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
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二戰后
社會主義陣營形成
拉美一國
東歐八國
亞洲六國
蘇聯
拉美一國:古巴
亞洲六國:中國、老撾、越南、朝鮮、蒙古、柬埔寨
東歐八國: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民主德國。
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成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壹·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1.從一國到多國:
①結合地圖和課本,說說二戰后出現了哪些社會主義國家。
壹·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1.從一國到多國:
面對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作何反應?
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指出: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美蘇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
1947年,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壹·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隨著冷戰局面的形成,蘇聯要求東歐國家與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為了適應冷戰需要,應對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
1949年,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
有利于東歐國家克服戰后經濟困難
但也將各國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
背景
目的
國家影響
經濟互助委員會
經濟
政治
社會主義壯大
成立“情報局”,加強對東歐各國共產黨的控制,按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全方位改造。
③為了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蘇聯除了在軍事上成立華約外,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還采取了什么措施?
實質:在東歐各國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是蘇聯模式的推廣。
壹·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2.蘇聯模式的推廣:
政治
經濟
軍事
馬歇爾計劃(1948)
北約組織(1949)
杜魯門主義(1947年)
兩大陣營的冷戰對峙
經互會(1949)
華約組織(1955)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1947年)
壹·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3.中蘇關系的發展:
1949.10.1
1950
中蘇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49.10.3
1949.12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并與中國建交。
中蘇建交
毛澤東訪問蘇聯
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新中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高潮。
在中國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156個項目。
列寧與十月革命
蘇聯模式
攻克柏林
美蘇冷戰
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1917
1918
1991
蘇俄
蘇聯
十
月
革
命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21
新經濟政策
1922
蘇聯解體
1927
1928
農業集體化
社會主義工業化
1936
斯大林模式
俄羅斯
沙俄
赫魯曉夫
勃列日涅夫
戈爾巴喬夫
把蘇聯改病了
把蘇聯改殘了
把蘇聯改沒了
貳·蘇聯的改革與發展
1.赫魯曉夫改革:
赫魯曉夫執政(1953——1964)
赫魯曉夫(1894-1971年)
批判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著手經濟改革
時間
內容 政治
經濟
局限性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
發動墾荒運動
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
取消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舊以失敗告終
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貳·蘇聯的改革與發展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時代(1964-1982)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
重心:重工業
時間
內容
結果
評價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
②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
改革仍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
1964年-1982年
一些重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常規武器、核武器、航天技術可以同美國抗衡,但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貳·蘇聯的改革與發展
3.戈爾巴喬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1931年出生)
戈爾巴喬夫時代(1985-1991)
時間
內容 經濟
政治
結果
評價
1985年-1991年
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加劇。
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推行私有化。但總體效果不佳。
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揭露蘇聯共產黨歷史的陰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雖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特點:先經濟,后政治
叁·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1.東歐劇變的概況:
看視頻,了解東歐劇變的過程,回答問題:
1.劇變從哪年開始?
2.東歐劇變國家有幾個?
3.劇變的實質是什么?
1989年
8個國家
社會制度由社會主義變為資本主義
根據材料,東歐國家為什么會發生劇變呢?
材料:這些事情(東歐劇變)來的雖然很突然,但都有長期形成的多方面深刻原因。這些國家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從外部條件來說,蘇聯“新思維”(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改革之風、西方“和平演變”的鼓勵政策,都對東歐的變化有影響,起了推動作用。 ——《世界知識》
根本原因:照搬蘇聯模式,沒有找到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政治體制改革的影響;
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變”戰略影響。
叁·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⒈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2.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堅持依法治國,健全民主與法治;
4.加強執政黨建設,堅持中共的領導。
2.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啟示:
(1)對社會主義運動: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挫折
(2)對世界格局:標志兩極格局(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發展
蘇聯解體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
2.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
華盛頓
印度 埃及 墨西哥 中國
甘地 扎格魯爾 卡德納斯 孫中山
非暴力不合作 華夫脫運動 墨西哥改革 辛亥革命
民族民主運動
20世紀中后期
二戰后
印度民族大起義 章西女王
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后
拉美獨立運動
玻利瓦爾 圣馬丁
16-18世紀
新航路開辟后
1775-1783
20世紀二三十年代
一戰后
1945年印度尼西亞、老撾取得獨立;1946年菲律賓獨立;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取得獨立;1948年緬甸、錫蘭、朝鮮獨立;
1949年新中國建立;1953年柬埔寨、 1957年馬來西亞等國家先后取得獨立。
2.概況:
時間:
地點:
參與國:
會議內容:
影響:
1955年
印度尼西亞的萬隆
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
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1955年4月18日~24日,來自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成員齊聚印度尼西亞首都萬隆召開亞非會議,會議主題是共同商討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史稱“萬隆會議。
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
十項原則、萬隆精神
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
同
異
歷史遭遇相同:
曾遭受帝國主義侵略;
面臨問題相同:
1.發展國家經濟 2.維護民族獨立
3.促進世界和平愿望
社會制度不同
意識形態
求同
存異
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
意義:“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保證了大會順利進行。
1.背景:
二戰前的非洲一共就三個國家利比里亞、埃塞俄比亞和埃及獨立。其他的地方都是歐洲的殖民地。目前非洲現有54個國家。
歐洲人在非洲的勢力(1913年)
新航路開辟后,早期殖民擴張,三角貿易。
巨大災難
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動力;
導致經濟、文化落后;
長期貧困;
影響
時間
“非洲年”——非洲殖民體系的崩潰
回顧所學,說出歐洲殖民者對非洲的殖民統治可以追溯到什么時候?
1951
1952
1961
1960
1990
戰后非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蘇伊士運河被英國所占據。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非洲年”——非洲殖民體系的崩潰
2.非洲獨立運動的過程:
利比亞
宣布獨立
埃及納賽爾建立共和國
阿爾及利亞獨立
“非洲年”
17個國家獨立
納米比亞
獨立
1962
南非獨立
1.古巴革命:
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在1959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古巴共和國
古巴最終成為了拉美乃至西半球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豬灣事件:卡斯特羅打贏美國雇傭軍
古巴之父——卡斯特羅
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狹長地帶最窄的部分,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 美國開鑿了十年,于1914年建成通航。總長約81公里,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素有“世界橋梁”的美譽,被喻為“全球貿易晴雨表”。
1999年年底,巴拿馬收回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叁·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2.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觀看視頻,分析二戰后亞非拉地區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原因?
(1)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世界殖民體系崩潰,亞非國家相繼獨立。
(2)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嚴重打擊和削弱。
(3)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壯大,對老牌帝國主義起了牽制作用。
(4)亞非民主力量不斷增長,各國人民不屈不饒的抗爭。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
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奔潰了,但亞非拉國家的發展道路為何仍不平坦?
殖民體系雖然奔潰了,但殖民主義時代的遺存還未徹底消除
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依然存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在進一步拉大;還會受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威脅,多數國家出于
歷史原因仍然落后。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