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期中考試綜合復習測試題(含答案)一、計算題。 (17分)1.直接寫出得數。(8分)64--30= 6+40= 2×3= 5×2+20=4×6= 5×4= 15+19= 76--30--20=2.用豎式計算。 (9分)76--34= 37+56= 97--(45-28)=二、填空題。 (每空1分,共23分)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少不了民間音樂、童謠、樂器的身影。1.請你把口訣補充完整。( )六三十。根據這句口訣寫兩個乘法算式:( )、( )。2.“小青蛙,呱呱呱,水里游,岸上爬,吃害蟲,保莊稼,人人都要保護它?!比鐖D,小青蛙每次跳( )格,跳了( )次,共跳了( )格。3.里最大能填幾 37>6× ×5<30 4× <174.“小雞,小雞,嘰嘰嘰,又吃蟲兒又吃米?!痹瓉碛?7只小雞,又跑過來39只?,F在一共有多少只 我用17+39列豎式計算,先算個位:7+9=( ),在得數的個位上寫( ),向十位進( )。再算十位:1+3=( ),再加上進位的( ),得( ),在得數的十位上寫( )。5.一把古琴的琴弦由蠶絲制成,一根蠶絲對折兩次后是4米,這根蠶絲長( )米,這根蠶絲用去2米后,還剩( )米。6.王老師準備了90根長笛作為禮物送給學校音樂社的學生,第一天送出58根,第二天送出26根,還剩( )根。qìng7.下面是制作樂器磬常見的模子。(1)三、選擇題。(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15分)1.下面可以用3×4表示的圖形是( )。2.5+5+5+10和下面( )的計算結果一樣。①5×4 ②5×5 ③6×53.果殼雕刻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中的瑰寶。有2個盒子里裝滿了果殼,一盒有20多顆,另一盒有50多顆,這兩盒果殼的總數量不可能是( )顆。①78 ②83 ③984.木雕的制作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工具,現在工匠師傅常用三角尺等幫助設計圖紙。下面用三角尺拼出的角中,( )是銳角。5.王叔叔是一名資深的木雕師,他有一把不完整的直尺,直尺上只有“1厘米”“4厘米”“9厘米”三處有刻度,這把尺子能直接測量的長度有( )種。①2 ②3 ③4四、動手操作。 (10分)1.石雕師傅在石板上刻下了一幅圖案,在距離 2厘米處畫一個♀,5厘米處畫一個斧。。(4分)2.根據要求,畫出直角、銳角和鈍角。(6分)五、解決問題。 (35分)1.陽光小學舉辦“飛花令”比賽,小紅第一次備戰時準備了38首有關“花”的詩句,后來又準備了24首。(1)她一共準備了多少首 (5分)(2)用去45首后,還剩多少首 (5分)2.一部中國史,千年華夏情。學校計劃購進一批歷史書,有一套6冊裝的,還有一套4冊裝的。(1)兩種歷史書各買一套,一共有多少冊 (6分)(2)如果買4套6冊裝的和1套4冊裝的,一共有多少冊歷史書 (6分)3.在我國豐富的文化中離不開民間故事的身影。在聽了“曹沖稱象”的故事后,二(1)班的同學們在實驗課上模仿“曹沖稱象”,用塑料桶稱量物品的質量。第一次在塑料桶中放了28塊石頭,第二次放的比第一次多5塊,第三次放的比第二次多49塊。(1)在求“第三次放的石頭有多少塊”時,亮亮列出了錯誤的算式:28-5+49。錯誤的原因是什么 請你列出正確的算式并解答。(6分)如果要用“28-5+49”這個式子來解決“第三次放的石頭有多少塊”,上面的條件應該怎樣改變 請寫出來。(7分)參考答案一、1.34 46 6 3024 20 34 262.42 93 80二、1.五 5×6=30 6×5=302.6 4 243.6 5 44.16 6 1 4 1 5 55.16 14【點撥】本題考查4的乘法口訣及其應用。一根蠶絲對折兩次,就是把這根蠶絲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長4米,那么這根蠶絲長4×4=16(米),剪去2米后,還剩16-2=14(米)。6.67.(1)6 4(2)2 3三、1.②2.②3.③【點撥】本題考查兩位數加法的相關計算。若兩個數的個位相加不超過10,則十位上的數字為2+5=7;若兩個數的個位相加等于10或超過10,需向十位進1,則十位上的數字為2+5+1=8。由此可知,兩個數相加后十位上的數字不可能是9,即兩盒果殼的總數量不可能是98顆。4.① 5.②四、1.(畫法不唯一)五、1.(1)24+38=62(首)(2)62--45=17(首)2.(1)6+4=10(冊)(2)4×6+4=28(冊)3.(1)第二次比第一次多5塊,求第二次放的石頭塊數時應用加法計算。28+5+49=82(塊)(2)將條件“第二次放的比第一次多5塊”改為“第二次放的比第一次少5塊”39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