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三國至隋唐的制度創新與文化傳承 2025年高考歷史基礎專項復習 課件(共60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三國至隋唐的制度創新與文化傳承 2025年高考歷史基礎專項復習 課件(共60張PPT)

資源簡介

(共60張PPT)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
2025年高考歷史專項復習
第2節 三國至隋唐的制度創新與文化傳承
目錄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教材知識萃取
1.選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創 立 曹魏時創立,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
標 準 中央委任[1]________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朝廷依此授官;初創時重視家
世、道德和[2]______,西晉時主要看重[3]______。
影 響 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中正官
才能
家世
(1)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人口流動頻繁,察舉制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
(2)察舉制下,權門勢家逐漸操縱選官,干擾了人才選拔,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3)曹魏時期需要大量人才,統治者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推行九品中正制。
(2)科舉制
創立 隋朝建立后開始用[4]__________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
制度形成。
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5]______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
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
積極 作用 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
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分科考試
明經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舉制的原因
社會整合功能 打破了歷史上世襲的傳統模式,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
推動儒學發展 科舉考試以儒家學說為主要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繁衍。
鞏固國家統一 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社會的穩定。
推動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時,科舉制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被西方國家吸收,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
歸納總結 科舉制的意義
知識拓展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
(1)選拔標準:由家世門第、財產等級等演變為學識、才能。
(2)選拔方式:由血緣、推薦、地方評論及品評演變為公開考試。
(3)選拔原則:逐漸走向制度化,體現出相對的公平、公正。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通過定姓族,將鮮卑貴族和漢族士族都納入北魏官僚體系;均田制限制了士族豪強廣占土地;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削弱了士族豪強的勢力。通過以上措施,士族門閥在經濟和政治上逐漸失去主導地位。
(2)隋文帝取消九品中正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免,抽去了山東士族最后的依靠;府兵制君主直轄、兵農合一,摧毀了關隴貴族存在的基礎。隋煬帝進一步取消了關隴貴族的特權。
(3)唐初,以魏征、馬周為代表的“山東豪杰”先后擔任重要崗位標志著新時代的開始,高宗廢王立武則標志著關隴貴族最后退出歷史舞臺和門閥貴族政治殘余的掃除。
知識拓展 北魏至唐初:士族的衰落與門閥政治的結束
2.三省六部制
(1)創立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6]________,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
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隋文帝時,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
尚書省
(2)職能: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
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宰相議事的地方叫[7]________,后改稱中書門
下。
政事堂
(3)作用:分工明確,提高了工作效率;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歸納總結 三省六部制的特點
(1)相權三分:中書省草擬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行政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又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行(尚書省),都經由三省處理。
(3)節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
(1)國家事務與皇家事務的分離
①隋唐之際,三省擺脫了皇帝個人的秘書咨詢機關的性質,成為國家政權機關,天下、國家、朝廷的概念和皇帝分離,皇帝也融入了國家、朝廷,成為國家政務的最高負責人。
②尚書六部最高行政機關地位的確立使尚書六部與寺監和殿中省有了明確的分工,結束了秦漢以來國家事務與皇家事務不分的歷史,從形式上擺脫了家國不分、家國一體的古老傳統。
(2)官員通過考試任用制度的建立:北朝強調軍功,南朝重視文才,與門第相對但尚未完全否定門第。不論出身、考試合格方能任官的科舉制的建立使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進入新的階段。
知識拓展 隋唐國家制度和政治體制的轉型
中國古代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
(1)以卑制尊,如漢代設立中朝。
(2)中樞分權,如秦代三公九卿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
(3)以輔代主,如明代內閣制、清代軍機處。
(4)以新代舊,如漢代內朝逐步取代外朝。
3.賦稅制度
(1)租調制
①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8]________,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
為租,納帛或布為調)。
均田令
(2)租庸調制
①內容:唐初,繼承了均田制,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
為[9]____。
②影響:租庸調制規定了農民負擔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
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3)兩稅法的實行
①背景: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
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財政收入銳降。
②內容:每戶按[28]____________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
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③影響: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
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人丁和資產
均田制與租庸調制的區別和聯系
(1)區別: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調制則是賦稅制度,二者定義不同,適用范圍不同,沿革歷史時期不同。
(2)聯系:租庸調制以均田制為基礎和存在的依據,同時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沒有真正得到貫徹而使得租庸調制在中唐之后為兩稅法所取代。
租庸調制與兩稅法的特點
租庸調制以人丁為賦稅征收單位,不服徭役可以以“庸”代替。兩稅法的特點是從按人丁征稅轉為按財產征稅,但其只是改變而未完全廢除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
總結提升 多角度認識唐朝的兩稅法
(1)積極性
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②兩稅法擴大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③兩稅法依照財產多少,按照納稅人負稅能力大小征稅,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
④由“舍地稅人”向“舍人稅地”方向發展,減弱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⑤兩稅法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2)局限性
①兩稅中戶稅部分的稅額以錢計算,因市面上錢幣流通量不足,農民不得不賤賣絹帛、谷物或其他產品以交納稅錢,這增加了農民負擔。
②兩稅法下土地合法買賣,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教材素材變式
1.[中外歷史綱要(上)P40歷史縱橫變式]漢末社會動蕩,“人士流移,考詳無地”。那時的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
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干擾人才選拔。曹丕繼任魏王后,由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這表明九
品中正制( )
A
A.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 B.延續了自下而上的選官方式
C.標志著古代選官制度的成熟 D.有利于出身低微的人參政
【解析】材料反映了漢末地方大族名士控制地方選官權力,而曹丕通過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這說明了九品中正制在當時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補充】九品中正制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A項;九品中正制是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故排除B項;科舉制標志著古代選官制度的成熟,有利于出身低微的人參政,而九品中正制看重門第家世,故排除C、D兩項。
概念闡釋
九品中正制
自曹魏開始,由各州郡有聲望的人任“中正”官,負責在本地區品評人物,選拔官吏。把人物分為九等,稱九品,然后按品級選官。據門第高低劃分品級上下,按品級上下決定官階大小,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地主操縱政權、發展權勢的工具,至隋改行科舉制,此制廢除。
2.[中外歷史綱要(上)P41學思之窗變式]唐代科舉制分常舉與制舉。常舉定期舉行,其進士科“縉紳雖位極人臣,
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制舉是皇帝為破格起用人才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及第者往往迅速躋身高官行列,以至于
原有大官僚提出“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后來制舉不再開科。這說明唐代( )
A
A.科舉制沖擊了世族門閥勢力 B.制舉破壞了公平公正原則
C.官僚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 D.君主專制權力遭到削弱
&1&
【解析】
3.[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40-41]下表為唐代關于科舉進士科的部分言論。這些言論反映出( )
言論 出處
及煬帝,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故后生復相仿效,皆以浮虛為貴 《通典》卷17
至高宗朝……進士加雜文,明經填帖,從此積弊,浸轉成俗 《舊唐書》卷119
進士者……主司褒貶,實在詩賦,務求巧麗,以此為賢,不唯無益于用,實亦妨其正 習;不唯撓其淳和,實又長其佻思 《通典》卷17
D
A.進士科影響人才選拔的質量 B.科舉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
C.士族階層反對選官制度變革 D.制度變革與非議相伴而行
【解析】據材料“后生復相仿效,皆以浮虛為貴”可知有人批評進士等科使讀書人追求浮華空虛;據材料“從此積弊,浸轉成俗”可知有人認為進士加試雜文、明經填帖以后,積弊成俗;據材料“不唯無益于用,實亦妨其正習;不唯撓其淳和,實又長其佻思”可知有人批評考試詩賦對實際工作無益,妨礙進士研修經義的正途,還使其增加了輕薄驕傲之氣。綜合以上材料可知,制度的變革伴隨著非議,故選D項。進士科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保證了人才選拔的質量,排除A項。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科舉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只是列舉了部分言論,并不能代表整個士族階層對選官制度的意見,排除C項。
4.[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41]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門下省給事中盧粲根據貞觀舊制,反對將駙馬武崇
訓的墓地稱為陵,兩次封駁皇帝的制書,直至獲準。這表明當時( )
D
A.給事中執掌決策權 B.皇帝獨尊地位削弱 C.禮儀嚴格承襲慣例 D.中樞機制運行正常
【解析】
A項 門下省給事中一職,負責審查行政命令是否違背朝廷精神和原則,并不執掌決策權 ×
B項 材料體現的是三省六部制的正常運行,沒有削弱皇帝獨尊的地位 ×
C項 材料只涉及“駙馬武崇訓的墓地稱為陵”違反舊制被駁回的例子,沒有涉及其他禮儀制度的內容,不能 得知當時禮儀“嚴格承襲慣例”,且皇帝兩次制書要求“將駙馬武崇訓的墓地稱為陵”從反面體現了禮儀 并未嚴格承襲慣例 ×
D項 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 責執行,材料中“門下省給事中盧粲根據貞觀舊制……兩次封駁皇帝的制書,直至獲準”是在正常履行 門下省的職責,反映了中樞機制運行正常 √
5.[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41]唐代尚書省實行制敕、管理行政的會商制度,尚書省的首腦機構都堂有都堂會
議。六部尚書每天上午都前往都堂,有事則開會商討,下午仍回本部處置都務。這一會商制度( )
D
A.提高了中央政府決策效率 B.對宰相政務工作有監督作用
C.有助于權力的制約和平衡 D.有利于行政部門的分工協作
【解析】據材料“六部尚書每天上午都前往都堂,有事則開會商討,下午仍回本部處置都務”可知,尚書省的會商制度有利于不同部門的協作,故選D項;尚書省為執行機構,并不是決策機構,排除A項;唐代御史臺對宰相政務工作有監督作用,而材料涉及的是尚書省,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尚書省的工作制度,無法體現權力的制約與平衡,排除C項。
6.[中外歷史綱要(上)P42圖片變式]《大唐六典》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官修的行政法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
行政法典。法典規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機構、編制、職責、人員、品位、待遇等、在“注”中又敘述了
官制的歷史沿革。據此可知,唐朝時( )
B
A.開始形成規范的行政體系 B.行政體系逐漸走向成熟
C.依法行政得以有效的落實 D.官員職責清晰恪盡職守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大唐六典》 作為行政法典,對國家機關各項事宜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反映了行政有了清晰的法律依據,體現了行政體系逐漸走向成熟,B項正確。A項“開始形成”說法錯誤,規范的行政體系之前就已存在,排除A項。法典制定與依法行政是否有效落實不存在必然關系,也無法保證官員都會恪盡職守,排除C、D兩項。
7.[中外歷史綱要(上)P42圖片變式]下圖為唐朝“懷集庸調銀餅”,其銘文為“懷集縣開十(‘開
十’當是開元十年的省稱)庸調銀拾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這是嶺南道廣州懷集百姓
所納庸調在上繳朝廷時由地方官府折納的銀餅。據此可知,唐代( )
C
A.嶺南地區已經實現賦役的征銀 B.沒有嚴格地實行納絹布代替徭役
C.開元時嶺南地區出現以銀代賦 D.國家財賦的供應須仰仗東南地區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朝“懷集庸調銀餅”是嶺南道廣州懷集百姓所納庸調在上繳朝廷時由地方官府折納的銀餅,據此可以判定,在開元時期,嶺南地區出現以銀代賦的現象,C項正確。由材料無法確定“已經實現”,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嶺南地區,無法判定唐代賦稅制度的實行情況,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各地財賦的對比,無法確定是否仰仗東南地區,排除D項。
8.[中外歷史綱要(上)P43—44問題探究變式,2023湖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戶籍殘卷所見唐代均田戶受田情況表
戶籍年代 均田戶數 受足戶數 平均每戶應受田畝數 平均每戶未受田畝數
高宗時期 1 0 101.0 69.0
武則天時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時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時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國按規定受勛田3 000畝,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國戶后的數據。
——改編自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贈友》描述了兩稅征錢導致錢重物輕而傷農的現象,“胡(何)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殫”;表達了對租庸調法的認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計桑田。不求土所無,不強人所難。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主張“復彼租庸法,令如貞觀年”。柳宗元的《答元饒州論政理書》指出,兩稅法實行按戶等征稅,富人賄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稅,導致“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他認為要避免上述現象的出現,只有“舍其產而唯丁田之間”,即恢復以身丁為本的租庸調法。
——改編自付志宇《唐人詩文所見兩稅法變革補證》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答案】 存在問題:均田戶的實際受田數嚴重不足,均田制遭到嚴重破壞。原因:封建經濟發展,土地兼并嚴重,政府手中可授土地不足;人口的自然增長;國家賜給官僚大量土地。
【解析】第一小問據材料一表格信息進行推理,如下:平均每戶應受田畝數及平均每戶未受田畝數→均田戶的實際受田數嚴重不足,均田制遭到嚴重破壞。第二小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學知識 原因
“唐代上柱國按規定受勛田3 000畝” 國家賜給官僚大量土地
所學知識 封建經濟發展,土地兼并嚴重,政府手中可授土地不足;人口自然增長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白居易、柳宗元對唐代稅制改革的看法。
【答案】 兩人具有民本思想,都看到了兩稅法下農民利益受損的情況。兩人都認識到兩稅法存在弊端,主張廢除兩稅法,恢復租庸調制。兩人都認識到兩稅法存在弊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兩人的認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們沒有認識到租庸調制瓦解的必然性與兩稅法實行的進步性。租庸調制瓦解的必然性: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兩稅法的進步性: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稅收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戶稅依戶等納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解析】評析題需要回答兩部分,首先是述,也就是需要概括白居易、柳宗元二人的觀點,據材料可知,兩人都認識到兩稅法存在弊端,主張廢除兩稅法,恢復租庸調制。兩人具有民本思想,都看到了兩稅法下農民利益受損的情況。然后是評,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評價,評價時要注意堅持一分為二的原則,既要指出其認識的合理性,也要指出其認識的局限性。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儒學、道 教與佛教 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在中國盛行,漸趨本土化。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
佛、道“三教合歸儒”。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
戰,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文學藝 術、科技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有了很大發展。唐朝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書法、繪畫、雕塑、舞蹈
等大放光彩。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學、農學和地理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果;隋唐時期科技進一步
發展,建筑、雕版印刷術、火藥、天文學、醫學等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中外文化 交流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材知識萃取
漢武帝時期 儒學[1]__________確立后呈現繁盛之勢。
魏晉南北朝 時期 ①道教在民間廣泛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2]______”和“[3]___
___”。
②佛教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
③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正統地位
尊道
貴儒
隋朝 儒學家提出儒、佛、道“[4]____________”,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
教、道教的理論。
唐朝 ①奉行[5]__________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則天時,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6]______對后世影響最大。
三教合歸儒
三教并行
禪宗
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
1.發展過程
2.反佛斗爭
(1)原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大量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
(2)表現: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
(3)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
3.復興儒學
(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2)內容: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
(3)影響:鞏固了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儒、佛、道的爭鳴與融合
1.文學
(1)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東漢末年開始,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7]__________、
東晉陶淵明的[8]________、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學形式。
建安文學
田園詩
(2)唐代:是中國文學發展的高峰,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
2.藝術
書法 東漢末年 書法成為一種藝術。
魏晉南北朝 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
隋唐 [9]________的顏體和柳公權的柳體最為有名。
顏真卿
二、文學藝術
續表
繪畫 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為《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隋唐 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
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 唐朝社會變遷對唐詩風格的影響
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景象。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涌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時,詩風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漸衰落的社會景象。
圖解歷史
書體演變及其特點
艷麗明快的色彩 既體現在唐三彩、銅鏡、絲綢織物、金銀器、敦煌壁畫等物
質性文化上,也體現在盛唐詩歌中。
生動自然的情調 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畫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
人率性,較少做作。
雍容華貴的風度 洛陽龍門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華貴的集中體現。
昂揚堅定與開放進 取的精神風貌 開放、進取、尚武、多元,這是一種新民族新文化的優勢所
在。
歸納總結 盛唐氣象下的文化特征
三、科技
1.魏晉南北朝時期
代表人物 成就
數學 南朝祖沖之 精確算出圓周率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
農學 北朝賈思勰 《[10]__________》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地理學 西晉裴秀 繪制出《[11]____________》,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齊民要術
禹貢地域圖
2.隋唐時期
領 域 成就
建 筑 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12]________,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
橋。
趙州橋
領 域 成就
印 刷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
火 藥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
武器。
天 文 唐朝天文學家[13]________,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
醫 學 ①唐朝孫思邈完成了醫學名著《千金方》,它全面總結了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
成果。
②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續表
僧一行
1.佛教
佛教東 傳 高僧來華 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14]______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
翻譯成漢文。
西行取經 東晉[15]______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
典。
唐朝高僧[16]______在貞觀初年西行天竺取經。
佛教外 傳 鑒真東渡 唐朝高僧[17]______東渡日本,傳授佛法。
學問僧來 華 日本、新羅等國家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如日本的空海。
天竺
法顯
玄奘
鑒真
四、中外文化交流
2.其他
(1)唐都城長安成為國際大都會,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
(2)日本、新羅兩國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圖解歷史
唐朝“中華文化圈”的形成
歸納總結 魏晉至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1)交流交往范圍廣泛,且有連續性。
(2)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
(3)交往渠道眾多,主要以貿易和佛教為紐帶。
(4)在交往過程中,中華文化圈形成。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榮的原因
(1)政治上,隋唐時期,國家安定統一和軍事力量強大為文化交流提供安全保證。
(2)經濟上,唐朝生產工具進步,農牧業高度繁榮為貿易發展創造條件。
(3)管理上,唐朝設置專門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如鴻臚寺、互市監。
(4)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間的交流。
(5)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國家的配套設施,為經濟交流提供保障。
教材素材變式
1.[中外歷史綱要(上)P45歷史縱橫變式]魏晉時期,玄學家把老莊“無為”“自然”思想發揚光大,如阮籍、嵇康
等認為, 無君無臣的“自然”狀態才是最美好的。陶淵明的“桃花源”之夢,就是由一群“避秦”者所建成的一個“無君”
的美麗家園。據此可知,當時( )
A
A.集權體制弱化促進了思想活躍 B.文學創作匯聚百家之長
C.戰亂割據阻礙了傳統文化交流 D.門閥士族壟斷文化資源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玄學家發揚老莊思想,主張遠離政治,回避現實,甚至提出建立一個“無君無臣”的社會;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的社會動蕩導致專制集權體制弱化,促進了當時思想領域的活躍,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文學創作的特點等,排除B項。C項說法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由材料不能得出門閥士族壟斷文化資源,排除D項。
概念闡釋
魏晉玄學
魏晉之際,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思潮——玄學。以老莊哲學為骨架,雜糅儒家經義,以有無本末關系為中心問題,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主要經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莊子》;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2.[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45—46]唐后期以來的許多知識分子,有的從儒家經典著作中吸取抽象的義理,有
的把佛、道作為異端加以排斥,更有人援法入儒、援佛入儒或援道入儒。這種現象反映了( )
A
A.儒學復興的文化覺醒 B.學術思想的派別林立
C.程朱理學的道統觀念 D.儒、釋、道三教和諧共存
【解析】
定時空 唐后期以來;知識分子對儒學的發展和對佛、道的排斥
明設問 這種現象反映了——本質題
提信息 ①“有的從儒家經典著作中吸取抽象的義理”“有人援法入儒、援佛入儒或援道入儒”。②“有的把佛、道
作為異端加以排斥”
析選項 唐后期以來,知識分子對儒學更新發展,對佛、道加以排斥;結合所學可知,唐中后期儒學復興運動
興起,知識分子主動發展完善儒家思想,對抗佛教、道教的影響,A項正確。題干信息強調的是唐后
期知識分子對儒學的發展和對佛、道的排斥,這不能說明當時學術派別林立,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
及程朱理學的道統觀念,排除C項。材料涉及知識分子排斥佛教、道教的信息,不能說明三教和諧共
存,排除D項
3.[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46]東晉時期,“二王”的楷書筆法清新脫俗,結構玄遠天然,帶有一種“山林氣”;
唐代楷書則形成了嚴謹、理性、節制、莊嚴的風格,表現出端正嚴謹的“廟堂氣”。由此可知( )
C
A.道德觀念影響藝術評價 B.科舉制影響書法風格演變
C.思想演變影響書法特征 D.唐代書法受佛教影響較深
【解析】
.&2& .
材料體現不出道德觀念對藝術評價的影響,排除A項。科舉制強調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無法解釋材料中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唐代書法受儒學影響較深,排除D項。
4.[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46]下表是唐代歌詠昭君出塞的部分詩歌。
作者 內容
張仲素 “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
盧照鄰 “漢宮草應綠,胡庭沙正飛。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歸”
張祜 “漢庭無大議,戎虜幾先和。莫羨傾城色,昭君恨最多”
據此,能得出的結論是( )
C
A.不同來源的史料難以互證 B.昭君出塞促進了蒙漢交融
C.主體的立場影響歷史解釋 D.唐蕃會盟停止了民族紛爭
【解析】由材料可知,張仲素認為昭君出塞減少了戰爭,有利于社會穩定,盧照鄰認為昭君出塞后思念故土,張祜則認為昭君出塞到少數民族之地充滿幽怨。三人分別從不同的立場看待昭君出塞,體現了主體的立場影響歷史解釋,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因主體立場不同,對同一歷史事件產生了不同的歷史解釋,與史料來源沒有關系,且A項說法本身錯誤,故A項排除;昭君出塞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關系,與蒙古無關,故B項排除;昭君出塞發生于漢代,唐蕃會盟發生于唐代且沒有停止民族紛爭,故D項排除。
考情分析
影響歷史認知的多重因素
高考多從不同的人物或作品關于某一歷史事件的評價切入,考查考生分析和鑒別史料的能力。對史料的解讀受史料來源和主體的立場、時代等影響,考生在解讀時要仔細鑒別。2023年湖北卷第2題從司馬遷和劉知幾對劉邦地位的認識切入,考查歷史敘事原則的取向,反映了歷史認知受時代變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局部)
5.[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47]《女史箴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下
圖中的女子們正對鏡梳妝,儀態宛然,細節描繪精微。榜題是“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飾其
性。性之不飾,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該作品( )
D
A.反映儒學仍占統治地位 B.體現文人畫的藝術風格
C.表現魏晉女性愛美風尚 D.彰顯審美與教化相結合
【解析】
材料沒有涉及儒學與其他學派的對比,不能體現儒學占據主導地位,排除A項。該作品屬于人物畫,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審美與教化的結合,不僅僅是表現女性愛美的風尚,排除C項。
6.[中外歷史綱要(上)P47圖片變式]胡旋舞是來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種舞蹈,下圖為唐敦煌
莫高窟220窟壁畫《胡旋舞》(現代摹本)。這( )
C
A.說明政府較重視絲綢之路文化 B.體現隋唐文化深受吐蕃的影響
C.具有壯闊歡騰的盛世特色 D.表明唐代石窟文化領先于世界
【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體現了隋唐時期的樂舞受西域和周邊國家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盛世特色,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政府的態度,無法得出“政府較重視絲綢之路文化”,排除A項;吐蕃屬于西藏地區,而非西域,排除B項;材料沒有比較信息,無法得出“唐代石窟文化領先于世界”,排除D項。
7.[中外歷史綱要(上)P48學思之窗變式]《齊民要術》主要記載了賈思勰認為的“資生之業”,如糧食、蔬菜、
果樹、林木的種植,動物飼養及釀酒、作醬等副業,“商賈之事,闕而不錄”。據此可知,作者( )
D
A.致力于編寫總結性的農書 B.擁有多種經營的理念
C.鼓勵種植和改良經濟作物 D.具有重農抑商的思想
【解析】據材料可知,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主要記載了“資生之業”,但“商賈之事,闕而不錄”,這體現了作者重農抑商的思想,故選D項。致力于編寫總結性的農書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多種經營的理念,排除B項。作者介紹農副業生產,并沒有鼓勵農民種植和改良經濟作物,排除C項。
8.[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49]665—669年,日本的遣唐使都表示要同唐朝和親。702—752年的遣唐使把全面
吸收唐文化放在首位。777—838年的遣唐使則帶著勸誘迎回尚滯留在唐的日本學者、留學生、學問僧的使命。這
一變化反映( )
C
A.開放是唐朝的基本國策 B.日本受唐影響發展迅速 C.社會狀況影響中外交流 D.日本社會轉向脫亞入歐
【解析】據材料“777—838年的遣唐使則帶著勸誘迎回尚滯留在唐的日本學者、留學生、學問僧的使命”并結合所學可知,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衰退,日本調整了遣唐使的任務,反映了社會狀況影響中外交流,故選C項。材料僅反映了不同時期的遣唐使的任務,未涉及唐朝的基本國策和日本的發展狀況,排除A、B兩項。日本社會轉向脫亞入歐是在明治維新后,排除D項。
知識拓展
魏晉至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1)交流交往范圍廣泛,且有連續性。
(2)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眾多,主要以貿易和佛教為紐帶。
(4)在交往過程中,中華文化圈形成。
(5)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9.[中外歷史綱要(上)P50問題探究變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李氏(唐朝皇室)起自西陲,歷事周(北周)隋,一切文物不問華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瑣微,而波羅球之盛行唐代,太宗即與有力焉。開元、天寶之際,天下升平,而玄宗以聲色犬馬為羈縻諸王之策,重以番將大盛,異族入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已也。
——摘編自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材料二 隋唐時期,隨著中西貿易的繁榮,一批批的西域、阿拉伯、波斯和羅馬(東羅馬帝國)商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豐富的物產如玻璃、藥材、棉花、象牙、香料、珠寶和植物、畜產品等隨之傳入中國,異域的宗教、文化藝術也浪潮般地涌來。這一切使唐人終于認識到大秦、波斯、阿拉伯和天竺的文明與大唐文明一起構成了多元的世界文明。
——摘編自李明偉《絲綢之路與唐詩的繁榮》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前中期長安社會的風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呈現這一風貌的原因。
【答案】 風貌:華夷共處;文化繁榮。原因:相對開放的政策;唐人兼收并蓄的文化態度;絲綢之路的興盛;民族交融的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大量胡人留居長安;唐代出現盛世局面。(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風貌:根據材料“一切文物不問華夷,兼收并蓄”可得華夷共處;根據材料“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可得文化繁榮。原因:根據材料“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瑣微”可得相對開放的政策;根據材料“一切文物不問華夷,兼收并蓄”可得唐人兼收并蓄的文化態度;根據所學可得絲綢之路的興盛;根據材料“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并結合所學可得,民族交融的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根據材料“異族入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可得大量胡人留居長安;根據材料“開元、天寶之際,天下升平”可得唐代出現盛世局面。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中外交往的意義。
【答案】 意義: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對世界多元文明的認識;使中華文化吸收了很多異域文化因素;促進了唐代文化的繁榮。(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意義:根據材料“豐富的物產如玻璃、藥材、棉花、象牙、香料、珠寶和植物、畜產品等隨之傳入中國”可得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根據材料“這一切使唐人終于認識到大秦、波斯、阿拉伯和天竺的文明與大唐文明一起構成了多元的世界文明”可得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對世界多元文明的認識;根據材料“異域的宗教、文化藝術也浪潮般地涌來”可得使中華文化吸收了很多異域文化因素;根據所學可得促進了唐代文化的繁榮。
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安乡县| 中山市| 新兴县| 南丰县| 恩施市| 林周县| 志丹县| 汤阴县| 星子县| 靖宇县| 马山县| 正蓝旗| 汤原县| 武邑县| 平遥县| 金阳县| 祁东县| 三河市| 丰都县| 隆德县| 灵石县| 安阳县| 林芝县| 白城市| 鄂托克旗| 江源县| 郓城县| 许昌县| 东宁县| 二连浩特市| 昌邑市| 定陶县| 菏泽市| 长葛市| 健康| 淮南市| 东莞市| 崇文区| 绍兴县| 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