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并能夠描述沉浮現象與物體體積和重量的關系。 (2)學生能夠通過設計實驗來探究物體沉浮的影響因素,培養科學探究和實驗設計的能力。 (3)學生能夠認識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并在小組活動中展現出良好的合作態度和交流技巧。二、教學方法實驗法、探究法、討論法三、教學重點(1)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大小(體積)和重量的關系。 (2)體驗并理解浮力的概念,驗證沉在水中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四、教學難點(1)理解并掌握物體在水中沉浮與物體的大小(體積)和重量之間的關系。 (2)設計實驗并驗證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五、教學過程一、情景引入 教學活動:教師操作: 展示準備好的圖片,其中包括橡皮泥在水中的不同形態(實心球狀、船形等),同時展示一些自然界中沉浮現象的圖片,如船只漂浮、石塊沉入水底。 提問引導: 同學們,觀察這些圖片,思考一個問題:同樣是橡皮泥,改變它的形狀后,它在水中的表現會怎樣變化? 你們認為橡皮泥放入水中會沉還是會浮? 請給出你們的理由。 學生互動: 鼓勵學生分組討論,每組需提出至少一個假設,并嘗試給出科學依據。 設計意圖: 通過直觀的圖片和問題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后續的科學探究奠定基礎,同時初步接觸物體沉浮與形狀之間的關聯性,引出沉浮現象的探討。 二、科學實踐 1. 科學實踐1:沉浮的秘密 (1) 實驗觀察:教師指導: 分發給各小組提前準備好的材料,包括塑料球、氣球、裝有沙的小瓶等,要求學生按照學習任務1進行實驗預測與操作,同時記錄實驗結果。 學生操作: 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觀察并記錄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討論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2) 探討分析:全班交流: 各小組分享實驗發現,教師匯總學生的預設與實驗結果,引導學生歸納物體沉浮可能涉及的因素。 教師補充: 我們已經觀察到物體的沉浮似乎與物體的輕重、體積有關,那么接下來,讓我們更深入地探究這些因素是如何具體影響物體沉浮的。 2. 科學實踐2:物體的沉浮規律探索 深入實驗: 學生按照學習任務2,對同一材質但大小不同的橡皮泥塊、裝有不同量沙子的小瓶以及充氣與否的氣球進行實驗,記錄觀察結果。 規律總結: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總結沉浮規律,如 大小相同,材質相同的物體沉浮一致;相同體積的物體,質量輕的上浮,質量重的下沉 。 創新挑戰: 提出任務: 如何使橡皮泥浮起來? 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嘗試不同方法并分享成功經驗。 3. 感受浮力 體驗活動: 每位學生親手嘗試將小球按入水中,感受手部受到的向上托力,從而直觀理解浮力的概念。 實驗驗證: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橡皮泥球在空氣和水中的重量差異,直觀展示即使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 教師講解: 解釋浮力的定義,強調所有浸入流體的物體都會受到向上的浮力。 三、拓展與應用 思維啟發: 如果我們將實驗從水拓展到其他液體,比如鹽水、油、糖水等,物體的沉浮現象會有何不同? 為什么? 實踐活動建議: 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物體在不同液體中的沉浮情況,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實驗,并記錄觀察結果。 討論分享: 下節課前安排時間,讓各小組分享他們的發現和思考,深化對浮力概念的理解,以及物體沉浮條件的多樣性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