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課程內容COURSE VONTENT防弊之政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新弊漸生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解弊之法王安石變法循弊偏安南宋的偏安原作者(宋)蘇漢臣 臨摹者(元) 錢選 《宋太祖蹴鞠圖》宋太祖宋太宗石守信黨進楚昭輔趙普北宋隊前朝隊出擊!防守!大宋蹴鞠賽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947年,后晉被契丹滅亡,禁軍統領劉知遠建立后漢。952年,后漢滅,禁軍統領郭威經澶州兵變而黃袍加身,建立后周。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武將勢大五代部分政權建立方式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舊五代史》北宋初建之弊?為何踢?“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此無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普宋太祖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君主集權收精兵奪其權制錢糧北宋初建之弊?《雪夜訪普圖》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奪其權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長官,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政權制錢谷設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賦稅大部分上交朝廷。財權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守內鎮外,定期更換駐地。軍權如何踢?行政軍政財政收權分權派文官擔任地方知州節度使轉化為虛職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地方部隊定期更換駐地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將地方大部分賦稅上交中央軍隊財賦刑獄倉庫文官擔任牽制知州作用:中央控制地方之軍、政及財權,基本根除唐末以來藩鎮割據之弊。四監司 互相平行 互相監督奪其權收精兵制錢糧地方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嘉祐集》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財政皇帝中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省中書門下(政事堂)同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執政)行政樞密使(執政)樞密副使(執政)軍政三司樞密院三司使宋:二府三司臺諫御史中丞知諫院監察御前會議統兵權 離調兵權 分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更戍法禁軍定期換駐中央作用:皇權加強,有效的監察和牽制官員,以防權臣篡權。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控制地方 加強中央行政 文官出任地方知州;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對 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財政 設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 三司專掌財政軍政 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定期更換駐地 樞密院專掌軍政,與“三衙”分權監察 設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州一級增設通判 設知諫院與御史中丞分掌監察權治國策略 實行崇文抑武方針,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抑武罷宿將兵權文官掌樞密更戍法材料1:“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材料2:“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續資治通鑒長編》有握兵之重無發兵之權兵不識將將不專兵文官任地方知州崇文抑武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重文興教據《宋史·宰輔表》統計,宋朝宰相133名,科舉出身的123名。兩宋三百年間,共取士達11萬,是歷史上科舉取士最多的朝代。鎖院制度、彌封制度、別試制度文治抬高文官地位擴大科舉規模作用:帶來了文化的繁榮,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險,不至于重蹈政權更換頻繁的覆轍。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太祖誓碑崇文抑武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踢何如?材料1: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轉對條上四事》材料2: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語類》材料3:凡開物務,盡立規繩。予小子纘紹丕基,恭稟遺訓。……更賴將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規。——宋太宗積極: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專制集權。材料1: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給,而猶不聞以財為患。……夫當仁宗四十二年,號為本朝至平極盛之世也,而財用始大乏,天下之論擾擾,皆以財為慮矣。——葉適《應詔條奏財總論》【思考】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初加強專制集權的影響?材料2:天下之弱勢,歷數古人之為國,無甚于本朝者。雖有百萬之兵,而不免自貶為至弱之國。養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禍,不用兵以自敗,未有甚于本朝者也。——葉適《水心集》消極:①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②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形 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邊防壓力積弱,外難御遼夏虎狼之師◎(宋遼)澶淵之盟:宋神宗時,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是為“澶淵之盟”。此后,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宋夏)慶歷和議:北宋又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西夏雖屢勝,但擄掠所獲財物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榷場貿易所得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雙方最終達成和議。是為“慶歷和議”。內容包括:夏取消帝號,名義上向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思考點]你覺得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2.財政危機積貧,內不支朝廷財政之需三冗危機【冗員】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采用恩蔭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不斷擴大科舉規模等。【冗兵】為穩定社會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募兵“養兵”之策,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冗費】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據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歲幣”“歲賜”等。◎1065年(英宗治平三年),朝廷的收入達到一億一千六百十三萬八千四百五十貫,而收支相抵尚虧一千五百多萬貫。——據《宋史·食貨志》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擴大科舉規模增設官僚機構積弱政治危機:冗官行政效率低下養兵募兵擴充軍隊軍事危機:冗兵多而不精財政危機:冗費養兵養官戰爭賠款積貧軍權分散軍隊戰斗力低戰遼、西夏多敗“三衙”分權更戍法[想一想]祖宗之法以“防弊”為核心,而弊端如此凸顯,何為當務之急?“積貧弱之危”——三冗兩積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范仲淹慶歷新政范仲淹明黜陟(嚴明官吏升降)(吏治方面)抑僥幸(限制官僚濫進)(吏治方面)精貢舉(嚴密科舉取士)(吏治方面)擇官長(慎選地方長官)(吏治方面)均公田(官員等級職田)(吏治方面)厚農桑(重視農業生產)(經濟方面)修武備(整治軍事戰備)(強兵方面)減徭役(減輕人民負擔)(經濟方面)推恩信(落實惠政信義)(法治方面)重命令(重視朝廷號令)(法治方面)改革內容片面以吏治為中心慶歷新政因何失敗?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影響?慶歷改革雖然失敗,但“他們敢為天下先的任事精神,他們對于政策法規的銳意改革,無不沖擊著長期以來固守現狀的循默政風......揭開了宋代歷史上富于生氣的篇章。”——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王安石變法“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1)“三冗二積”的社會局面致使北宋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2)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3)范仲淹發起“慶歷新政”歸于失敗。加強中央集權增設官僚機構擴充軍隊養兵養官戰爭賠款分散軍權冗官冗兵冗費戰斗力削弱,頻吃敗仗積貧局面積弱局面王安石變法(4)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1、背景【富國之法】官府向農民提供貸款(青苗法),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市易法、均輸法),調控經濟,開辟財源;【強兵之法】對農民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兵農合一”(保甲法);【取士之法】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培養變法人才“國之要者,理財為先,人才為本”根本目的挽救統治危機核心內容富國強兵基本原則加強國家的管理和控制▲王安石三、王安石變法【合作探究】青苗法是保障生產的“利器”還是 “官方高利貸”?熙寧三年的八月, 宋神宗告訴司馬光說:“青苗有顯效”。譬如元豐六年發放的青苗錢是1000萬貫石匹兩, 收回的數字是1400萬貫石匹兩,收取利息近400萬貫。——《從青苗法看王安石變法的動機和效果》青苗法……由于執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達到原先設定的35倍;手續還麻煩,給衙役交“好處費”,各地定下貸款指標,——《帝國的惆悵》內容 每年青黃不接時,農民可按戶等向政府借年利息為20%的貸款,收獲后再本息償還理想 效果 青黃不接時救濟百姓抑制私人高利貸盤剝增加政府收入低息自愿惠民益國強制高利疲民傷國孤證不立變法操之過急,涉及面太廣,加重人民負擔;引發黨爭。宋神宗死后,高太后垂簾聽政,啟用舊黨司馬光上臺,舊黨盡廢王安石新法,打壓新黨人士。新黨舊黨輪流上臺彼此爭斗,北宋逐漸走向衰亡。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變法為什么會失敗?材料一 王安石理財的關鍵是“抑豪強”,“使輕重斂散之權,歸之公上”,實現國家對經濟、財政的全面控制。這一點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強力支持是王安石變法能取得階段性成果的關鍵。但當改革向縱深發展時,這場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經濟改革開始舉步維艱,趨向失敗。 ——熊光慈《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得失管窺》①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阻撓與破壞②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現象。③改革涉及面廣,頭緒過多,且推行操之過急。材料二 王安石變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實和鞏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預支青苗錢是發放實物,而歸還時卻要求交納現錢,由于物價上的差異,農民可能受雙重損失;有些州、縣以多貸款為有功,難免出現強迫貸款的情況。—摘編自朱柏銘、鄭備軍《改革·經驗·教訓——王安石變法理財得失談》【合作探究】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④宋神宗去世,失去最高統治者的支持三、王安石變法材料一 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數十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化天下。——(宋)劉摯《論助役法分析第二疏》材料二 令介甫(王安石)素剛直,每議事于人主前,如與朋友爭辯于私室,不少降辭氣,視斧鉞鼎鑊無如也。——(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材料三 安石一出,悉斥為流俗,別思創建非常,突過前代。——(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四 依照當時情況,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問題,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國內新政全無頭緒的當日,卻同時引起邊釁,對外便開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斂,而忽略了為國家的百年長計。——錢穆《國史大綱》【合作探究】時人和后人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有何異同?你認為分析是否合理?三、王安石變法▲反對派司馬光宋神宗死后,哲宗繼位啟用舊黨司馬光等人,舊黨盡廢王安石新法,打壓新黨人士;此后,新黨與舊黨輪流上臺彼此爭斗,北宋逐漸走向衰亡……積弊難返變法失敗,北宋喪失一次自我調整的大好機會,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國勢日衰。而北方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迅速壯大,終于釀成“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三、王安石變法《靖康稗史》中記載,宋徽宗、欽宗“二帝、二后但去袍服,余均袒裼,披羊裘及腰,縶氈條于手。二帝引入幔殿,行牽羊禮”,他們不但皮條縛手,脖子上還套繩,像羊一樣被拽扯,其悲慘凄涼之狀,令人不忍卒讀。朱敦儒行歌不記流年,花間相過酒家眠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1.靖康之變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熹四、南宋的偏安故事:樞密使狄青,因為家中也遭遇了水災,救災時,穿了一件黃色的外套親赴一線指揮搶險,這件事就立刻被無限炒作放大。他在家燒紙祭拜神靈,中冒出濃煙,民間和朝廷謠言愈演愈烈,說樞密使狄青家中有紅色的光芒出現,家中有異象產生。更離譜的是傳言在狄青家附近的流浪狗頭上都長出了龍的犄角。最終朝廷罷免了狄青樞密使職務,調他到京師之外擔任知州。(宋太祖曾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2.武將的悲劇三、王安石變法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云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宋史·岳飛傳》中興四將圖大宋的基本國策是重文抑武,岳飛之死是宋朝制度和皇權的犧牲品三、王安石變法萬歷三十三年,明神宗向關羽和岳飛敬獻代表帝王身份的四幡龍袍、黃牌等,并將他們建廟合祀。正是在此次合祀之后,關羽和岳飛共同作為“武圣”,受到民眾崇奉。三、王安石變法本課主要參考書目小結《周易》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改革的動因總是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聯系。不論是宋初加強中央集權,還是王安石變法,都是基于當時社會現實的需要。改革之成敗,原因是多方面的。王安石的改革雖然符合社會現實需要,但最終卻因北宋王朝因循“祖宗之法”走向失敗。而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使得北宋喪失了革除弊政的最后機會,北宋最終走向滅亡。因此,符合社會現實需要的改革未必就能成功,但故步自封必然走向失敗。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