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至四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5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7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甲骨文作為早期漢字書寫的代表,承載了古代中華文明的核心信息,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經濟等面貌。右圖所示的這一甲骨文實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A.元謀人遺址B.陶寺遺址C.二里頭遺址D.殷墟遺址2.《春秋公羊傳》記載:“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负我再F?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這反映出當時A.禮樂制成為典型的政治特征 B.兄終弟及制度已遭廢棄C.嫡長子擁有王位繼承優先權 D.神權與王權結合較密切3.國家昏亂,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沉迷于音樂),語之“非樂”“非命”。其“非樂”,并非反對音樂本身,而是反對王公大臣以音樂滿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造成勞動力和衣食物資的浪費。下列觀點與材料觀點同屬一個學派的是A.“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D.“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4.《韓非子·五蠹》中有:周文王行仁義而能統治天下,偃王行仁義而亡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這一主張體現了A.與時俱進 B.道法自然C.內儒外法 D.和而不同5.秦統一不僅體現在“盡并兼天下諸侯”,還體現在君主與地方政治聯結層面上。這一“聯結層面”是指 A.實現了文字的統一 B.全面推行郡縣制C.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D.統一六國遷貴族6.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留存下來服務于朝廷的那些以博士為代表的儒生,不再敢輕易借古諷今,給朝廷造成麻煩”。由此可知,“焚書坑儒”A.旨在禁止儒學的傳播 B.毀滅了六國的歷史記錄C.強化了對思想的控制 D.落實了以法為教的政策7.下列各項能夠佐證漢武帝雄才大略的是①實行“推恩令” ②采取“與民休息”政策③派遣張騫通西域 ④設立五經博士,尊崇儒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13世紀時,我國有一部官修史書,分為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5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該史書的編寫體例發端于A.《春秋》 B.《戰國策》 C.《漢書》 D.《史記》9.諸葛亮在平定南中的過程中,將部分居住在山地的各族人民“徒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這些舉措A.促進當地經濟開發 B.導致社會矛盾激化C.加快北方人口南遷 D.造成土地過度開墾10.魏晉南北朝時期,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地區大都出現了雙語或多語現象,尤其漢族人員“南染吳越,北雜夷虜”。這可說明當時A.民族交融得到加強 B.胡言夷語成為主流C.文化沖突空前加劇 D.漢文化走向了衰落11.六朝時期,長江中游的民眾改良了中原地區的“長轅犁”制成新的“短轅框犁”,更適合在丘陵山地翻耕,從而擴大了耕地面積。這說明,當地的開發A.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B.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術革新C.取決于北方人口的不斷南遷 D.致使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12.隋朝統一后,在各地建立了許多義倉。其目的是A.加強各地經濟交流 B.保障朝廷物資供應C.保證軍隊糧食供應 D.備災救災穩定社會13.唐朝中后期,從邊地到中原出現諸多大小藩鎮,“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這些藩鎮名義上從屬于中央,實際上導致“土地、民賦非天子有”。這一局面開始出現于A.平定突厥后 B.安史之亂時C.黃巢起義后 D.五代十國時14.由于門閥制度的形成以及士庶等級界限的嚴格區分,上品與下品同社會等級制度結合得愈來愈緊密。上品的含義由單純評定人才優劣的等級稱謂蛻變為代表士族身份等級的標識。材料所述的選官制度為A.世卿世祿制 B.九品中正制C.科舉制 D.軍功爵制15.中書、門下兩省是以皇帝的名義草擬和頒發詔令,且門下審復的第一個手續就是向皇帝復奏畫敕,最后一個手續是用皇帝的寶璽進行“印逢”。這說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鞏固完善中央集權制度C.有利于專制皇權的加強 D.建立了科學的行政體系16.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有位詩人在這場戰亂中寫了一首詩:“今夜鄘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睂懗隽藨馉幹衅揠x子散的悲哀。這位詩人應該是A.杜牧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17.高僧玄奘和鑒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難萬險,終于到達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東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強了邊疆管理 B.開鑿了絲綢之路C.促進了中外交流 D.擴大了唐朝疆域18.北宋建立后,武將中只有狄青當過樞密副使,這已是武將能做的最高官職了。像唐朝那樣出將入相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這主要是因為北宋A.統治秩序非常穩定 B.推行崇文抑武政策C.科舉取士名額增多 D.士人關心國家政事19.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安石之開源政策,有些處又跡近于斂財······那時的百姓,實有不堪再括之苦······還帶有急刻的心理?!弊髡哒J為王安石變法A.加重人民的負擔 B.實現了富國強兵C.使北宋加速衰亡 D.加強了社會管控20.北宋政權長期積貧積弱,1127年,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史稱A.七國之亂 B.安史之亂C.紹興和議 D.靖康之變21.《遼史》記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辈牧厦枋龅氖?br/>A.中書門下省 B.南北面官制C.猛安謀克制 D.“四等人制”22.金朝初期,凡猛安謀克戶,平時從事“畋漁(捕魚)射獵”,戰時自帶器甲,以猛安謀克為單位,編成軍隊,應征出戰。這反映出猛安謀克的特點是A.南北分治 B.等級森嚴C.兵民合一 D.因俗而治23.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忽必烈為了加強國家的統治效能,對行政體制進行了改革,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勢。這體現了元朝A.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機構 B.行政機構的設置十分混亂C.集權與分治的有機統一 D.徹底消除了地方割據局面24.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鼗匦纬捎?br/>A.秦朝 B.元朝C.漢朝 D.唐朝25.自南宋起,江浙地區已成為人才密布區,有“財賦之地,人文淵藪”的說法。這一現象可以用來佐證A.南方經濟得到發展 B.政治中心完成東遷C.北方社會動蕩不安 D.游牧民族勢力擴張26.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13世紀的中國)文化和科學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哲學的探討和科學的描述代替了宗教的信仰”。材料中“哲學的探討”是指A.克己復禮 B.陰陽五行 C.程朱理學 D.道教思想27.自秦朝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終因為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而被廢除。下令廢除且規定以后不許再立丞相的皇帝是A.漢高祖 B.唐太宗C.宋太祖 D.明太祖28.下圖是15世紀前期世界歷史上規??涨暗囊淮芜h洋航行路線圖,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這次遠洋航行是A.鄭和下西洋 B.鑒真東渡C.張騫通西域 D.玄奘西行29.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這幾十年,王府莊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勛戚貴族莊田比明初增加4.7倍。這反映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A.自然災害頻發 B.農民起義爆發C.土地兼并嚴重 D.皇室內部混亂30.馮爾康先生認為,雍正帝的政治才能,“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比較了解下情,二是比較了解自己,三是建立在這種了解基礎上改革政治的抱負”。雍正帝比較了解下情主要得益于A.內閣制 B.奏折制C.軍機處 D.議政王31.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被稱為“康乾盛世”。但其實這一時期清朝也初顯了統治危機,表現在A.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 B.倭寇危害嚴重C.白蓮教起義屢屢發生 D.八王之亂爆發32.明初設立了嚴格的服飾禮儀制度,以辨尊卑貴賤。可是到了明朝后期,織金妝花等王府、仕宦人家品服,商賈工農之家一概穿著。這反映了當時A.經濟發展影響世俗生活 B.社會成員等級界限消失C.反傳統成為思想界主流 D.封建禮法規范不復存在33.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們批判君主專制,倡導務實學風,形成了一股積極進步的新思潮。這一思潮A.旨在推翻封建制度 B.引發了社會的變革C.具有民主啟蒙色彩 D.擺脫了儒學的束縛 34.《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對頭上的緊箍兒耿耿于懷,成佛后首先想的是把它打個粉碎。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A.反對重農抑商 B.追求個性自由C.反對民主政治 D.追求男女平等35.《天工開物》不僅記錄并總結了當時農業和手工業領域的生產實踐經驗及工藝技術成就,而且注意從現象中發現本質,在科學理論方面也取得不少成就。它的作者是A.利瑪竇 B.徐光啟C.宋應星 D.徐弘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2小題,第36題14分,第37題16分,共30分。)3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鐵制生產工具的廣泛運用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發展。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統政治格局由“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貴族不滿足于經濟力量的增加,謀求更多的政治權力。私學的興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間,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為一種新階層的出現加速了這一進程。新興地主階級利用諸子之學為其政治目標服務,謀求特定利益。這一時期,中原華夏民族與四周夷、戎、狄、蠻不斷爭戰,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和而不同的文化趨同,這就為文化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摘編自胡林涵《淺談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機制》材料二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進行對外開放。隨著國門的打開,絲綢之路的發展,中國的文化、物產、科技、工藝等沿著這條大道不斷地傳到了中亞、西亞乃至更遠的歐洲。正如史籍所載:“伊吾之右,波斯以東,商旅相繼,職貢不絕”。到了唐代,更進入到“絲綢之路的黃金時代”。在長安,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過海陸兩途,中國的絲綢、瓷器、金銀器、火藥等物品及造紙、煉銅等技術,都相繼傳播到東亞、中亞、西亞及歐洲。其中“遣唐使”是將中國唐朝文化向外傳播中的一支獨特的隊伍,他們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隨團成員還有許多留學生、學問僧以及醫生、工匠等,他們都帶著任務來學習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為樣板,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現了“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新氣象。-摘編自武斌《漢唐:中華文化的魔力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繁榮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唐時期中華文化的特點及對世界的影響。(8分) 3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到宋真宗時期,社會經濟已經恢復并重新走向高漲,商品流通的活躍,為市鎮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浙東地區,由于大面積發展糧食生產的條件不足,相應地,經濟作物種植和山區林業、沿海漁業則十分發達;地處沿海的越、明、臺等府州,鹽業市鎮十分興盛;如紹興府,自六朝以來一直是紙業中心;蕭山縣西興鎮,位于浙東運河與錢塘江交匯處,與臨安城郊的浙江市隔江相望,處于水路交通要沖,商旅往來頻繁。從地區發展來看,紹興府的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各州府,居浙東首位;從個體發展水平來看,如紹興府的曹娥鎮、漁浦鎮、龍山市等,年商稅額在1000至5000貫,已接近縣級城市的水平。這些鎮市實際上充當了與縣城同一層次的經濟中心地的角色,發揮著將遠離州縣城市的廣大農村與城市聯系起來的作用。-摘編自姚培峰《宋代浙東市鎮的經濟形態與社會特征》材料二到了明代初年,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全國各地市鎮普遍興起,從臨時的、定期的集市發展為較大規模的工商業市鎮,如長江流城的劉家隔,其“始居民十數家,宣德、正統間,商賈占籍者億萬計,生鑿日繁,貿遷益眾,卒成巨鎮。”浙江崇德石門鎮因榨油業的發達,成為擁有數千家的巨鎮;嘉善的甘家窯鎮,則是“民多業陶”;江蘇吳江的庵江市,“居民數百家,鐵工過半”。這些市鎮的經濟活動,有的已超出地區性的限制,而和全國各大都市發生聯系,并在一些絲織業市鎮出現了“有力者雇人織挽”的現象。-摘編自傅衣凌《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經濟的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浙東市鎮經濟發展的原因,并概括浙東市鎮經濟的特點。(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經濟發展的表現。(6分)高一年級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中實物史料上的文字為甲骨文,而甲骨文最早出現于商朝時期,所以這一實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商朝的遺址,即殷墟遺址,故選D項。2.C 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在推選繼承人時,堅持“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讓嫡長子“置于特殊的地位”,即嫡系、嫡長子有繼承王位的優先權,故選C項。材料沒有涉及禮樂制,排除A項;“已遭廢棄”不合史實,周代的王位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占卜、祭祀、鬼神等信息,排除D項。3.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是墨家思想,故選D項。A項是法家思想,排除;B項是道家思想,排除;C項是儒家思想,排除。4.A 根據材料“周文王行仁義而能統治天下,偃王行仁義而亡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世異則事選A項。“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主張,不是法家韓非子的主張,排除B項;“崇德尚賢”是儒家的主張,與法家韓非子主張變革的思想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C項;“和而不同”是儒家的思想主張,不屬于治國策略,也與法家思想不一致,排除D項。5.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后在全國推廣郡縣制,郡縣長官由君主或中央任免,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故選B項。文字、貨幣及度量衡不屬于地方政治方面,排除A、C兩項;D項“遷貴族”不能體現君主與地方政治層面的聯結,排除。6.C 根據材料“焚書坑儒之后······不再敢輕易借古諷今,給朝廷造成麻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焚書坑儒”是文化專制的表現,強化了對思想的控制,故選C項。其他三項都不是材料主旨,均排除。7.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民休息”是漢初的治國政策,排除②,故選C項。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的歷史,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故選D項。春秋是編年體史書,排除A項;《戰國策》是國別體史書,排除B項;《漢書》是紀傳體史書,但成書時間晚于《史記》,排除C項。9.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諸葛亮將居住在山地的各族人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有利于促進南中地區的經濟開發,故選A項。諸葛亮的這一舉措促進當時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排除B項;當時的南中地區指的是巴蜀之南,“北方人口南遷”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土地開墾程度,排除D項。10.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材料中“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地區大都出現了雙語或多語現象,尤其漢族人“南染吳越,北雜夷虜'”,是當時民族交融時代特色的表現,故選A項。“胡言夷語成為主流”“漢文化走向了衰落”均不符合史實,排除B、D兩項;材料中并沒有體現“文化沖突”,排除C項。11.B 材料體現的是長江中游民眾通過改良耕地工具,使之更適合在丘陵山地翻耕,從而擴大了耕地面積。說明當地的開發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術革新,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技術革新,未涉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排除A項;C項夸大了北民南遷的作用,故排除;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時期,排除D項。12.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義倉是舊時各地漢族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是在隋開皇五年創立的,是一種由國家組織、以穩定統治秩序為目的的民間儲備方式,故選D項。A、B、C三項均不是隋朝建立義倉的目的,均排除。13.B 根據材料“從邊地到中原出現諸多大小藩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這些藩鎮管轄地區,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鎮獨立性很強,故選B項。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平定了突厥,而藩鎮割據出現于唐中后期,排除A項;唐末爆發黃巢起義,排除C項;五代十國,是在唐朝滅亡后,排除D項。14.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曹魏創立了新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故選B項。其他三項都與材料無關,均排除。15.C 材料反映出三省分割了相權,且事事需要皇帝定奪,這有利于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故選C項。材料并未強調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建立科學的行政體系,排除A、D兩項;三省六部制旨在加強皇權,而非中央集權,排除B項。16.C 根據材料中的時間“安史之亂”和詩句“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可知,這位詩人是杜甫,故選C項。這首詩不是杜牧、李白或白居易的作品,排除A、B、D三項。17.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鑒真為弘揚佛法,六次東渡,終達日本,為中日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玄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為中印友好往來作出了杰出貢獻。因此鑒真和玄奘都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選C項。18.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鑒于唐末以來武將擅權的教訓,北宋初期的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官自此難以掌握政府各部門的最高權力,故選B項。統治秩序穩定與不重用武將的聯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科舉制度和士人對治國的關心,排除C、D兩項。了百姓負擔,故選A項。材料與富國強兵和社會管控無關,排除B、D兩項;王安石變法暫緩了北宋的衰亡,排除C項。20.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宋徽宗、宋欽宗,導致了北宋滅亡,史稱 “靖康之變”,故選D項。七國之亂是西漢時期,排除A項;安史之亂是唐朝時期的,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排除B項;紹興和議是南宋與金,排除C項。21.B 根據材料“官分南北”“契丹”“漢人”可知,材料是對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故選B項。其他選項都不符合材料內容,均排除。22.C 材料反映的是金朝的猛安謀克制度,這是女真族的軍事和社會組織單位,是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符合當時女真族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促進了女真政權的壯大,故選C項。其他三項材料均沒有體現,排除。23.C 根據材料“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元朝的行省制,該制度體現了元朝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統一的特點,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出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機構,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元朝行政設置的混亂,排除B項;“徹底消除了地方割據局面”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24.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故選B項。其他選項不符合材料內容,均排除。知,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重心的南移,即南方經濟的發展,故選A項。自北宋建立后,我國政治中心便已完成東遷,排除B項;游牧民族的擴張,導致北方社會動蕩和北人南遷,間接推動了南方的發展,排除C、D兩項。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理論體系,即程朱理學,故選C項?!翱思簭投Y”是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排除A項;“陰陽五行”形成于春秋時期,在兩漢經學中逐漸得到發展,排除B項;道教的形成與發展主要是在漢朝和魏晉南北朝,排除D項。高權重,排除A項;唐太宗時的中樞機構是三省六部,三省長官都是宰相,排除B項;宋太祖時的中樞機構是二府三司,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是正副宰相,排除C項。28.A 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這次遠洋航行是從中國的沿海地區出發,穿越印度洋,最遠抵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次航行應該是鄭和下西洋,故選A項。鑒真東渡是抵達日本,與圖示內容不符,排除B項;張騫通西域是在陸上,不是遠洋航行,排除C項;玄奘西行是在唐朝,排除D項。29.C 根據材料中的“王府莊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勛戚貴族莊田比明初增加4.7倍”可知,明朝中后期,藩王和勛貴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兼并,這成為明朝滅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選C項。自然災害,農民起義和皇室內亂也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但材料反映的只是藩王和勛貴進行大規模土地兼并,擴大莊田的內容,沒有涉及明末的自然災害和農民起義,以及皇室內部混亂,排除A、B、D三項。31.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乾盛世的晚期,人口膨脹,資源危機日益暴露,加上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農民起義屢屢發生,如白蓮教起義,故選C項。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是在明朝末年,排除A項;倭寇危害嚴重是在明朝,排除B項;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社會的等級觀念逐漸受到沖擊,故選A項。明朝仍然存在士農工商等階級界限,排除B項;當時思想界的主流仍然是程朱理學,排除C項;封建禮法規范在明清時期依舊存在,排除D項。33.C 材料中“批判君主專制,倡導務實學風,主張經世致用”體現的是明清時期的新思想對專制制度進行批判,具有初步的民主意識,故選C項。明清之際的新思想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對封建制度的主張,也未能引發社會的變革,排除A、B兩項;明清之際的新儒學仍然屬于傳統儒學范疇,排除D項。34.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游記》中描寫的孫悟空,向往天地間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滿緊箍咒即約束其言行濟理念無關,排除A項;“反對民主政治”與“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不符,排除C項;“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在材料中并未具體體現,排除D項。35.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工開物》的作者是宋應星,故選C項。利瑪竇是意大利人,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傳教士之一,排除A項;徐光啟的主要著作是《農政全書》,排除B項;徐弘祖的主要著作是《徐霞客游記》,排除D項。36.(1)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促使士階層的崛起;社會動蕩創造了文化發展的空間;新舊貴族矛盾日益不斷深化刺激;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需求;民族交融促使文化的多樣性。(6分,任答三點即可)(2)特點: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4分,任答兩點即可)影響:漢唐時期是開放時代,為一些國家培養了許多方面的人才,推動這些國家的進步;中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其農耕文化的傳播極大促進了其他地區農業的發展;漢唐時期的書法、詩歌、制度等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很大的影響。(4分,任答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37.(1)原因: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經濟的舉措;經濟重心的南移;浙東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優良的工商業基礎。(4分,任答兩點即可)特點:出現多種類型的市鎮;市鎮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發展水平較高;市鎮經濟具有橋梁作用。(6分,任答三點即可)(2)表現:市鎮經濟發展規模較大;發展速度較快;專業型市鎮經濟規模成型;市鎮經濟突破地域限制;市鎮經濟發展中出現了新的生產關系。(6分,任答三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