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2025年高考歷史基礎專項復習 課件(共43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2025年高考歷史基礎專項復習 課件(共43張PPT)

資源簡介

(共43張PPT)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
2025年高考歷史專項復習
第1節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目錄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社會分裂與 門閥政治 三國兩晉南北朝包括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幾個階段,除西晉外都處于分裂狀態。門閥
士族由東漢豪強地主發展而來,對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風俗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民族政權并 立與民族交 融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入住中原,各民族間相互交往,出現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
帝改革的漢化政策。多民族交融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社會特征。
江南的開發 從孫吳時期開始,特別是到了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獲得較大開發。這一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北
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也加速了當地經濟發展。
教材知識萃取
一、三國與兩晉
1.三國鼎立(220—280年)
魏 220年,[1]______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
蜀 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2]______。
吳 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國號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曹丕
蜀漢
2.西晉的統治(266—316年)
(1)建立:266年,[3]________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
(2)統一: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
司馬炎
3.西晉的滅亡:316年,西晉被內遷[4]______貴族所滅。自此,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比較
長的政權分立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后來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
匈奴
西晉能夠統一全國的原因
(1)北方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2)西晉建立時,蜀國已經滅亡,吳國的統治也日益腐朽,國力衰弱。
(3)統一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符合人民愿望。
歸納總結
二、東晉與南朝(317—589年)
1.政權的更迭:317年,[5]________在[6]______重建晉朝,史稱東晉。420年劉裕奪
取皇位,改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
[7]______。四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2.士族的崛起:自三國、兩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
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8]______。
司馬睿
建康
南朝
士族
歷史根源 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經濟原因 土地兼并嚴重,經營莊園,漸成割據。
政治原因 魏晉政權的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
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知識拓展 士族制度形成的原因
3.江南地區的開發
背 景 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
具、技術和勞動力資源。
表 現 農業: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有明顯進步。
影 響 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
4.南北對峙: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水一線。陳朝時,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
1.十六國(304—439年)
(1)西晉末年到東晉時期,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
西南地區的[9]______,合稱“十六國”。
(2)政治統治:內遷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
[10]__________。
(3)民族關系:在長期混戰中,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
(4)淝水之戰:4世紀下半葉,[11]______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后來大舉進攻東晉,
被擊敗于淝水。淝水之戰后,前秦政權迅速崩潰。
成漢
典章制度
氐族
三、十六國與北朝(304—581年)
2.北朝(439—581年)
(1)統一北方: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12]_____年統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439
內容 ①將都城從平城遷到[13]______。②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③統一說漢
語。④改鮮卑姓為漢姓。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
他們與[14]______________通婚。
影響 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
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
基礎。
洛陽
漢族高門士族
(3)政權更迭
①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五個王
朝合稱[15]______。
②北周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
北朝
易錯點撥 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三國鼎立局面出現前,盡管東漢王朝名義上還存在,但其統治實際上已經瓦解,軍閥割據混戰,國家分裂。三國鼎立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相對于東漢末年的割據混戰來說是歷史的進步。
歸納總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開發的影響
(1)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南北方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2)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3)促進了民族交融。
(4)為后來隋唐經濟繁榮奠定一定基礎。
歸納總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啟示
(1)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南方經濟的發展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安定的條件下完成的。
(2)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北方人民南下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江南的開發。
(3)統治者的重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統治者采取重視農桑、興修水利等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
(4)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南方河流密布、水源充足,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歸納總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
政 治 少數民族政權重用漢族人士,沿襲中原王朝典章制度,實行封建統治。
經 濟 內遷各族人民與漢人錯居雜處,過定居生活,由從事畜牧業轉變為從事農業
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學習畜牧經驗,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等。
文 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漢服成為北方生活習慣。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
等也受到漢族人的喜愛。
民族 心理 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交融,“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
減少。
知識拓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1)受民族遷徙、統治者的改革等的影響,北方出現民族大交融現象,南北對峙的民族矛盾逐漸減弱。
(2)局部統一的出現,如北方的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南方的宋、齊、梁、陳。局部統一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3)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為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
(4)長期分裂割據混戰使人民渴望統一,為結束分裂局面,統治階級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努力。
教材素材變式
“晉歸義羌侯”印文
1.[中外歷史綱要(上)P29圖片變式]下圖是出土于甘肅西和縣的一方印的印文。該印最有可
能是( )
A
A.西晉頒給某少數民族酋長的印信 B.西晉所封某同姓諸侯王的印信
C.東晉賜予某世家大族族長的印信 D.東晉管理西域地區的實物證據
【解析】由材料“晉歸義羌侯”及所學可知羌是少數民族,“歸義”說明該印可能是西晉頒發給某少數民族酋長的印信,故選A項。僅憑“侯”無法推知是否是同姓諸侯王,排除B項。東晉四大家族分別是瑯邪王氏、潁川庾氏、陳郡謝氏、譙國桓氏,材料無從體現,排除C項。東晉時期西域已經不在中原漢族政權控制之下,排除D項。
2.[中外歷史綱要(上)P30歷史縱橫變式]下面的資料可用于說明,東晉初年( )
●及帝(晉元帝司馬睿)登尊號,百官陪列,命導(王導)升御床共坐。導固辭,至于三四,曰:“若太陽下同萬
物,蒼生何由仰照!”
#b#
●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王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C
A.貴族世襲特權 B.士族逐漸崛起 C.門閥勢力顯赫 D.統治根基不穩
【解析】
.&1& .
貴族世襲指的是貴族世代承襲,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強調以王導為首的士族勢力顯赫,未涉及士族崛起的過程,排除B項。東晉初年帝王統治的根基就是士族,而材料強調士族強大,排除D項。
3.[中外歷史綱要(上)P30學思之窗變式]下表是《史記》和《宋書》中對中國南方地區的描述,這反映了 ( )
文獻 時間 有關南方社會狀況的描述
《史記·貨殖列傳》 西漢 “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賈而足”
《宋書》 南朝 “地廣野豐,民勤本業……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A
A.南方地區經濟的開發 B.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C.作者的階級立場不同 D.統治者的政策不同
【解析】根據《史記》和《宋書》對中國南方地區的描述可知,西漢時期,南方地廣人稀,火耕而水耨,不待賈而足;而到了南朝時期,南方地廣野豐,民勤本業,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西漢和南朝時期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對比,反映了南方地區經濟的開發,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南方經濟發展的情況,據此信息無法判定經濟重心是否開始南移,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南方經濟發展情況的對比,與作者的階級立場無關,也沒有涉及統治者的政策問題,排除C項、D項。
4.[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32]下圖為魏晉時期的畫像磚,畫像磚上的人物用一個叉狀的工
具穿肉并進行炙烤。據記載,“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飪肉類的方法,魏晉時期,“中國尚之,貴人
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賓,皆以為先”。這說明當時( )
C
A.華夏認同觀念加強 B.游牧民族借鑒中原習俗 C.民族交融不斷發展 D.民眾飲食結構發生改變
【解析】
定時空 魏晉時期的畫像磚
明設問 這說明當時
提信息 ①“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飪肉類的方法;②“中國尚之,貴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賓,皆以為先”
析選項 由材料可知,在魏晉時期,中原地區的富貴之家在祭祀或者宴請之時,都采用“炙”這種烹飪肉類的方
法,而“炙”本來是游牧民族烹飪肉類的方法,說明這一時期民族交融不斷發展,故選C項。華夏認同觀
念一般指的是其他少數民族認同中原漢族地區的文化,材料所述史實是中原地區的漢族借鑒了游牧民
族的習俗,排除A項、B項。題干內容述及的是中原地區的漢族富貴之家使用北方游牧民族“炙”這種烹
飪肉類的方法,并沒有涉及飲食結構問題,排除D項
5.[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31-32]孝文帝遷都洛陽四十年左右,北魏滅亡。南宋葉適認為:“遷洛之舉, 群臣不
順,孝文設術以詐之,示威以脅之。不知厭忽累世安樂之余,經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 舊業盡棄,欲以何為 ”
這種觀點認為遷都( )
B
A.加劇了北魏統治集團的腐敗 B.動搖了北魏政權的立國根基
C.不利于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 D.喪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條件
【解析】據材料可知,葉適認為統治者放棄經營多年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而強行遷到中原的洛陽使“舊業盡棄”,不利于其統治,即動搖了北魏政權的立國根基,B項正確。北魏統治的腐敗與遷都沒有必然聯系,排除A項。遷都洛陽有利于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遷都洛陽導致“舊業盡棄”,未提及喪失了民族特性,排除D項。
特別提示
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實質
孝文帝遷都實質上是一場是否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斗爭。以孝文帝為首的改革派,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遷都洛陽,這是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鞏固統治的關鍵性行動,為后來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礎。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隋唐盛 世局面 經過三百余年的分裂,隋朝于589年統一南北,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隋唐時代。
隋朝盛極一時,雖短命而亡,但影響深遠。唐朝前期出現盛世局面,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
鞏固和發展。
唐代衰 亡與五 代十國 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藩鎮割據的局面逐漸
形成。這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黃巢起義后,唐朝滅亡,中
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時期。
教材知識萃取
一、隋朝興亡
1.建立與統一
(1)581年,[1]______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滅[2]____,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楊堅

2.建設
(1)興建倉庫: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供應朝廷糧食、物資和備水旱賑濟。
(2)興建[3]______城。
(3)開通[4]________: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
了重要作用。
洛陽
大運河
3.滅亡
(1)原因:隋煬帝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三征高麗;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引發大規模起義。
(2)概況:618年,隋煬帝在[5]______被殺,隋朝滅亡。
江都
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原因
(1)從政治方面來看,隋朝作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可以集中力量興建大型工程,大運河的修建能夠有效加強對南方的控制,促進民族交融,鞏固統治。
(2)從經濟方面來看,大運河的開鑿是南方經濟發展的結果,適應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便利了南北運輸。
(3)從主觀目的來看,開鑿大運河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隋煬帝去江南繁華地區巡游享樂的需要。
隋朝和秦朝的主要相似之處
(1)都是結束分裂實現大一統的朝代。
(2)都開創了新的政治經濟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3)都有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秦長城、隋大運河)。
(4)都因暴政被農民起義推翻,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1.建立與統一:618年,李淵在[6]______稱帝,建立唐朝。隨后,統一全國。
2.政治統治
“貞觀 之治” [7]________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
納諫。國家出現了開明政治局面。
“武周 政權” 唐高宗死后不久,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
續發展。
“開元 盛世” [8]________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將唐朝推向
全盛時期。
長安
唐太宗
唐玄宗
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
3.民族關系
北方 (突 厥、回 紇) 東 突 厥 唐太宗統治時期被打敗,可汗被俘獲,東突厥汗國滅亡。
北方 (突 厥、回 紇) 西 突 厥 唐高宗聯合[9]______滅西突厥。
回紇
北方 (突 厥、回 紇) 后 突 厥 汗 國 682年,被安置在北方的東突厥部眾反叛唐朝,建立了后突厥汗國政
權;744年,唐朝與漠北回紇等聯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國,突厥在中國北
方退出了歷史舞臺。
西 域 唐朝中央政府先后設置[10]____________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
南北。
回 紇 唐玄宗時期,封其首領為懷仁可汗。
續表
安西都護府
續表
西南 (吐 蕃) 唐太 宗時 期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
9世 紀前 期 唐蕃“長慶會盟”,相約“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東北 (靺 鞨) 唐玄宗時期,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11]__________。 渤海郡王
唐朝民族交融加強的原因
(1)交通的發達使中原與邊疆地區往來更為密切。
(2)唐朝統治集團民族政策較開明,通過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機構(羈縻府州)、和親、冊封等加強管理。
(3)唐朝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有較大吸引力。
(4)少數民族主動內附。
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
1.安史之亂
(1)原因:開元年間,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12]________
兵力隨之擴大。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趨于腐敗,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
節度使
(2)過程:755年,[13]________、史思明發動叛亂。叛亂歷時八年,后被唐平定。
安祿山
(3)影響:唐朝由盛轉衰,中央集權被削弱,形成長期的[14]__________的局面。
藩鎮割據
2.黃巢起義
(1)背景:唐朝后期,[15]__________和朋黨之爭加劇,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
宦官專權
(2)概況: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
(3)結果: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建立后梁,唐朝滅亡。
3.五代十國
(1)五代:唐朝滅亡后,黃河流域先后經歷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16]______
五個短命王朝。
后周
(2)十國:南方各地先后出現的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及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
的[17]______。
北漢
(3)后周世宗改革: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18]______結束
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北宋
教材素材變式
1.[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34]《隋書·食貨志》記載,開皇十二年(592年),“庫藏皆滿”,開皇十七年(597
年),更是“中外倉庫,無不盈積”。到隋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隋初“國計之富”主要得益于
( )
D
A.南北分裂局面的消除 B.各地健全的倉廩制度 C.運河沿線城市的繁榮 D.政府推行的經濟改革
【解析】據材料“庫藏皆滿”“中外倉庫,無不盈積”“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并結合所學可知,隋文帝在位時,發展經濟,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故選D項;589年,楊廣率軍滅陳,結束南北長期分裂局面,排除A項;隋朝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但這僅是隋初“國計之富”的一個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并且材料中沒有關于倉廩制度的相關論述,排除B項;隋煬帝開通大運河,隋文帝時期還沒有修建大運河,排除C項。
2.[中外歷史綱要(上)P35圖片變式]中晚唐時期,長沙窯將岳州窯青瓷點彩技藝和洛陽唐三彩流動浸潤式彩釉
裝飾工藝相結合,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青釉釉下彩和模印貼花工藝。裝飾紋樣上有蓮花紋、摩羯紋、葡萄紋、椰棗
紋等圖形,多飾以詩詞、俚語,開創詩詞裝飾瓷器的先河。唐代的長沙窯( )
D
A.其發展受益于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B.反映出南方制瓷技術已領先于北方
C.印證了唐代長沙文化體系龐大完整 D.體現出創新開放兼容并包時代特色
【解析】
定時空 中晚唐時期;長沙窯
明設問 唐代的長沙窯——推理題
提信息 ①長沙窯在青瓷和唐三彩的工藝基礎上創造出了新的工藝;②裝飾紋樣上有外來文化的元素,并開
創了詩詞裝飾瓷器的先河
析選項 上述信息說明長沙窯具有創新開放兼容并包的時代特色,D項正確。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南北方制瓷技術的對比,排除B項。“龐大完整”表述過于絕對,長沙窯不
能印證整個長沙文化體系,排除C項
3.[中外歷史綱要(上)P37圖片變式]關于下表文獻材料的相關記載,主題最為準確的是( )
來源 材料
《資治通鑒》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舊唐書》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于吐蕃”
唐蕃會盟盟約 “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A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B.中外民族關系的和與戰
C.大一統國家局面得以最終奠定 D.唐朝歷史演變的風和雨
【解析】根據材料“朕獨愛之如一”“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患難相恤”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與吐蕃友好的民族關系,這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關系,不能反映中外民族關系的和與戰,排除B項。大一統局面經歷了不斷發展鞏固的過程,在唐朝“最終奠定”的說法不恰當,排除C項。材料主題是唐朝的民族關系,并未描述唐朝興衰的歷史演變,排除D項。
4.[中外歷史綱要(上)P38史料閱讀變式]下表反映了中晚唐河北藩鎮之一“邢洺鎮”的政治變遷狀況。這一狀況
說明( )
藩鎮 年份 是否割據 說明
邢洺 755—774 是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亂平后763年起為相衛節度使一部
775—820 否 775年田承嗣盜據相衛,邢、磁二州為朝廷掌握
821—843 是 821年起劉悟割據
844—881 否 844年劉稹叛亂被平定
882—907 是 882年起孟方立重新割據
D
A.安史之亂導致唐朝覆亡 B.邢洺鎮分裂為多個藩鎮 C.藩鎮割據引發農民起義 D.唐朝中央集權遭到破壞
【解析】根據材料“821年起劉悟割據”“844年劉稹叛亂被平定”“882年起孟方立重新割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邢洺鎮對中央政府叛降不定,唐朝中央集權遭到破壞,故選D項。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并未導致唐朝覆滅,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判斷邢洺鎮是否分裂為多個藩鎮,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農民起義”問題,排除C項。
知識拓展
唐朝藩鎮
藩鎮擁有轄區的軍、政、財權,是唐朝應對邊患、調整軍事戰略的產物。藩鎮節度使掌握地方兵權,是唐政府邊疆軍事防御的需要;藩鎮節度使掌握地方財政大權,是唐政府緩解財政壓力、解決邊防駐軍后勤供應的需要;藩鎮節度使擁有轄區數州的行政權,是更有效地統籌地區事務的需要。
5.[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上)P38]朱溫代唐后,偏居河東一隅的李氏,一直以復興唐室為號召,十余年后一舉滅
梁。后唐以“中興”自況,將朱梁比之有窮、新莽,越梁而直接承續唐正統,但在官僚階層中,除清算少數梁末帝
親信外,留用了大批梁舊臣,這批人成為后唐政治中頗具影響的群體。這反映出( )
B
A.后唐實際上是唐王朝的繼續 B.后唐注重政權的合法與穩定
C.后梁后唐是藩鎮割據的擴大 D.后梁為后唐提供了統治基礎
【解析】唐朝被朱溫建立的后梁取代,后唐滅后梁,以正統自居,但為了政權的穩定留用了大量后梁的官員,因此B項正確。朱溫代唐后,唐朝已經滅亡,后唐并非唐朝的繼續,因此A項錯誤。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C項說法錯誤,排除。后唐和后梁并不存在統治基礎繼承的關系,D項排除。
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酒泉市| 保山市| 兴义市| 昭平县| 苍山县| 民丰县| 汉寿县| 廊坊市| 凌云县| 大渡口区| 原阳县| 神池县| 友谊县| 阳城县| 斗六市| 南郑县| 龙海市| 凤城市| 长宁县| 怀远县| 柯坪县| 抚顺市| 新沂市| 东乡族自治县| 南昌市| 武安市| 禹州市| 湄潭县| 玉环县| 姜堰市| 称多县| 达孜县| 南丹县| 静安区| 灌南县| 兴海县| 青冈县| 耒阳市| 子长县| 益阳市|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