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科學觀念:了解速度的測量方法;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了解變速運動的定義;知道生活中測量速度的方法。科學思維:正確根據圖像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提升觀察、分析、描述和表達能力。探究實踐:通過小活動、讀圖等形式,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了解生活中速度測量的一般方法。態度責任:通過互動、合作等方法,形成關心身邊的事物、樂于合作的意識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速度的測量1、勻速直線運動(1)定義:我們把物體沿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作勻速直線運動。(1)特點: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任意時刻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變。(2)圖像①s-t圖像: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由圖甲可知,時間改變,路程也隨之改變,但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即速度)不變。②v-t圖像:勻速直線運動v-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由圖乙可知,時間改變,速度不變。【名師講解】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速度幾乎不變,軌跡近似為直線,就可以看作勻速直線運動。如商場中人隨扶梯的運動可看作勻速直線運動。2、變速直線運動(1)定義: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變速直線運動。(2)圖像①s-t圖像:變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曲線。由圖可知,時間改變,路程也隨之改變,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即速度)也在改變。②v-t圖像: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隨時間會發生變化。圖甲表示物體做加速運動,圖乙表示物體做減速運動。(3)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體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注意>(1)我們說一個物體的平均速度,必須指出是在哪段時間內,或在哪段路程內的平均速度,否則平均速度的含義就不確切了。在公式中,s和t之間有著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s一定是時間t內通過的路程,t一定是通過路程s所用的時間。(2)計算平均速度時,總時間包括中途停留的時間,即開始到結束的所有時間。二、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補充實驗,可結合P141探索活動T2>目的 會用刻度尺和秒表測量小車運動的速度原理 v=s/t器材 刻度尺、秒表、長木板、木塊、小車、金屬片圖示步驟 (1)組裝器材:如圖所示,將長木板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測量全程的平均速度v: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到斜面底端通過的路程s,用秒表測出對應的時間t; (3)測量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將金屬片移至斜面中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金屬片的距離s1和對應的時間t1。分析與論證結論 通過實驗數據可得出v>v2,我們還可進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從上圖中我們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S2=S-S1,下半段所用的時間t2=t-t1,進一步可求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關系是v2>v>v1。結論 小車沿斜面由頂端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它的速度越來越大,做變速運動。交流與 評估 (1)實驗成功的關鍵是測時間。小車開始運動的同時開始計時,小車撞擊金屬片的同時停止計時。正式實驗之前應該多練習幾次,熟練之后會使測量數據更準確。 (2)斜面墊起的一端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過高會使小車速度過大,不易記錄時間,過低時可能會使測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且測量過程中不能改變斜面的坡度。 (3)實驗中,若小車運動一段時間后才開始計時,由公式v=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將偏大;若小車撞擊金屬片一段時間后才停止計時,由公式=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將偏小。【名師講解】拓展——時間相等與路程相等中平均速度的推導:一物體沿直線運動,若它在前一半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為v1,后一半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為v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為(設全程耗時2t,則平均速度v=)。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設總路程為2s,則平均速度v=)。◆任務點一:速度的測量1、探索活動:圖中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駛情況,在坐標圖中畫出路程與時間關系圖像,判斷甲、乙兩輛汽車在各段時間內速度的特點。甲:甲車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速度不變。乙:乙車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速度改變。2、探索活動:讓一輛玩具小車從斜面滑下,標記玩具小車每隔相同時間所在的 位置,用刻度尺測出各時間段的路程,計算出各段時間內的速度。<結合知識點表格完成此實驗>vAB=sAB/tAB= 4.00cm/2s=0.04m/2s=0.02m/s;vBC=sBC/tBC= 5.00cm/2s=0.05m/1s=0.05m/s;我的發現:小車沿斜面下滑時,路線是直線的,為直線運動,但速度是越來越大的。即小車從斜面滑下時,做變速直線運動。3、實踐活動:據圖計算某同學賽跑過程中不同時間段的速度,判斷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快慢變化情況。如何判斷這種運動的快慢?測量通過某段路程與所用的時間,計算運動的平均速度4、實踐活動:在生活中,速度是人們比較關注的一個量。交通需要速度更快的工具,但為了保障安全,必須對交通工具的速度進行限制。你認識如圖4.1-16所示的限速標志嗎 了解給車輛測速的方法嗎 請查資料,并與同學交流。①表示該路段對不同車型的最高速度進行限制②指針所指的刻度值為此時車輛的行駛速度(單位:km/h)③在有速度限制的路段,拍攝過往車輛的行駛速度1.【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對速度的理解分析判斷。【解答】所謂超速,是指汽車運動太快而超過安全標準。在物理學中,用來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就是速度,等于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雖然該女生駕駛的車輛時間不夠1小時,但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超過60,因此是超速的,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2.【答案】C【解析】【分析】以水流為參照物,分別確定兩船的運動速度,根據s=vt計算兩船到木桶的距離。【解答】木桶的速度與水流速度相同,以水流為參照物,木桶保持靜止狀態,甲船相對于水流的速度,1h后甲船和木桶的距離,乙船相對于水流的速度,1h后乙船和木桶的距離。故選。3.【答案】B【解析】【分析】A.根據圖像分析甲乙兩個物體的速度變化規律,進而確定對應的運動狀態;BD.根據公式分別計算出二者的速度,并比較大小,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判斷;C.根據s=vt計算甲1min內通過的路程。【解答】A.由題圖可知,甲的速度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說明甲在做勻速直線運動,乙的路程隨時間均勻增加,說明乙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BD.由題圖可知甲的速度為,乙在內運動的路程,乙的速度為,所以,因甲和乙同時同地向東運動,而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甲為參照物,乙向西運動,故B正確,錯誤;C.甲的速度為,甲運動通過的路程為180m,故C錯誤。故選B。4.【答案】C【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路程與對應時間的比值,據此分析判斷。【解答】由于無法獲知前5s內和后5s內通過的路程,因此無法計算出這兩個時間段內的平均速度,故A、B錯誤;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故C正確,D錯誤。故選C。5.【答案】D【解析】【解答】A、由圖可知,甲同學比乙同學晚出發4s,故A正確;B.由圖可知,4s-8s內,甲、乙同學vt圖像是一條傾斜的直線,即甲、乙同學都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正確;C.由圖可知,第8s時甲、乙縱坐標相等,即路程相同,所以 甲、乙同學通過的路程相等 ,故C正確;D.8s末甲、乙兩同學通過的路程都為5.0m,乙同學的運動時間為8s,甲同學的運動時間為4s,所以甲乙速度不同,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分析】根據速度的公式計算分析,速度公式為v=s÷t,根據題目中所給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時間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時間求解速度,題目中,st圖像為一條直線,所以甲乙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相同,表示相同時間運動路程相同,題目中甲乙8s末,運動時間不同,距離相同,所以速度不同。6.【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圖像確定三個物體運動的路程和對應的時間,根據分別計算出三者的速度,然后進行作比即可。【解答】A.由題圖I可知甲的速度為,乙的速度為;由題圖Ⅱ可知丙的速度為;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乙的速度之比為,故A錯誤;B.甲、丙的速度之比為,故B正確;C.乙、丙的速度之比為:,故C錯誤;D.甲、乙、丙的速度可以比較,故D錯誤。故選B。7.【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分析木塊的運動規律即可。【解答】根據圖片可知,上面的木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距離越來越大,根據可知,它在做加速直線運動;下面的木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距離都相等,根據可知,它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8.【答案】等于;路程【解析】【分析】甲為s-t圖像,根據計算甲的速度,乙為v-t圖像可直接讀出乙的速度,然后二者比較大小即可。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S=ab和速度的變形式s=vt分析乙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解答】由題圖甲可知,甲車運動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說明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則甲車的速度為;由題圖乙可知,乙車的速度保持不變,說明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乙車的速度為,由上述分析可知甲車速度等于乙車速度;圖乙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表達的物理意義是內通過的路程。9.【答案】(1)加速(2)3(3)減小斜面的坡度【解析】【分析】 (1)小車下滑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2)用速度公式計算平均速度;(3)為斜面的坡度越小,則運動越慢,那么時間越長,則誤差越小。【解答】 (1)根據題意可知,小車下滑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做加速運動;(2)小車從A點到C點的距離為s=10cm-1cm=9cm,時間為t=3s,那么AC之間的平均速度;(3)為減小實驗中時間測量的誤差,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慢一點,所用時間長一點,這樣便于測量時間,可采取的措施是可以減小斜面的坡度。1.【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圖像確定橫軸和縱軸表示的物理量,再確定物體的運動狀態即可。【解答】A.在s-t圖像中,當時間改變時,物體到起點的距離保持不變,即處于靜止狀態,故A符合題意;B.在s-t圖像中,路程隨時間的增大而增大,即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不合題意;C.在v-t圖像中,當時間改變時,速度的數值保持不變,即做勻速直線運動,故C不合題意;D.在v-t圖像中,速度隨時間的增大而增大,即物體做加速運動,故D不合題意。故選A。2.【答案】C【解析】【分析】 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方向都保持不變。【解答】A、正在進站的火車速度越來越慢,不是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B、離開腳后在草地上滾動的足球速度越來越慢,不是勻速直線運動,故B錯誤。C、站在商城自動扶梯上顧客的運動速度和方向保持不變,是勻速直線運動,故C正確。D、繞地球勻速轉動的“北斗”衛星方向在不斷改變,不是勻速直線運動,故D錯誤。故答案為:C。3.【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分析判斷。【解答】在數值上,平均速度等于物體通過一段路程跟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的比值,可以用來粗略反映物體在一段時間或一段路程內運動狀態,故C正確,而A、B、D錯誤。故選C。4.【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速度公式計算。【解答】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的速度保持不變,即:,故A正確,而B、C、D錯誤。故選A。5.【答案】A【解析】【分析】以汽車為參照物,確定車與蜜蜂間的相對運動及位置關系,分析解答。【解答】因為蜜蜂與汽車的速度大小相等且它們并列運動,以汽車為參照物,蜜蜂相對于汽車位置不變,它們在水平方向上相對靜止,車輪邊緣的點相對于車做圓周運動,運動軌跡是圓,因蜜蜂相對于車靜止,所以蜜蜂看到的車輪邊緣上的點的運動軌跡是圓。故答案為:A。6.【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公式分別計算出三人的速度,然后比較大小即可。【解答】甲的速度:;乙的速度:;丙的速度:;通過比較可知三者的速度大小相等。故選D。7.【答案】A【解析】【分析】從圖上讀出全程的路程和時間,根據速度公式計算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由圖象可知1200m到1500m之間有兩個格,圖線指在1200m和1500m中間,所以整個路程s=1350m,時間t=10min=600s,整個過程平均速度:。故答案為:A。8.【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題意知甲乙兩位選手最終跑完的路程是一樣的,且甲跑完全程所用時間最短。【解答】甲乙兩位選手都跑完了全程,則最終跑完的路程是一樣的,A,B錯誤,甲選手取得全馬第一名的成績,則甲跑完全程所用時間最短,C正確,D錯誤。故答案為:C。9.【答案】A【解析】【分析】據圖可知:甲車每5秒鐘通過的路程都是100米,所以甲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20米/秒。乙前面2個5秒通過的路程都是80米,但是第3個5秒通過的路程是110米,第4個5秒通過的路程是150米,所以乙是變速運動。【解答】A.據圖可知:甲車每5秒鐘內通過的路程都是100米,所以甲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20米/秒。故A符合題意。B.乙前面2個5秒通過的路程都是80米,但是第3個5秒通過的路程是110米,第4個5秒通過的路程是150米,所以乙是變速運動。故B不符合題意。C.甲的平均速度是20米/秒,乙的平均速度為=22.5米/秒,故C不符合題意。D.前300米甲用了15秒。乙用了15秒,所以所用時間相同。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0.【答案】D【解析】【分析】vt圖像展示的是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解答】圖中甲速度隨時間在均勻變大,做變速運動,乙速度保持不變,做勻速運動。故答案為:D。11.【答案】D【解析】【分析】s-t圖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由圖像的斜率變化分析汽車的運動情況。【解答】A、根據s-t圖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知0~t1內汽車的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B、t1~t2內,圖像的斜率為零,汽車的速度為零,處于靜止狀態,故B錯誤。C、根據縱坐標的變化量表示路程,可知0~t1比t2~t3運動的路程短,故C錯誤。D、根據s-t圖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越大,速度越大,0~t1比t2~t3運動的速度大,故D正確。故答案為:D。12.【答案】A【解析】【解答】A.由圖象可知,在前2s內,小剛運動的距離比小明長,所以根據可知,小剛跑得較快,故A正確;BC.由圖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時間關系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表明路程和時間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而小剛的路程和時間關系圖象是一條曲線,表明路程和時間不成正比,所以小剛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故B、C錯誤;D.由圖象可知,兩人全程中通過的路程相等,所用的時間都是8s,根據可知,兩人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錯誤。故選A。【分析】A.判斷前2s內誰跑得快,我們可采取相同時間比較路程,誰在相同時間內運動的路程長,誰就跑得快;BC.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路程與時間是成正比的,在圖象上表現為一條傾斜直線;D.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部路程處于所有的總時間。13.【答案】B【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確定甲和乙出發時間是否相同即可;(2)根據公式計算甲的運動速度;(3)分析兩個圖像的交點的含義即可;(4)根據圖像分析0~30s內乙的速度大小變化情況。【解答】A.根據圖像可知,甲的出發時間為0s,而乙的出發時間為10s,因此二者不是同時出發的,故A錯誤;B.甲在40s內經過路程400s,因此甲的速度為:,故B正確;C.根據圖像可知,二人在距離起點100m處相遇。由于甲從遠處向起點運動,因此甲經過的路程為:s甲=400m-100m=300m;由于乙從起點開始運動,因此乙的路程為100m,故C錯誤;D.從0~10s內,乙前進的距離為0,那么這段時間內他保持靜止狀態,故D錯誤。故選B。14.【答案】D【解析】【分析】從圖像中提取信息,結合公式s=vt,對各個選項進行分析即可。【解答】A.根據圖像可知,OA段圖像的傾斜角度大,即速度大,應該為騎車;AB段圖像的傾斜角度小,即速度小,應該為步行,故A正確不合題意;B.小剛從家到武林廣場的路程為3600m,故B正確不合題意;C.小剛騎車的速度為:,故C正確不合題意;D.小剛步行的時間:25min-5min=20min,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15.【答案】1;西;小于【解析】【分析】 (1)在前3s 內,小兔和小狗同時開始向東運動,由圖象可以看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求出小兔和小狗的速度,根據速度大小得出小狗相對于兔子將向哪運動。(2)比較相同時間內兔子和小狗通過的路程得出它們的速度大小。【解答】(1) 根據圖片可知,前3s 內,小狗和兔子均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狗的運動速度:;兔子的運動速度:,(2)由題知,小狗和小兔同時開始向東運動,所以小兔在前、小狗在后,小狗相對于兔子將向西運動。由圖可知,第5s到第8s,小兔和小狗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運動的時間相同,都是3s,而兔子通過的路程是8m-4m=4m,小狗通過的路程是8m-5m=3m,則相同時間內,兔子通過的路程大于小狗通過的路程。根據可知,小狗的速度小于兔子的速度。16.【答案】勻速直線;0;小車丙在4秒內通過的距離【解析】【解答】 (1)由左圖可知,小車乙的s-t圖像為一條斜線,表明小車乙做勻速直線運動;(2)由s-t圖像可知,經過4s,甲、乙兩車相遇,則甲、乙兩車相距0m;(3)右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s=vt,表示小車丙在4秒內通過的距離 。【分析】(1) 根據圖像分析小車乙的運動情況;(2)根據圖像確定甲和乙之間的距離;(3)右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s=vt,據此分析其表示的含義。17.【答案】(1)勻速;6秒(2)1.2米(3)小于(4)東運動【解析】【分析】(1)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路程和時間成正比,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在圖象中找出通過0.6米的路程所用時間;(2)由圖象找出A點和B點對應的路程,兩點之間的路程差即為乙車通過的路程;(3)在圖像中找一組數據,根據速度公式分別計算出甲、乙兩車的速度大小;即可比較它們的大小關系;(4)根據兩車的速度關系以及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判斷出乙車的運動方向。【解答】(1)甲車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所以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由圖象可知通過0.6的路程所用時間為6秒;(2)在AB對應的時間段內,乙車通過的路程為s=1.8米-0.6米=1.2米;(3)由圖象可知,已知甲車8秒通過的路程為0.8米,則甲車的速度v甲===0.1米/秒;乙車9秒通過的路程為1.8米,所以乙車的速度v乙===0.2米/秒,所以甲車的速度小于乙車的速度;(4)甲、乙兩車在水平路面上同時向東行駛,由于v甲<v乙,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東運動。故答案為:(1)勻速;6;(2)1.2;(3)小于;(4)東。18.【答案】(1)v=(2)較小(3)0.2;變大【解析】【分析】(1)該實驗的原理是v=;(2)斜面坡度越小,小車運動越慢,便于計時,能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3)分別計算出小車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比較可得小車通過全過程的速度大小變化情況。【解答】(1)該實驗是根據速度公式v=來計算平均速度的;(2)斜面的坡度較小時,小車下滑速度較小,便于方便計,目的是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3)由圖知,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s2=×1.2m=0.6m,所用的時間t2=3s,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2===0.2m/s;小車通過下半段路程s3=s2=0.6m,所用的時間t3=2s,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0.3m/s;由v3>v2,可知小車通過全過程的速度大小變化情況是變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科學觀念:了解速度的測量方法;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了解變速運動的定義;知道生活中測量速度的方法。科學思維:正確根據圖像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提升觀察、分析、描述和表達能力。探究實踐:通過小活動、讀圖等形式,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了解生活中速度測量的一般方法。態度責任:通過互動、合作等方法,形成關心身邊的事物、樂于合作的意識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速度的測量1、勻速直線運動(1)定義:我們把物體沿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作 。(1)特點: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任意時刻速度大小和方向均 。(2)圖像①s-t圖像: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是一條過 的傾斜直線。由圖甲可知,時間改變,路程也隨之 ,但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即速度) 。②v-t圖像:勻速直線運動v-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由圖乙可知,時間改變,速度 。【名師講解】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速度幾乎不變,軌跡近似為直線,就可以看作勻速直線運動。如商場中人隨扶梯的運動可看作勻速直線運動。2、變速直線運動(1)定義: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 。(2)圖像①s-t圖像:變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是一條過 的曲線。由圖可知,時間改變,路程也隨之 ,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即速度)也在 。②v-t圖像: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隨時間會發生變化。圖甲表示物體做加速運動,圖乙表示物體做 。(3)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體 與通過這段路程 的比。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體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注意>(1)我們說一個物體的平均速度,必須指出是在哪段時間內,或在哪段路程內的平均速度,否則平均速度的含義就不確切了。在公式中,s和t之間有著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s一定是時間t內通過的路程,t一定是通過路程s所用的時間。(2)計算平均速度時,總時間包括中途停留的時間,即開始到結束的所有時間。二、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補充實驗,可結合P141探索活動T2>目的 會用刻度尺和秒表測量小車運動的速度原理 v=______器材 刻度尺、秒表、長木板、木塊、小車、金屬片圖示步驟 (1)組裝器材:如圖所示,將長木板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測量全程的平均速度v: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到斜面底端通過的 ,用秒表測出 ; (3)測量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將金屬片移至斜面中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金屬片的距離s1和對應的時間t1。分析與論證結論 通過實驗數據可得出v>v2,我們還可進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從上圖中我們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S2=S-S1,下半段所用的時間t2=t-t1,進一步可求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關系是 。結論 小車沿斜面由頂端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它的速度越來越大,做 運動。交流與 評估 (1)實驗成功的關鍵是測時間。小車開始運動的同時開始計時,小車撞擊金屬片的同時停止計時。正式實驗之前應該多練習幾次,熟練之后會使測量數據更準確。 (2)斜面墊起的一端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過高會使小車速度過大,不易記錄時間,過低時可能會使測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且測量過程中不能改變斜面的坡度。 (3)實驗中,若小車運動一段時間后才開始計時,由公式v=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將偏大;若小車撞擊金屬片一段時間后才停止計時,由公式=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將偏小。【名師講解】拓展——時間相等與路程相等中平均速度的推導:一物體沿直線運動,若它在前一半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為v1,后一半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為v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為(設全程耗時2t,則平均速度v=)。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設總路程為2s,則平均速度v=)。◆任務點一:速度的測量1、探索活動:圖中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駛情況,在坐標圖中畫出路程與時間關系圖像,判斷甲、乙兩輛汽車在各段時間內速度的特點。2、探索活動:讓一輛玩具小車從斜面滑下,標記玩具小車每隔相同時間所在的 位置,用刻度尺測出各時間段的路程,計算出各段時間內的速度。<結合知識點表格完成此實驗>我的發現:3、實踐活動:據圖計算某同學賽跑過程中不同時間段的速度,判斷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快慢變化情況。如何判斷這種運動的快慢?4、實踐活動:在生活中,速度是人們比較關注的一個量。交通需要速度更快的工具,但為了保障安全,必須對交通工具的速度進行限制。你認識如圖4.1-16所示的限速標志嗎 了解給車輛測速的方法嗎 請查資料,并與同學交流。1.一位女士由于駕車超速而被警察攔住。警察走過來對她說:“太太,您剛才的車速是60km/h!"這位女士反駁:“不可能的!我才開了7 min,還不到一個小時,怎么可能走了60 km呢?”從以上對話可知,這位女士沒有理解下面哪個科學概念?( )A.速度 B.時間 C.路程 D.質量2.流速為5km/h的河流中有一個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兩船同時從木桶位置出發,以如圖所示速度計上顯示的速度分別逆流、順流而行,1h后兩船離木桶的距離( )A.甲船25km,乙船35km B.甲船35km,乙船30kmC.甲船30km,乙船30km D.無法確定3.甲、乙兩人同時同地向東運動,運動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和乙均在做變速直線運動 B.以甲為參照物,乙向西運動C.甲1min通過的路程為300m D.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4.我國著名短跑運動員蘇炳添在某次百米賽跑中測得第 5 秒的速度為 9.5m/s,第 10 秒到達終點的速度為 10.2m/s,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前 5 秒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4.75m/sB.在后 5 秒內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5.1m/sC.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10.0m/sD.在本次百米賽跑中蘇炳添的平均速度為 9.85m/s5.甲、乙兩同學沿平直路面步行,他們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如圖所示,下面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甲同學比乙同學晚出發4sB.4s-8s內,甲、乙同學都做勻速直線運動C.0s-8s內,甲、乙同學通過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兩同學速度相等6.物體甲、乙運動規律的圖像如圖Ⅰ所示,物體丙運動規律的圖像如圖所示,當t=5s時,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速度之比為2:5 B.甲、丙速度之比為1:2C.乙,丙速度之比為1∶1 D.甲、乙、丙的速度無法比較7.如圖所示,兩木塊自左向右運動,現用高速攝影機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記錄下木塊每次曝光時的位置.。已知連續兩次曝光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兩木塊運動情況在v-t圖像中描述正確的是( )A. B. C. D.8.兩小車沿水平直線運動,如圖所示,圖甲是小車甲運動的s-t圖像,圖乙是小車乙運動的v-t圖像,由圖像可知,甲車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車速度;圖乙中陰影部分面積表達的物理意義是5s內通過的 。9.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將小車從帶刻度斜面的A點靜止釋放,并同時按下秒表開始計時,圖中圓圈內顯示了小車位于A、B、C三點的時刻(數字分別表示“時:分:秒”)。(1)小車下滑過程中在做 運動。(選填“加速”、“勻速”或“減速”)(2)小車從A點到C點的平均速度是 分米/秒。(3)為減小實驗中時間測量的誤差,可采取的措施是 。1.下列四個有關物體運動狀態描述的圖像中,能說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的是( )A. B. C. D.2.下列運動可近似看作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A.正在進站的火車 B.離開腳后在草地上滾動的足球C.站在商場自動扶梯上的顧客 D.繞地球勻速轉動的北斗七星3.關于平均速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平均速度是用來精確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物體的快慢的C.平均速度等于物體通過一段路程跟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的比值D.平均速度是幾個物體運動速度的平均值4.某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在開始的7秒內通過的路程是70米,那么物體在第2秒時的運動速度是( )A.10米/秒 B.50米/秒C.5米/秒 D.以上答案都不正確5. 一只蜜蜂和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以同樣大小的速度并列運動。如果這只蜜蜂眼睛盯著汽車車輪邊緣上某一點(如粘著的一塊口香糖),那么圖中它看到的這一點的運動軌跡是 ( )A. B.C. D.6.甲、乙、丙三人騎自行車勻速行駛,甲在1h內行駛15km;乙在3min內行駛750m;丙行駛100m需24s。則三人騎車的速度( )A.甲最大,丙最小 B.甲最小,丙最大C.乙最大,甲最小 D.甲、乙、丙一樣大7.小華同學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車站點,他經常騎公共自行車去上學,某一次從家到學校運動的s-t圖像如圖乙所示,則小華從家到學校的平均速度是( )A.2.25m/s B.168.75m/s C.135m/s D.2.81m/s8.2023年3月,溫州馬拉松賽事順利舉行。選手甲以2小時15分鐘的時間跑完全程,取得全馬第一名的成績。以下是小明對選手甲和某位同樣跑完全程的選手乙建立的運動坐標圖(體現全過程) ,其中更符合比賽結果的是( )A. B. C. D.9.如圖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在某段時間內的運動過程,關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正確的是( )A.甲車運動的速度為20米每秒B.乙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C.甲、乙兩車在20秒內的平均速度相同D.前300米內甲車運動的時間大于乙車運動的時間10.甲乙兩個物體在水平面做直線運動,如圖所示為描述兩物體運動狀態的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乙物體靜止B.甲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乙物體靜止C.甲乙兩物體均做勻速直線運動D.甲物體做變速運動,乙物體做勻速運動11.某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其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0~t1時間內做加速直線運動B.t1~t2時間內做勻速直線運動C.0~t1比t2~t3時間內運動的路程長D.0~t1比t2~t3時間內運動的速度大12.小明和小剛在操場上沿直線跑道跑步,如圖所示是他們通過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前2秒內,小剛跑得較快B.兩人都做變速運動C.兩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D.小剛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13.如圖是相向而行的甲、乙兩物體的s-t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是同時出發的B.甲的運動速度為10m/sC.相遇時兩物體通過的路程均為100mD.0~30s內甲、乙均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14.小剛從家中出發到達武林廣場后,沿原路返回家中,在返回過程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騎自行車。路程與時間關系圖像如圖所示,關于小剛的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步行的是圖中AB段 B.小剛家到武林廣場的路程為3600 mC.小剛騎車的速度為6 m/s D.小剛步行所用的時間為25 min15.一只兔子和一條小狗從同一地點出發,同時開始向東運動,兔子的運動距離與時間關系圖象如圖中實線部分ABCD所示,小狗的運動距離與時間關系 圖象如圖中虛線部分AD所示。則小狗的運動速度為 m/s;在前3s內,小狗相對于兔子將向 運動(選填“東”或“西”);第5s到第8s,小狗的速度 兔子的速度(選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16. 甲、乙、丙三輛小車在同一方向上做直線運動,它們的運動圖象如圖所示。 由圖可知:小車乙做 運動;經過4秒,甲、乙兩車相距 米。 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 。17.某小組同學分別測出了甲、乙電動車做直線運動的路程和時間,并依據數據作出了相應的路程—時間圖像,如圖所示。(1)甲車做 直線運動,通過0.6米的路程所用時間為 秒。(2)在AB對應的時間段內,乙車通過的路程為 米。(3)由圖可知,甲車的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車的速度。(4)若甲、乙兩車在水平路面上同時向東行駛,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 運動。18.小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當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表的顯示(數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如圖所示:(1)該實驗是根據公式 進行速度計算的。(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的坡度 (填“較大”或“較小”),目的是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則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 m/s,小車通過全過程的速度大小變化情況是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4.1 機械運動(第3課時)學案(學生版).docx 【核心素養】4.1 機械運動(第3課時)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