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思想政治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我國的社會保障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社會保障發揮的作用,明確我國建立社會保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通過探究我國社會保障是如何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我國社會保障的主要方式,以及各種保障方式的地位、保障對象、資金來源和作用,增強對我國社會保障的制度自信。 3.通過分析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對比歐洲高福利制度,理解和認同我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提高對我國社會保障政策進行全面評價的能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 理解我國社會保障發揮的作用2. 從各方面區分我國四種主要的社會保障方式教學難點: 1. 理解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2. 社會保障水平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新 課 導 入 觀看視頻《社會保障宣傳片》(55秒) 通過觀看視頻,我們大家知道了,視頻中出現的“你”就是指廣大人民群眾,而“我”指的就是“我國的社會保障” 思考:視頻中提到的“你”和“我”分別指的是誰? 分 議 題 一 為 什 么 人 民 群 眾 需 要 社 會 保 障【議學情景】 新冠疫情爆發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及時采取有效的醫療保障措施,讓患者家庭免除治療費用的后顧之憂,保障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 其二:將在疫情防控中應履行工作職責而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的醫護人員,認定為工傷。 其三:充分發揮失業保險的積極功能。由于嚴重的疫情,造成大量企業效益低下,大量勞動者失去工作,失業保險金有效地調節了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 其四:社會組織積極行動,慈善事業助力疫情防控。各類社會服務機構深入社區與一線,發揮志愿精神,各類行業協會主動作為,幫助人民群眾做好復工復產工作。 【議學小結】為什么人民群眾需要社會保障? 1.必要性:面對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疾病、失業、養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各種問題,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2.重要性:①減震器②平衡器③助推器【議學活動】 結合材料思考人民群眾為什么需要社會保障? 分 議 題 二 社 會 保 障 怎 樣 惠 及 人 民 群 眾 【議學情景】 1.不幸感染上新冠肺炎群眾的治療費用由兩部分承擔,一部分是由醫保進行報銷,另一部分個人承擔的部分則由財政統一承擔。 2.疫情爆發后,由于一些困難群眾會面臨一些突發性、緊迫性的生活困難,導致基本生活難以為繼的,當地鄉鎮會給予這些人臨時救助或者最低生活保障。 3.空巢老年人在老年社會福利中心有人精心照料,同時還會收到許多愛心人士送的疫情物資和國家補貼。 4. 衛國戍邊英雄陳紅軍、陳祥榕等四位烈士軍人的褒揚金和撫恤金已經全部發放到位,他們的遺屬也開始享受待遇,涉及到的工作和生活問題均得到妥善解決。 【議學小結】 ①四種主要社會保障方式的地位、保障對象、資金來源、作用 ②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區別【議學活動】 1.上述材料分別體現了那些社會保障方式? 2.分別總結它們的地位,保障對象、資金來源、作用。分 議 題 三 如 何 讓 社 會 保 障 更 好 惠 及 人 民 群 眾 【議學情景】 材料一: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眾多指派業務型、平臺支付型互聯網平臺企業涌現出來,吸引不少人加入快遞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網約工”行列。截至2020年,我國“網約工”人數達到1億多人。但是這么龐大的群體存在身份“虛化”社會“懸空”現象,大多數“網約工”面臨的無勞動合同、無社會保險、無勞動保障的“三無”窘境,平臺和公司相互推卸責任,權責不清。 材料二:據統計,2022年城市職工退休養老金平均在3000元/月左右,而農村居民養老金平均在100元/月左右。 【議學小結】 1.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問題:覆蓋面不足;權責不清、保障水平存在差距 2.如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①全面覆蓋: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要建立起覆蓋全民、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 ②城鄉統籌: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③權責明晰:要做到權責清晰,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 ④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使得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議學活動】 1.結合材料分析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2.針對這些問題,應該如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觀點辨析】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時有人提出了我國應該效仿歐洲的高福利制度?大家贊同這種觀點嗎? 課 堂 小 結課 后 思 考 尋找你的家庭成員中享受社會保障的實例, 并寫下你的感受(300字以內) 寫下你的感受(300字以內)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