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學習目標】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學習重難點】重點:兩漢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特征難點:多角度認識兩漢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聯系【時空定位】【預習新知】一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 ,史稱“ ”。2.漢初的統治:(1)王國問題①背景:漢初,“漢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 并行制。②問題:王國擁兵自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③應對:漢高祖將異姓王逐漸剪除,但是,又陸續分封 ;漢景帝削減王國封地,引發了七國叛亂,叛亂被平定。(2)“文景之治”①背景:漢初,經濟殘破;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尊奉 思想。②內容:減輕賦稅、徭役和刑法,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③結果:經濟得到恢復,社會穩定,史稱“ ”。為漢武帝時西漢的強盛創造了條件。二 西漢的強盛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設立皇帝直接掌控的 。(2)選官制度:確立以 為代表的官吏選拔制度。(3)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①頒布“ ”,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②設置刺史:負責對轄區內的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監察。③任用酷吏:嚴厲鎮壓 、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4)加強對經濟的控制:①金融:改革幣制,將 收歸中央。②生產:實行鹽鐵官營。③貿易:推行 ,增加收入,平抑物價。④抑商: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5)加強對思想的控制:接受 的建議,尊崇儒術。儒學的獨尊地位確立,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2.開拓疆域:鞏固和加強了國家統一。(1)北擊匈奴: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戰爭,奪取 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酒泉等四郡。(2)張騫通西域:①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②中國的絲織品沿此路西傳,形成著名的“ ”。(3)地方治理:①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②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三 東漢的興衰1.西漢的衰亡(1)社會危機: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2)西漢滅亡:公元____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3)王莽新政與農民起義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不切實際,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②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爆發,王莽政權被推翻。2.東漢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3.“光武中興”(1)政治上①加強中央集權,嚴格控制外戚干政。②裁并機構,裁減地方官吏,提倡節儉。③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2)經濟上①恢復西漢的____-制。②實施度田,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③六次下詔釋放奴婢。(3)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視儒學,以“柔道”治天下。4.東漢衰亡(1)外戚干政、宦官專權與“____之禍”①東漢中期以后,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致使政治腐朽黑暗。②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遭受“黨錮之禍”。(2)土地兼并、農民起義與軍閥割據①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②" ”起義軍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③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四 兩漢的文化1史學成就(1)《史記》:西漢中期 撰寫,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3000年的歷史,首創了 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2)《漢書》:東漢中期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 。2文學成就(1)漢賦: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 ,辭藻華麗。(2)樂府詩: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3)五言詩:民間流行, 、生動,傳播廣泛。3科技成就(1)醫學①成書于戰國至西漢時期的《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②東漢時的《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2)數學:《 》在代數和幾何學上貢獻突出,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造紙術:105年,東漢宦官 改進造紙術,為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概念闡釋】1.黃老之學: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漢初以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黃老之學的特點是強調“無為而無不為”,它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因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其主張在漢初產生了一定影響,出現了“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出現,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愛惜民力,輕徭薄賦的結果。“文景之治”是封建統治相對清明的時期。3.漢承秦制:“漢承秦制”,并非漢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并有所損益變化。如郡國并行制以及后來漢武帝實行的刺史制度均為在秦朝制度基礎上的創新。4.中朝與外朝的運作3.均輸平準:均輸法是指在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和運輸貨物的經濟政策。平準法是國家平衡物價的政策,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這一政策,有利于平抑物價,增加中央收入。4.秦漢對儒學態度的差異:“尊崇儒術”的漢武帝與“焚書坑儒”的秦始皇雖然在對待儒學的態度上截然相反,但他們這些思想措施在實質上都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都是為了鞏固統一,殊途同歸。【合作探究】1 歷史解釋——漢初的統治史料 漢初政府純粹代表一種農民樸素的精神,無為主義即為農民社會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儉無為、與民休息,遂成為漢初政府之兩大信念。因亂后社會經濟破產,人心厭亂,戰國晚年黃老一派消極思想,遂最先在農民政府里得勢。無為之實則為“因循”。——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黃老思想為何在漢初“農民政府里得勢”?如何理解史料中“無為之實則為‘因循’”的說法?2 家國情懷——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史料 漢武帝時,主父偃主張: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漢武帝于元鼎四年將鑄幣權從各郡國收歸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對五銖錢進行統一鑄造和發行。……“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閱讀史料,指出漢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簡析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3 歷史解釋——漢代的邊疆治理史料 漢朝中央政府為經略邊疆而設立的不同機構機構 管理范圍 職能郡縣 北疆、東北疆、西南地區、南疆 管理民政、防務和屯田屬國 脫離本民族主體而遷徙到內地的邊疆民族 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首領負責都護府、校尉、中郎將、將軍等 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邊疆地區 管理民政、軍政和屯田根據史料,概括漢朝經略邊疆的特點。【鞏固訓練】1.三國時期學者孟康解釋“中朝”說:“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等為外朝。”漢朝實行中外朝制度( )A.旨在終結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權力加強C.加速了西漢的滅亡 D.有助于加強皇權專制2.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劉秀勤于國政,改革開拓,使東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廢墟中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較為安定繁榮的景象。史稱(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興 C. 貞觀之治 D. 大定之治3.西漢初期,經濟殘破,百業待興,統治者接受秦朝滅亡的教訓( )①崇尚黃老之學 ②崇尚董仲舒新儒學③實行無為而治政策 ④實行休養生息政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西漢時出現了高頭大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這一時期絲和絲織品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并用于發展生產。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西漢經濟發展市場需求擴大 B.中國絲織品在西域備受推崇C.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D.中外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5.東漢中后期,宦官專權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現,即“宗室權落,外戚興起;外戚勢衰,而宦官又盛大”。這一現象導致了( )A.王莽篡奪政權 B.政治腐朽黑暗 C.諸侯勢力膨脹 D.藩鎮割據嚴重6.有學者認為,“大一統”觀念包含空間與疆域拓展的意蘊,也強調軍事擴張行動必須具備道德合法性。借此昭示“大一統”與“大統一”之差異,界分“王道”與“霸道”之別,據此秦朝只可被視為“大統一”,而西漢則應稱為“大一統”。據此西漢被視為“大一統”的主要原因是( )A.整合廣大疆域實現了統一目標 B.推行儒學教化形成文化認同C.廢除了地方實行的郡國并行制 D.漢承秦制的基礎上鞏固集權7.漢初,東方各地特別是楚、齊、趙等地的文化傳統仍有很大勢力,東西方各地文化習俗的差異和沖突明顯。為此漢政府在東部分封諸侯王,從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縣制。這表明郡國并行制( )A.帶有濃厚的家天下意識 B.易留下地方割據的隱患C.有利于新生政權的鞏固 D.有利于邊患問題的解決8.為削弱諸侯王勢力,漢武帝采取的舉措是( )A.推崇黃老思想 B.頒布“推恩令” C.開辟絲綢之路 D.設置西域都護9.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的史學名著是( )A.《史記》 B.《漢書》 C.《后漢書》 D.《三國志》參考答案【合作探究】1得勢原因: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黃老思想主張無為,注重民生;黃老思想既符合漢初人民厭惡戰爭、渴望社會安定的意愿,也與漢初統治者與民休息的政策相契合。理解:漢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襲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國并行的局面;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與秦的殘暴苛政全然不同。2措施:頒布“推恩令”;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尊崇儒術。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3因地制宜,設置不同管理機構;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邊疆民族有較大自主權。【鞏固訓練】1.答案:D2.答案:B3.答案:C4.答案:C5.答案:B6.答案:B7.答案:C8.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為削弱諸侯王勢力所采取的措施是頒布“推恩令”,B項正確;黃老思想是漢初的治國思想,排除A項;開辟絲綢之路最初是為了聯合大月氏來共同對抗匈奴,排除C項;西域都護府不是漢武帝時期設置的,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A解析:依所學,《史記》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故選A項;《漢書》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排除B項;《后漢書》是南朝宋時期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排除C項;《三國志》記載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排除D項。(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