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試題一、選擇題(共30題,每題1.5分)1.古籍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至春秋,時人則認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這一認識( )A.揭示了商朝滅亡的根源 B.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C.加速了人文精神的產生 D.促成了學術爭鳴的局面2.下表反映的是唐代對劍南道的治理,表中舉措說明唐代( )開元初年 唐朝在劍南道設置節度使,其戰略任務為“西拒吐蕃、南撫蠻獠(南詔)”大歷二年 唐朝將劍南道劃分為劍南東川與劍南西川元和二年 唐憲宗以宰相武元衡為西川節度使,揭開了“文官治蜀”的序幕A.開發經營西南地區 B.減少地方行政層級C.朝廷依賴藩鎮勢力 D.羈縻政策成效顯著3.史料有載:“在建立起蘇拉尼亞宙斯和雅典娜的圣地后,人民分為部落和村落,包括國王在內的30人組成的長老會議。應經常在巴比克和科納吉翁之間舉行會議,以提出和撤銷動議,人民將享有最終決定權;但如果人民的意見不公,長老和國王將不予理會。”由此可知,該“圣地”實行( )A.民主政治 B.君主專制 C.寡頭政治 D.君主立憲4.有學者評價歐洲某項制度的實施,“在此之前,王權式微,大領主掌握著自己領地的權力,封建割據嚴重,國王無力控制政治局勢。在此之后,國王權力大大加強,專制主義成分強化。”據此判斷,此項制度是( )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羅馬的貴族寡頭制C.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D.法國的三級會議制5.1945年9月,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和政府決定將鄉參議會改為鄉人民代表會議,1946年4月,又規定邊區、縣、鄉人民代表會議或參議會為人民管理政權機關;1947年11月,與土地改革運動相呼應,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區政權自下而上地實行人民代表會議制。這反映了( )A.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B.國家最高權力的重組C.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 D.民主聯合政府的建立6.許小年在談到中國歷史上的兩次改革時說,它們一個是高度集權,另一個是最大限度的簡政放權;一個是節制管控資本,重農抑商,另一個是搞活資本,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一個是汲汲于富國強君,另一個是改善民生為本。“這兩次改革”分別指( )A.商鞅變法和改革開放 B.王安石變法與張居正改革C.孝文帝改革與戊戌變法 D.清末新政與三大改造7.1899年,中國赴日留學者僅64個人。1905年,中國留日學生劇增到近萬人。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洪武 永樂 宣德 嘉靖 萬歷 崇禎南卷合計 7 231 25 104 150 63全國總數 8 284 33 190 265 116A.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的刺激 B.新式學堂的大量出現C.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的確立 D.戊戌維新運動的推動8.明太祖洪武初年,選進士于翰林院之下觀政,稱庶吉士。下表為明代庶吉士人數統計簡表。據此可知( )A.朝廷意圖擴大統治基礎 B.科舉制度繼續發展C.南方學子入仕意愿減弱 D.北方士人思想僵化9.20世紀初,英國建立文官分類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類的辦法。品即官階,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位即艦位,代表權力、職責和任務。官階不隨職位變動而改變。這反映了( )A.貴族傳統的延續 B.官員地位的降低C.黨派干預的加強 D.政府職能的擴大10.《奏定學堂章程》頒行后,社會對教科書需求數量、種類激增。無力承擔編印任務,從而鼓勵私家編纂,出現官修與私纂并存、以私纂為主的教科書流通的局面。這表明( )A.私學地位得到提升 B.新式教育蓬勃發展C.學堂選官獲得認可 D.清廷政治權力式微11.宋人筆下涌現出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趙令赫“幼而秀穎,自異于群兒中。記識敏悟,四歲受《孝經》,六歲通《論語》,七歲能為二韻詩。喪父,哀毀如成人”。這表明宋代( )A.儒學逐漸向基層滲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顯C.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D.政府對社會控制松弛12.近代以來,西方各國在繼承傳統、融合啟蒙思想的基礎上制定出了各國的法律制度。這些法律制度的共同之處是( )A.注重保護公民的權利 B.法律地位不受財產多寡影響C.程序公正、無罪推定 D.確定沒有種族、性別的差異13.有學者認為,12世紀在所有世紀中最具法律特征,對法學傾注的努力在知識勞動總量中所占比重之大,是羅馬法自古典輝煌時期之后的任何一個時代所不及。這一認識的產生是基于羅馬法( )A.適應時代需求 B.維系帝國統治C.保障公民權力 D.傳承古典文化14.政治上,中世紀歐洲王權支持教會的傳教活動,影響教會內部事務;教會為國家提供統治人員,調解沖突的政治力量,為國家進行外交活動。法律上,國家法律保護教會利益,教會促進法律的基督教化,教會人士參與法律的制定,教會法的約束力遍及整個社會。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這種關系( )A.反映出教皇開始介入世俗權力 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歷史基礎C.利于維護西歐的封建統治秩序 D.體現了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原則15.在漫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的交流互補、沖突交融,推動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下列有關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表述正確的是( )A.秦朝開啟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 B.隋唐時期民族的大遷徙、大交融C.兩宋民族戰爭不斷隔絕民族交流 D.宋元時期多元一體化的格局穩定16.中國古代王朝與朝貢國交往時,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以“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為上策,反對“窮兵黷武,敝中國以事四夷”。據此可知,古代中國致力于( )A.建構穩定的天下秩序 B.傳播先進的中華文明C.追求豐厚的經濟利益 D.奉行開明的民族政策17.下圖為中國古代農牧界線變遷圖。導致這一變遷的主導因素是( )A.政治經濟重心轉移 B.政府重視經略邊疆C.漢匈經濟文化交流 D.少數民族的封建化18.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為防止日本進一步圖謀臺灣,清政府加強了守備,并于1885年正式宣布在臺灣建省。這反映出( )A.政府海疆防御意識提高 B.傳統的宗藩體系已經解體C.中央政權開始經略臺灣 D.中國外交觀念開始近代化19.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間爆發戰爭,歐洲各國紛紛卷入其中,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和新教國家站在了一起。法國參戰意在( )A.改變原有宗教立場 B.維護宗教改革成果C.維持歐洲大陸均勢 D.爭奪歐洲大陸霸權20.下圖反映的是17~19世紀某國際體系。下列關于它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它揭開了近代國際關系的序幕 ②創立并確認了集體一致的原則③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 ④無法真正解決國際爭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1.1863年,學者張斯桂在為《萬國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說:“間嘗觀天下大局,中華為首善之區、四海會同、萬國來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諸國,一春秋時大列國也。——今美利堅教師丁韙良器譯此書,其望我中華之曲體其情而俯從其議也。——則是書亦大有裨于中華用。儲之以備籌邊之一助云爾。”這反映了當時部分中國人( )A.否定傳統宗藩體制 B.力主融入國際社會C.倡導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張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22.下表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參加的部分國際會議的情況。由此可知,新中國( )參加時間 參加會議或組織 與會國數量1949年 亞澳工會代表會議 14個1952年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 37個1954年 曰內瓦會議 23個1955年 萬隆會議 29個A.廣泛發展同世界各國關系 B.實施“另起爐灶”外交方針C.國際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D.打開了外交關系的困難局面23.明初貨幣為錢、鈔共用,禁止民間用金銀交易;洪武后期,在一些地方,民間已開始私用金銀交易;宣德時“民間交易,惟用金銀,鈔滯不行”;正統九年(1444年),明英宗不得不“弛用銀之令”,官商軍民等皆用銀。據此可推知( )A.政府的貨幣政策具有原則性 B.民間交易使白銀流通法定化C.賦役征銀致使白銀廣泛流通 D.商品經濟發展影響國家政策24.新中國成立初,中國人民銀行規定人民幣在發行中堅持三條原則:堅持經濟發行,反對財政發行;堅持計劃發行,反對盲目發行;堅持中央集中統一發行,反對分散發行。這一規定在當時( )A.確保了人民幣匯率穩定 B.配合了人民政權的鞏固C.掃除了舊政權殘余勢力 D.旨在建立計劃經濟體制25.1816年,英國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均實行了金本位制。一戰爆發后,為滿足戰爭需要,各國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金本位制隨之告終。二戰后,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由此可見( )A.紙幣的發行導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潰 B.貨幣體系的變化促進社會的轉型C.國際貨幣體系的變化反映大國興衰 D.世界大戰決定國際貨幣體系變遷26.表1是唐天寶十四年到廣德元年租庸調歲入預算總量的指數變化表,據此可知當時( )年代 天寶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廣德元年(763)課丁總數 8208321 2989889 2391911租庸調預算總數 100 36.4 29.1A.中央財政支出急劇減少 B.經濟政策的調整C.中央政府減稅愛惜民力 D.中央集權的弱化27.據史書記載,唐朝中后期湖北某地一名崔姓農民,“原家貧乏,偶種桔約千余株,每歲大獲其利”;同時,江南地區也出現了許多這樣的農民家庭,他們“涸湖池取魚,獲龜猶倍多,悉刳其肉,載龜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這些現象的出現( )A.說明了多種經營方式的普及 B.反映了城市經濟的繁榮C.體現了古代經濟重心的轉移 D.受到了稅制改革的影響28.唐武德九年,給事中魏征在上疏中稱:“今之共治,所寄惟在縣令刺史,年常貌閱,并悉委之。”“貌閱”反映刺史的職責是( )A.清丈士地 B.核定戶籍 C.整頓吏治 D.評定資品29.嘉慶年間,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將訂立的族規“呈縣請批”,縣批文說:“祝姓戶族人等知悉,爾等務須……聽從戶尊長等開列規條,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約束者許該戶長據實指名赴縣具稟,以憑懲治。”這體現了當時基層治理的特點是( )A.家國雙重治理結構升級 B.慎刑罰而重教化C.以彌合官民矛盾為核心 D.嚴控基層自治權30.表3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社區治理主體的變化情況。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代表 主要內容1970—1979 年住房協會 政府成立住房協會,在更新方式、資金支持等方面全權負責社區更新。1980—2007年 城市發展公司 社區更新全權交由城市發展公司,由市場主導,社區、公眾等多元主體有限參與。A.國際協調機制的建立 B.基層治理方式的變化C.議會政黨競爭的壓力 D.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二、非選擇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中國古代漢中地區的行政區劃材料一——《歷史地圖冊》(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 元朝在中書省直轄區域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元代的行省完全一反過去漢州、唐道、宋路的劃分方法,無視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等山川邊界,破除山川之險的屏障。行省統郡縣,鎮邊鄙,與中書省為表里。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掌印),漢人充總管,回回充同知。元朝行省雖然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但卻沒有出現地方割據局面。——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以古代漢中地區為例說明元朝地區行政區劃的變化并加以解釋。(12分)32.公元前106年,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考察地方政治情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考察六條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苛暴,剝戮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樣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政令。——《漢書·百官志》注引蔡質《漢儀》(1)“考察六條”意在解決哪些社會矛盾?(6分)(2)“考察六條”對于今天的社會治理有何借鑒意義?(6分)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材料二 1948年12月1日,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合并為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人民幣,統一流通。人民幣的出現使各區間的物資流通有了統一的參照系。解放戰爭的不斷推進使人民幣市場迅速擴大,新解放區規定人民幣為解放區統一流通之合法貨幣。貨幣統一的實施也對20世紀50年代整個國家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摘編自王春英《新中國貨幣統一初探》材料三 中國外匯儲備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2000—2022年1季度)圖示。(1)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統一貨幣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何深遠意義。(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人民幣統一發行的歷史意義。(3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外匯儲備的占比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3分)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今嚴行保甲之法,與鄉約正副共相覈舉,正合今十六條規式……保甲一法,最為善政,無事可以敦教化、厚風俗,有事可以聯守御、修兵防,但各城鄉舉行未力,今日急務。……里甲長有盜即舉,不舉而盜發,或甲內人有盜及外盜藏甲內者,甲長與之同罪。一值有警,只照保甲挨察其家某人夜出于某處干某事,某家夜宿某外人從某處來干某事,訊問明確,如或隱蔽事發,十家同罪。——廖騰煃修,汪晉征纂《康熙休寧縣志》材料二(一)如果沒有從國王購得手工業執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織工。凡從國王購得執照者可以國王的名義,出售這種執照,討價高低,悉聽其便。(二)如果自己沒有從事手工業的本領,如果又不是匠師的兒子,任何羊毛織工及任何其他人,在巴黎地方的界限內,不得擁有作坊。??(三十一)任何人在織造布匹時不得在真正羊毛中夾雜著羔羊毛,倘使這樣做,每匹需付10個“蘇”的罰款,一半歸于國王,一半歸于會長與陪審員,以酬他們的勤勞。——《巴黎羊毛織工行會章程(13世紀)》材料三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力爭5年左右時間,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加強基層思想道德建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健全村(社區)道德評議機制,開展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代保甲之法的主要功能。并結合所學,簡述清代在基層組織和基層教化方面出現的新變化。(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中世紀西歐行會組織的主要職能,分析中世紀西歐城市與國王的關系。(7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新時代我國基層治理體系的突出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意義。(6分)高二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C D A A A A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A C A A B A D D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A D B C D D B A D二、非選擇題31.【答案】(12分)與漢唐時期相比,元代漢中由隸屬同一個行政區變為分屬不同行政區。(2分)地方行政區漢唐時期為州、道,元代是行省。(2分)漢唐時期主要依據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元代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區劃邊界犬牙交錯。(2分)元朝的版圖廣闊,為了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實行行省制度。(2分)為加強地方管理,地方最高權力由蒙古人把持。(2分)為消除行省賴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險,行省劃界上有意打破自然地理界限,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2分)但是,對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弊多利少。(2分)元代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對后世影響深遠。(2分)(每個要點2分,回答出其中6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最高12分。)32.【答案】(12分)(1)地主與農民的矛盾;官民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國家與地方豪強)。(6分)(2)從規范官員行為的角度作答;從注重民生民本的角度作答;從推進制度創新的角度作答。(6分,若答出不可借鑒內容的不得分)33.【答案】(1)趨勢:金屬貨幣向紙幣演變;多種貨幣向統一貨幣演變。(2分)意義:有利于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增強經濟實力;對后世錢幣體制發展具有重要影響。(3分)(2)意義:使各區間的物資流通有了統一的參照系;對新中國的國家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結束了幾百年來外國貨幣在中國市場流通買賣的混亂歷史;適應戰爭和經濟建設的需要。(3分)(3)趨勢:先逐漸升高,而后逐漸降低,并長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1分)影響:適應我國經濟穩健發展以及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應對國際金融風險與挑戰以及平衡國際收支的需要;提升我國國際地位與影響力。(2分)34.【答案】(20分)(1)主要功能:教化百姓、改良風俗;加強軍事防御;除盜安民,維護社會治安。(3分)新變化:鄉里制和保甲制合一;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4分,答“保甲制度與鄉約相互配合”也可給分,總分不超過4分)(2)主要職能:管理手工作坊的經營權;規范手工業者的經營活動;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3分)關系:城市通過國王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國王可以從城市獲得金錢支持。(4分)(3)特點:堅持黨的統一領導;群眾參與度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3分)歷史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推進基層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任意3點,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