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初中科學浙教版 九年級上冊 第四章 代謝與平衡單元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初中科學浙教版 九年級上冊 第四章 代謝與平衡單元卷

資源簡介

初中科學浙教版 九年級上冊 第四章 代謝與平衡單元卷
一、單選題
1. 如圖為模擬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過程,則圖中剪刀可以代表 (  )
A.胃液 B.小腸 C.牙齒 D.消化酶
2.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缺乏體育鍛煉等因素的影響,肥胖已越來越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一大殺手,如何控制體重和科學減肥已成為當前醫學保健的重要課題。從新陳代謝的角度看,造成肥胖是由于 (  )
A.異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 B.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
C.只有同化作用沒有異化作用 D.只有異化作用沒有同化作用
3. 如圖是人體內部分物質的排泄途徑概念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
A.經①排出體外的物質中含有尿素
B.②指腎臟,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C.④指膀胱,尿液儲存到一定量產生尿意
D.⑤指輸尿管,將尿液排出體外
4.與血液相比,健康人尿液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  )
A.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 B.血細胞、蛋白質、葡萄糖
C.血細胞、葡萄糖、無機鹽 D.葡萄糖、無機鹽、水
5.人體內形成尿的過程中,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 (  )
A.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被重新吸收
B.全部水、大部分葡萄糖和無機鹽被重新吸收
C.全部的水和無機鹽、大部分葡萄糖被重新吸收
D.全部的葡萄糖、無機鹽和水被重新吸收
6.如圖是腎單位結構模式圖,以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腎小囊(  )
A.腎單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結構 B.腎小球可濾過血漿中所有物質
C.腎小囊中的原尿里含有葡萄糖 D.腎小管長而彎曲有利于重吸收
7.如圖表示血液流經人體某器官時,血液成分的變化(箭頭表示血液流向),則該器官是 (  )
A.肺 B.心臟 C.小腸 D.腎臟
8.對健康人來說,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被重新吸收的物質是(  )
A.血細胞 B.尿素
C.大分子蛋白質 D.葡萄糖
9. 人體血液中含有多種血細胞,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
A.白細胞能抵抗病菌的侵入
B.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無細胞核
C.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餅狀,能分裂產生新的紅細胞
D.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能幫助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10. 如圖所示為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①是心臟,其主要功能是進行物質交換和運輸
B.肺靜脈中②的顏色是暗紅色的,含二氧化碳較多
C.③與④分別是動脈和毛細血管,通過靜脈相連
D.⑤是血漿,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廢物
11. 小方嘗試確定自己的血型,發現把自己的血液滴入B型標準血清中,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凝集現象。則下列有關他的血型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紅細胞上一定有B凝集原 B.血清中一定有抗 A凝集素
C.血型一定是 A 型 D.血型可能是AB型
12.如圖中“→”表示血管內血液流動的方向,其中箭頭處的血管可確定為動脈的有(  )
A.1條 B.2條 C.3條 D.4條
13.血管分布在全身各處,是血液流動的管道。下列關于血管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動脈管壁彈性大,血液流速快 B.靜脈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C.毛細血管壁由單層細胞構成 D.肺動脈中的血液含氧豐富
14. 在一塊含有淀粉的瓊脂塊的四個圓點位置,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如圖所示。將上述實驗裝置放入37℃恒溫箱中,保溫處理24小時后,用碘液滴在瓊脂塊上,只有4圓點處不變藍,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3、4圓點對照可以說明酶的專一性
B.1和4、2和4、3和4的對照實驗中,4圓點都是對照組
C.1、4圓點對照說明唾液能催化分解淀粉
D.2、4圓點對照說明高溫會影響唾液的催化作用
15.如圖為人體消化系統的部分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甲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
B.丙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
C.丁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內含多種消化液和消化酶
D.肝炎病人怕吃油膩的食物,原因是乙分泌的消化液過少
16.如表是某醫院提供的某人尿液化驗的部分數據(超出正常時,“+”表示較多,“++”表示很多):
物 質 葡萄糖 蛋白質 無機鹽 尿 素 紅細胞 白細胞
樣 本 ++ 0 1.1 1.7 0 0
下列關于尿的形成和發生病變的原因分析:①尿液的形成要經過腎小球、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②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中流的都是動脈血;③尿液排出體外的過程為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④此人腎小球可能有炎癥。其中正確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填空題
17. 如表是 A、B、C、D4個人的血常規檢查的某一項記錄,請在認真判斷的基礎上回答問題:
  檢查項目 正常值 檢查結果
A 紅細胞計數(RBC) 3.5×1012~5.5×1012/L 4.2×1012/L
B 白細胞計數(WBC) 5.0×109~10.0×109/L 15×109/L
C 血小板計數(PLT) 1.5×10 ~3.5×10 /L 2.4×1011/L
D 血紅蛋白( Hb) 110~160g/L 90g/L
(1) 從檢查結果看,B患者可能患有   。
(2)當人體受傷流血時,   就會在傷口部位聚成團,促進止血并加速血液凝固。
18. 如圖為人體血液循環及氣體交換的示意圖。圖中“→”代表氧氣的交換或運輸方向;“ ”代表二氧化碳的交換或運輸方向。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劇烈運動時,呼吸急促,心臟搏動顯著加快,此時乙處單位體積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平靜狀態下相比   (填“升高”“降低”或“相同”)。
(2)西藏拉薩市的海拔約為3600m,浙江沿海平原地區的旅游者到了西藏拉薩,在平靜狀態下,心臟搏動顯著加快,此時乙處單位體積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在浙江沿海平原地區平靜狀態下相比   (填“升高”“降低”或“相同”)。
19.如圖是人體心臟解剖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 填寫下列結構名稱:[①]    ;[⑦]   。
(2)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⑨]   的壁最厚。
20.人體的消化系統主要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 小腸中有   腺和   腺分泌的大量消化液。
(2)在消化液的作用下,淀粉最終被分解為   ,脂肪最終被分解為   和脂肪酸。
(3)   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
21. 如圖表示環境中氧的濃度對植物細胞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響。
(1) A 點表示植物組織釋放CO2較多,這些CO2是   的產物。
(2) 由A 到B,CO2的釋放量急劇減少,其原因是   。
(3) 由B到C,CO2的釋放量又不斷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4)為了有利于貯藏蔬菜或水果,貯藏室內的氧氣應調節到圖中的哪一點所對應的濃度    。采取這一措施的理由是   。
22. 根據人體某結構的血管分布狀況示意圖回答問題,其中b為毛細血管,“→”表示血液流動方向。
(1) a表示   血管。
(2)若該結構為小腸絨毛,則   (填“a”或“c”)端血液中的營養物質較多,這些營養物質最先出現在心臟的哪個腔    。
(3)若該結構為肺泡,則c內流動的是   血;肺泡壁和毛細血管都由   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4)若該結構為肌肉組織,則血液運輸的   (填“氧氣”或“二氧化碳”)可被肌肉細胞利用。
三、實驗探究題
23.(2024九上·鹿城月考)淀粉酶的種類有多種。某科學興趣小組從浸泡后的綠豆中提取淀粉酶溶液,為了研究酸堿性對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以淀粉瓊脂為材料進行實驗,步驟如下:
濾紙編號 溶液成分
1 淀粉酶溶液
2 淀粉酶溶液+稀鹽酸
3 淀粉酶溶液+稀碳酸鈉溶液
4 稀鹽酸
5 稀碳酸鈉溶液
①取5片大小相同的濾紙小圓片,編號為1-5號。將其分別在五種不同成分的溶液(各溶液成分如表)中浸泡后取出,按如圖甲所示放置在盛有淀粉瓊脂薄片的培養皿中,蓋上蓋子。
②將培養皿置于37℃的恒溫箱中,半小時后取出,將碘液均勻滴入培養皿中,約1分鐘后用清水緩緩沖去多余的碘液。
③實驗結果發現:1號、2號和3號濾紙小圓片周圍出現了大小不等的清晰區(即沒有變藍色的區域),其中3號周圍的清晰區面積最大,4號和5號周圍以及其余部位均顯藍色,如圖乙所示。
(1)1號、2號和3號濾紙小圓片周圍會出現清晰區的原因是   。
(2)為了判斷堿性對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應選擇哪幾個進行對照?   。(填寫濾紙編號)
(3)根據實驗結果小組成員推測:堿性越強,對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越強。請你對這個推測進行評價   。
24.(2024九上·紹興期末)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的分泌是怎樣調節的呢 19世紀,人們普遍認為是胃酸(主要成分為稀鹽酸)刺激小腸的神經,神經沖動傳到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為驗證這一觀點是否正確,科學家做了如下實驗。
①稀鹽酸狗上段小腸腸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鹽酸狗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鹽酸狗上段小腸腸腔(去除通往小腸的神經)→胰腺分泌胰液
④稀鹽酸處理后的小腸黏膜細胞磨碎制成提取液狗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1)胰腺分泌的胰液經導管流入   參與食物的消化。
(2)通過①②組實驗可知,鹽酸    (選填“能”或“不能”)通過血液循環直接引起胰液分泌。
(3)以上實驗結果是否支持題干中的觀點,請說出你的判斷依據   。
25.(2024九上·東陽期末)某校科學興趣小組針對“人體內血液循環”開展了“自制模擬人體循環系統裝置”的項目化學習活動.
【模型原理】人體內血液循環規律和心臟的結構與功能.
【實驗材料】橡皮球、單向閥、橡膠軟管、燒杯、紅墨水
【產品制作】用橡皮球模擬心臟,單向閥模擬瓣膜,橡膠軟管模擬與心臟相連的血管,裝置內的紅墨水模擬血液,將各部分有序連接.
(1)【產品演示】
先同時擠壓兩個橡皮球,紅墨水從橡皮球經紅色軟管流出進入燒杯(箭頭表示液體流動方向),后同時松開兩個橡皮球,紅墨水從燒杯經藍色軟管流入橡皮球.
模型中的橡皮球彈性較大,能很好地模擬心臟的收縮和舒張過程.若藍色軟管1模擬肺靜脈,則紅色軟管2模擬   .
(2)在演示過程中,同時松開兩個橡皮球,單向閥A打開,單向閥B   (填“打開”或“關閉”),模擬血液由靜脈回流入心臟.
(3)【產品評價】以下表格為該小組同學制定的部分評價量表.
“自制模擬人體循環系統裝置”評價量表
評價維度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指標一(模擬血液循環) 能準確模擬血液的流動過程,并能區別出動脈血和靜脈血 僅準確模擬出血液流動過程 不能準確模擬出血液流動過程
指標二(模擬心臟) 能準確模擬出心臟各房室,并具有瓣膜,瓣膜的的朝向正確 僅準確模擬出心臟房室 不能準確模擬出心臟各房室
【產品迭代】
指導老師根據評價量表對小組同學自制的血液循環演示模型進行評價,“指標一”評為優秀,“指標二”評為合格.為了使指標二能達到優秀,請結合心臟及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該模型還需要改進的是:   .
26.(2023九上·安吉月考) 纖維素的高值化利用是實現國家“碳中和”目標的途徑之一、在相應酶的催化作用下,纖維素能分解為葡萄糖,而植物中的木質素會通過對酶的吸附來影響酶的催化作用。
實驗一:在等量的纖維素中加入不同種類的木質素A、B、C,再加入等量的酶進行催化分解,多次實驗后測得葡萄糖量與時間的關系如圖甲。
實驗二:分別在各種不同濃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種木質素,多次實驗后得到被吸附的酶的量與酶溶液濃度之間的關系如圖乙。
(1)在相應酶的催化作用下,纖維素能分解為葡萄糖。這里的“相應酶”體現了酶的   性。
(2)由圖甲可知,本質素對酶催化分解纖維素能力有   (選填 “抑制”或“促進”)作用。
(3)由圖乙可知,被吸附的酶的量與酶溶液濃度之間的關系是   。
27.(2023九上·杭州月考)小Q想比較等質量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所含能量的多少。在標準大氣壓下進行如下實驗:
步驟1:組裝如圖所示的三組實驗裝置,在三個試管中裝入等量的水,測出水的初溫。
步驟2:分別取1克花生仁、1克大米、1克牛肉干裝入燃燒匙,在酒精燈上點燃后,
立即分別放在三個試管下,給水加熱。
步驟3:待完全燃燒后,分別測出三個試管中水的末溫。
食物名稱 質量/g 水/mL 初溫/℃ 末溫/℃
花生仁 1 2 25 100
大米 1 2 25 87
牛肉干 1 2 25 100
(1)實驗是通過比較   來判斷三種食物所含能量多少。
(2)通過實驗結果,等質量的三種食物中所含能量最少的是   。
(3)小Q發現牛肉干和花生仁組中水的末溫相同,便得出兩者所含能量相同。另一同學查閱資料后得知,相同質量的花生仁比牛肉干所含能量多。分析原因,是因為實驗中水沸騰后不再升溫。你認為該如何改進實驗,能得出正確結論:   。
四、解答題
28. 人體各個系統協調配合才能使各項生命活動正常進行,如圖甲是人體相關生理過程的示意圖,其中①②表示氣體,③④表示尿液形成過程。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 青少年要合理膳食,小琳的早餐既豐富又營養,有牛奶、麥香面包和蘋果,這些食物被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是   ,其中牛奶中的蛋白質被徹底消化為   才能被吸收。
(2)一個健康成人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約有 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約為1.5升,這與圖中④表示的   的重吸收作用有關。
(3)①表示   進入血液循環后,最先到達心臟的哪個腔    (填結構名稱)。
(4)在抽血或輸液時,護士要將針頭刺入部位的   (填“近心端”或“遠心端”)用橡皮管捆扎起來便于針頭刺入血管。
(5)某人患急性腎炎,尿液中檢測出血細胞,這可能是圖甲中的③表示的腎小球的   作用發生障礙;靜脈注射青霉素治療,在心臟中最先發現藥物的是圖乙中的標號   。
29. 如圖為科學興趣小組運用實驗裝置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類型的實驗。
實驗開始時,關閉活塞,觀察兩個裝置中著色液位置的變化,實驗數據記錄如表所示,結合該實驗及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時間/h 0 0.5 1 1.5 2 2.5 3 3.5 4
裝置1中著色液向左移動的距離x/ mm 0 10 20 25 30 33 35 35 35
裝置2 中著色液向右移動的距離y/ mm 0 0 0 2 6 12 15 20 30
(1)裝置1中著色液會向左移動的原因是   。
(2)結合實驗及數據,裝置2中著色液移動的距離 y 表示   。
(3)酵母菌在1~3h間所進行的呼吸類型及強度變化分別為   ;   。
30.小明同學在使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時,看到了如圖乙所示的視野。請結合學過的知識回答:
(1)小明使用顯微鏡時因粗心導致剛開始的視野中一片黑暗,他很可能是忘記了   。
(2)圖甲中,用濕棉絮將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部包裹起來,觀察過程中,時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濕潤,目的是   ,盡量使小魚少受傷害。
(3) 在觀察小魚尾鰭的實驗中,小明應該選用   (填“高”或“低”)倍物鏡進行觀察。
(4)“3”所指血管位于視野的右下方,小明想把它移到視野的中央觀察,他應該往   移動玻片標本。
(5)圖乙中涉及了三種血管,人體也同樣具有這三種血管,圖中數字可代表人體相應的血管。若某人患肺炎,醫生會往他手背上的“青筋”注射消炎藥,則消炎藥通過三種血管的先后順序是   (用圖中數字和“→”表示)。
31. 為探究酸性環境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請根據所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實驗器材:試管、1%淀粉溶液、新鮮唾液、5%HCl溶液、量筒、溫度計、燒杯、碘液、蒸餾水、滴管、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火柴、記號筆、計時器。
(1)該實驗的原理:①   ;②碘液能使淀粉變藍。
(2) 設計該實驗的主要步驟(可用文字、表或圖簡要表述)。
(3) 本實驗的預期結果是   。
32. 某同學想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他進行了三種處理,如圖所示:Ⅰ.將饅頭碎屑與唾液放入①號試管中,充分攪拌;Ⅱ.將饅頭碎屑與清水放入②號試管中,充分攪拌;Ⅲ.將饅頭塊與唾液放入③號試管中,不攪拌。
(1)以“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為變量時,   和   是一組對照實驗。
(2)若將3支試管都放入37℃的溫水中,5~10分鐘后取出,滴加碘液并搖勻,則最終會發現   號試管不變藍 ,這是因為   。
(3)①和②號試管都進行了充分攪拌,這相當于口腔中   的作用。
(4) ①號試管和②號試管進行對照實驗,是為了探究   對饅頭的消化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根據淀粉的消化過程進行分析。
【解答】淀粉在口腔內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麥芽糖,麥芽糖在小腸中被腸液、胰液中的消化酶分解為葡萄糖。剪刀可以代表消化酶。D正確。
故答案為:D。
2.【答案】B
【知識點】代謝的多樣性
【解析】【分析】新陳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兩個方面的內容。
【解答】同化作用指的是合成有機物、貯藏能量;異化作用指的是分解有機物、排除代謝終產物、釋放能量。二者之間的關系為:作用方向相反;同時進行;異化作用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同化作用為異化作用提供物質,兩者相輔相成。當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時,生物就生長,人就表現出體型增大,體重增加,身材增高等生理變化。當異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時,生物可能在運動中或衰老中,如是患病的人就表現出逐漸消瘦的現象。可見,控制體重和科學減肥,從新陳代謝的角度看,體重肥胖是由于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B正確。
故答案為:B。
3.【答案】D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人體將代謝終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泄,排泄有三種途徑。一、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氣體的形式通過呼吸系統排出;二、水、無機鹽、尿素等廢物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排出;三、水、無機鹽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過皮膚排出。
【解答】A、①指皮膚中的汗腺,汗液中含有尿素。A正確;
B、②指腎臟,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B正確;
C、④指膀胱,儲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會繃緊,產生尿意。C正確;
D、⑤指尿道,將尿液排出體外。D錯誤。
故答案為:D。
4.【答案】B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內,形成原尿。
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廢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無機鹽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解答】血液的成分是:血漿和血細胞,血漿的主要成分是水,還有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尿素的等。
據分析可知:尿液的成分是:水、無機鹽、尿素等。因此尿液中沒有大分子蛋白質、血細胞和葡萄糖。
故答案為:B。
5.【答案】A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尿的形成過程主要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過程;該題要從尿的形成過程方面考慮解答。
【解答】尿的形成過程是: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結構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并且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廢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無機鹽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故答案為:A。
6.【答案】B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腎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這些毛細血管匯集成出球小動脈。腎小囊套在腎小球的外面,下接腎小管。腎小管細長而曲折,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的結構,就像一個“小漏斗”。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過程。
【解答】A、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腎單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結構,A正確;
B、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中,B錯誤;
C、由上述分析可知: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C正確;
D、腎小管細長而曲折,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有利于其重吸收營養物質,D正確。
故答案為:B。
7.【答案】C
【知識點】食物與營養
【解析】【分析】人體的血液循環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血液經過肺、小腸、大腦和腎臟時物質的變化特點。據此解答。
【解答】A、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血液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進入血液。這樣血液由含氧少的靜脈血變成含氧豐富的動脈血,不符合圖示中氧和二氧化碳的變化。A錯誤;
B、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血液流經心臟時,血液成分不發生變化,B錯誤;
C.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經小腸時,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葡萄糖的含量會增多,符合圖示中各成分的變化。C正確;
D.腎臟是形成尿的器官,當血液流經腎臟時由于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及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素等廢物進入尿液被排出體外。故血液流經腎臟時葡萄糖含量減少,不符合圖示中各成分含量的變化。D錯誤。
故答案為:C。
8.【答案】D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答】當血液流經腎小球的和腎小囊內壁時,除大分子的蛋白質和血細胞不能被過濾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過濾到腎小囊腔中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原尿中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外包繞的毛細血管重新吸收會血液。所以對健康人來說,原尿流經腎小管時,被全部吸收的物質是葡萄糖。
故答案為:D。
9.【答案】C
【知識點】血液
【解析】【分析】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特點如下表:
項目 血細胞類型
紅細胞 白細胞 血小板
形狀 面凹的圓餅狀 球形 形狀不規則
有無細胞核 無 有 無
大小、數量 較大
男性(5.0×1012/L),女性(4.2×1012/L) 最大
(4.0-10.0)×109個/L 最小
100~300×109個/L
功能 運輸氧、二氧化碳 吞噬病菌,防御和保護 止血和加速凝血
【解答】A、白細胞可以作變形運動,身體某處有病菌時,白細胞會穿過毛細血管壁,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A正確。
B、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無細胞核,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B正確。
C、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餅狀,成熟的紅細胞不能夠分裂產生新的細胞,C錯誤。
D、紅細胞內富含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在氧濃度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氧濃度低的地方與氧分離,所以紅細胞的功能是運輸氧氣,D正確。
故答案為:C。
10.【答案】D
【知識點】血液;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血液循環系統是由心臟、血管和血液組成的,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經的管道,血液是物質運輸的載體。因此圖中圖中①心臟,②血液,③動脈,④毛細血管,⑤血漿。
【解答】A、①心臟是血液循環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A錯誤;
B、肺靜脈中②血液的顏色是鮮紅色,為含二氧化碳較少的動脈血,B錯誤;
C、④毛細血管是連通最小動脈和最小靜脈,是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C錯誤;
D、⑤血漿中含有多種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D正確。
故答案為:D。
11.【答案】D
【知識點】血液;血型與輸血
【解析】【分析】ABO血型的對比:
血型 紅細胞凝集原 血清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無
O型 無 抗A、抗B
【解答】ABO血型系統是根據紅細胞上A、B凝集原的不同,將血型分為O、A、B及AB血型。利用標準的抗A、抗B凝集素或標準的A、B凝集原可進行血型鑒定。B型血清含有抗A凝集素,A型標準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小金發現把自己的血液滴入B型標準血清,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凝集現象,說明小金的紅細胞可能含有A凝集原,其血型可能是A型或AB型。故ABC三項都錯誤。
故答案為:D。
12.【答案】A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
【解析】【分析】判斷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依據是:從較粗的主干流向較細的分支的血管是動脈,由較細的分支匯集而成的較粗的血管是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
【解答】從左到右,第一幅圖血液進入心臟為靜脈,第二幅圖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第三幅圖血液由主干到分支為動脈,第四幅圖是由較細的分支匯集而成的較粗的血管是靜
脈,故其中箭頭處的血管可確定為動脈的有1條,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13.【答案】D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肺動脈內流動含氧較低的靜脈血。這些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肺泡里的氧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血液由靜脈血變為動脈血。所以,肺靜脈里面流含氧豐富的動脈血。
【解答】A.動脈的管壁較厚、彈性大,血流速度快,主要是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A正確。
B.在我們人的四肢的靜脈內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B正確。
C.毛細血管的管壁最薄,只有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管的內徑十分小,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血流速度最慢,是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地進
行物質交換,C正確。
D.由分析可知:肺動脈內流動含氧較低的靜脈血。當血液經過肺部的毛細血管后,肺靜脈里面流含氧豐富的動脈血,D錯誤。
故答案為:D。
14.【答案】B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具有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高溫、低溫、強酸或強堿都會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唾液淀粉酶的最適宜PH是7左右,最適宜溫度是37℃左右, 淀粉遇碘液變藍。
【解答】A.圓點1,加蒸餾水,不會分解淀粉,滴碘液后變藍;圓點2,煮沸唾液,高溫會使唾液淀粉酶變性失活,因此不能將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變藍;圓點3,加入麥芽糖酶,酶具有 專一性,麥芽糖酶不能將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變藍;圓點4新鮮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形成麥芽糖,而麥芽糖遇碘液不變藍,因此滴碘液后不變藍。3、4圓點對照可以說明酶的專一性,正確。
B.1和4對照實驗中,1圓點是對照組。2和4、3和4的對照實驗中,4圓點是對照組,錯誤。
C.1、4圓點對照說明唾液能催化分解淀粉,正確。
D.2、4圓點對照說明高溫會影響唾液的催化作用,正確。
故答案為:B。
15.【答案】C
【知識點】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圖示中:甲肝臟、乙膽囊、丙胰腺、丁小腸,據此解答。
【解答】A.甲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膽汁中不含消化酶,A錯誤。
B.甲肝臟是最大的消化腺,丙胰腺不是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種消化酶,B錯誤。
C.丁是小腸,是人體內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內含多種消化液(如膽汁、胰液、腸液)和消化酶,C正確。
D.肝炎病人怕吃油膩的食物,原因是甲分泌的消化液膽汁過少,乙膽囊只是貯存膽汁,D錯誤。
故答案為:C。
16.【答案】D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是腎臟,是形成尿的器官,尿的形成過程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答】從該尿檢數據可以看出:尿液中出現了葡萄糖,其余成分含量正常。
①據分析可知,尿液的形成過程需要經過兩個過程,分別是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①正確。
②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屬于體循環的一部分,根據體循環的特點:動脈血管流動脈血,靜脈血管流靜脈血,由此判斷,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均流動脈血,②正確。
③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形成后經過輸尿管,將尿液運輸到膀胱,膀胱可暫時儲存尿液,最終通過尿道排出體外,故尿液排出體外的過程為: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③正確。
④此人尿液中出現葡萄糖,從尿液的形成過程可知,正常情況下,葡萄糖可以從腎小球內過濾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原尿流過腎小管時,將被全部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現患者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腎小管有炎癥,導致重吸收能力下降,④錯誤。
故答案為:D。
17.【答案】(1)炎癥
(2)血小板
【知識點】血液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通過血常規化驗單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血常規化驗單中有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等的數量,可通過與正常值對比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
【解答】 (1)、分析化驗單可知,白細胞的正常值為:(5~10)×109個/L,而C的測定值為15×109/L,白細胞的數目明顯偏多,高于正常值,由于白細胞具有防御疾病的功能,能吞噬發炎部位的病菌,故B身體的某個部位有炎癥,可以注射或口服消炎藥治療。
(2)、血液中的血小板有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當傷口受傷流血時,血小板就會在傷口部位聚集成團,促進止血并加速血液凝固。
18.【答案】(1)相同
(2)降低
【知識點】血液;心臟和血管;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根據“血液循環,氣體交換”,結合實例和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來分析解答。
【解答】(1)血液在肺部發生的氣體交換實際上是自由擴散的過程,同時受到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的影響,在劇烈運動的時候,血液中紅細胞的濃度與平靜狀態下相同,外界大氣的壓強也相同,因此自由擴散進入血液的氧氣量也與平靜狀態下相同,故答案為相同。
(2)血紅蛋白含量不變,氣壓減小,則擴散速率降低,因此血液中氧含量也降低,故答案為降低。
19.【答案】(1)主動脈;肺靜脈
(2)左心室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
【解析】【分析】分析圖可知:①主動脈、②上腔靜脈、③右心房、④右心室、⑤下腔靜脈、⑥肺動脈、⑦肺靜脈、⑧左心房、⑨左心室。據此答題。
【解答】(1)分析圖可知:①主動脈與左心室相連,流動脈血;⑦肺靜脈與左心房相連,流動脈血。
(2)心臟有四個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⑨左心室與主動脈相連,其心室壁最厚,這是與左心室收縮把血液輸送到全身、輸送血液的距離最長相適應的。
20.【答案】(1)胰;腸
(2)葡萄糖;甘油
(3)小腸
【知識點】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小腸是消化的主要場所。小腸內含有多種消化液,如腸液、胰液和膽汁,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最終在小腸內徹底被消化成小分子的物質才能被吸收。據此解答。
【解答】(1)小腸是人體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小腸中有腸腺,腸腺分泌的腸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酶。可將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分解成為可以被細胞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物質。
(2)小腸內含有多種消化液,如腸液、胰液和膽汁,有利于食物的消化。淀粉在口腔內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成麥芽糖,在小腸內被最終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質在胃內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成多肽,在小腸內被最終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在小腸內多種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3)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這是因為:小腸很長,約5~6 m,小腸內具有腸液、胰液和膽汁等多種消化液;小腸內壁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絨毛壁、毛細血管壁、毛細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的,有利于營養物質被吸收進入小腸內壁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中。
21.【答案】(1)無氧呼吸
(2)氧氣增加,無氧呼吸受到抑制
(3)氧氣充足時有氧呼吸加強,CO2 釋放量增多
(4)B點;此時有氧呼吸已明顯減弱,同時又抑制了無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組織內糖類等有機物分解得最慢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細胞呼吸
【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圍內,呼吸作用的速率隨氧氣濃度升高而減弱,但達到一定濃度后,再增大氧氣濃度,呼吸作用速率又加快。結合題干中的曲線圖進行解答。
【解答】 (1)圖中A點氧氣的濃度為0,植物能進行無氧呼吸,釋放出二氧化碳。
(2)由A到B,氧氣增加,無氧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2的釋放量急劇減少。
(3)由B到C,隨著氧氣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加強,CO2釋放量增多,所以CO2的釋放量又不斷增加。
(4)貯藏室內的氧氣濃度在B點的時候,這時有氧呼吸已明顯降低,同時又抑制了無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組織內糖類等有機物分解得最慢,有利于貯藏蔬菜或水果。
22.【答案】(1)動脈
(2)c;右心房
(3)動脈;一
(4)氧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1)在體循環中,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經過全身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腔、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在肺循環中,血液從右心室進入肺動脈,經過肺部毛細血管網,再經肺靜脈回流到左心房。
(2)圖中:a動脈、b毛細血管、c靜脈。
【解答】(1)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動脈,因此a表示動脈血管,c表示靜脈血管。
(2)葡萄糖、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水和無機鹽等物質,被小腸絨毛壁的一層上皮細胞所吸收,然后轉移到小腸絨毛腔內的毛細血管中,隨著血液運往全身各處,因此若該結構為小腸絨毛,則c端血液中的營養物質較多。
小腸內吸收的營養物質隨著血液,經過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故這些營養物質最先出現在心臟的右心房。
(3)當血液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氣進入血液,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就由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成了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因此若該結構為肺泡,則c內流動的是動脈血。肺泡壁和毛細血管都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4)當血液流經肌肉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網時,不僅把運輸來的營養物質供給肌肉組織細胞利用,還把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而且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把它所結合的氧釋放出來,供肌肉組織細胞利用。
23.【答案】(1)1-3號小圓片上,有淀粉酶,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了
(2)135
(3)推測是不嚴謹的,因為沒有堿性更強的實驗,難以分析出推測結果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科學探究是指為了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解題關鍵是熟記掌握科學探究各個環節的過程以及作用。
【解答】(1)根據題干中的信息可知,1號、2號和3號濾紙小圓片上有淀粉,4號和5號圓片上沒有淀粉酶,又知淀粉遇碘液變藍,淀粉酶可以消化淀粉,并且在37℃的條件下發揮作用最好;因為1-3號小圓片上有淀粉酶,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了,所以將碘液均勻滴入培養皿中,1號、2號和3號濾紙小圓片周圍也不會變藍;因為4號和5號圓片上沒有淀粉酶,淀粉沒有被分解,所以4號和5號的圓片周圍滴加碘液后,都變藍。
(2)為了判斷堿性對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實驗變量應該是堿性,除了此條件不同,其他均需相同且適宜,應選擇1號與3號對照。
(3)3號周圍的清晰區面積最大,稀碳酸鈉溶液是弱堿性溶液,說明了在弱堿性環境下,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較強。但不能得出堿性越強,對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越強的結論。
24.【答案】(1)小腸
(2)不能
(3)不支持,實驗③去除通往小腸的神經,結果胰腺分泌胰液;
【知識點】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在人體內,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的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人體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調節以神經調節為主,輔以激素調節。
【解答】(1)胰腺分泌胰液,經導管流入小腸,胰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參與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化學性消化。
(2)稀鹽酸注入狗上段小腸腸腔會導致胰腺分泌胰液,而稀鹽酸注入狗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因此,通過①②組實驗可知,鹽酸不能通過血液循環直接引起胰液分泌。
(3)根據題干可知,19世紀,人們普遍認為是胃酸(主要成分為稀鹽酸)刺激小腸的神經,神經沖動傳到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也就是認為胰液的分泌只由神經調節引起的。而實驗③去除通往小腸的神經,結果胰腺分泌胰液,由此否定胰液分泌只有神經調節。
25.【答案】(1)主動脈
(2)關閉
(3)增加兩個橡皮球表示心房,連接在藍色軟管和單向閥A之間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科學研究過程中,在難以直接用研究對象做實驗時,就可以用模仿某一實驗對象制作模型,用模型來做實驗,或者模仿某些條件來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就叫模擬實驗。
【解答】(1)心臟主要由肌肉組織組成,具有收縮和舒張的功能。模型中的橡皮球彈性較大,能很好地模擬心臟的收縮和舒張過程。若藍色軟管1 模擬肺靜脈,則紅色軟管1模擬肺動脈,藍色軟管 2模擬上、下腔靜脈,則紅色軟管2模擬主動脈。
(2)單向閥A模擬房室瓣,單向閥B模擬動脈瓣,同時松開兩個橡皮球,心室舒張,動脈瓣關閉,房室瓣打開,血液由靜脈流入心房,再由心房流進心室。
(3)心臟由心房和心室組成,模型只模擬了心室,該模型中的心臟結構不完整,缺少心房,應添增加兩個橡皮球表示心房,連接在藍色軟管和單向閥A之間。
26.【答案】(1)專一
(2)抑制
(3)酶溶液濃度越大,被吸附的酶的量越多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酶的專一性是指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2)根據甲圖分析加入木質素后葡萄糖含量的變化即可;
(3)根據圖乙分析被吸附的酶與溶液濃度之間的關系。
【解答】 (1)纖維素只能在相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 糖,因此這里的“相應酶”體現了酶的專一性。
(2)由圖甲可知,在各種不同濃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種木質素后,葡萄糖量均降低,這說明酶催化分解纖維素的能力減弱,故加入本質素對酶催化分解纖維素能力有抑制作用。
(3)由圖乙可知,隨著酶溶液濃度的升高,被吸附的酶的量也逐漸增多
27.【答案】(1)水的末溫
(2)大米
(3)增加試管中水的質量,或減少燃燒物的質量
【知識點】食物與營養
【解析】【分析】 (1)燃料燃燒加熱水,能使水的溫度升高,水升高的溫度越大,則燃料放出的熱量越多;
(2)根據實驗的記錄量分析;
(3)根據水升高的溫度和水的沸點分析。
【解答】 (1)實驗是通過水溫的變化來對三種食物所含的能量多少作出比較,這是轉換法。
(2)通過分析表中的實驗結果,等質量的三種食物中,大米對應水的末溫最低,即水生成的溫度最低,那么所含能量最少的是大米。
(3)在加熱水的過程中,如果水的質量較少,則需要不多的熱量就可以使水沸騰,水在沸騰的過程中,溫度不變,故不能根據溫度的變化判定燃料含有能量的多少;故可以通過減少燃料質量、增加水的質量來達到實驗目的。
28.【答案】(1)小腸;氨基酸
(2)腎小管
(3)氧氣;左心房
(4)近心端
(5)濾過;C
【知識點】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觀圖知:圖1中①表示氧氣的擴散過程,②表示二氧化碳的擴散過程,③表示腎小球的濾過作用,④表示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圖2中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a主動脈,b肺動脈,c肺靜脈,d上腔靜脈,e動脈瓣,f房室瓣。
【解答】 (1)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牛奶中的蛋白質最終在小腸內徹底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2)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無機鹽和水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一個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約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約為1.5升。圖中④表示的就是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肺泡高濃度的氧氣擴散到肺泡,血液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圖中的①表示氧氣的擴散過程,氧氣擴散到血液后由肺靜脈運送,最先到達心臟的左心房。
(4)在靜脈血管內,血液是從遠心端流向近心端的,因此用乳膠管扎緊上臂后,在結扎處的遠心端的靜脈會因血液滯留而膨大,同時,又因靜脈內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所以血液不會倒流而會出現結狀突起。所以抽血或者輸血時,護士要用橡皮管捆扎針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這主要是因為讓靜脈積血膨脹,便于尋找。
(5)正常人的尿液中沒有大分子的蛋白質和血細胞,若某人患了腎炎,在尿液中檢測出血細胞,這可能是圖中的③表示的腎小球的濾過(或過濾)作用發生障礙。靜脈注射青霉素治療,青霉素經過腔靜脈運送到心臟,在心臟中最先發現藥物的是圖2中C右心房。
29.【答案】(1)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又被 NaOH溶液吸收,致使容器內氣壓下降
(2)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的量
(3)有氧呼吸、無氧呼吸;有氧呼吸逐漸減弱,無氧呼吸逐漸增強
【知識點】細胞呼吸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酵母菌呼吸作用的類型包括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的反應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生成少量的[H],釋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階段的反應為: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大量的[H],釋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階段的反應為:氧氣和[H]反應生成水,釋放大量的能量。明確知識點,梳理相關的基礎知識,分析題圖,結合問題的具體提示綜合作答。
【解答】 (1)裝置1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CO2,避免對實驗的干擾。因裝置1中的CO2會被NaOH溶液吸收,而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O2,所以裝置1中著色液移動的距離x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體積。
(2)由表可知,3~4h這段時間內,裝置1中著色液不移動,酵母菌只進行無氧呼吸,其呼吸作用產生的CO2的量大于消耗的O2的量,因此這段時間內著色液移動的距離y表示酵母菌產生的CO2與消耗的O2的體積之差。
(3)由表可知,1~3h這段時間內1~3這段時間既有有氧呼吸,也有無氧呼吸,著色液移動的距離y表示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CO2的量逐漸增多,表明呼吸強度逐漸增強。
30.【答案】(1)對光
(2)保證小魚正常呼吸
(3)低
(4)右下方
(5)3→1→2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時,判斷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依據是: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動脈,血液流動的速度最快;由分支匯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之間。圖中1是小動脈,2是毛細血管,3是小靜脈。
【解答】(1)轉換器沒有轉到位,光線就不會通過物鏡進入鏡筒,或光圈沒有對準通光孔,外界光線會被遮光器擋住,都會造成視野一片黑暗。
(2)圖甲中,用濕棉絮將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部包裹起來,觀察過程中,時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濕潤,目的是保證小魚正常呼吸,盡量使小魚少受傷害。
(3)小魚尾鰭內含色素,顏色深,視野較暗,因此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應該用低倍的顯微鏡,低倍鏡比高倍鏡的視野亮。
(4)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3”所指血管位于視野的右下方,小明想把它移到視野的中央觀察,他應該往右下方方向移動培養皿。
(5)血液的流向是動脈→毛細血管→靜脈,1是小動脈,2是毛細血管,3是小靜脈。肺循環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的循環。因此若某人患肺炎,醫生往他手背上的“青筋”注射消炎藥,藥物的途徑是: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病灶,則消炎藥通過三種血管的先后順序是3→1→2。
31.【答案】(1)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
(2)①取2支潔凈的試管,用記號筆編為1號和2號;②用量筒量取1mL新鮮的唾液、2mL 蒸餾水加入1號試管中,用量筒量取1mL新鮮的唾液、2mL 5%HCl溶液加入 2號試管中;③ 在燒杯中加入適量水,用酒精燈加熱并用溫度計測量水溫,使水溫保持在37℃左右。分別用量筒量取2mL1%淀粉溶液加入1號和2號試管中,然后將上述2 支試管放入燒杯中,37℃恒溫水浴5分鐘;④待溶液冷卻后,往2 支試管中分別滴入1滴碘液,然后搖勻,觀察并記錄 2 支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
(3)2號(加5%HCl溶液)試管中溶液變藍色,1號(加蒸餾水)試管中溶液不變藍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設計原則: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
【解答】(1)該實驗的原理是:①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②淀粉遇碘變藍。
(2)在研究酸性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時,所進行的實驗除了酸性不同以外,其它條件都應該相同。該實驗的步驟:
①取2支潔凈的試管,用記號筆編為1號和2號;②用量筒量取1mL新鮮的唾液、2mL 蒸餾水加入1號試管中,用量筒量取1mL新鮮的唾液、2mL 5%HCl溶液加入 2號試管中;③ 在燒杯中加入適量水,用酒精燈加熱并用溫度計測量水溫,使水溫保持在37℃左右。分別用量筒量取2mL1%淀粉溶液加入1號和2號試管中,然后將上述2 支試管放入燒杯中,37℃恒溫水浴5分鐘;④待溶液冷卻后,往2 支試管中分別滴入1滴碘液,然后搖勻,觀察并記錄 2 支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
(3)從試管中加入的物質來分析,2號試管中有1毫升5%稀鹽酸溶液和1毫升唾液,滴加碘液呈藍色,表明酸性減弱了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而1號試管不變藍,表明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
32.【答案】(1)①;③
(2)①;唾液將淀粉轉化成了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3)舌
(4)唾液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即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這樣便于排除其他條件 干擾實驗,使實驗更具有說服力。由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能將淀粉消化成麥芽糖;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變藍,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解答】(1)加入饅頭碎屑,相當于牙齒將食物切斷、撕裂、磨碎;將饅頭碎屑與唾液混合,相當于舌的攪拌作用;①號中加的是饅頭碎屑和唾液,且攪拌;③號加入的是饅頭塊和唾液,不攪拌;二者的變量就是“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
(2)在37度左右的條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5~10分鐘后,①號試管的淀粉全部被淀粉酶轉化成麥芽糖,加入碘液不變藍;②號試管中由于沒有淀粉酶,淀粉不發生變化,加入碘液后變藍;③號試管中的淀粉酶只能消化一部分淀粉,加入碘液后,也會變藍。
(3)①和②號試管都進行了充分攪拌是為了模擬口腔中的舌的攪拌作用。
(4)①號試管和②號試管進行對照實驗時,實驗變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1 / 1初中科學浙教版 九年級上冊 第四章 代謝與平衡單元卷
一、單選題
1. 如圖為模擬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過程,則圖中剪刀可以代表 (  )
A.胃液 B.小腸 C.牙齒 D.消化酶
【答案】D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根據淀粉的消化過程進行分析。
【解答】淀粉在口腔內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麥芽糖,麥芽糖在小腸中被腸液、胰液中的消化酶分解為葡萄糖。剪刀可以代表消化酶。D正確。
故答案為:D。
2.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缺乏體育鍛煉等因素的影響,肥胖已越來越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一大殺手,如何控制體重和科學減肥已成為當前醫學保健的重要課題。從新陳代謝的角度看,造成肥胖是由于 (  )
A.異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 B.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
C.只有同化作用沒有異化作用 D.只有異化作用沒有同化作用
【答案】B
【知識點】代謝的多樣性
【解析】【分析】新陳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兩個方面的內容。
【解答】同化作用指的是合成有機物、貯藏能量;異化作用指的是分解有機物、排除代謝終產物、釋放能量。二者之間的關系為:作用方向相反;同時進行;異化作用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同化作用為異化作用提供物質,兩者相輔相成。當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時,生物就生長,人就表現出體型增大,體重增加,身材增高等生理變化。當異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時,生物可能在運動中或衰老中,如是患病的人就表現出逐漸消瘦的現象。可見,控制體重和科學減肥,從新陳代謝的角度看,體重肥胖是由于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B正確。
故答案為:B。
3. 如圖是人體內部分物質的排泄途徑概念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
A.經①排出體外的物質中含有尿素
B.②指腎臟,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C.④指膀胱,尿液儲存到一定量產生尿意
D.⑤指輸尿管,將尿液排出體外
【答案】D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人體將代謝終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泄,排泄有三種途徑。一、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氣體的形式通過呼吸系統排出;二、水、無機鹽、尿素等廢物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排出;三、水、無機鹽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過皮膚排出。
【解答】A、①指皮膚中的汗腺,汗液中含有尿素。A正確;
B、②指腎臟,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B正確;
C、④指膀胱,儲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會繃緊,產生尿意。C正確;
D、⑤指尿道,將尿液排出體外。D錯誤。
故答案為:D。
4.與血液相比,健康人尿液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  )
A.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 B.血細胞、蛋白質、葡萄糖
C.血細胞、葡萄糖、無機鹽 D.葡萄糖、無機鹽、水
【答案】B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內,形成原尿。
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廢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無機鹽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解答】血液的成分是:血漿和血細胞,血漿的主要成分是水,還有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尿素的等。
據分析可知:尿液的成分是:水、無機鹽、尿素等。因此尿液中沒有大分子蛋白質、血細胞和葡萄糖。
故答案為:B。
5.人體內形成尿的過程中,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 (  )
A.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被重新吸收
B.全部水、大部分葡萄糖和無機鹽被重新吸收
C.全部的水和無機鹽、大部分葡萄糖被重新吸收
D.全部的葡萄糖、無機鹽和水被重新吸收
【答案】A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尿的形成過程主要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過程;該題要從尿的形成過程方面考慮解答。
【解答】尿的形成過程是: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結構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并且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廢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無機鹽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故答案為:A。
6.如圖是腎單位結構模式圖,以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腎小囊(  )
A.腎單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結構 B.腎小球可濾過血漿中所有物質
C.腎小囊中的原尿里含有葡萄糖 D.腎小管長而彎曲有利于重吸收
【答案】B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腎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這些毛細血管匯集成出球小動脈。腎小囊套在腎小球的外面,下接腎小管。腎小管細長而曲折,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的結構,就像一個“小漏斗”。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過程。
【解答】A、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腎單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結構,A正確;
B、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中,B錯誤;
C、由上述分析可知: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C正確;
D、腎小管細長而曲折,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有利于其重吸收營養物質,D正確。
故答案為:B。
7.如圖表示血液流經人體某器官時,血液成分的變化(箭頭表示血液流向),則該器官是 (  )
A.肺 B.心臟 C.小腸 D.腎臟
【答案】C
【知識點】食物與營養
【解析】【分析】人體的血液循環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血液經過肺、小腸、大腦和腎臟時物質的變化特點。據此解答。
【解答】A、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血液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進入血液。這樣血液由含氧少的靜脈血變成含氧豐富的動脈血,不符合圖示中氧和二氧化碳的變化。A錯誤;
B、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血液流經心臟時,血液成分不發生變化,B錯誤;
C.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經小腸時,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葡萄糖的含量會增多,符合圖示中各成分的變化。C正確;
D.腎臟是形成尿的器官,當血液流經腎臟時由于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及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素等廢物進入尿液被排出體外。故血液流經腎臟時葡萄糖含量減少,不符合圖示中各成分含量的變化。D錯誤。
故答案為:C。
8.對健康人來說,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被重新吸收的物質是(  )
A.血細胞 B.尿素
C.大分子蛋白質 D.葡萄糖
【答案】D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答】當血液流經腎小球的和腎小囊內壁時,除大分子的蛋白質和血細胞不能被過濾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過濾到腎小囊腔中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原尿中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外包繞的毛細血管重新吸收會血液。所以對健康人來說,原尿流經腎小管時,被全部吸收的物質是葡萄糖。
故答案為:D。
9. 人體血液中含有多種血細胞,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
A.白細胞能抵抗病菌的侵入
B.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無細胞核
C.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餅狀,能分裂產生新的紅細胞
D.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能幫助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答案】C
【知識點】血液
【解析】【分析】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特點如下表:
項目 血細胞類型
紅細胞 白細胞 血小板
形狀 面凹的圓餅狀 球形 形狀不規則
有無細胞核 無 有 無
大小、數量 較大
男性(5.0×1012/L),女性(4.2×1012/L) 最大
(4.0-10.0)×109個/L 最小
100~300×109個/L
功能 運輸氧、二氧化碳 吞噬病菌,防御和保護 止血和加速凝血
【解答】A、白細胞可以作變形運動,身體某處有病菌時,白細胞會穿過毛細血管壁,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A正確。
B、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無細胞核,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B正確。
C、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餅狀,成熟的紅細胞不能夠分裂產生新的細胞,C錯誤。
D、紅細胞內富含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在氧濃度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氧濃度低的地方與氧分離,所以紅細胞的功能是運輸氧氣,D正確。
故答案為:C。
10. 如圖所示為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①是心臟,其主要功能是進行物質交換和運輸
B.肺靜脈中②的顏色是暗紅色的,含二氧化碳較多
C.③與④分別是動脈和毛細血管,通過靜脈相連
D.⑤是血漿,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廢物
【答案】D
【知識點】血液;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血液循環系統是由心臟、血管和血液組成的,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經的管道,血液是物質運輸的載體。因此圖中圖中①心臟,②血液,③動脈,④毛細血管,⑤血漿。
【解答】A、①心臟是血液循環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A錯誤;
B、肺靜脈中②血液的顏色是鮮紅色,為含二氧化碳較少的動脈血,B錯誤;
C、④毛細血管是連通最小動脈和最小靜脈,是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C錯誤;
D、⑤血漿中含有多種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D正確。
故答案為:D。
11. 小方嘗試確定自己的血型,發現把自己的血液滴入B型標準血清中,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凝集現象。則下列有關他的血型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紅細胞上一定有B凝集原 B.血清中一定有抗 A凝集素
C.血型一定是 A 型 D.血型可能是AB型
【答案】D
【知識點】血液;血型與輸血
【解析】【分析】ABO血型的對比:
血型 紅細胞凝集原 血清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無
O型 無 抗A、抗B
【解答】ABO血型系統是根據紅細胞上A、B凝集原的不同,將血型分為O、A、B及AB血型。利用標準的抗A、抗B凝集素或標準的A、B凝集原可進行血型鑒定。B型血清含有抗A凝集素,A型標準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小金發現把自己的血液滴入B型標準血清,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凝集現象,說明小金的紅細胞可能含有A凝集原,其血型可能是A型或AB型。故ABC三項都錯誤。
故答案為:D。
12.如圖中“→”表示血管內血液流動的方向,其中箭頭處的血管可確定為動脈的有(  )
A.1條 B.2條 C.3條 D.4條
【答案】A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
【解析】【分析】判斷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依據是:從較粗的主干流向較細的分支的血管是動脈,由較細的分支匯集而成的較粗的血管是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
【解答】從左到右,第一幅圖血液進入心臟為靜脈,第二幅圖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第三幅圖血液由主干到分支為動脈,第四幅圖是由較細的分支匯集而成的較粗的血管是靜
脈,故其中箭頭處的血管可確定為動脈的有1條,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13.血管分布在全身各處,是血液流動的管道。下列關于血管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動脈管壁彈性大,血液流速快 B.靜脈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C.毛細血管壁由單層細胞構成 D.肺動脈中的血液含氧豐富
【答案】D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肺動脈內流動含氧較低的靜脈血。這些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肺泡里的氧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血液由靜脈血變為動脈血。所以,肺靜脈里面流含氧豐富的動脈血。
【解答】A.動脈的管壁較厚、彈性大,血流速度快,主要是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A正確。
B.在我們人的四肢的靜脈內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B正確。
C.毛細血管的管壁最薄,只有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管的內徑十分小,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血流速度最慢,是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地進
行物質交換,C正確。
D.由分析可知:肺動脈內流動含氧較低的靜脈血。當血液經過肺部的毛細血管后,肺靜脈里面流含氧豐富的動脈血,D錯誤。
故答案為:D。
14. 在一塊含有淀粉的瓊脂塊的四個圓點位置,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如圖所示。將上述實驗裝置放入37℃恒溫箱中,保溫處理24小時后,用碘液滴在瓊脂塊上,只有4圓點處不變藍,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3、4圓點對照可以說明酶的專一性
B.1和4、2和4、3和4的對照實驗中,4圓點都是對照組
C.1、4圓點對照說明唾液能催化分解淀粉
D.2、4圓點對照說明高溫會影響唾液的催化作用
【答案】B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酶具有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高溫、低溫、強酸或強堿都會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唾液淀粉酶的最適宜PH是7左右,最適宜溫度是37℃左右, 淀粉遇碘液變藍。
【解答】A.圓點1,加蒸餾水,不會分解淀粉,滴碘液后變藍;圓點2,煮沸唾液,高溫會使唾液淀粉酶變性失活,因此不能將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變藍;圓點3,加入麥芽糖酶,酶具有 專一性,麥芽糖酶不能將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變藍;圓點4新鮮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形成麥芽糖,而麥芽糖遇碘液不變藍,因此滴碘液后不變藍。3、4圓點對照可以說明酶的專一性,正確。
B.1和4對照實驗中,1圓點是對照組。2和4、3和4的對照實驗中,4圓點是對照組,錯誤。
C.1、4圓點對照說明唾液能催化分解淀粉,正確。
D.2、4圓點對照說明高溫會影響唾液的催化作用,正確。
故答案為:B。
15.如圖為人體消化系統的部分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甲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
B.丙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
C.丁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內含多種消化液和消化酶
D.肝炎病人怕吃油膩的食物,原因是乙分泌的消化液過少
【答案】C
【知識點】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圖示中:甲肝臟、乙膽囊、丙胰腺、丁小腸,據此解答。
【解答】A.甲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膽汁中不含消化酶,A錯誤。
B.甲肝臟是最大的消化腺,丙胰腺不是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種消化酶,B錯誤。
C.丁是小腸,是人體內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內含多種消化液(如膽汁、胰液、腸液)和消化酶,C正確。
D.肝炎病人怕吃油膩的食物,原因是甲分泌的消化液膽汁過少,乙膽囊只是貯存膽汁,D錯誤。
故答案為:C。
16.如表是某醫院提供的某人尿液化驗的部分數據(超出正常時,“+”表示較多,“++”表示很多):
物 質 葡萄糖 蛋白質 無機鹽 尿 素 紅細胞 白細胞
樣 本 ++ 0 1.1 1.7 0 0
下列關于尿的形成和發生病變的原因分析:①尿液的形成要經過腎小球、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②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中流的都是動脈血;③尿液排出體外的過程為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④此人腎小球可能有炎癥。其中正確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識點】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是腎臟,是形成尿的器官,尿的形成過程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答】從該尿檢數據可以看出:尿液中出現了葡萄糖,其余成分含量正常。
①據分析可知,尿液的形成過程需要經過兩個過程,分別是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①正確。
②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屬于體循環的一部分,根據體循環的特點:動脈血管流動脈血,靜脈血管流靜脈血,由此判斷,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均流動脈血,②正確。
③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形成后經過輸尿管,將尿液運輸到膀胱,膀胱可暫時儲存尿液,最終通過尿道排出體外,故尿液排出體外的過程為: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③正確。
④此人尿液中出現葡萄糖,從尿液的形成過程可知,正常情況下,葡萄糖可以從腎小球內過濾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原尿流過腎小管時,將被全部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現患者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腎小管有炎癥,導致重吸收能力下降,④錯誤。
故答案為:D。
二、填空題
17. 如表是 A、B、C、D4個人的血常規檢查的某一項記錄,請在認真判斷的基礎上回答問題:
  檢查項目 正常值 檢查結果
A 紅細胞計數(RBC) 3.5×1012~5.5×1012/L 4.2×1012/L
B 白細胞計數(WBC) 5.0×109~10.0×109/L 15×109/L
C 血小板計數(PLT) 1.5×10 ~3.5×10 /L 2.4×1011/L
D 血紅蛋白( Hb) 110~160g/L 90g/L
(1) 從檢查結果看,B患者可能患有   。
(2)當人體受傷流血時,   就會在傷口部位聚成團,促進止血并加速血液凝固。
【答案】(1)炎癥
(2)血小板
【知識點】血液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通過血常規化驗單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血常規化驗單中有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等的數量,可通過與正常值對比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
【解答】 (1)、分析化驗單可知,白細胞的正常值為:(5~10)×109個/L,而C的測定值為15×109/L,白細胞的數目明顯偏多,高于正常值,由于白細胞具有防御疾病的功能,能吞噬發炎部位的病菌,故B身體的某個部位有炎癥,可以注射或口服消炎藥治療。
(2)、血液中的血小板有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當傷口受傷流血時,血小板就會在傷口部位聚集成團,促進止血并加速血液凝固。
18. 如圖為人體血液循環及氣體交換的示意圖。圖中“→”代表氧氣的交換或運輸方向;“ ”代表二氧化碳的交換或運輸方向。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劇烈運動時,呼吸急促,心臟搏動顯著加快,此時乙處單位體積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平靜狀態下相比   (填“升高”“降低”或“相同”)。
(2)西藏拉薩市的海拔約為3600m,浙江沿海平原地區的旅游者到了西藏拉薩,在平靜狀態下,心臟搏動顯著加快,此時乙處單位體積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在浙江沿海平原地區平靜狀態下相比   (填“升高”“降低”或“相同”)。
【答案】(1)相同
(2)降低
【知識點】血液;心臟和血管;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根據“血液循環,氣體交換”,結合實例和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來分析解答。
【解答】(1)血液在肺部發生的氣體交換實際上是自由擴散的過程,同時受到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的影響,在劇烈運動的時候,血液中紅細胞的濃度與平靜狀態下相同,外界大氣的壓強也相同,因此自由擴散進入血液的氧氣量也與平靜狀態下相同,故答案為相同。
(2)血紅蛋白含量不變,氣壓減小,則擴散速率降低,因此血液中氧含量也降低,故答案為降低。
19.如圖是人體心臟解剖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 填寫下列結構名稱:[①]    ;[⑦]   。
(2)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⑨]   的壁最厚。
【答案】(1)主動脈;肺靜脈
(2)左心室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
【解析】【分析】分析圖可知:①主動脈、②上腔靜脈、③右心房、④右心室、⑤下腔靜脈、⑥肺動脈、⑦肺靜脈、⑧左心房、⑨左心室。據此答題。
【解答】(1)分析圖可知:①主動脈與左心室相連,流動脈血;⑦肺靜脈與左心房相連,流動脈血。
(2)心臟有四個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⑨左心室與主動脈相連,其心室壁最厚,這是與左心室收縮把血液輸送到全身、輸送血液的距離最長相適應的。
20.人體的消化系統主要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 小腸中有   腺和   腺分泌的大量消化液。
(2)在消化液的作用下,淀粉最終被分解為   ,脂肪最終被分解為   和脂肪酸。
(3)   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
【答案】(1)胰;腸
(2)葡萄糖;甘油
(3)小腸
【知識點】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小腸是消化的主要場所。小腸內含有多種消化液,如腸液、胰液和膽汁,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最終在小腸內徹底被消化成小分子的物質才能被吸收。據此解答。
【解答】(1)小腸是人體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小腸中有腸腺,腸腺分泌的腸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酶。可將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分解成為可以被細胞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物質。
(2)小腸內含有多種消化液,如腸液、胰液和膽汁,有利于食物的消化。淀粉在口腔內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成麥芽糖,在小腸內被最終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質在胃內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成多肽,在小腸內被最終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在小腸內多種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3)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這是因為:小腸很長,約5~6 m,小腸內具有腸液、胰液和膽汁等多種消化液;小腸內壁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絨毛壁、毛細血管壁、毛細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的,有利于營養物質被吸收進入小腸內壁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中。
21. 如圖表示環境中氧的濃度對植物細胞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響。
(1) A 點表示植物組織釋放CO2較多,這些CO2是   的產物。
(2) 由A 到B,CO2的釋放量急劇減少,其原因是   。
(3) 由B到C,CO2的釋放量又不斷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4)為了有利于貯藏蔬菜或水果,貯藏室內的氧氣應調節到圖中的哪一點所對應的濃度    。采取這一措施的理由是   。
【答案】(1)無氧呼吸
(2)氧氣增加,無氧呼吸受到抑制
(3)氧氣充足時有氧呼吸加強,CO2 釋放量增多
(4)B點;此時有氧呼吸已明顯減弱,同時又抑制了無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組織內糖類等有機物分解得最慢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細胞呼吸
【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圍內,呼吸作用的速率隨氧氣濃度升高而減弱,但達到一定濃度后,再增大氧氣濃度,呼吸作用速率又加快。結合題干中的曲線圖進行解答。
【解答】 (1)圖中A點氧氣的濃度為0,植物能進行無氧呼吸,釋放出二氧化碳。
(2)由A到B,氧氣增加,無氧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2的釋放量急劇減少。
(3)由B到C,隨著氧氣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加強,CO2釋放量增多,所以CO2的釋放量又不斷增加。
(4)貯藏室內的氧氣濃度在B點的時候,這時有氧呼吸已明顯降低,同時又抑制了無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組織內糖類等有機物分解得最慢,有利于貯藏蔬菜或水果。
22. 根據人體某結構的血管分布狀況示意圖回答問題,其中b為毛細血管,“→”表示血液流動方向。
(1) a表示   血管。
(2)若該結構為小腸絨毛,則   (填“a”或“c”)端血液中的營養物質較多,這些營養物質最先出現在心臟的哪個腔    。
(3)若該結構為肺泡,則c內流動的是   血;肺泡壁和毛細血管都由   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4)若該結構為肌肉組織,則血液運輸的   (填“氧氣”或“二氧化碳”)可被肌肉細胞利用。
【答案】(1)動脈
(2)c;右心房
(3)動脈;一
(4)氧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1)在體循環中,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經過全身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腔、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在肺循環中,血液從右心室進入肺動脈,經過肺部毛細血管網,再經肺靜脈回流到左心房。
(2)圖中:a動脈、b毛細血管、c靜脈。
【解答】(1)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動脈,因此a表示動脈血管,c表示靜脈血管。
(2)葡萄糖、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水和無機鹽等物質,被小腸絨毛壁的一層上皮細胞所吸收,然后轉移到小腸絨毛腔內的毛細血管中,隨著血液運往全身各處,因此若該結構為小腸絨毛,則c端血液中的營養物質較多。
小腸內吸收的營養物質隨著血液,經過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故這些營養物質最先出現在心臟的右心房。
(3)當血液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氣進入血液,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就由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成了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因此若該結構為肺泡,則c內流動的是動脈血。肺泡壁和毛細血管都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4)當血液流經肌肉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網時,不僅把運輸來的營養物質供給肌肉組織細胞利用,還把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而且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把它所結合的氧釋放出來,供肌肉組織細胞利用。
三、實驗探究題
23.(2024九上·鹿城月考)淀粉酶的種類有多種。某科學興趣小組從浸泡后的綠豆中提取淀粉酶溶液,為了研究酸堿性對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以淀粉瓊脂為材料進行實驗,步驟如下:
濾紙編號 溶液成分
1 淀粉酶溶液
2 淀粉酶溶液+稀鹽酸
3 淀粉酶溶液+稀碳酸鈉溶液
4 稀鹽酸
5 稀碳酸鈉溶液
①取5片大小相同的濾紙小圓片,編號為1-5號。將其分別在五種不同成分的溶液(各溶液成分如表)中浸泡后取出,按如圖甲所示放置在盛有淀粉瓊脂薄片的培養皿中,蓋上蓋子。
②將培養皿置于37℃的恒溫箱中,半小時后取出,將碘液均勻滴入培養皿中,約1分鐘后用清水緩緩沖去多余的碘液。
③實驗結果發現:1號、2號和3號濾紙小圓片周圍出現了大小不等的清晰區(即沒有變藍色的區域),其中3號周圍的清晰區面積最大,4號和5號周圍以及其余部位均顯藍色,如圖乙所示。
(1)1號、2號和3號濾紙小圓片周圍會出現清晰區的原因是   。
(2)為了判斷堿性對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應選擇哪幾個進行對照?   。(填寫濾紙編號)
(3)根據實驗結果小組成員推測:堿性越強,對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越強。請你對這個推測進行評價   。
【答案】(1)1-3號小圓片上,有淀粉酶,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了
(2)135
(3)推測是不嚴謹的,因為沒有堿性更強的實驗,難以分析出推測結果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科學探究是指為了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解題關鍵是熟記掌握科學探究各個環節的過程以及作用。
【解答】(1)根據題干中的信息可知,1號、2號和3號濾紙小圓片上有淀粉,4號和5號圓片上沒有淀粉酶,又知淀粉遇碘液變藍,淀粉酶可以消化淀粉,并且在37℃的條件下發揮作用最好;因為1-3號小圓片上有淀粉酶,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了,所以將碘液均勻滴入培養皿中,1號、2號和3號濾紙小圓片周圍也不會變藍;因為4號和5號圓片上沒有淀粉酶,淀粉沒有被分解,所以4號和5號的圓片周圍滴加碘液后,都變藍。
(2)為了判斷堿性對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實驗變量應該是堿性,除了此條件不同,其他均需相同且適宜,應選擇1號與3號對照。
(3)3號周圍的清晰區面積最大,稀碳酸鈉溶液是弱堿性溶液,說明了在弱堿性環境下,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較強。但不能得出堿性越強,對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越強的結論。
24.(2024九上·紹興期末)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的分泌是怎樣調節的呢 19世紀,人們普遍認為是胃酸(主要成分為稀鹽酸)刺激小腸的神經,神經沖動傳到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為驗證這一觀點是否正確,科學家做了如下實驗。
①稀鹽酸狗上段小腸腸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鹽酸狗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鹽酸狗上段小腸腸腔(去除通往小腸的神經)→胰腺分泌胰液
④稀鹽酸處理后的小腸黏膜細胞磨碎制成提取液狗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1)胰腺分泌的胰液經導管流入   參與食物的消化。
(2)通過①②組實驗可知,鹽酸    (選填“能”或“不能”)通過血液循環直接引起胰液分泌。
(3)以上實驗結果是否支持題干中的觀點,請說出你的判斷依據   。
【答案】(1)小腸
(2)不能
(3)不支持,實驗③去除通往小腸的神經,結果胰腺分泌胰液;
【知識點】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在人體內,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的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人體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調節以神經調節為主,輔以激素調節。
【解答】(1)胰腺分泌胰液,經導管流入小腸,胰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參與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化學性消化。
(2)稀鹽酸注入狗上段小腸腸腔會導致胰腺分泌胰液,而稀鹽酸注入狗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因此,通過①②組實驗可知,鹽酸不能通過血液循環直接引起胰液分泌。
(3)根據題干可知,19世紀,人們普遍認為是胃酸(主要成分為稀鹽酸)刺激小腸的神經,神經沖動傳到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也就是認為胰液的分泌只由神經調節引起的。而實驗③去除通往小腸的神經,結果胰腺分泌胰液,由此否定胰液分泌只有神經調節。
25.(2024九上·東陽期末)某校科學興趣小組針對“人體內血液循環”開展了“自制模擬人體循環系統裝置”的項目化學習活動.
【模型原理】人體內血液循環規律和心臟的結構與功能.
【實驗材料】橡皮球、單向閥、橡膠軟管、燒杯、紅墨水
【產品制作】用橡皮球模擬心臟,單向閥模擬瓣膜,橡膠軟管模擬與心臟相連的血管,裝置內的紅墨水模擬血液,將各部分有序連接.
(1)【產品演示】
先同時擠壓兩個橡皮球,紅墨水從橡皮球經紅色軟管流出進入燒杯(箭頭表示液體流動方向),后同時松開兩個橡皮球,紅墨水從燒杯經藍色軟管流入橡皮球.
模型中的橡皮球彈性較大,能很好地模擬心臟的收縮和舒張過程.若藍色軟管1模擬肺靜脈,則紅色軟管2模擬   .
(2)在演示過程中,同時松開兩個橡皮球,單向閥A打開,單向閥B   (填“打開”或“關閉”),模擬血液由靜脈回流入心臟.
(3)【產品評價】以下表格為該小組同學制定的部分評價量表.
“自制模擬人體循環系統裝置”評價量表
評價維度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指標一(模擬血液循環) 能準確模擬血液的流動過程,并能區別出動脈血和靜脈血 僅準確模擬出血液流動過程 不能準確模擬出血液流動過程
指標二(模擬心臟) 能準確模擬出心臟各房室,并具有瓣膜,瓣膜的的朝向正確 僅準確模擬出心臟房室 不能準確模擬出心臟各房室
【產品迭代】
指導老師根據評價量表對小組同學自制的血液循環演示模型進行評價,“指標一”評為優秀,“指標二”評為合格.為了使指標二能達到優秀,請結合心臟及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該模型還需要改進的是:   .
【答案】(1)主動脈
(2)關閉
(3)增加兩個橡皮球表示心房,連接在藍色軟管和單向閥A之間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科學研究過程中,在難以直接用研究對象做實驗時,就可以用模仿某一實驗對象制作模型,用模型來做實驗,或者模仿某些條件來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就叫模擬實驗。
【解答】(1)心臟主要由肌肉組織組成,具有收縮和舒張的功能。模型中的橡皮球彈性較大,能很好地模擬心臟的收縮和舒張過程。若藍色軟管1 模擬肺靜脈,則紅色軟管1模擬肺動脈,藍色軟管 2模擬上、下腔靜脈,則紅色軟管2模擬主動脈。
(2)單向閥A模擬房室瓣,單向閥B模擬動脈瓣,同時松開兩個橡皮球,心室舒張,動脈瓣關閉,房室瓣打開,血液由靜脈流入心房,再由心房流進心室。
(3)心臟由心房和心室組成,模型只模擬了心室,該模型中的心臟結構不完整,缺少心房,應添增加兩個橡皮球表示心房,連接在藍色軟管和單向閥A之間。
26.(2023九上·安吉月考) 纖維素的高值化利用是實現國家“碳中和”目標的途徑之一、在相應酶的催化作用下,纖維素能分解為葡萄糖,而植物中的木質素會通過對酶的吸附來影響酶的催化作用。
實驗一:在等量的纖維素中加入不同種類的木質素A、B、C,再加入等量的酶進行催化分解,多次實驗后測得葡萄糖量與時間的關系如圖甲。
實驗二:分別在各種不同濃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種木質素,多次實驗后得到被吸附的酶的量與酶溶液濃度之間的關系如圖乙。
(1)在相應酶的催化作用下,纖維素能分解為葡萄糖。這里的“相應酶”體現了酶的   性。
(2)由圖甲可知,本質素對酶催化分解纖維素能力有   (選填 “抑制”或“促進”)作用。
(3)由圖乙可知,被吸附的酶的量與酶溶液濃度之間的關系是   。
【答案】(1)專一
(2)抑制
(3)酶溶液濃度越大,被吸附的酶的量越多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酶的專一性是指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2)根據甲圖分析加入木質素后葡萄糖含量的變化即可;
(3)根據圖乙分析被吸附的酶與溶液濃度之間的關系。
【解答】 (1)纖維素只能在相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 糖,因此這里的“相應酶”體現了酶的專一性。
(2)由圖甲可知,在各種不同濃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種木質素后,葡萄糖量均降低,這說明酶催化分解纖維素的能力減弱,故加入本質素對酶催化分解纖維素能力有抑制作用。
(3)由圖乙可知,隨著酶溶液濃度的升高,被吸附的酶的量也逐漸增多
27.(2023九上·杭州月考)小Q想比較等質量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所含能量的多少。在標準大氣壓下進行如下實驗:
步驟1:組裝如圖所示的三組實驗裝置,在三個試管中裝入等量的水,測出水的初溫。
步驟2:分別取1克花生仁、1克大米、1克牛肉干裝入燃燒匙,在酒精燈上點燃后,
立即分別放在三個試管下,給水加熱。
步驟3:待完全燃燒后,分別測出三個試管中水的末溫。
食物名稱 質量/g 水/mL 初溫/℃ 末溫/℃
花生仁 1 2 25 100
大米 1 2 25 87
牛肉干 1 2 25 100
(1)實驗是通過比較   來判斷三種食物所含能量多少。
(2)通過實驗結果,等質量的三種食物中所含能量最少的是   。
(3)小Q發現牛肉干和花生仁組中水的末溫相同,便得出兩者所含能量相同。另一同學查閱資料后得知,相同質量的花生仁比牛肉干所含能量多。分析原因,是因為實驗中水沸騰后不再升溫。你認為該如何改進實驗,能得出正確結論:   。
【答案】(1)水的末溫
(2)大米
(3)增加試管中水的質量,或減少燃燒物的質量
【知識點】食物與營養
【解析】【分析】 (1)燃料燃燒加熱水,能使水的溫度升高,水升高的溫度越大,則燃料放出的熱量越多;
(2)根據實驗的記錄量分析;
(3)根據水升高的溫度和水的沸點分析。
【解答】 (1)實驗是通過水溫的變化來對三種食物所含的能量多少作出比較,這是轉換法。
(2)通過分析表中的實驗結果,等質量的三種食物中,大米對應水的末溫最低,即水生成的溫度最低,那么所含能量最少的是大米。
(3)在加熱水的過程中,如果水的質量較少,則需要不多的熱量就可以使水沸騰,水在沸騰的過程中,溫度不變,故不能根據溫度的變化判定燃料含有能量的多少;故可以通過減少燃料質量、增加水的質量來達到實驗目的。
四、解答題
28. 人體各個系統協調配合才能使各項生命活動正常進行,如圖甲是人體相關生理過程的示意圖,其中①②表示氣體,③④表示尿液形成過程。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 青少年要合理膳食,小琳的早餐既豐富又營養,有牛奶、麥香面包和蘋果,這些食物被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是   ,其中牛奶中的蛋白質被徹底消化為   才能被吸收。
(2)一個健康成人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約有 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約為1.5升,這與圖中④表示的   的重吸收作用有關。
(3)①表示   進入血液循環后,最先到達心臟的哪個腔    (填結構名稱)。
(4)在抽血或輸液時,護士要將針頭刺入部位的   (填“近心端”或“遠心端”)用橡皮管捆扎起來便于針頭刺入血管。
(5)某人患急性腎炎,尿液中檢測出血細胞,這可能是圖甲中的③表示的腎小球的   作用發生障礙;靜脈注射青霉素治療,在心臟中最先發現藥物的是圖乙中的標號   。
【答案】(1)小腸;氨基酸
(2)腎小管
(3)氧氣;左心房
(4)近心端
(5)濾過;C
【知識點】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觀圖知:圖1中①表示氧氣的擴散過程,②表示二氧化碳的擴散過程,③表示腎小球的濾過作用,④表示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圖2中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a主動脈,b肺動脈,c肺靜脈,d上腔靜脈,e動脈瓣,f房室瓣。
【解答】 (1)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牛奶中的蛋白質最終在小腸內徹底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2)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無機鹽和水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一個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約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約為1.5升。圖中④表示的就是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肺泡高濃度的氧氣擴散到肺泡,血液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圖中的①表示氧氣的擴散過程,氧氣擴散到血液后由肺靜脈運送,最先到達心臟的左心房。
(4)在靜脈血管內,血液是從遠心端流向近心端的,因此用乳膠管扎緊上臂后,在結扎處的遠心端的靜脈會因血液滯留而膨大,同時,又因靜脈內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所以血液不會倒流而會出現結狀突起。所以抽血或者輸血時,護士要用橡皮管捆扎針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這主要是因為讓靜脈積血膨脹,便于尋找。
(5)正常人的尿液中沒有大分子的蛋白質和血細胞,若某人患了腎炎,在尿液中檢測出血細胞,這可能是圖中的③表示的腎小球的濾過(或過濾)作用發生障礙。靜脈注射青霉素治療,青霉素經過腔靜脈運送到心臟,在心臟中最先發現藥物的是圖2中C右心房。
29. 如圖為科學興趣小組運用實驗裝置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類型的實驗。
實驗開始時,關閉活塞,觀察兩個裝置中著色液位置的變化,實驗數據記錄如表所示,結合該實驗及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時間/h 0 0.5 1 1.5 2 2.5 3 3.5 4
裝置1中著色液向左移動的距離x/ mm 0 10 20 25 30 33 35 35 35
裝置2 中著色液向右移動的距離y/ mm 0 0 0 2 6 12 15 20 30
(1)裝置1中著色液會向左移動的原因是   。
(2)結合實驗及數據,裝置2中著色液移動的距離 y 表示   。
(3)酵母菌在1~3h間所進行的呼吸類型及強度變化分別為   ;   。
【答案】(1)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又被 NaOH溶液吸收,致使容器內氣壓下降
(2)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的量
(3)有氧呼吸、無氧呼吸;有氧呼吸逐漸減弱,無氧呼吸逐漸增強
【知識點】細胞呼吸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酵母菌呼吸作用的類型包括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的反應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生成少量的[H],釋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階段的反應為: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大量的[H],釋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階段的反應為:氧氣和[H]反應生成水,釋放大量的能量。明確知識點,梳理相關的基礎知識,分析題圖,結合問題的具體提示綜合作答。
【解答】 (1)裝置1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CO2,避免對實驗的干擾。因裝置1中的CO2會被NaOH溶液吸收,而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O2,所以裝置1中著色液移動的距離x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體積。
(2)由表可知,3~4h這段時間內,裝置1中著色液不移動,酵母菌只進行無氧呼吸,其呼吸作用產生的CO2的量大于消耗的O2的量,因此這段時間內著色液移動的距離y表示酵母菌產生的CO2與消耗的O2的體積之差。
(3)由表可知,1~3h這段時間內1~3這段時間既有有氧呼吸,也有無氧呼吸,著色液移動的距離y表示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CO2的量逐漸增多,表明呼吸強度逐漸增強。
30.小明同學在使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時,看到了如圖乙所示的視野。請結合學過的知識回答:
(1)小明使用顯微鏡時因粗心導致剛開始的視野中一片黑暗,他很可能是忘記了   。
(2)圖甲中,用濕棉絮將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部包裹起來,觀察過程中,時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濕潤,目的是   ,盡量使小魚少受傷害。
(3) 在觀察小魚尾鰭的實驗中,小明應該選用   (填“高”或“低”)倍物鏡進行觀察。
(4)“3”所指血管位于視野的右下方,小明想把它移到視野的中央觀察,他應該往   移動玻片標本。
(5)圖乙中涉及了三種血管,人體也同樣具有這三種血管,圖中數字可代表人體相應的血管。若某人患肺炎,醫生會往他手背上的“青筋”注射消炎藥,則消炎藥通過三種血管的先后順序是   (用圖中數字和“→”表示)。
【答案】(1)對光
(2)保證小魚正常呼吸
(3)低
(4)右下方
(5)3→1→2
【知識點】心臟和血管;血液循環
【解析】【分析】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時,判斷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依據是: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動脈,血液流動的速度最快;由分支匯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之間。圖中1是小動脈,2是毛細血管,3是小靜脈。
【解答】(1)轉換器沒有轉到位,光線就不會通過物鏡進入鏡筒,或光圈沒有對準通光孔,外界光線會被遮光器擋住,都會造成視野一片黑暗。
(2)圖甲中,用濕棉絮將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部包裹起來,觀察過程中,時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濕潤,目的是保證小魚正常呼吸,盡量使小魚少受傷害。
(3)小魚尾鰭內含色素,顏色深,視野較暗,因此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應該用低倍的顯微鏡,低倍鏡比高倍鏡的視野亮。
(4)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3”所指血管位于視野的右下方,小明想把它移到視野的中央觀察,他應該往右下方方向移動培養皿。
(5)血液的流向是動脈→毛細血管→靜脈,1是小動脈,2是毛細血管,3是小靜脈。肺循環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的循環。因此若某人患肺炎,醫生往他手背上的“青筋”注射消炎藥,藥物的途徑是: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病灶,則消炎藥通過三種血管的先后順序是3→1→2。
31. 為探究酸性環境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請根據所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實驗器材:試管、1%淀粉溶液、新鮮唾液、5%HCl溶液、量筒、溫度計、燒杯、碘液、蒸餾水、滴管、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火柴、記號筆、計時器。
(1)該實驗的原理:①   ;②碘液能使淀粉變藍。
(2) 設計該實驗的主要步驟(可用文字、表或圖簡要表述)。
(3) 本實驗的預期結果是   。
【答案】(1)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
(2)①取2支潔凈的試管,用記號筆編為1號和2號;②用量筒量取1mL新鮮的唾液、2mL 蒸餾水加入1號試管中,用量筒量取1mL新鮮的唾液、2mL 5%HCl溶液加入 2號試管中;③ 在燒杯中加入適量水,用酒精燈加熱并用溫度計測量水溫,使水溫保持在37℃左右。分別用量筒量取2mL1%淀粉溶液加入1號和2號試管中,然后將上述2 支試管放入燒杯中,37℃恒溫水浴5分鐘;④待溶液冷卻后,往2 支試管中分別滴入1滴碘液,然后搖勻,觀察并記錄 2 支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
(3)2號(加5%HCl溶液)試管中溶液變藍色,1號(加蒸餾水)試管中溶液不變藍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設計原則: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
【解答】(1)該實驗的原理是:①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②淀粉遇碘變藍。
(2)在研究酸性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時,所進行的實驗除了酸性不同以外,其它條件都應該相同。該實驗的步驟:
①取2支潔凈的試管,用記號筆編為1號和2號;②用量筒量取1mL新鮮的唾液、2mL 蒸餾水加入1號試管中,用量筒量取1mL新鮮的唾液、2mL 5%HCl溶液加入 2號試管中;③ 在燒杯中加入適量水,用酒精燈加熱并用溫度計測量水溫,使水溫保持在37℃左右。分別用量筒量取2mL1%淀粉溶液加入1號和2號試管中,然后將上述2 支試管放入燒杯中,37℃恒溫水浴5分鐘;④待溶液冷卻后,往2 支試管中分別滴入1滴碘液,然后搖勻,觀察并記錄 2 支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
(3)從試管中加入的物質來分析,2號試管中有1毫升5%稀鹽酸溶液和1毫升唾液,滴加碘液呈藍色,表明酸性減弱了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而1號試管不變藍,表明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
32. 某同學想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他進行了三種處理,如圖所示:Ⅰ.將饅頭碎屑與唾液放入①號試管中,充分攪拌;Ⅱ.將饅頭碎屑與清水放入②號試管中,充分攪拌;Ⅲ.將饅頭塊與唾液放入③號試管中,不攪拌。
(1)以“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為變量時,   和   是一組對照實驗。
(2)若將3支試管都放入37℃的溫水中,5~10分鐘后取出,滴加碘液并搖勻,則最終會發現   號試管不變藍 ,這是因為   。
(3)①和②號試管都進行了充分攪拌,這相當于口腔中   的作用。
(4) ①號試管和②號試管進行對照實驗,是為了探究   對饅頭的消化作用。
【答案】(1)①;③
(2)①;唾液將淀粉轉化成了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3)舌
(4)唾液
【知識點】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即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這樣便于排除其他條件 干擾實驗,使實驗更具有說服力。由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能將淀粉消化成麥芽糖;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變藍,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解答】(1)加入饅頭碎屑,相當于牙齒將食物切斷、撕裂、磨碎;將饅頭碎屑與唾液混合,相當于舌的攪拌作用;①號中加的是饅頭碎屑和唾液,且攪拌;③號加入的是饅頭塊和唾液,不攪拌;二者的變量就是“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
(2)在37度左右的條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5~10分鐘后,①號試管的淀粉全部被淀粉酶轉化成麥芽糖,加入碘液不變藍;②號試管中由于沒有淀粉酶,淀粉不發生變化,加入碘液后變藍;③號試管中的淀粉酶只能消化一部分淀粉,加入碘液后,也會變藍。
(3)①和②號試管都進行了充分攪拌是為了模擬口腔中的舌的攪拌作用。
(4)①號試管和②號試管進行對照實驗時,實驗變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照市| 延吉市| 深水埗区| 泗阳县| 台江县| 砚山县| 盐山县| 都江堰市| 清徐县| 九台市| 桐城市| 方城县| 三门县| 博客| 江北区| 龙游县| 渭南市| 冷水江市| 寻乌县| 永宁县| 齐河县| 桑日县| 繁昌县| 阆中市| 甘肃省| 迭部县| 棋牌| 博客| 富平县| 绥宁县| 福清市| 通州市| 介休市| 福海县| 平泉县| 彰化县| 渝中区| 塔城市| 鹰潭市| 吉安市|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