓形小孔,則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狀是 (  )
B. C. D.
(9題圖) (10題圖)
10.(2024七上·寧波期末)如圖是月球繞地公轉的示意圖,①②③④分別為月球公轉過程所處的四個位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③兩處月球被照亮的區域不相同
B.農歷初七、初八,月球公轉至②位置
C.月球處于①處時,可能發生日食
D.月球經歷①→②→③→④→①的時間為27.3日
11.(2023七上·北侖期末)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地球上我們總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為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與自轉的周期相等,將看到地球(  )
A.只有繞月球的轉動,沒有自轉
B.只有自轉,沒有繞月球的轉動
C.既有繞月球的轉動,又有自轉
D.既沒有繞月球的轉動,也沒有自轉
12.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由魏格納創建的
②板塊構造學說已經得到了大量的證據證明,是最正確的地球構造理論
③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
④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
⑤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13.下列有關板塊構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長邊界位于板塊的碰撞擠壓區
B.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高大的山系
C.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往往形成裂谷和斷層
D.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14.下列關于海底擴張學說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建立海底擴張學說的依據之一是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老
B.海底擴張學說認為上升的熔巖物質在洋中脊處冷凝形成新地殼層,并不斷向兩側推移
C.海底擴張學說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中動力來源的問題
D.依據海底擴張學說可以預測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積都將不斷擴大
15.下圖描述了大西洋的形成過程。它支持下列觀點中的 (  )
A.大地是個球體 B.地球由六大板塊構成
C.大陸漂移學說 D.海水是大西洋擴張的原因
(15題圖) (16題圖)
16.地球板塊分布如圖所示,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可知 (  )
A.地球表面的陸地被分割成六大板塊
B.火山與地震是板塊碰撞與張裂的原因
C.杭州位于亞歐板塊
D.青藏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
17.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
①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②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絕大部分地震會造成破壞③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點是震中 ④地震發生時躲到小空間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種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和地震頻繁的地區在分布上沒有相同之處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8.(2023七上·寧海期中)填寫下列物體或現象中所具有的能量:
(1)被拉彎的弓具有   ;
(2)雷雨天聽到的雷聲具有   ;
(3)太陽能路燈是將   能轉化成   。
19.(2024七上·海曙期末)二十四節氣與農業息息相關,耕地、播種、除草的時間都要遵循節氣之規,如諺語曰:“小滿前后,種瓜種豆”。讀圖1“二十四節氣示意圖”和圖2“某日夜長的緯度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2中的節氣位于圖1中的   (填節氣名稱),此時,太陽直射的緯線是   。
(2)農民按照節氣“小滿前后,種瓜種豆”時,地球運行至圖1中的   附近(填圖中字母)。
(3)“涼風習習,碧空萬里,晝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晝短夜長”,描繪的是   (填節氣名稱)。
20.(2023七上·余姚競賽) 如圖是“地球公轉”示意圖,對北半球而言,
(1)D位置的節氣是   ;C位置的節氣是   。
(2)2023年12月20日,位于圖示公轉軌道的   之間。
21.傳說公元前585年的某一天,當兩河流域的米底王國與呂底亞王國的士兵們正在交戰時,天空突然黑了下來,白天頓時變成黑夜。交戰雙方驚恐萬分,以為上天怪罪下來,于是馬上停戰和好。其實這是一種普通的天文現象,叫作   。推測那天應該是農歷的   ,此現象發生時,日、地、月三者正好在同一直線上,居中的天體是   。下面五幅圖是這種天文現象發生時的完整過程,請按這種現象發生的正確順序排序:   。
22.如圖所示,小明在“探究樹蔭下的光斑”活動中,在一塊硬紙板上挖一個邊長為 4.5 mm 的正方形的孔,把這塊挖有正方形孔的紙板對準太陽光,當紙板和地面相距較遠時,在地面上能觀察到   (填“正方形”“圓形”或“三角形”)亮斑,這是光的   造成的;在逐漸增大紙板與地面間的距離時,你會發現地面上的亮斑將變   (填“大”或“小”);當紙板和地面 相距 非 常 近時,在地 面 上 能 觀 察 到   (填“正方形”“圓形”或“三角形”)亮斑。
23.(2024七上·柯橋月考)小錢同學去清水園游玩時,看見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面上形成圓形光斑,老師告訴他這是光沿   (選填“直線”或“非直線”)傳播形成的太陽    (選填“倒立”或“正立”)的像。
24.(2024七上·金華月考)世界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   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地震發生時,我們可采取的應急措施有   。
①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②快速離開教室,跑到空曠地方去③迅速于高處跳樓逃生④躲到高層教學樓下面
25.(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5月23日珠峰科考登頂隊員再次成功登頂地球之巔一——珠穆朗瑪峰,進行了冰芯鉆取、冰塔林無人機航測等十多項既定科考任務。
(1)據測量,珠穆朗瑪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這是因為板塊與板塊之間不斷發生   。
(25題圖) (26題圖)
26.(2024七上·南潯期末)如圖是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圈層A的名稱   ;
(2)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   (填字母)層中。
27.(2024七上·永康月考)小寧想研究氣泡運動的規律,氣泡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做出猜想】
猜想一:跟氣泡的長度有關;
猜想二:跟玻璃管與水平面間的傾角大小有關。
【實驗過程】
在細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個氣泡,讓玻璃管與水平面間保持不同的傾角,觀察氣泡的運動情況,如圖所示。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記號A、B,測出氣泡經過AB段所需時間。
【實驗數據】
氣泡長度約
實驗序號 傾角/ 氣泡經過AB段的時間/s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1)實驗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還需要的測量儀器為   。
(2)分析表中數據,可得出氣泡的運動快慢隨傾角大小的變化規律為:   。
(3)老師建議小寧每一個傾角都做3次實驗,測出氣泡3次經過AB段的時間,再取其平均值,這樣做的目的是   。
28.(2023·錢塘模擬)心電圖儀通過一系列的傳感手段,將與入心跳對應的生物電流情況記錄在勻速運動的 坐標紙上。我們根據測量相鄰兩波峰的時間間隔,便可計算出1min內心臟跳動的次數(即心率)。同一臺心電圖儀正常工作時測得待檢者甲、乙的心電圖如圖所示。若甲的心率為60 次/min。則我們可得出的結論是
(1)坐標紙的走紙速度為   。
(2)甲的每次心跳時間間隔為    s,乙的心率為   次/min。
29.(2019七上·衢州期中) 1583年的某個星期天,伽利略在參加比薩教堂活動時,注意到教堂里的一盞懸燈在風的吹動下不停地擺動。他被懸燈擺動的節奏所吸引,決定對懸燈進行仔細觀察研究。后來,他發現了單擺的運動規律。小科在該故事的啟發下,決定對單擺運動進行研究。他在一條長線的一端系了一個小球做成如圖所示的單擺,觀察單擺擺動的過程。他發現小球每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似乎相同,于是他開始研究在擺動角度α不變的情況下,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作出以下幾個猜想:
⑴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可能與小球的質量(m)有關
⑵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可能與線的長度(L)有關
A、為了驗證猜想,除線,秒表和幾個質量已知的小球外,小科還需要器材:   。
B、小科在不同條件下測出小球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數據:
序號 小球質量m/g 線的長度L/cm 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t/s
1 30 120 2.2
2 40 120 2.2
3 50 120 2.2
4 50 90 1.9
5 50 60 1.5
①為了研究時間(t)和質量(m)的關系,可對序號為   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論:   。
②通過對序號3,4,5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與線的長度L有關。
③實驗中發現,小球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很難測準,請你為小科設計一個好的測量方法:   。
④小科發現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還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   。
30.“五一”假期,小麗隨父母乘車到杭州探望爺爺和奶奶。他們剛剛進站上了車,小麗側臉望去,對面的客車上坐著趙老師,在她正準備下車跟老師打招呼時,她感覺自己乘坐的客車開動了,無奈只好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可不一會兒,小麗發現趙老師乘坐的客車離開了車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車卻沒有動。
(1)小麗認為自己乘坐的客車開動了是以   為參照物。
(2)小麗認為自己乘坐的客車沒有動是以   為參照物。
(3)這個現象說明:   。
(4)小麗換乘的火車長 120 m,勻速通過長360 m的山洞,已知火車行駛速度為 10 m/s,則火車 完全 通過該山洞所用的時間為   。
(30題圖) (31題圖)
31.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 A 是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塊。
(2)圖中B處為喜馬拉雅山脈,它不斷長高的原因是   與   的相互碰撞。
32.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常會成為進一步科學研究的契機。在新的證據不斷被發現的過程中,原有的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學假說。回答下列問題。
(1)魏格納在 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但他的假說沒有解決   問題,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1960—1962 年,赫斯等人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 山脈)的研究發現,提出了   學說,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2)經過不斷研究,人們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填字母,多選)。
A.火山和地震 B.太陽系的形成
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2005—2015年的10年間,珠穆朗瑪峰地區以每年約3厘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以每年約0.4厘米的速度上升。你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33. 甲、乙、丙三位同學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運動,關于他們運動的圖像如圖所示。
(1)丙同學的運動狀態是   (填“靜止”“勻速直線運動”或“變速直線運動”)。
(2)由圖示可判斷   同學運動最快,速度為   m/s,合    km/h。
(3)開始運動時,甲、乙同學相距   m,圖中的A點表示   ;圖(a)中6 s末,甲、乙同學相距   m。
34.(2022·椒江期末)如圖所示為紙制“竹蜻蜓”,小科為探究影響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長度不相同的竹蜻蜓,從4米高的平臺靜止釋放,測出落地的時間,結果記錄如表所示:
組別 翅身長度/厘米 翅尾長度/厘米 翅身負重 竹蜻蜓下落的時間
① 4 4 0 t1
② 4 5 0 t2
③ 5 4 0 t3
④ 4 5 一枚回形針 t4
⑤ 4 5 兩枚回形針 t5
(1)本實驗中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   (寫出兩種)。
(2)小科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針進行實驗,基于的假設是影響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    (填“翅身長度”“翅尾長度”或“翅身負重”)。
(3)實驗結果發現竹蜻蜓的下落隨翅身長度和翅尾長度的增大而加快。若翅尾長度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響大于翅身長度,則t1、t2、t3三者從大到小為   。
35. 圖1 為某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光照示意圖。圖中 A、B、C表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a、b、c是“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光線從房門照射到屋內的對應位置。圖2 為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當地球運行到圖2中的乙位置時,正午太陽光照射到屋內a、b、c中的   處。
(2)春季學期開學到放暑假期間,地球在公轉軌道中的主要運動區間是   (填“甲乙”“乙丙”“丙丁”或“丁甲”),在此期間出現的我國的文化現象是   (填字母)。
A. 吃月餅,共慶團圓
B. 放鞭炮,守歲迎春
C. 望雙星,鵲橋相會
D. 蕩秋千,踏青插柳
(3)當地球公轉到圖2 中甲位置時,正午太陽位于圖1 A、B、C中的   位置。
36. 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與地球運動有關。臺州市某學校興趣小組對樹影的變化進行了觀察,并繪制了簡單的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某日正午樹影在一年中最長,該日可能是   (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以下是該興趣小組對一天中樹影變化與太陽照射的描述,與事實相符的是____(雙選,填字母)。
A.樹影由長變短再變長
B.形成b點樹影時剛好為正午時分
C.一天中樹影的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
(3)當地球按圖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轉時,我們將觀察到正午樹影一天比一天   (填“長”或“短”)。
37. 一天中,豎立在水平地面上的竹竿,其影子長短變化與天空中太陽的位置密切相關。家住北緯 40°的小科在某一天測量竹竿影子的變化,并在地面做好記錄(如圖所示)。
(1)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長短變化規律是   ,竹竿影子的長短與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規律是   。
(2)圖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頭是   (填“甲”“乙”“丙”或“丁”)。
38. 在學習了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相關內容后,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地球儀”,以模擬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姿態,同時針對該模型設計了評價表。
自制“地球儀”評價表(節選)
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指標一 結構完整,制作精美 結構完整 結構不完整,有一處以上缺失
指標二 能模擬地球自轉與地球公轉姿態 能模擬地球自轉,不能模擬地球公轉姿態 既不能模擬地球自轉,也無 法模擬地球公轉姿態
小北利用鐵絲穿過實心泡沫塑料球,制作了如圖甲所示的地球儀(地軸與底座面垂直)。
(1)根據評價表,發現該模型的“指標一”能評為“優秀”。請你對該模型的“指標二”進行評價:   (填“優秀”“合格”或“待改進”),你評價的理由是:   。
(2)小北將自制地球儀改進后,用一個手電筒照射地球儀,如圖乙所示,并用手輕輕撥動地球儀。本實驗中小北想要探究的問題是:   。
39.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①②兩個箭頭中,可以正確表示地球自轉方向的是   (填“①”或“②”)。
(2) 圖中 A、C兩地,先看到 日 出 的是   地。
(3)若此時英國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中時區)為12:00,則圖中 A 地(東三區)此時為   ,B地(東九區)此時為   。
(39題圖) (40題圖)
40. 讀地球上某時刻的晝夜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   。
(2)根據地球自轉方向特點,判斷從北極上空看地球的運動方向,圖上標識正確的是   (填“①”或“②”)。
(3)小山和小明同處赤道地區,此時小山處在   (填“晝半球”或“夜半球”),小明處在   (填“晝半球”或“夜半球”)。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填“地球公轉”或“地球自轉”)。
41. 下圖是描述大西洋形成過程的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大西洋形成過程的順序是   (用字母排序)。
(2)在圖a洋中脊處,板塊在不斷地   (填“張裂”或“碰撞”),據此預測:大西洋面積將不斷   (填“擴大”或“縮小”)。
(3)下列地形的形成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雙選,填字母)。
A.東非大裂谷 B.喜馬拉雅山脈 C.亞馬孫平原
D.日本群島 E.撒哈拉沙漠
42.某司機駕車前行,突然發現前方 80 m處有障礙物。司機從發現險情到踩剎車制動需要的反應時間為0.75 s,這段時間內汽車保持原速度前行了 15 m。汽車制動后還要繼續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
(1)汽車制動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機酒后駕車,反應時間是平時的4倍,請通過計算判斷汽車是否會撞上障礙物。
43.一輛汽車在甬臺溫高速公路上勻速行駛,車上的駕駛員在車行駛到圖中A 處時看了一下表,時間正好是8點鐘;當車行駛到 B 處時,他又看了一下表,時間是8 點 54分。
(1)求汽車在 A、B之間行駛時的平均速度。
(2)若汽車從 B 處以同樣的速度行駛到溫州,還需要多長時間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仁县| 固阳县| 龙山县| 乌苏市| 姚安县| 东乡县| 龙山县| 淳安县| 扎赉特旗| 南京市| 黑河市| 华宁县| 荣成市| 太白县| 浦江县| 云阳县| 台中县| 乌兰察布市| 平遥县| 武强县| 临城县| 大城县| 邢台县| 长沙县| 民县| 思南县| 禹州市| 舒城县| 凤冈县| 大足县| 遂溪县| 江达县| 恩平市| 玛纳斯县| 鄂伦春自治旗| 诸城市| 竹北市| 南岸区| 丹江口市| 柳州市|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