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二期中測試歷史試卷1.春秋戰國時期,儒法兩家進行了長期的“德刑”之爭和“禮法”之爭,而最終在戰國終世之際,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國理念的主導地位。這一結果A.順應了當時政治形勢的需要 B.促進了古代法律體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觀念已深入人心 D.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日趨激化2.下表為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中央官制的演變情況。這些演變秦朝 三公九卿制西漢漢武帝 中(尚書、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宋 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元 中書一省制A.起到監督皇權的作用 B.體現了制度的傳承性C.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 D.緣于皇帝個人的喜好3. 有學者認為,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四個基礎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撐中央集權的“大廈”。如圖中空格應填寫的制度為(A. 分封制度 B. 科舉制度 C. 三省六部制度 D. 內外服制度4. 下列關于漢武帝實行的“察舉制”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漢朝選舉人才的選官制 ②規定以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用 ③一種由下而上的選官制度 ④一種監察檢舉不法官員的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5. 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漢武帝以后發展為“德主刑輔”,到唐代最終確立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該學者意在說明( )A. 法家地位逐漸衰微. B. 儒學思想與時俱進C. 德法共治由來已久 D. 歷代治國理念趨同6.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指出:“正是程序決定了法治與隨心所欲或反復無常的人治之間的大部分差異。堅定地遵守嚴格的法律程序,是我們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證?!边@體現了美國法律制度的特征是A. 程序公正原則 B. 無罪推定原則C. 民主權利原則 D. 資產階級原則7. 12、13世紀時,西歐越來越多的城市與國王結成同盟,即國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義的“特許狀”。通過特許狀,城市的市民不再負擔封建義務,他們擁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稅、鑄幣等 權利,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國王。這表明,西歐城市自治( )A. 促進了封君封臣制度的產生 B. 符合國王權力加強的需要C. 得益于近代民族國家的支持 D. 源于新型生產方式的推動8. 德國宗教改革旨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即拯救人的鑰匙不操縱在教會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獲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材料體現的觀點是( )A. 否定了宗教信仰所具有的作用 B. 永生與永罰等都是教會決定的C. 肯定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 D. 提倡精神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9.有學者評論說:“科舉制的推行,克服了社會流動的堵塞,讓民間精英往體制內去流動,給中國帶來一種良性的社會治理。”據此可知,科舉制度的推行A.保障了教育制度公平公正 B.保證了長治久安C.使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 D.擴大了統治基礎10.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亟需建立能迅速處理日常事務的職業官僚體系。1855年、1870年英國兩次頒布文官制度改革法令,規定“一切文官職位的任命,都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文官制度逐漸形成。這反映了A.工業革命推動了文官制度形成 B.文官制度杜絕了政治腐敗C.文官制度推動了英國經濟發展 D.文官制度降低了行政效率11. 在元朝,御史臺是與中書省、樞密院并立的中央機關。 《設立憲臺格例》規定:中書省、樞密院奏稟公事,需與御史臺一同聞奏; 中書省上奏重大政事時,必須有御史大夫副署丞相的奏章才能生效。這一規定( )A. 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 賦予了監察機構較大的權威性C. 增強了監察工作的獨立性 D. 保障了政府行政行為的公正性12. 秦漢時期設立了朝議制度,凡遇軍國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議”于群臣,議定結果,通常由宰相領銜上奏,最后必須經皇帝裁決,方能施行。這一制度( )A. 表明皇權受到了制約 B. 有利于合理決策C. 緩解了皇權相權矛盾 D. 降低了行政效率13. 拿破侖統治時期,頒布法典保護私有財產,允許反對革命的貴族回國,并歸還了一部分他們被剝奪的土地。同時限制言論自由,定期審查出版物,利用宣傳的力量有組織地操縱公共輿論。拿破侖的措施( )A. 激發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 B. 踐行了人人平等的啟蒙精神C. 體現了舊貴族階層的利益 D. 致力于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14. 下面是1930年至1933年中央蘇區反腐倡廉措施統計表。中共蘇區此舉( )黨內監督機構 中央黨務委員會和省縣級監察委員會政府監督機構 人民委員會下設立工農檢查部, 并設立控告局輿論監督 《紅色中華》《斗爭》《青年實話》開辟“鐵帚”“警鐘”“輕騎隊”等專欄頒布政令、訓令 《政府工作人員懲辦條例》《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政府工作人員要加緊學習》同甘共苦 毛澤東、周恩來等過著“有鹽同咸, 無鹽同淡”的清苦生活樹立典型 模范縣、模范鄉、模范單位、模范組織、模范個人A.杜絕子蘇區干部的腐敗行為 B. 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C. 提升了革命根據地的生命力 D. 表明蘇區干部制度臻于完善15. 有學者指出,周武王在滅商后,“封功臣謀士”。除了將一些重要的人員封為諸侯外,還使軍中的其他人員“各以次受封”,有些出身中下階層的士兵因而受賞或晉爵,其社會地位也隨之獲得提升。周武王的這一做法( )A. 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基礎 B. 改變了傳統選官制度C. 奠定了宗法分封的基礎 D. 維護了貴族特權地位16. 劉仲謙,年38歲,男性,河南省開封縣公民,應甲種公職候選人考試,經檢及格。依省縣公職候選人考試法第十條之規定,合行發給及格證書。這是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頒發的省縣公職候選人考試及格證書及相關信息。它反映了 ( )A. 文官選拔制度比較規范 B. 選官采用甄別審查措施C. 官員文化素質相對落后 D. 地方自治制度較為發達17. 漢朝統治者對官員的賞賜,給予各級官員的額外福利,更多的是針對那些廉潔奉公、忠于職守、取得良好政績的官員,同時也針對因向朝廷出謀劃策而給朝廷帶來好處的各類諫官。漢朝統治者的做法(A. 消除了朝廷官員的后顧之憂 B. 有助于提高國家治理的效能C. 確保了漢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D. 避免了政治腐敗現象的出現18. 英國的高級文官服務的年限越長,他們的影響也就越大,有時甚至具有決定性的發言權。正是這種現象使文官成為國家機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 高級文官作為政務官參與內閣 B. 高級文官決定國家的內外政策C. 政黨政治被少部分文官所操縱 D. 文官制度確保政府政策延續性19. 明朝時期,朝廷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A. 保證監察規范有效 B. 限制監察御史權力C. 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D. 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20. 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務員制度,它在選拔官員的過程中呈現出了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這一進步主要指A. 年滿21歲方得參加考試- B. 允許女子參加考試C. 頒布《公務員任用條例》 D. 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21.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實施后,農村民眾對該法產生了很多誤解,如說婚姻法是“離婚法”“婦女法”,認為離婚婦女“不正經”等。對此,中央發出了關于貫徹婚姻法的指示,規定1953年3月為貫徹婚姻法運動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宣傳、檢查、執行婚姻法的運動??梢酝浦?,這部法律的制定和實施( )A. 徹底顛覆了封建的倫理秩序 B. 推動依法治國進程不斷發展C. 加快男女政治權利平等實現 D. 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繼續22. 意大利法學家貝卡里亞在1764年提出,“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這一主張旨在( )A. 凸顯契約精神 B. 保障個人權利 C. 確保司法獨立 D. 強調法官尊嚴23. 2020年8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決定授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做出杰出貢獻的鐘南山“共和國勛章”,授予張伯禮、張定宇、陳薇“人民英雄”的國家榮譽稱號。這一決定(A. 豐富了新時代特色理論體系 B. 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養C. 利于中國快速戰勝重大疾病 D. 對精神文明建設起推動作用24.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先后頒布了《對外貿易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法律。這表明我國( )A. 完成了經濟體制改革目標 B. 逐步建立起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C. 加強了對國民經濟的調控 D. 為對外開放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25.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夏、商、周國家政權為“中國”,包括夏、商、周國家政權控制的各族人; 稱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為“中國”,但后來也包括楚國,并出現秦國以“中國”自居的現象; 稱秦漢為“中國”則包括秦漢國家政權管轄的各族人。 《史記》中的“中國”一詞反映了( )A. 民族交融的發展歷史 B. 漢朝大一統觀念的加強C. 中央集權的形成歷程 D. 司馬遷志在成一家之言26. 古往今來,中外的有識之士都在不斷地追求政治進步,不同的歷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的分權主要以君權與相權,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的劃分為表現形式……漢代以后,我國的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就正式分由不同機關行使,實現了在職能、權力和人員等三方面的分離,和現代國家三權分立的方式相似。有所不同的是,作為憲政國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權體制是從總體上以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制約為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安排,這三種權力的最終來源是人民,而我國古代無論決策、執行還是監督都直接或間接地對皇帝負責。……伯利克里時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國家權力系統,已具備了近代國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監督等國家職能,并開始向分權的方向過渡。——張治平《關于分權與制衡問題的探討》材料二 “我們的制度被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里。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于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于特殊的階級,而是由于他們個人才能?!?br/>——伯利克里《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公元前5世紀雅典民主鼎盛時期,雅典總人口40萬人中,奴隸20萬,公民16.8萬,外邦僑民3.2萬。——吳于廑、齊世榮《世界通史·古代史》材料三 1832年:議會選舉改革,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表進入議會。19世紀后半期:成年男子獲得普選權。1918年:30歲以上有一定財產的婦女獲得普選權。1969年:年滿18周歲的英國男女公民都有權參加下議院選舉。——吳于廑、齊世榮《世界通史·近代史》材料四 1832年議會改革后,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1853年,查理·屈維廉和斯坦福·洛斯科特提出一份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 但未獲得議會通過。1855年,首相帕麥斯頓頒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個正式法令《關于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樞密院命令》。格萊斯頓執掌內閣后,于1870年頒布了關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個樞密院令,規定以后所有文官職位的任命都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該令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英國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對舊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礎上的,是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以漸進的方式來推進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但所確立的原則依然沒有過時.為其他國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經驗。——摘編自肖俊《漸進的制度文明:英國文官制度的歷史與貢獻》《世界歷史:英國文官制度改革》解說詞(1)根據材料一,中國的分權在隋唐時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現是什么 從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國的分權與雅典分權的根本不同。(6分)(2) 根據材料二、三,概況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并指出英國民主政治與雅典的不同之處。 (12分)(3) 根據材料四,概括指出近代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特點。 (8分)27. 民主與法制是人類幾千年文明積淀的精華,是優秀的政治文化遺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初,廢棄了秦代法律的嚴酷繁雜成分,由蕭何制定了崇尚寬簡的《九章律》……漢律強調皇權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經義成為其法理的基礎。—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第二版) 》材料二:序 列 內 容第11條 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第544、545條 所有權是無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權利, 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為限。 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賠償, 不得強迫任何人放棄自己的財產。第1134條 依法成立的契約, 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摘自《法國民法典》(1804年)材料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據《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 >的說明—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整理(1) 根據材料一,概括漢律的特點。(6分)(2) 仔細閱讀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國民法典》所體現的法律原則。 (6分)(3) 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扼要說明“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在英國《權利法案》和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原則中的突出體現,并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的重要意義。(1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