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現實、表現民生疾苦的諷喻詩,但由于諷喻詩的創作旨在“為君、為臣、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義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故而聞一多認為它們只是“在朝居官任內寫的一些宣揚政教的政治文獻而已”,是有意的創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雖不乏尖銳深刻,卻畢竟隔靴搔癢,總缺乏一種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而“孟郊并沒有做過成套的‘新樂府’,他如果哭,還是為他自身的窮愁而哭的次數多,然而他的態度,沉著而有鋒棱,卻最合于一個偉大的理想的條件”。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擬的“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定義,其諷喻詩固以義見長,卻終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窮愁潦倒,歷盡酸辛,他的詩歌卻是窮愁生活的實錄。如《答友人贈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贈炭價重雙烏銀。驅卻坐上千重寒,燒出爐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歐陽修評之曰:“非其身備嘗之,不能道此句也。”(《六一詩話》)極確。又如《秋懷(其二)》:“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疑慮無所憑,虛聽多無端。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寫自己畢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窮愁困苦,極為凄涼哀怨。其他如“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借車》),“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風入衣”(《秋懷》)等等,皆為“身備嘗之”之語。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詩也因有親身體驗而寫得格外動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寫寒地百姓在凍餒難熬之際的反常心理:“寒者愿為蛾,燒死彼華膏。華膏隔仙羅,虛繞千萬遭。到頭落地死,踏地為游遨。游遨者是誰?君子為郁陶!”為取片刻溫暖居然愿意變為撲火飛蛾,可見生不如死之慘痛!然更慘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將貧苦百姓生死兩難的可悲命運寫得如此入木三分,悱側動人。(摘編自趙曉嵐《孟郊與賈島:寒士詩人兩種過然不同的范式》)材料二:同是吟苦,然詩風有異,大體上中晚唐詩壇的吟苦詩呈現兩派:一派加張籍與姚合,以“苦”來抒寫自己的閑適、疏野的性靈,呈現清雅,念蓄的特色;另一派如孟郊、賈島,因苦而寫苦,呈現險峻峭拔、僻寒險奧之風。張、姚一派的“吟苦”詩語言平淡,少奇僻之語,詩風平淡簡凈、清雅含蓄。寫缺衣少食、居無安身之所、仕途偃蹇等“苦”,都平平道來,沒有憤激之色,甚至還有閑適、自在的情緒在里面。他們以“苦”來抒寫閑適疏野的性靈,雖“貧富常交戰”卻“道勝無戚顏”《陶淵明《詠貧士》孟,賈諸人多以鋒銳凌厲的語言,呼天搶地的悲號、質問甚至哭訴自已貧病生浩中的瑣細、蹇澀仕途的苦悶等,多因苦、感苦而寫苦,他們的吟苦詩“詞旨酸愴,幾于怨矣”(《剡溪漫筆》),峭拔怒張。如孟郊詩:“饑鳥夜相啄,瘡聲互悲鳴。冰腸一直刀,天殺無曲情”《饑雪吟》以及《老恨》等詩,被視為“寒蟲夜號”“窮如秋露”,氣促詞苦。賈島更甚,善寫其貧苦生活的瑣細寒儉之事,營造一副苦寒景象,如“近日營家計,繩懸一小瓢”《寄喬侍郎》)。其《客喜》等詩,被評為“氣韻幽寒,骨響崎嵌”。總之,吟苦詩風固有差異,然所吟都是坎坷窮苦的生活,是為廣大底層苦難民眾發聲,也是對千百年來儒家“詩言志”傳統的繼承。“吟苦”作為曾在中晚唐詩壇風行一時的創作風尚,與貞元、元和之后險惡的政治環境密切相關,此時的唐王朝已經積重難返,朝政敗壞,文人有深重的憂患感與惶遽感,多數文士的生活狀況并不如意,所以便形成了自述困境愁懷的詩風。吟苦詩具有“安慰劑”的詩學功用。詩人以自敘苦難來消解生活貧困、仕途偃蹇帶來的心理壓力,以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華,探求擺脫苦難的精神手段。對此肖占鵬先生在《韓孟詩派研究》中曾言:“韓孟諸人主張‘吟苦’是以抒寫一己之窮愁不遇為宗尚,在客觀上使詩歌導向了較為自覺的主觀抒情,強化了詩歌的抒情功能。”可見“吟苦”正是詩人發揮詩歌“勉”“慰”功能的具體運用。縱觀這時期的主要詩人,韓愈、白居易、張籍、孟郊等都有困窘之時:韓愈、白居易有被貶斥的經歷,孟郊參加科舉多年不第,張籍在太祝之職上十年不調。因此中晚唐詩人的吟苦詩,既是詩人對自己生命體驗的摹寫,也是詩人對自己的安慰、勸勉,以消解社會、生活帶來的各種壓力。吟苦詩也是中晚唐詩人們擺脫社會角色、立足個體生命存在體驗的一種反映。人既是個體的生命存在,又是社會整體的一分子,自我個體與社會角色兩種不同的體驗方式左右著作家的創作。在社會趨于穩定、社會意識形態呈高度一體化的時代,文人學士在飛黃騰達、春風得意之時多寫社會角色意識占主導的應景酬唱之作,只有在仕途失意、坎坷流離之時,才寫出表現自己個體生命體驗的詩作。因此初唐的宮廷御用文人多精工雕琢的應制詩,而中晚唐出身寒門的韓孟張賈諸人,多呻吟和嗟嘆自己的不幸,“吟苦”是中晚唐詩人個體生命體驗的真實寫照。吟苦詩源于中晚唐詩人的“缺失性體驗”。“馬斯洛講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這些需要的未能滿足,都是個體的缺失,都可能導致缺失性體驗。”(《現代心理美學》)這些不同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都可能導致作家產生一種缺失性的體驗,從而激發作家與此相關的創作欲望。中國文學史上處于缺失狀態的作家、詩人不勝枚舉,如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韓愈的“不平則鳴”說,歐陽修的“窮而后工”說,這些都力證了人生的缺失是創作的動因。中晚唐詩人之所以紛紛吟苦,都是因為自我無法實現,甚至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得不到滿足,無法保證基本的生存,所以才對這種缺失體驗反復吟嘆。(摘編自宗瑞冰《論中晚唐吟苦詩的內涵和功能》)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白居易主張文學創作要“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其諷喻詩以“義”見長,即是“為君、為臣、為事而作”。B.孟郊的詩歌是他窮愁生活的實錄,反映了自身深切的體驗,與之相比,白居易的諷喻詩則缺乏了感同身受之情。C.中晚唐吟苦詩大體分為兩派,呈現出不同特點:張、姚一派以“苦”來抒寫閑適的性靈;孟、賈一派則以“苦”為底層苦難民眾發聲。D.中晚唐時期政治環境險惡,文人大多生活狀況不如意,甚至無法保證基本的生存,“吟苦”創作風尚的產生與這一背景密切相關。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聞一多認為白居易的諷喻詩,只是有意創作的“宣揚政教的政治文獻而已”,他更推崇孟郊的寫實詩,認為其更具研究價值。B.歐陽修很賞識孟郊的詩句,認為其《答友人贈炭》《秋懷(其二)》《借車》等詩歌,如果不是有親身深切的體驗,是寫不出來的。C.詩人的創作受到自我個體與社會角色兩種不同體驗方式的影響,詩人的境遇不同,其所創作的詩歌中占主導地位的角色也有所不同。D.從心理學層面來講,中晚唐詩人創作吟苦詩的動因和司馬遷、韓愈以及歐陽修等人一樣,都是源于自我實現需要的缺失。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證明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3分)A.東城南陌塵,紫幰與朱輪。盡說無多事,能閑有幾人。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誰見衡門里,終朝自在貧。(張籍《閑居》)B.方拙天然性,為官是事疏。惟尋向山路,不寄入城書。因病多收藥,緣餐學釣魚。養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虛。(姚合《武功縣中作三十首》)C.市中有樵山,此舍朝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見白日,雪來塞青天。(賈島《朝饑》)D.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4.兩則材料都大量引用了孟郊的詩句,有何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歐陽修《與尹師魯第一書》中說:“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從正氣節操修身的角度,告誡友人不要作戚戚怨嗟之文,否則與庸人同流,喪失了應有的崇高氣節。對此你有何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芬芳(節選)周瑄璞麥口。天不明,出工鈴聲敲起,隊長在街口的紅薯窖上吆喝,男女勞力快速來到街里,在沒有明透的天光中,人群向西出動,手里拿著麥帽、鐮刀,走過潁河橋,向土地回收他們的勞動成果。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喝罷湯,顧不得擦洗一身臭汗,在院子里拉片席倒頭就睡,明兒天不明還得爬起來下地。十幾天的掙命勞作,每個關口闖過,來不及噓一口氣,趕往下一個關口。麥子割回來送進場院為頭一個勝利,但人們絲毫不敢松懈,環環相接,一時一晌都不能耽誤,三夏的天,劍拔弩張,熱極生風,風刮雨落,說變就變,大塑料布年年備好放在離場院最近的菜園小屋里,毒日頭下,曬、翻、碾、刷、打、揚。男人們以場為家,隨時有風隨時揚場。干一天活兒,夜里酸沉的筋骨松散了架,年輕人睡得如死去一般,總有幾個睡得淺的中老年人,感到身上一陣清涼,露在被單外面的胳膊腿汗毛起伏,抻起脖子喊道,“有風了有風了!“人們呼啦啦爬起,抓住木锨就揚。所有人雷力揮動木锨,搶抓風向,那幾個跟著爺或伯睡在場里的男童和少年,裹著被單睡得正香,若在下風口,便落一身細土與麥殼。沒一會兒,噫,風又走了。人們躺下再睡,不知多長時間,又有人喊,“有風了有風了!”再爬起來。一夜里要如此這般幾次,嗔怨風的短暫,你咋不一氣刮完,但每一次都及時呼應,隨風而起,絲毫不敢錯過。清早醒來,大家論證昨夜到底起來揚了幾回,人多嘴雜,說得五花八門,有的人竟然毫不記得,還當是做夢哩。終于,麥秸稈捆好,麥秸垛堆起,干凈的小麥成為座座小山。男人抄起木斗,女人撐起口袋,半人高的長口袋一個個立起。過磅秤的,計數的,搬運的,扶車的,忙而不亂,男人只穿件白布大褲頭,光腳板在場院的地上啪啪響,隊長、會計忙忙碌碌,孩子在外圍成群跳竄、嬉鬧、下腰、滾鐵環、摔四角、迎風奔跑、打馬車轱轆,老人們也來觀看盛況。小麥匯成河流與瀑布,所有人身上都落一層黃土,猶如穿著一件細塵織就的衣裳,細膩溫柔包裹肌膚,人們歡樂地享受著大地賜予的幸福。終于,長口袋停滿場院,只等著拉去完糧。這是莊稼人的節日,后地的場院成為全生產隊的中心,男人們日夜駐守,享受著和新麥睡在一起的幸福安寧。架子車的隊伍將要排列起來,向通淮集糧所拉去。通淮集是潁河故道邊一個大村,之前不叫通淮集,只由著姓氏最多的人而命名。老潁河在此緩緩轉彎,由南再向東,形成一個頗有弧度的肥沃所在。它像母親溫柔的臂彎,將一個大莊攬入懷中,有一個小小碼頭接納順河水而來的人。上千年來,這村莊依潁河而興旺,周邊各地小生意人和那些因種種原因丟失了土地的下九流們在此匯聚,糊口生存。明代初年,一個姓黃的徽州商人和兒子劃船逆流而上,沿淮河進潁河,來到此處落腳,人們才知潁河原來可以通達淮河的,慢慢此村就叫作通淮集。姓黃的商人求得小鋪駐守,兒子行船來往于家鄉和此地,帶來徽州特產,溝通兩地貿易。因他經營有方,家業慢慢做大,把家人也接來居住。眼看要成氣候,本地人豈容一個外省人在此發達?集市里最是盛產無賴孬孫,當地商戶也眼氣人家,于是明面上各款堂皇說辭,暗地里使各樣下三濫手段,直整得安徽人欲哭無淚。強龍斗不過地頭蛇,安徽人無奈,舉家搬出此地,到幾里外的下坡郭置地落戶,求得安寧。幾百年后的現在,下坡郭的黃姓人還說,祖上本是安徽人。安徽人走了,通淮集的名字保留了下來。人們代代演說它的來歷,卻不愿提及如何擠走外鄉人,偶有說起也是捂了嘴角竊竊私語,幾百年后,那段歷史只留下了幾個字:搬走了。新中國成立后,本在這里成立了公社,但此村因姓氏太多,來處也雜,人心不齊,不似前楊、后楊、長槍吳這樣世代為農的村子,只要有人站出挑頭,事情就能定下。再者,通淮集五行八作,歷史經驗,錢為老大,沒有行政中心的自豪感和強烈愿望,大家都嫌麻煩,竟然一律反對,于是公社短暫進駐,也搬走了,但鑒于它的經濟地位,仍將一些機構設在這里,比如公社糧管所。于是每年夏秋兩季,全公社的人拉著架子車前來完糧。通淮集依然自信,咱做不做公社都不影響啥,供銷社、郵電所、學校、飯館樣樣俱備,繁華依舊。雖然潁河人工改道,向西撤了好幾里地,遠離了此處,但這里仍然是十里八鄉的貿易中心。1973年麥罷,完糧之后,麥子分到各戶,節日近于尾聲,至于各戶曬麥囤麥揀糧食磨面,那都是恁自家的項目了,想大吃幾頓白面饃,或者細水長流黑白搭配,那也是恁自家的事情了,沒有人管。場院的地翻犁松散,已經點上了包谷。瘦了一圈的莊稼人,有氣無力地跍堆在墻根或大樹下,用手撕著胳膊上曬蛻的白皮,咧嘴齜著黃色的牙,舒心地微笑。黃昏喝湯時,男人將碗端到街口飯場,比著各家的蒸饃個兒、烙饃卷兒,麥仁稀飯清香飄蕩,哧溜哧溜喝湯聲回響。(有刪改)【注】《芬芳)是一部關注中原城鄉生活的長篇現實題材力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寫至當下,時間跨度半個世紀,以農村子女楊烈芳兄妹的成長經歷為主線,楊姓家族數十位人物命運為輔線,著重描述了潁河流域人民從追求溫飽到建設現代化美好生活的奮斗歷程。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麥收要持續十幾天的時間,從割麥、送麥到打麥、揚場,大家一口氣都不得松懈,男人們更是以場為家,晚上都睡在場院。B.“向土地回收他們的勞動成果”“人們歡樂地享受著大地賜予的幸福”的表述,體現了農民與土地之間的緊密聯系和深厚情感。C.姓黃的徽州商人經營有方卻被當地商戶用不正當手段擠走,當地人不愿提及這段歷史,從他們的忌諱中可見他們意識到此舉的不厚道。D.通淮集曾經作過公社駐地,但因這里人更看重村子作為十里八鄉的貿易中心的經濟地位,竟然一律反對,所以最終公社搬走了。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小說以“出工鈴聲敲起”和“隊長在街口的紅薯窖上吆喝”開篇,拉開麥收勞動的序幕,有一種先聲奪人的效果。B.小說在描寫麥收場面時多運用短句,節奏急促,有利于營造緊張的氛圍,展現麥收時人們爭分奪秒的忙碌狀態。C.小說以潁河流域為故事背景,描繪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遷,“恁自家”等方言的運用,增強了地方特色。D.小說從收麥開始,以麥罷作結,結構完整;結尾運用了夸張手法和細節描寫,表現了勞動的辛苦以及收獲后的滿足。8.小說插敘了對通淮集的介紹,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說中對于麥收場景的描寫具有豐富意蘊,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節選自司馬遷《史記》)材料二:謹按《史記》,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此知莊子之粗者。余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要不可以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門者難之。其仆操棰而罵曰:“隸也不力。”門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為不愛公子,則不可;以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其正言蓋無幾。至于詆訾孔子,未嘗不微見其意。其論天下道術,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駢、關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為一家,而孔子不與,其尊之也至矣。(節選自蘇軾《莊子祠堂記》)材料三:莊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又云:“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所謂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此義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一章。《學記》:“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備;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飛者以翼為用,縶其足,則不能飛。走者以足為用,縛其手,則不能走。舉場較藝,所務者才也,而拙鈍者亦為之用。戰陳角勝,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為之用。則有用、無用,若之何而可分別哉?故為國者,其勿以無用待天之下士,則善矣!(節選自洪邁《容齋續筆》)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然則廁A足而墊之B致C黃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謂無用之G為用也H亦明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詆訾孔子之徒”與《陳情表》中“臣以供養無主”兩句中的“以”用法不同。B.“門者出之”的“出”與《鴻門宴》中“項伯殺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C.始,才,與《六國論》中“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D.務,致力于,與《過秦論》中“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的“務”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莊子的學術涉獵廣泛,無所不包,但核心思想還是對老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他的文章氣勢宏偉、恣肆縱橫,善于用寓言來闡述事理。B.材料二中,蘇軾首先引用《史記》中的相關內容,指出這是對莊子的粗淺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舉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來證明。C.莊子關于“無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學記》,他認為無用和有用是緊密相連的,如果去掉無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D.材料三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用腿對于會飛的動物的作用和雙手對于走路的作用,來說明“為國者”不以“無用”來看待天下士人的觀點。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仆為不愛公子,則不可;以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關于莊子對孔子的態度,司馬遷和蘇軾的看法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說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喜罷郡白居易五年兩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聞報坐衙。睡到午時歡到夜,回看官職是泥沙。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偷出游山走看花”中的“偷”“走”二字,突出了作者當官時期的不自由,想要游山玩水卻不得其便,只能走馬匆匆。B.頸聯寫詩人“罷郡”后,飲酒、休憩時不會再被官場之事打擾,“催迎使”“報坐衙”可見詩人曾經公務的繁忙。C.尾聯上句是對詩人現在生活的描繪,詩人可以縱情歡樂、酣眠到午時;下句則是詩人對過往官場生涯的反思。D.本詩和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一樣都隱含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表達了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熱愛。16.這首詩是如何表達情感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蘇洵在《六國論》中以“_______”表達對朝廷可能會重蹈六國覆轍的憂慮。其實杜牧早在《阿房宮賦》中就用“_______”對后代重蹈覆轍的原因進行了揭示。(2)屈原《離騷》中,表明要趁著年富力強,興利除弊、有所作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水上乘船游覽歌吟時,經常用手擊船邊作為歌吟的節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羽毛球的毛片有鵝毛和鴨毛兩種,奧運會、世錦賽、超級系列賽這樣的頂級賽事所使用的全部是鵝毛球。鵝的成熟周期較長,因此它們的羽毛具有更高的含鈣量,這使得鵝毛的羽梗不僅更為粗壯,而且在硬度上也A,這種特性賦予了鵝毛球更強的耐沖擊性和耐用性,在多拍擊打后也不容易蓬松,對球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同時,結實的羽梗還能更有效地傳遞擊球時的力量,從而提升球的響應速度,為專業選手帶來更敏銳的手感。鵝毛球的重量通常略高于鴨毛球,這使得其重心轉換更為迅速,尤其在短距離內接球時,能夠展現出更高的靈活性,這一特性使得鵝毛球非常適合用于專業比賽。此外,鵝毛球在寒冷且干燥的氣候條件下,仍能保持其性能,不容易出現打著打著就斷了的情況,這也是它相比鴨毛球的一個顯著優勢。挑選鵝毛制球時,也有許多講究:在鳥類的翅膀結構中,( 甲 ),不同的功能又導致羽毛有不同的形狀,制成的鵝毛球檔次也B——從鵝翅膀自外向內數,第1~3根為半邊毛,面積較大,但形狀不太對稱,用于制作低檔球;第4~10根為刀翎毛,用于制作中高檔球;第11~16根為窩翎毛,較小,且羽梗弧度較大,也只能用于制作低檔球。而且一只球只能用同一側翅膀的毛。這是因為禽類的翅膀左右對開,毛片的生長方向也吳鏡像的原因,一個羽毛球上的16個毛片如果摻雜了不同生長方向的羽毛,球就無法在空中旋轉。也就是說,做一只球要從無數只鵝里挑選羽毛。原毛在成為一個成品球之前,( 乙 )。毛片在分級之前,需要先清洗、漂白和消毒,以防止滋生細菌和霉菌。在將毛片通過植毛機插入球頭后,還需要注底膠,走線,用風洞測完轉速和穩定性,稱重等,累計30多道工序。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答:A_______ B_______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請用一個因果關系的句子概括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不超過60個字。(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分)答: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加點的“打著打著”這一疊詞能否改為“打著”?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孔子曾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強調了內在品質與外在表現的和諧統一是成為君子的關鍵。只有當質樸(內在品質)與文采(外在表現)達到平衡時,個人才能實現全面的修養和成長。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現實、表現民生疾苦的諷喻詩,但由于諷喻詩的創作旨在“為君、為臣、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義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故而聞一多認為它們只是“在朝居官任內寫的一些宣揚政教的政治文獻而已”,是有意的創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雖不乏尖銳深刻,卻畢竟隔靴搔癢,總缺乏一種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而“孟郊并沒有做過成套的‘新樂府’,他如果哭,還是為他自身的窮愁而哭的次數多,然而他的態度,沉著而有鋒棱,卻最合于一個偉大的理想的條件”。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擬的“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定義,其諷喻詩固以義見長,卻終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窮愁潦倒,歷盡酸辛,他的詩歌卻是窮愁生活的實錄。如《答友人贈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贈炭價重雙烏銀。驅卻坐上千重寒,燒出爐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歐陽修評之曰:“非其身備嘗之,不能道此句也。”(《六一詩話》)極確。又如《秋懷(其二)》:“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疑慮無所憑,虛聽多無端。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寫自己畢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窮愁困苦,極為凄涼哀怨。其他如“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借車》),“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風入衣”(《秋懷》)等等,皆為“身備嘗之”之語。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詩也因有親身體驗而寫得格外動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寫寒地百姓在凍餒難熬之際的反常心理:“寒者愿為蛾,燒死彼華膏。華膏隔仙羅,虛繞千萬遭。到頭落地死,踏地為游遨。游遨者是誰?君子為郁陶!”為取片刻溫暖居然愿意變為撲火飛蛾,可見生不如死之慘痛!然更慘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將貧苦百姓生死兩難的可悲命運寫得如此入木三分,悱側動人。(摘編自趙曉嵐《孟郊與賈島:寒士詩人兩種過然不同的范式》)材料二:同是吟苦,然詩風有異,大體上中晚唐詩壇的吟苦詩呈現兩派:一派加張籍與姚合,以“苦”來抒寫自己的閑適、疏野的性靈,呈現清雅,念蓄的特色;另一派如孟郊、賈島,因苦而寫苦,呈現險峻峭拔、僻寒險奧之風。張、姚一派的“吟苦”詩語言平淡,少奇僻之語,詩風平淡簡凈、清雅含蓄。寫缺衣少食、居無安身之所、仕途偃蹇等“苦”,都平平道來,沒有憤激之色,甚至還有閑適、自在的情緒在里面。他們以“苦”來抒寫閑適疏野的性靈,雖“貧富常交戰”卻“道勝無戚顏”《陶淵明《詠貧士》孟,賈諸人多以鋒銳凌厲的語言,呼天搶地的悲號、質問甚至哭訴自已貧病生浩中的瑣細、蹇澀仕途的苦悶等,多因苦、感苦而寫苦,他們的吟苦詩“詞旨酸愴,幾于怨矣”(《剡溪漫筆》),峭拔怒張。如孟郊詩:“饑鳥夜相啄,瘡聲互悲鳴。冰腸一直刀,天殺無曲情”《饑雪吟》以及《老恨》等詩,被視為“寒蟲夜號”“窮如秋露”,氣促詞苦。賈島更甚,善寫其貧苦生活的瑣細寒儉之事,營造一副苦寒景象,如“近日營家計,繩懸一小瓢”《寄喬侍郎》)。其《客喜》等詩,被評為“氣韻幽寒,骨響崎嵌”。總之,吟苦詩風固有差異,然所吟都是坎坷窮苦的生活,是為廣大底層苦難民眾發聲,也是對千百年來儒家“詩言志”傳統的繼承。“吟苦”作為曾在中晚唐詩壇風行一時的創作風尚,與貞元、元和之后險惡的政治環境密切相關,此時的唐王朝已經積重難返,朝政敗壞,文人有深重的憂患感與惶遽感,多數文士的生活狀況并不如意,所以便形成了自述困境愁懷的詩風。吟苦詩具有“安慰劑”的詩學功用。詩人以自敘苦難來消解生活貧困、仕途偃蹇帶來的心理壓力,以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華,探求擺脫苦難的精神手段。對此肖占鵬先生在《韓孟詩派研究》中曾言:“韓孟諸人主張‘吟苦’是以抒寫一己之窮愁不遇為宗尚,在客觀上使詩歌導向了較為自覺的主觀抒情,強化了詩歌的抒情功能。”可見“吟苦”正是詩人發揮詩歌“勉”“慰”功能的具體運用。縱觀這時期的主要詩人,韓愈、白居易、張籍、孟郊等都有困窘之時:韓愈、白居易有被貶斥的經歷,孟郊參加科舉多年不第,張籍在太祝之職上十年不調。因此中晚唐詩人的吟苦詩,既是詩人對自己生命體驗的摹寫,也是詩人對自己的安慰、勸勉,以消解社會、生活帶來的各種壓力。吟苦詩也是中晚唐詩人們擺脫社會角色、立足個體生命存在體驗的一種反映。人既是個體的生命存在,又是社會整體的一分子,自我個體與社會角色兩種不同的體驗方式左右著作家的創作。在社會趨于穩定、社會意識形態呈高度一體化的時代,文人學士在飛黃騰達、春風得意之時多寫社會角色意識占主導的應景酬唱之作,只有在仕途失意、坎坷流離之時,才寫出表現自己個體生命體驗的詩作。因此初唐的宮廷御用文人多精工雕琢的應制詩,而中晚唐出身寒門的韓孟張賈諸人,多呻吟和嗟嘆自己的不幸,“吟苦”是中晚唐詩人個體生命體驗的真實寫照。吟苦詩源于中晚唐詩人的“缺失性體驗”。“馬斯洛講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這些需要的未能滿足,都是個體的缺失,都可能導致缺失性體驗。”(《現代心理美學》)這些不同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都可能導致作家產生一種缺失性的體驗,從而激發作家與此相關的創作欲望。中國文學史上處于缺失狀態的作家、詩人不勝枚舉,如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韓愈的“不平則鳴”說,歐陽修的“窮而后工”說,這些都力證了人生的缺失是創作的動因。中晚唐詩人之所以紛紛吟苦,都是因為自我無法實現,甚至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得不到滿足,無法保證基本的生存,所以才對這種缺失體驗反復吟嘆。(摘編自宗瑞冰《論中晚唐吟苦詩的內涵和功能》)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白居易主張文學創作要“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其諷喻詩以“義”見長,即是“為君、為臣、為事而作”。B.孟郊的詩歌是他窮愁生活的實錄,反映了自身深切的體驗,與之相比,白居易的諷喻詩則缺乏了感同身受之情。C.中晚唐吟苦詩大體分為兩派,呈現出不同特點:張、姚一派以“苦”來抒寫閑適的性靈;孟、賈一派則以“苦”為底層苦難民眾發聲。D.中晚唐時期政治環境險惡,文人大多生活狀況不如意,甚至無法保證基本的生存,“吟苦”創作風尚的產生與這一背景密切相關。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聞一多認為白居易的諷喻詩,只是有意創作的“宣揚政教的政治文獻而已”,他更推崇孟郊的寫實詩,認為其更具研究價值。B.歐陽修很賞識孟郊的詩句,認為其《答友人贈炭》《秋懷(其二)》《借車》等詩歌,如果不是有親身深切的體驗,是寫不出來的。C.詩人的創作受到自我個體與社會角色兩種不同體驗方式的影響,詩人的境遇不同,其所創作的詩歌中占主導地位的角色也有所不同。D.從心理學層面來講,中晚唐詩人創作吟苦詩的動因和司馬遷、韓愈以及歐陽修等人一樣,都是源于自我實現需要的缺失。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證明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3分)A.東城南陌塵,紫幰與朱輪。盡說無多事,能閑有幾人。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誰見衡門里,終朝自在貧。(張籍《閑居》)B.方拙天然性,為官是事疏。惟尋向山路,不寄入城書。因病多收藥,緣餐學釣魚。養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虛。(姚合《武功縣中作三十首》)C.市中有樵山,此舍朝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見白日,雪來塞青天。(賈島《朝饑》)D.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4.兩則材料都大量引用了孟郊的詩句,有何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歐陽修《與尹師魯第一書》中說:“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從正氣節操修身的角度,告誡友人不要作戚戚怨嗟之文,否則與庸人同流,喪失了應有的崇高氣節。對此你有何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相關內容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2)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論點論據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明確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然后結合選項所給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4)本題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注意引用的內容不同所表達的內容也不同,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看看各自寫出了什么東西。另外注意引文本身在表達上所起到的效果。分開分析,注意結合文章內容。(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運用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C.根據原文“總之,吟苦詩風固有差異,然所吟都是坎坷窮苦的生活,是為廣大底層苦難民眾發聲”,“為底層苦難民眾發聲”是兩派共同的特點,不只是孟郊、賈島一派的。故選C。(2)A.“認為其更具研究價值”無中生有。B.歐陽修的評語只針對《答友人贈炭》,沒有針對《秋懷(其二)》《借車》等詩歌。D.“都是源于自我實現需要的缺失”錯誤,根據原文,馬斯洛需求理論包含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任何一種需要的未能滿足,都可能導致缺失性體驗,成為創作的動因,而“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是其中一種。故選C。(3)A.張籍“終朝自在貧”之語,體現出詩人以一種相對淡然的態度對待貧困的人生、生活,能證明材料二第二段的觀點。B.姚合吟詠自己安閑、淡泊、疏野的生活趣味和生活經歷,把吟苦當作一種生活逸致、品味來寫,能證明材料二第二段的觀點。C.賈島《朝饑》描寫了詩人貧寒的生活,能證明材料二第三段的觀點。D.《登科后》表現的是科考得中的得意之情,與愁苦無關,不能證明材料二觀點。故選D。(4)①結合“而孟郊一生窮愁潦倒,歷盡酸辛,他的詩歌卻是窮愁生活的實錄”可知,材料一引用孟郊的詩句,證明孟郊的吟苦詩是由親身體驗而作,情感真實動人。②結合“另一派如孟郊、賈島,因苦而寫苦,呈現險峻峭拔、僻寒險奧之風”可知,材料二引用孟郊的詩句,證明孟、賈一派的吟苦詩具有險峻峭拔、僻寒險奧的特點。③結合以上可知,兩則材料大量引用孟郊的詩句作為論據,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5)我認為可以作戚戚之文,不應將“吟苦”視為喪失氣節。①結合“吟苦詩具有‘安慰劑’的詩學功用。詩人以自敘苦難來消解生活貧困、仕途偃蹇帶來的心理壓力,以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華,探求擺脫苦難的精神手段”可知,“吟苦”具有勉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積極作用。詩人通過自敘苦難可緩解社會、生活帶來的各種壓力。②結合“吟苦詩也是中晚唐詩人們擺脫社會角色、立足個體生命存在體驗的一種反映”可知,“吟苦”是詩人擺脫社會角色、立足個體生命體驗的真實寫照,能夠很好地反映個人的境遇及情感。③結合“總之,吟苦詩風固有差異,然所吟都是坎坷窮苦的生活,是為廣大底層苦難民眾發聲,也是對千百年來儒家‘詩言志’傳統的繼承”可知,“吟苦”也是代百姓立言、為廣大底層苦難民眾發聲的一種方式。答案:(1)C(2)C(3)D(4)①材料一引用孟郊的詩句,證明孟郊的吟苦詩是由親身體驗而作,情感真實動人。②材料二引用孟郊的詩句,證明孟、賈一派的吟苦詩具有險峻峭拔、僻寒險奧的特點。③兩則材料大量引用孟郊的詩句作為論據,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5)我認為可以作戚戚之文,不應將“吟苦”視為喪失氣節。①“吟苦”具有勉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積極作用。詩人通過自敘苦難可緩解社會、生活帶來的各種壓力。②“吟苦”是詩人擺脫社會角色、立足個體生命體驗的真實寫照,能夠很好地反映個人的境遇及情感。③“吟苦”也是代百姓立言、為廣大底層苦難民眾發聲的一種方式。(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芬芳(節選)周瑄璞麥口。天不明,出工鈴聲敲起,隊長在街口的紅薯窖上吆喝,男女勞力快速來到街里,在沒有明透的天光中,人群向西出動,手里拿著麥帽、鐮刀,走過潁河橋,向土地回收他們的勞動成果。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喝罷湯,顧不得擦洗一身臭汗,在院子里拉片席倒頭就睡,明兒天不明還得爬起來下地。十幾天的掙命勞作,每個關口闖過,來不及噓一口氣,趕往下一個關口。麥子割回來送進場院為頭一個勝利,但人們絲毫不敢松懈,環環相接,一時一晌都不能耽誤,三夏的天,劍拔弩張,熱極生風,風刮雨落,說變就變,大塑料布年年備好放在離場院最近的菜園小屋里,毒日頭下,曬、翻、碾、刷、打、揚。男人們以場為家,隨時有風隨時揚場。干一天活兒,夜里酸沉的筋骨松散了架,年輕人睡得如死去一般,總有幾個睡得淺的中老年人,感到身上一陣清涼,露在被單外面的胳膊腿汗毛起伏,抻起脖子喊道,“有風了有風了!“人們呼啦啦爬起,抓住木锨就揚。所有人雷力揮動木锨,搶抓風向,那幾個跟著爺或伯睡在場里的男童和少年,裹著被單睡得正香,若在下風口,便落一身細土與麥殼。沒一會兒,噫,風又走了。人們躺下再睡,不知多長時間,又有人喊,“有風了有風了!”再爬起來。一夜里要如此這般幾次,嗔怨風的短暫,你咋不一氣刮完,但每一次都及時呼應,隨風而起,絲毫不敢錯過。清早醒來,大家論證昨夜到底起來揚了幾回,人多嘴雜,說得五花八門,有的人竟然毫不記得,還當是做夢哩。終于,麥秸稈捆好,麥秸垛堆起,干凈的小麥成為座座小山。男人抄起木斗,女人撐起口袋,半人高的長口袋一個個立起。過磅秤的,計數的,搬運的,扶車的,忙而不亂,男人只穿件白布大褲頭,光腳板在場院的地上啪啪響,隊長、會計忙忙碌碌,孩子在外圍成群跳竄、嬉鬧、下腰、滾鐵環、摔四角、迎風奔跑、打馬車轱轆,老人們也來觀看盛況。小麥匯成河流與瀑布,所有人身上都落一層黃土,猶如穿著一件細塵織就的衣裳,細膩溫柔包裹肌膚,人們歡樂地享受著大地賜予的幸福。終于,長口袋停滿場院,只等著拉去完糧。這是莊稼人的節日,后地的場院成為全生產隊的中心,男人們日夜駐守,享受著和新麥睡在一起的幸福安寧。架子車的隊伍將要排列起來,向通淮集糧所拉去。通淮集是潁河故道邊一個大村,之前不叫通淮集,只由著姓氏最多的人而命名。老潁河在此緩緩轉彎,由南再向東,形成一個頗有弧度的肥沃所在。它像母親溫柔的臂彎,將一個大莊攬入懷中,有一個小小碼頭接納順河水而來的人。上千年來,這村莊依潁河而興旺,周邊各地小生意人和那些因種種原因丟失了土地的下九流們在此匯聚,糊口生存。明代初年,一個姓黃的徽州商人和兒子劃船逆流而上,沿淮河進潁河,來到此處落腳,人們才知潁河原來可以通達淮河的,慢慢此村就叫作通淮集。姓黃的商人求得小鋪駐守,兒子行船來往于家鄉和此地,帶來徽州特產,溝通兩地貿易。因他經營有方,家業慢慢做大,把家人也接來居住。眼看要成氣候,本地人豈容一個外省人在此發達?集市里最是盛產無賴孬孫,當地商戶也眼氣人家,于是明面上各款堂皇說辭,暗地里使各樣下三濫手段,直整得安徽人欲哭無淚。強龍斗不過地頭蛇,安徽人無奈,舉家搬出此地,到幾里外的下坡郭置地落戶,求得安寧。幾百年后的現在,下坡郭的黃姓人還說,祖上本是安徽人。安徽人走了,通淮集的名字保留了下來。人們代代演說它的來歷,卻不愿提及如何擠走外鄉人,偶有說起也是捂了嘴角竊竊私語,幾百年后,那段歷史只留下了幾個字:搬走了。新中國成立后,本在這里成立了公社,但此村因姓氏太多,來處也雜,人心不齊,不似前楊、后楊、長槍吳這樣世代為農的村子,只要有人站出挑頭,事情就能定下。再者,通淮集五行八作,歷史經驗,錢為老大,沒有行政中心的自豪感和強烈愿望,大家都嫌麻煩,竟然一律反對,于是公社短暫進駐,也搬走了,但鑒于它的經濟地位,仍將一些機構設在這里,比如公社糧管所。于是每年夏秋兩季,全公社的人拉著架子車前來完糧。通淮集依然自信,咱做不做公社都不影響啥,供銷社、郵電所、學校、飯館樣樣俱備,繁華依舊。雖然潁河人工改道,向西撤了好幾里地,遠離了此處,但這里仍然是十里八鄉的貿易中心。1973年麥罷,完糧之后,麥子分到各戶,節日近于尾聲,至于各戶曬麥囤麥揀糧食磨面,那都是恁自家的項目了,想大吃幾頓白面饃,或者細水長流黑白搭配,那也是恁自家的事情了,沒有人管。場院的地翻犁松散,已經點上了包谷。瘦了一圈的莊稼人,有氣無力地跍堆在墻根或大樹下,用手撕著胳膊上曬蛻的白皮,咧嘴齜著黃色的牙,舒心地微笑。黃昏喝湯時,男人將碗端到街口飯場,比著各家的蒸饃個兒、烙饃卷兒,麥仁稀飯清香飄蕩,哧溜哧溜喝湯聲回響。(有刪改)【注】《芬芳)是一部關注中原城鄉生活的長篇現實題材力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寫至當下,時間跨度半個世紀,以農村子女楊烈芳兄妹的成長經歷為主線,楊姓家族數十位人物命運為輔線,著重描述了潁河流域人民從追求溫飽到建設現代化美好生活的奮斗歷程。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麥收要持續十幾天的時間,從割麥、送麥到打麥、揚場,大家一口氣都不得松懈,男人們更是以場為家,晚上都睡在場院。B.“向土地回收他們的勞動成果”“人們歡樂地享受著大地賜予的幸福”的表述,體現了農民與土地之間的緊密聯系和深厚情感。C.姓黃的徽州商人經營有方卻被當地商戶用不正當手段擠走,當地人不愿提及這段歷史,從他們的忌諱中可見他們意識到此舉的不厚道。D.通淮集曾經作過公社駐地,但因這里人更看重村子作為十里八鄉的貿易中心的經濟地位,竟然一律反對,所以最終公社搬走了。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小說以“出工鈴聲敲起”和“隊長在街口的紅薯窖上吆喝”開篇,拉開麥收勞動的序幕,有一種先聲奪人的效果。B.小說在描寫麥收場面時多運用短句,節奏急促,有利于營造緊張的氛圍,展現麥收時人們爭分奪秒的忙碌狀態。C.小說以潁河流域為故事背景,描繪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遷,“恁自家”等方言的運用,增強了地方特色。D.小說從收麥開始,以麥罷作結,結構完整;結尾運用了夸張手法和細節描寫,表現了勞動的辛苦以及收獲后的滿足。8.小說插敘了對通淮集的介紹,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說中對于麥收場景的描寫具有豐富意蘊,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能力。解答本題既要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文章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文章的內容、人物、語言、觀點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2)本題考查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這類題考查的角度較多,有內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現手法的分析等。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選擇要求,然后瀏覽每個選項,再逐一進行分析。(3)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小說敘事特點的能力,具體考查插敘的作用。小說的敘述問題,包含小說的敘事觀點,作者、敘述者、人物和讀者的關系,敘述人稱,敘述線索,敘述時間,敘述節奏,敘述密度,敘述基調,敘述距離,敘述語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節的敘述手法。情節敘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敘述故事的,包含小說的敘事觀點(敘述視角)、敘述人稱和敘述方法。(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學作品中環境描寫作用能力。解答環境描寫作用題,我們要從環境本身的特點、環境描寫與人物的關系、環境描寫對情節的作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解答】(1)D.“但因這里人更看重村子作為十里八鄉的貿易中心的經濟地位”錯誤,根據原文“但此村因姓氏太多,來處也雜,人心不齊”“歷史經驗,錢為老大,沒有行政中心的自豪感和強烈愿望,大家都嫌麻煩”可知,村人反對的原因一是姓氏太多,來處也雜,人心不齊,二是村人有錢為老大的歷史經驗,沒有行政中心的自豪感和強烈愿望大家都嫌麻煩。故選:D。(2)D.“結尾運用了夸張手法”錯誤,小說結尾并沒有明顯的夸張手法,主要通過“瘦了一圈的莊稼人,有氣無力地跍堆在墻根或大樹下,用手撕著胳膊上曬蛻的白皮,咧嘴齜著黃色的牙,舒心地微笑”的細節描寫表現了勞動辛苦后得到麥子的滿足感。故選:D。(3)①文章第七段中“一個姓黃的徽州商人和兒子劃船逆流而上,沿淮河進潁河……慢慢此村就叫作通淮集”和第八段“安徽人走了,通淮集的名字保留了下來”可知,黃姓商人的到來,讓當地百姓知道潁河和淮河是相通的,慢慢地此村就叫通淮集了,還寫了新中國成立后這里為何沒有成立公社等,交待了通淮集名字的由來及歷史變遷,豐富了文章的內容,讓讀者對故事發生的背景地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幫助讀者更好的把握文本。②文章第七段中“姓黃的商人求得小鋪駐守,兒子行船來往于家鄉和此地,帶來徽州特產,溝通兩地貿易”黃姓商人的到來,溝通兩地貿易,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通淮村逐漸發展成經濟貿易中心,雖然沒有成立公社,但“鑒于它的經濟地位,仍將一些機構設在這里,比如公社糧管所”,這就照應上文“架子車的隊伍將要排列起來,向通淮集糧所拉去”,解釋了架子車將糧食拉到通淮集的原因。(4)①文中“天不明,出工鈴聲敲起,隊長在街口的紅薯窖上吆喝,……向土地回收他們的勞動成果”“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十幾天的掙命勞作,每個關口闖過,來不及噓一口氣,趕往下一個關口”“毒日頭下,曬、翻、碾、刷、打、揚”“干一天活兒,夜里酸沉的筋骨松散了架”“清早醒來,大家論證昨夜到底起來揚了幾回”等句子可以看出麥收時節,百姓的忙碌和艱辛;“小麥匯成河流與瀑布……人們歡樂地享受著大地賜予的幸福……這是莊稼人的節日,后地的場院成為全生產隊的中心,男人們日夜駐守,享受著和新麥睡在一起的幸福安寧”可見,忙碌中的人們也享受著豐收的喜悅,麥收時節就是莊稼人的節日,和新麥睡在一起感受到幸福安寧,也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中“大塑料布年年備好放在離場院最近的菜園小屋里”“毒日頭下,曬、翻、碾、刷、打、揚”“感到身上一陣清涼,露在被單外面的胳膊腿汗毛起伏,抻起脖子喊道,‘有風了有風了!’人們呼啦啦爬起,抓住木锨就揚。所有人奮力揮動木锨,搶抓風向”等句子寫麥子收割后在院場脫粒的過程和隨時準備應對突如其來的風雨,運用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展現了農民對自然的適應與抗爭。③文中描寫的勞作場景,如麥子割回來后“曬、翻、碾、刷、打、揚”,人們搶抓風向揚場,麥子裝進口袋,拉著架子車排隊去糧公所完糧等,通過生動的場景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等方式,展現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鄉村麥收的繁忙景象,讓讀者仿佛置身那個時代麥收的繁忙現場,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勤勞和堅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鄉村生活的記憶。答案:(1)D(2)D(3)①小說插敘了對于通淮集的介紹,交代了通淮集名字的由來及歷史變遷,豐富了小說內容,使讀者對故事發生的背景地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②對通淮集的發展情況進行說明,表明通淮集是貿易中心的特殊地位,解釋了架子車將糧食拉到通淮集的原因。(4)①對麥收場景的描寫展現了農民的忙碌和艱辛,表現了人們享受豐收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對麥收過程中的各種細節描寫,如麥子割回來后送進場院的過程,以及隨時準備應對突如其來的風雨等,展現了農民對自然的適應與抗爭。③對麥收場景的描寫展現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鄉村麥收的繁忙景象,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鄉村生活的記憶。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節選自司馬遷《史記》)材料二:謹按《史記》,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此知莊子之粗者。余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要不可以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門者難之。其仆操棰而罵曰:“隸也不力。”門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為不愛公子,則不可;以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其正言蓋無幾。至于詆訾孔子,未嘗不微見其意。其論天下道術,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駢、關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為一家,而孔子不與,其尊之也至矣。(節選自蘇軾《莊子祠堂記》)材料三:莊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又云:“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所謂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此義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一章。《學記》:“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備;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飛者以翼為用,縶其足,則不能飛。走者以足為用,縛其手,則不能走。舉場較藝,所務者才也,而拙鈍者亦為之用。戰陳角勝,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為之用。則有用、無用,若之何而可分別哉?故為國者,其勿以無用待天之下士,則善矣!(節選自洪邁《容齋續筆》)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然則廁A足而墊之B致C黃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謂無用之G為用也H亦明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詆訾孔子之徒”與《陳情表》中“臣以供養無主”兩句中的“以”用法不同。B.“門者出之”的“出”與《鴻門宴》中“項伯殺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C.始,才,與《六國論》中“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D.務,致力于,與《過秦論》中“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的“務”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莊子的學術涉獵廣泛,無所不包,但核心思想還是對老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他的文章氣勢宏偉、恣肆縱橫,善于用寓言來闡述事理。B.材料二中,蘇軾首先引用《史記》中的相關內容,指出這是對莊子的粗淺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舉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來證明。C.莊子關于“無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學記》,他認為無用和有用是緊密相連的,如果去掉無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D.材料三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用腿對于會飛的動物的作用和雙手對于走路的作用,來說明“為國者”不以“無用”來看待天下士人的觀點。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仆為不愛公子,則不可;以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關于莊子對孔子的態度,司馬遷和蘇軾的看法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說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2)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重點考查一詞多義。考生要根據課內的積累并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解答】(1)“致黃泉”是“廁足而墊之”的結果,分屬兩句,中間B處斷開;“人尚有用乎”是一個反問句,“人“作主語,“乎”是句尾語氣詞,單獨成句,前后DF兩處斷開。故在BDF三處斷句。句子翻譯為:既然如此,那么把此外無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黃泉,這時人所站立的這一小塊立足之地難道還有用處嗎?由此看來,所謂無用的用處也就很明顯了。故選:BDF。(2)D.“意思相同”錯。所注重的是真才實學。務:追求,謀求/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 務:致力于。故選:D。(3)C.“起源于《老子》和《學記》”錯誤,材料三原文我“此義本起于《老子》”,《學記》中也有對這一道理的類似闡述,并不是說莊子關于“無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學記》。故選:C。(4)①屬:寫作;剽剝:批駁;解免:避免。句子翻譯為:然而他擅長著書作文,闡述事理,譬喻情狀,用來批駁儒家、墨家,即使是當世學識淵博的學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擊)。②愛:愛護;以為:把……作為;法:標準。句子翻譯為:認為仆人(這樣做)是不愛護公子,是不對的;將他(的做法)作為侍奉公子的標準,也是不可以的。(5)材料一中,根據“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可知,莊子寫《漁父》《盜跖》《胠篋》,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可見司馬遷認為莊子對孔子及其學派持批評和詆毀的態度。材料二中,“余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莊子其實是幫助孔子的人,莊子的言論,都是實際上贊同而文字上不贊同,表面上排擠,而暗地里幫助。可見蘇軾認為莊子對孔子尊重到了極點,對孔子的批評是一種陽擠而陰助的表現,即表面上批評,實際上贊同。答案:(1)BDF(2)D(3)C(4)①然而他擅長著書作文,闡述事理,譬喻情狀,用來批駁儒家、墨家,即使是當世學識淵博的學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擊)。②認為仆人(這樣做)是不愛護公子,是不對的;將他(的做法)作為侍奉公子的標準,也是不可以的。(5)①司馬遷認為莊子對孔子及其學派持批評和詆毀的態度。(2分)②蘇軾認為莊子對孔子尊重到了極點,對孔子的批評是一種陽擠而陰助的表現,即表面上批評,實際上贊同。參考譯文:材料一: 莊子是蒙人,叫周。莊周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小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的學說涉獵廣泛、無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卻歸宗于老子的學說。因此他撰寫的十多萬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詞寄意的寓言。他寫的《漁父》《盜跖》《胠篋》,是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學說的。《畏累虛》《亢桑子》一類的,都是虛構的話,沒有實事。然而他擅長著書作文,闡述事理,譬喻情狀,用來批駁儒家、墨家,即使是當世學識淵博的學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擊)。他的語言恣肆縱橫,以順應自己的性情,所以從王公大人起,都無法重視他。材料二: 根據《史記》的記載,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的學說涉獵廣泛、無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卻歸宗于老子的學說。因此他撰寫的十多萬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詞寄意的寓言。他寫的《漁父》《盜跖》《胠篋》,是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學說的。這種看法只是對莊子粗淺的看法。我認為,莊子其實是幫助孔子的人,只是不能效法他罷了。楚國有一個公子,穿著普通的衣服逃亡,守城的士兵為難他。公子的仆人舉著鞭子罵(楚公子):“你這個家伙真沒用。”守城的士兵才放他們出去。做事本來就有違反常理的情況。認為仆人(這樣做)是不愛護公子,是不對的;將他(的做法)作為侍奉公子的標準,也是不可以的。所以莊子的言論,都是實際上贊同而文字上不贊同,表面上排擠,而暗地里幫助,正面的言論很少。至于詆毀孔子,也未嘗不略帶此意。莊子在評論天下道術的時候,從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駢、關尹、老聃等人,以至于說到了自己,認為都是一家,而沒有說到孔子,這說明對孔子尊重到極點。材料三: 莊子說:“人們都知道有用的作用,卻沒有人知道無用的作用。”又說:“知道無用,然后才可以與你談論有用。土地不是不廣大啊,可是人所使用的地方只不過是立足之地而已。既然如此,那么把此外無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黃泉,這時人所站立的這一小塊立足之地難道還有用處嗎?由此看來,所謂無用的用處也就很明顯了。”這種說法起源于《老子》一書中“三十根輻條集中到一個車轂上,有了車轂中間的空洞,才有了車的作用”這一章。《學記》中說:“鼓聲雖然不在五聲(即宮、商、角、徵、羽)之列,但是如果沒有它,五聲就不完美;水色雖然不在五色(指青、黃、赤、白、黑)之列,可是如果沒有它,五色就難以明現。”其道理是一樣的。現在,那些會飛的動物是使用翅膀飛的,可是如果捆住它們的腿,它們就飛不起來。人們走路是用腳的,可是如果捆住雙手,他們就跑不快。在科場上比試技藝,所注重的是真才實學,而才智平常的人也有用處。在戰場上克敵制勝,需要的是勇力,而年老膽怯的人也有用處。如此,有用和無用,怎么能一概而分呢?所以,治國的人如果能不以“無用”來看待天下的士人,事情就好辦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喜罷郡白居易五年兩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聞報坐衙。睡到午時歡到夜,回看官職是泥沙。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偷出游山走看花”中的“偷”“走”二字,突出了作者當官時期的不自由,想要游山玩水卻不得其便,只能走馬匆匆。B.頸聯寫詩人“罷郡”后,飲酒、休憩時不會再被官場之事打擾,“催迎使”“報坐衙”可見詩人曾經公務的繁忙。C.尾聯上句是對詩人現在生活的描繪,詩人可以縱情歡樂、酣眠到午時;下句則是詩人對過往官場生涯的反思。D.本詩和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一樣都隱含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表達了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熱愛。16.這首詩是如何表達情感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D.“本詩和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一樣……表達了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熱愛”錯。陶淵明的詩通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等語句表達對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本詩通過寫“罷郡”后的自由來表達對官場的厭倦,但看不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故選D。(2)首先,直抒胸臆。首聯“五年兩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詩人敘述自己五年在兩個郡為官的經歷,“堪嗟”一詞直接表達出詩人對這段官場經歷的嘆息。“偷出”體現出詩人為官時的無奈,只能擠出時間游山看花,直接流露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其次,頷聯“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將“自此”的自由時光和“從前”被官家束縛的日子進行對比。從前為官時,時間被官場事務占據,沒有自由;現在罷郡后,時間可以自己支配,這種對比鮮明地表達出詩人對擺脫官場后的自由生活的欣喜和對以往官場生活的不滿。運用對比,凸顯了以前的繁忙壓抑與卸任后的輕松愉悅。最后,運用比喻。“回看官職是泥沙”一句中,將官職比喻成泥沙,突出了官職的微不足道,不值得再去追求和留戀。表現出詩人對官職的輕視,突出其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對官場生活的否定,將超脫的人生態度表達得淋漓盡致。答案:(1)D(2)①直抒胸臆。“五年兩郡亦堪嗟”一句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②運用對比。通過“自此光陰為己有”和“從前日月屬官家”的對比,凸顯了以前的繁忙壓抑與卸任后的輕松愉悅。③運用比喻。“回看官職是泥沙”一句寫官職就像泥沙一樣微不足道,不值得再去追求和留戀,表現出詩人對官職的輕視,體現出一種超脫的態度。(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蘇洵在《六國論》中以“_______”表達對朝廷可能會重蹈六國覆轍的憂慮。其實杜牧早在《阿房宮賦》中就用“_______”對后代重蹈覆轍的原因進行了揭示。(2)屈原《離騷》中,表明要趁著年富力強,興利除弊、有所作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水上乘船游覽歌吟時,經常用手擊船邊作為歌吟的節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書寫時注意字跡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現多字、少字、錯別字的情況。【解答】故答案為:①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重點字:鑒)②不撫壯而棄穢兮 何不改乎此度(重點字:穢)③示例一:于是飲酒樂甚 扣舷而歌之(重點字:舷)示例二:扣舷獨嘯 不知今夕何夕(重點字:舷、嘯)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羽毛球的毛片有鵝毛和鴨毛兩種,奧運會、世錦賽、超級系列賽這樣的頂級賽事所使用的全部是鵝毛球。鵝的成熟周期較長,因此它們的羽毛具有更高的含鈣量,這使得鵝毛的羽梗不僅更為粗壯,而且在硬度上也A,這種特性賦予了鵝毛球更強的耐沖擊性和耐用性,在多拍擊打后也不容易蓬松,對球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同時,結實的羽梗還能更有效地傳遞擊球時的力量,從而提升球的響應速度,為專業選手帶來更敏銳的手感。鵝毛球的重量通常略高于鴨毛球,這使得其重心轉換更為迅速,尤其在短距離內接球時,能夠展現出更高的靈活性,這一特性使得鵝毛球非常適合用于專業比賽。此外,鵝毛球在寒冷且干燥的氣候條件下,仍能保持其性能,不容易出現打著打著就斷了的情況,這也是它相比鴨毛球的一個顯著優勢。挑選鵝毛制球時,也有許多講究:在鳥類的翅膀結構中,( 甲 ),不同的功能又導致羽毛有不同的形狀,制成的鵝毛球檔次也B——從鵝翅膀自外向內數,第1~3根為半邊毛,面積較大,但形狀不太對稱,用于制作低檔球;第4~10根為刀翎毛,用于制作中高檔球;第11~16根為窩翎毛,較小,且羽梗弧度較大,也只能用于制作低檔球。而且一只球只能用同一側翅膀的毛。這是因為禽類的翅膀左右對開,毛片的生長方向也吳鏡像的原因,一個羽毛球上的16個毛片如果摻雜了不同生長方向的羽毛,球就無法在空中旋轉。也就是說,做一只球要從無數只鵝里挑選羽毛。原毛在成為一個成品球之前,( 乙 )。毛片在分級之前,需要先清洗、漂白和消毒,以防止滋生細菌和霉菌。在將毛片通過植毛機插入球頭后,還需要注底膠,走線,用風洞測完轉速和穩定性,稱重等,累計30多道工序。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答:A_______ B_______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請用一個因果關系的句子概括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不超過60個字。(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分)答: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加點的“打著打著”這一疊詞能否改為“打著”?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解答時,要明確成語的含義,再結合語境選擇恰當的成語填空。(2)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學生要明確病句的類型,包括語序不當、搭配不當、句子成分的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然后結合具體語境進行修改。(3)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概括要點的能力。解答時,要篩選信息,再進行答案要點概括。(4)本題考查學生句子補寫的能力。解答時,先把握文段語脈,定位句子關系;然后根據上下語境,進行合理推導。(5)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語境分析作答。【解答】(1)A處,前文提到鵝毛的羽梗更為粗壯,且有更高的含鈣量,這里強調在硬度上也比鴨毛的更突出,故可填“更勝一籌”。更勝一籌:指技藝或技能超過別人。B處,文中說不同位置的鵝毛制成的鵝毛球檔次差別很大,此處應能形象地體現出這種巨大的差異。故可填“截然不同”或“判然不同”。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像切斷的一樣。形容事物之間毫無相同之處。判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間沒有絲毫相同之處。(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第一處,成分贅余。原句中“……的原因”與“因為”重復,刪掉“……的原因”;第二處,語序不當。前后兩個分句主語不一致,關聯詞應放在主語之前,把“如果”放到“一個羽毛球上的16個毛片”前面。(3)第一自然段指出奧運會等頂級賽事使用鵝毛球,第二自然段詳細說明了鵝毛球耐沖擊性和耐用性強、響應速度快、靈活性高、性能穩定等優勢。題干要求用一個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概括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可用表因果的關聯詞語“因為……所以……”,第二段是原因,第一段是結果,整理答案可得:因為鵝毛球比鴨毛球耐沖擊性和耐用性更強、響應速度更快、靈活性更高、性能更穩定,所以在頂級賽事中使用的都是鵝毛球。(4)甲處,前文提到“挑選鵝毛制球時,也有許多講究”,后文具體闡述不同位置的羽毛有不同功能和制成的球檔次不同,故此處可填:不同的羽毛有不同的功能。乙處,前文提到“原毛在成為一個成品球之前”,后文詳細介紹了毛片在分級前后以及制成球的過程中需要經歷的多道工序,故此處可填:還需要經過很多工序。(5)“打著打著”是一個疊詞用法,在文中生動地表現出在打球過程中的一種持續狀態和反復進行的動作感,強調了在持續打球的過程中,鵝毛球不容易出現意外狀況。而“打著”僅僅表示一個單一的動作瞬間,無法體現出打球的持續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對球的性能考驗。文本強調的是在長時間的、反復的打球過程中鵝毛球的優勢,所以用“打著打著”更能準確地傳達出這種意思,與文本的語境和要表達的內容更加契合。答案:(1)A.更勝一籌B.截然不同(判然不同)(2)這是因為禽類的翅膀左右對開,毛片的生長方向也呈鏡像,如果一個羽毛球上的16個毛片摻雜了不同生長方向的羽毛,球就無法在空中旋轉。(3)因為鵝毛球比鴨毛球耐沖擊性和耐用性更強、響應速度更快、靈活性更高、性能更穩定,所以在頂級賽事中使用的都是鵝毛球。(4)甲:不同的羽毛有不同的功能乙:還需要經過很多工序(5)不能。“打著打著”這一疊詞,表示動作的反復或持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描述,表示打球的過程。而“打著”表示單個動作,沒有這樣的意思。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孔子曾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強調了內在品質與外在表現的和諧統一是成為君子的關鍵。只有當質樸(內在品質)與文采(外在表現)達到平衡時,個人才能實現全面的修養和成長。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審題: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的大意是,質樸多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文采多于質樸,就難免流于浮夸。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適當,才能成為君子。此處的“文”字涵義較廣,大致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教養”,在當時即所謂“禮樂”,但其中也包括了學習詩書六藝之文。“質”則指人的樸實本性。如果人依其樸實的本性而為,雖然也很好,但不通過文化教養終不免會流于“粗野”。相反地,如果一個人的文化雕琢掩蓋了他的樸實本性,那又會流于浮華。前者的弊端是有內容而無適當的表現形式,后者的毛病則是徒具外表而無內涵,所以孔子才認為真正的“君子”必須在“文”“質”之間配合得恰到好處。材料涉及“內在品質”和“外在表現”之間的關系,強調二者的平衡對于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在的品質是人格的基石,它包括價值觀、信仰、情感等。而外在的表現則是對內在品質的反映和延伸,它包括行為、語言、社交等。內在與外在的和諧統一,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過于強調內在而忽視外在可能會顯得不夠得體,而過于注重外在而忽視內在則可能顯得虛偽。只有找到這種平衡,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人交往,展現自己的最佳狀態。由此看來,“文”和“質”的關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二者相得益彰,這才是個君子。考生應該在寫作中體現兩者的關系。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簡單闡述這句話的含義,然后提出觀點:文質彬彬,方為君子。接著,結合材料,闡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的含義,并指出質樸與文采配合得當才能成為君子。然后結合現實生活例子,闡述如何做到“文質彬彬”。真正的君子,應當是內在本質與外在表現相統一,既要有質樸的內心,又要有得體的外在。一方面,我們要注重內在品質的培養。保持真誠、善良、正直的品質,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不隨波逐流,不被物質欲望所左右。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重外在表現的得體。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講究禮儀規范,注重言行舉止的文明。在與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善于傾聽,以良好的外在形象展現自己的內在品質。最后,總結觀點,文,本身就是質;質,本身就是文,兩者互為陰陽,互為表里。做人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忘記做人的根本,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參考立意:1.保持質樸本性,追求文化修養。2.人的內在質樸與外在的文采要相互陪襯,相得益彰。3.文質相濟,才能成為真正的君子。4.內外兼修,方為君子。【解答】文質彬彬,內外兼修 孔子曾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過于質樸,缺乏文化修養,就會顯得粗俗;如果一個人過于注重文化修養,而忽略了內在的品質,就會顯得虛偽。只有當一個人既有文化修養,又有內在品質時,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世人皆愛牡丹,因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然而,正如盧梭所言:“裝飾的華麗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富有,優雅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趣味,但一個人的健康與茁壯則須由另外的標志來識別。”在周敦頤的筆下,亦有“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的感嘆。“牡丹花好空入目”,牡丹花誠然美麗,但也只是空有其表而已。這句話揭示了外在美背后可能隱藏的空虛。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外表的繁華所吸引,追求虛榮和浮華。伏爾泰曾經說“心外表的美只能取悅于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千萬不能注重外在的形式和表面的光彩,卻忽視了內在的品質和真正的價值。 然而“棗花雖小結實成”。正如李大釗所言:“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棗花雖不起眼,卻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我們要關注內在的品質和實際的成果。樸實無華的東西往往蘊含著真正的價值和力量。 愛因斯坦形象平凡無奇,穿著樸素,他的相對論卻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理解,他的成就并非源于外表的華麗,而是憑借其深厚的學識和卓越的智慧;朱元璋童年艱苦生活,身份卑賤,卻憑借其堅定的信念、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樸實無華的品質,開創了明朝;林肯出身貧寒,長相也并不出眾。但他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卓越的領導才能和誠實正直的品質,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無論是“牡丹花好空入目”,還是“棗花雖小結實成”,都啟示我們要在生活中追求一種平衡。我們既要欣賞外在的美,也要注重內在的品質;既要追求華麗的表象,也要關注實際的成果。 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表面的繁華所迷惑,而是要用內心的智慧去辨別真正的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美好和滿足。無論是外表的美還是內在的美,我們都應該用一種平衡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美,追求一種內外兼修、文質彬彬的美好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