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部分 選擇題 (20分)1. B2. D3. C4. C5. C6. B7. C8. B9. B10. C11. A12. D13. A14. A15. A16. D17. A18. D19. B20. A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5小題,30分)21.(1)水稻、粟。(2)變化:由石器、骨器等工具變為鐵制工具。影響: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3)李冰。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促進了農業發展。22.(1)司母戊鼎,商朝,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體現了商朝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2)《離騷》等。端午節。愛國精神。(3)汲取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挖掘和闡發時代價值。23.(1)獎勵耕織。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確立縣制。(2)使秦國經濟發展,軍隊強大,諸侯畏懼。(3)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等。24.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張“為政以德”,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觀點,對后世影響深遠。25.(1)郡縣制。(2)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字。(3)陳勝吳廣起義。原因:秦的暴政。(4)得民心者得天下等。2024—2025學年度上期期中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 本試卷共6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50分鐘。2. 閉卷考試獨立答題,禁止交流。3. 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效。第一部分 選擇題 (20分)每個小題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請將每小題正確答案的序號涂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每小題1分,共20分1、“‘我’從遠古走來——周口店遺址文化展”于2024年在海南開展,139件珍貴展品展示了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的生活,這些展品有利于我們了解:A、農耕生活 B、人類起源 C、部落聯盟 D、國家產生2、在大汶口晚期的考古發掘中,有的墓葬中有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墓葬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當時:A、商業貿易活躍 B、手工技術高超 C、農業生產落后 D、出現貧富分化3、下圖是我國的考古發掘中,不同地區遺址出土的龍形玉器或龍形圖案、雕飾。這些考古發現可以印證中華文明的:玉豬龍 遼寧牛河梁遺址 彩繪龍紋陶盤 山西陶寺古城遺址 龍形蚌飾 內蒙古彩陶坡遺址A、先進豐富 B、穩定發展 C、多元一體 D、農耕為主4、周口市淮陽區平糧臺城址發現于1980年,距今已有4600多年歷史。遺址中軸對稱,布局方正,規劃嚴整,擁有所知中國最早的、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城內有高臺建筑,高墻用土杯壘砌而成,四周還有灰坑和陶窯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這可以印證該遺址居民:A、能夠飼養家畜 B、廣泛使用石器 C、過著定居生活 D、從事農業生產5、文明是最廣泛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國家出現一般被視為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下列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來作為中華文明已產生的最有七年級歷史 第1頁 (共6頁)力證據的是:A、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 B、北京人能夠直立行走C、良渚遺址主要由宮殿區、內城、外城組成 D、河姆渡出土的骨耜6、暑假期間,小明同學去鄭州黃河游覽區游玩,看到了右圖炎帝、黃帝的雕像和相關介紹,回去后寫了一篇觀后感。其題目最有可能是:A、原始農業B、人文初祖C、國家的誕生D、諸侯爭霸7、相傳大禹治水吸取其父親用“堵”的失敗教訓,該而用“疏導”的方法。《呂氏春秋》記載大禹“通大川,決壅塞(堵塞),鑿龍門,疏三江五湖,注入東海。”材料中彰顯的大禹治水的精神是:A、公而忘私 B、先人后己 C、勇于創新 D、嚴于律己8、“國家”這個詞是表示地緣關系的“國”與表示血緣關系的“家”的合成。夏朝體現“國”與“家”融合的制度是: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9、某班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搜集了 “湯建都于亳”“甲骨文”“青銅禮器”“牧野之戰”等資料,他們探究的主題是:A、夏朝的建立 B、商朝的興亡 C、西周的興衰 D、動蕩的春秋10、商朝前期遭受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經歷多次遷都,到后來遷到殷,這之后就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故后人又稱商朝為殷朝。造就這一改變的商王是:A、商湯 B、武丁 C、盤庚 D、商紂王11、夏桀“以人為騎,強迫百姓做苦役”; 商紂王“創立炮烙之刑”; 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據此可知,上述君王的共同點是:A、殘暴統治 B、末代暴君 C、四處征伐 D、政治清明12、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周王室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民眾的權利。這一制度稱為:A、宗法制 B、察舉制 C、世襲制 D、分封制13、七(1)班正在進行“當語文遇見歷史”系列活動。春秋時期的成語典故,例如“老馬識途”、“臥薪嘗膽”、“一鳴驚人”、“退避三舍”、“圍魏救趙”,這些成語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A、諸侯爭霸 B、和平穩定 C、經濟發展 D、文化繁榮14、了解歷史時序和掌握歷史發展線索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如下圖(1)處應填寫:A、西周 B、春秋 C、戰國 D、秦朝七年級歷史 第2頁 (共6頁)15、按照西周時的規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諸侯可用七鼎。但春秋時期,鄭莊公卻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諸侯競相仿效。這種情況主要反映了:A、春秋時期禮樂制度被破壞 B、春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C、青銅器鑄造技術水平高 D、經濟繁榮商業活動活躍16、下圖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現的文字。據此可以推斷當時:甲骨文現代漢字 絲 桑 蠶 帛A、青銅農具普及 B、等級制度嚴格C、商業貿易發達 D、絲織業已產生17、老子認為“民之饑,以其上取食稅之多”; 孔子嘆“苛政猛于虎”;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民眾; 墨子提倡節儉,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這反映出當時的他們:A、具有以民為本的思想 B、吸收各家學說走向融合C、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 D、迎合地主階級的需求18、“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于事”,《墨子· 尚賢上》中的這段話反映了墨子主張:A、順應自然 B、依法治國 C、提倡“仁政” D、重用賢能19、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我國夏商周時期哪一領域的成就 A、天文 B、醫學 C、文學 D、青銅鑄造20、在湖北省云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有一卷《編年記》,記載了一個名叫“喜”的秦國基層官吏的生平大事。這可以直接用來研究:A、商鞅變法 B、秦朝完成統一C、秦朝加強中央集權 D、春秋諸侯爭霸七年級歷史 第3頁 (共6頁)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5小題,3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距今約 1 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材料二:出土的半坡時期石錛、河姆渡時期骨耜 出土的戰國鐵犁和雙鐮鐵范材料三:(都江堰建成后)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華陽國志·蜀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目前已知世界上由中國最早種植的兩種農作物名稱。(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的農業工具與半坡時期、河姆渡時期的農業工具對比有什么變化 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 (2分)(3)都江堰是誰主持修建的 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 (2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材料二:屈原是楚國的貴族,擔任重要官職,后來因遭到排擠而被流放。流放期間,他憂國憂民的心志從未改變。公元278年,楚國都城被秦軍占領,屈原知道后無比悲憤,于五月五日(農歷)投汨羅江自殺。 ——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材料三:要認真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摘編自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七年級歷史 第4頁 (共6頁)(1)任選一件材料一中圖片上反映的的文物,給它寫一段簡短的解說詞。(2分。屬于哪個朝代,有什么價值 )(2)材料二中的屈原有什么文學作品 我國現在每年的哪一個節日相傳就是為了紀念他的 屈原身上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精神是什么 (3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習總書記要求我們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1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商鞅變法部分內容:廢除舊的土地制度; 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編自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材料二: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戰國策》(1)材料一中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是什么 有利于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措施是什么 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商鞅變法對秦國有何影響 (2分)(3)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1分)24、請根據下面提供的信息,寫一篇《孔子》的小短文,80字左右。(要求:史實正確,敘述準確,語句通順。6分)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郡,每個郡又分成數目不等的縣。所有這些“郡縣”官員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祿,他們的職位不是世襲的,隨時可以罷免。……此后,這個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摘編自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相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賈誼《過秦論》(1)材料一中的“這個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1分)(2)根據材料二,寫出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2分,要求寫出兩項)(3)材料三中“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出現這個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2分)(4)從秦朝的興亡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和認識 (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河南省新鄉市牧野區多校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測試題.docx 河南省新鄉市牧野區多校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測試題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