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準考證號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在此卷上答題無效)絕密★啟用前萍鄉市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高 二 歷 史(考試時間:75分鐘)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填寫在答題卡上。考生要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的“準考證號、姓名、考試科目”與本人準考證號、姓名是否一致。2.客觀題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主觀題用黑色墨水簽字 筆在答題卡上書寫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答案無效。3. 考試結束,監考員將試題卷、答題卡一并收回。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至春秋早期,各地青銅禮器組合非常相似。春秋中期則發生了以下變化(如表1)這些變化反映出當時表1地城 青銅禮器組合秦地 盤、籃、就、壺、垂為主,少見敦、銣楚地 張、置、蓋、浴擊、盤為主,罕見頗中原地區 敦、銣、盤、醫為主,罕見理A.青銅技術的進步 B.區域發展不平衡C.等級制度的瓦解 D.政治秩序的變動2.漢代制度“一個壯丁,二十受田,可以獨立謀生,但要他為國家服兵役,則應該顧及他的家庭負擔。當時規定從23歲起,他可以有一年儲蓄來抽身為公家服役了”。該制度A.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B.具有強制性和義務性C.保障了農民的生活 D.兼具經濟性和道德性3.圖1為唐朝、北宋、元朝及清朝新增孔子廟空間分布圖。其中唐朝是A B C D4,隋唐以來,歷朝在科舉考試內容上都圍繞儒家經典,但在科目設置上多有調整。一般認為,儒學更多的是強調政治道德而非行政技藝,依據這一標準,有學者將考試內容與行政專業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量化統計(見下圖),圖中宋代負值的成因最有可能是A.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B.注重教化,推崇理學C.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D.佛道融合,三教合一5.明朝松江府上海縣的新場鎮“以鹽場新遷而名,賦為兩浙之最”,華亭縣的青村鎮“海漁者得魚,悉于此鬻”,杭州府余杭縣“自農桑外多以埏埴(陶器)為業”。這些現象反映了A.手工業分工細密 B.專業性市鎮興起C.經營方式多樣化 D.地區貿易網形成6.明代前期,百姓需要親身應役,“甚至父子當差,則一日不讓;兄弟應役,則移時不甘”。18世紀以后,江南與東南沿海“販夫牧豎,優游于光天化日之下,無征輸之苦”;邊遠地區“赤貧無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能夠解釋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 B.戶籍政策的不斷調整C.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D.白銀貨幣的大量使用7.編定于1897年的《日本書目志》,總共向國人推介了15門共計7725種日本書籍,其中“文學門”下設18子類,除各種文學史書目和詩文集外,尚有“戲文集”“唱歌集”“俗歌集”“戲曲”“謠曲本”“腳本”等數百種圖書種類。《日本書目志》A.闡述了維新派的啟蒙理念 B.開啟了文學革命的序幕C.體現了救亡圖存頑強斗爭 D.呈現了明顯反封建特征8.下表為抗戰時期的前后不同時期內國民政府設立的省會市及其人口數量情況統計表。此表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人口規模 抗戰前設的省會市 抗戰時期和抗戰后設的省會市100萬一200萬 廣州、天津 —50萬一100萬 杭州、沈陽 —20萬一50萬 成都、長沙、濟南、武昌 福州、開封、南昌、鎮江、保定10萬一20萬 昆明、吉林 安慶、西安、貴陽、蘭州、西寧、張家口、太原5萬一10萬 齊齊哈爾、歸綏 銀川、迪化、桂林A.行政區劃調整混亂 B.城市化進程加速 C.邊疆危機不斷加深 D.東西部差距縮小9.1954年3月,根據中央僑務工作會議的精神,中共中央明確了國外僑務工作的基本方針,由新中國成立初的“保護華僑正當權益,為華僑服務,團結多數華僑,打擊蔣幫反動勢力”發展到“教育僑胞團結愛國,力求在當地長期生存下去”。這一政策轉變反映了A.新中國外交戰略的調整 B.兩大陣營間對峙局面的趨緩C.“求同存異”方針的確立 D.與周邊國家領土糾紛的解決10.下表為1941—1944年陜甘寧邊區農民的公、產糧的平均指數情況。這反映出(注:公糧是指農民需要向政府繳納的糧食。以1941年的產量為100,作為基本指數。)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逐步形成 B.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積極性C.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團結加強 D.紅軍后勤保障問題得以解決11.1945年8月《中央日報》刊登一則電文:“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這表明A.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 B.國共兩黨開啟第二次合作C.中共爭取和平民主的誠意 D.國民黨試圖謀求政治主動12.13世紀初,佛蘭德爾伯爵在領地內的權力與君主無異,可以聯合其他君主對抗法國國王。布汶之戰后,1226年,佛蘭德爾女伯爵讓娜與法國國王簽訂了《默倫條約》,條約規定,如果伯爵違背條約,伯爵的封臣應當站在法國國王一邊征討伯爵。這一條約A.保證了伯爵政治上的相對獨立性 B.鞏固了法國中央集權政治體制C.明確了伯爵作為封臣的法律地位 D.割裂了國王與伯爵的聯系紐帶13.1732年,英國頒布《制帽法令》:“鑒于英國的制帽技術已經非常完善,以及本國內制造帽子的貿易已經大量出口到美洲殖民地……特規定:自1732年9月29日起,任何染色、未染色的成品或半成品帽子不得以任何借口,在任何英屬殖民地內的任何地方運載或裝船,由任何人外運。”頒布這一法令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英國本土的技術領先優勢 B.排斥其他列強在美洲的擴張C.強化本土與殖民地的經濟聯系 D.限制美洲殖民地的工業發展14.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將世界歷史分成六個時段,下圖是其中“第二時代”的目錄。這個時代的主題是A.技術與環境的變遷 B.人類社會的組織C.地區與跨區域互動 D.古代文明的多樣性15.羅馬共和國早期具有厭惡王權的歷史記憶和擁護共和的民族心態,晚期則逐漸將政治人物和神聯系起來,愷撒成為首個被官方承認的“神”,奧古斯都(屋大維)在“共和外衣”下建立了元首制,并親任大祭司長,營造“阿波羅之子”的神格身份。羅馬的“造神”運動旨在強化A.王權統治的合法性 B.共和國的政治根基C.建立帝制的社會輿論 D.皇帝與舊貴族的聯系16.1898年,總理衙門奏請添開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隸秦皇島等為通商口岸。光緒帝上諭:“現當海禁洞開,強鄰環伺,欲圖商務流通,隱杜覬覦,惟有廣開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島遂成為清末首批自開商埠。該舉措A.體現了中國外交近代化的開始 B.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C.推動了傳統城市的近代化轉型 D.服務于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中國古代流放制度】(14分)姓名 籍貫 流放經歷盧多遜 今河南沁陽人 太祖年間任參知政事,太宗時官至宰相。因陷入秦王趙廷美謀反案,被貶崖州(今屬海南),病逝于貶所胡旦 今山東惠民人 太宗年間任知制誥。因卷入王繼恩等人謀立皇帝案,觸怒繼位的宋真宗,被貶潯州(今屬廣西)寇準 今陜西渭南人 太宗年間任參知政事,真宗時官至宰相。因陷入天禧政爭和謀劃太子監國一案,被貶雷州(今屬廣東),病逝于眨所丁謂 今江蘇蘇州人 真宗時官至宰相。因擅權獨斷,被貶崖州(今屬海南)材料一 隋代,流刑開始被列入刑罰正刑的五刑之中,犯人被判罰的流放里數也有了明確的層級規定,將一千里、一千五百里和兩千里作為流放的三個里程等級,初步形成“三流制度”。唐代時,流刑的刑罰更加嚴苛,開始以兩千里作為“三流”的起點,最高里程可達三千里。宋代被流放的政治犯不乏宰相、執政之類的高官,其中著名的高級官員如下表所示:一般罪犯則被流放到受到少數民族政權襲擾的北方,流放犯在這里充當邊界軍隊的勞力,帶有戍邊的目的,這就是“充軍”。“充軍”正是宋代最流行的一種流放形式,將流刑與軍事守備緊密結合。——摘編自劉安迪、周東平《宋代流人量移考》材料二 清乾隆年間,大量遣犯被發往新疆種地、為奴或當差。被遣往新疆屯墾的犯人,被鼓勵攜家眷一同前往。遣犯沿驛站路線被發往新疆,途中的一切費用均由官府承擔。政府分給遣犯地畝、口糧、籽種、農具等;勤于耕種的遣犯獲得獎賞;準許遣犯在一定年限內轉入民籍。地方督撫飭令各府、州、廳、縣官員,詳查遞解(官府將罪犯押往遠地)的各省遣犯的籍貫、罪由、人數、病故、脫逃、拿獲情況,以及供支造犯的錢糧數目;再經各省按察使、布政使匯總核查,于每年年終由督撫聯名以奏折匯報、題本奏銷的形式提交中央。——摘編自郭文忠、祖浩展(乾隆朝發往新疆遣犯人數估算與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宋代眾多高級官員被流放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述古代流放制度的演變歷程并評價古代流放制度。(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南京條約》中文本第十款規定:各通商口岸“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英文本則表述為:“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 to establish at all the Ports……a fair and regular Tariff of Export and Import Customs and other Dues,which Tariff shall be public|y notified and promul gated for genera linformati on”直譯為現代漢語當為:“中國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進出口關稅和其他費用的則例,該則例將公開頒布。”據此,清政府只需制定一部“公平”的關稅則例即可。其制定權和公布權完全屬于清政府。《南京條約》簽訂后第三天,奉道光帝諭旨,耆英給璞鼎查發出一份照會,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試圖挽回一些“天朝”的利益。但從中我們找不到能挽回利益之處,反潛藏著對中國利益的極大損害。如《南京條約》對司法管轄權問題本無任何規定,耆英卻將治外法權主動拱手予英方;再如本屬清朝可自行決定的關稅問題,耆英卻拿去與英方交涉,璞鼎查明知耆英此舉違反了《南京條約》,但他沒有正面拒絕,反誘之談判。談判的結果,與英方議定的“五口通商章程”,將26類貨物稅率用兩國協定的方式規定下來,清政府實際上喪失了單獨改變稅率的權力,但并無明文規定以后稅率的變更要與英國協商。1843年,中美《望廈條約》第二款稱:“倘中國日后欲將稅例變更,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根據片面最惠國條款,英方也獲得了這一權利。——改編自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等(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清政府“關稅主權”喪失的過程。(10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政府“關稅主權”喪失的影響。(5分)19.(13分)家書是一種獨特的載體,無數優秀的共產黨員留下了思想昂揚向上、感情真摯動人的紅色家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紅色家書圖6父親大人:去年十二月十三日你的來信,于本月二十四日我收到了,信內一切敬悉。未及時給你來信,原因是等棉衣收到后,才給你來信,所以等候現在。你信中談到咱們賣給國家余糧七百斤,這是應當的。①……又談到土地入了社啦,下年有好處。②……不但自己這樣作,更應該起些帶頭作用。因為咱家有參加國家工作的人,因此不能落后如別人。要告訴發則、獅則、岱海、小存、登云等提高覺悟,不要有其他懷疑等等不正確語論,說話要合乎社會前進的要求,響應國家一切號召,才是對的。大人年老,請注意身體,少生氣,看不慣的事,想開些。新社會的許多事情和舊社會有些不同,自己看不慣,主要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下決心去克服,增加新社會的因素。近來我們在外各方都好。你的三個孫子吃的好,很活潑,請不要惦念。代問前后院和東院老少人等均安,并祝你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等成都至寶雞鐵路在一二年通了車,來成都看看。兒:李振華(當時在四川高級人民法院工作的共產黨員)55年1月7日(1)請以李振華的身份,將書信中①②處“……”部分補充完整。(要求:符合語境和時代背景;邏輯清晰;每處字數限制在50字以內。)(6分)(2)2021年,李振華的家書入選央視節目《追尋——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請說明其入選理由。(7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到邊疆去”“到西北去”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是相當流行的口號。《良友畫報》開辟專欄反映西北地區風土民情。1932年9月,良友全國攝影團從上海出發,在七個半月走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共16省,行程共五萬余里,采攝照片萬余幅。由此形成的系列報道“全國獵影記"中的“西北印象”報道了對綏遠、寧夏、甘肅、青海、陜西等省的考察印象。西北在“全國獵影記”中留下了“尚未開墾之富源”的印象,說明“中國并非真的窮,不過偶然拿著鑰匙挨餓罷了”。1935年,開辟了“良友讀者旅行列車”,除攝影記者自行前往采訪外,還可以由讀者投稿。其中有大量篇幅介紹西北的河套、蒙古、青海,以及西南的康藏地區,展示了西部邊疆地區土地廣大、物產豐富、風俗特異、民風淳樸以及周邊列強對西北、西南的覬覦。同時還記錄上述地區大量的特色風景和文物古跡。1936年至1937年,推出了“西游記”十篇。專欄作者莊學本,此行是護送班禪大師返回西藏,并且沿途考察西北與黔藏等省的社會、語言、物種等,行程路線為由首都南京出發,經西安、潼關、陜西、甘肅、青海入藏,行程萬里。專欄充滿了少數民族風情的描繪和保衛國族的暗示。——摘編自王若梅《(良友畫報)關于西北地區的論述初探》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擬定論點,并展開論述。(要求:論點明確,論述清楚,史論結合)萍鄉市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D C B B D A B A C D C D B A C17.(1)原因:專制皇權的強化;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文官政治導致政爭頻繁(6分)(2)演變歷程:隋唐時期,流刑開始被列人刑罰正刑的五刑之中,初步形成“三流制度”;宋代,高級官員多被流放到南方蠻荒之地,一般罪犯被發配到北方戍邊“充軍”;清代,罪犯多被流放到新疆地區,由政府保障沿途供給并予以安置,政府有嚴格的遣犯管理制度,流放與移民和墾荒緊密結合(4分,兩點即可)評價:古代流放制度是古代刑罰的一部分,流放制度服務于專制皇權的強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密切內地和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4分)18.(15分)(1)《南京條約》規定“秉公明定關稅”,且關稅則例的制定權和公布權屬于清政府;之后,清政府卻將本屬可自行決定的關稅問題拿去與英方交涉,被英方引誘談判;“五口通商章程”使清政府實際上喪失了單獨改變稅率的權力,但無明文規定;中美《望廈條約》以條約形式確認了“協定關稅”;根據片面最惠國條款,英方也獲得了這一權利。(10分,任答四點即可,每點2分)(2)便利了西方列強在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清政府入超不斷增長,影響財政收入;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由于失去了關稅的保障而舉步維艱。(5分,任答三點即可)19.(1)①國家正在進行工業化建設,需要更多的資金和糧食供應,我們應該大力支持。(3分)②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可以增加生產,多打糧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所以我們要 克服保守和狹隘思想,積極入社。(3分)(2)理由:該家書真實反映了新中國初期的時代風貌;家書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愛國奉獻的 光輝形象;家書蘊含的精神對于當前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 意義。(7分)19.示例:論點: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西北部考察熱潮,反映了維護民族團結、共同抵御外侮的時代主題。(2分)論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學術知識界在西北地區進行的考察,展示了西北地區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自然地理等。《良友畫報》開辟相關專欄,反映了當時中國有識之士維護民族團結、強化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華夏民族情感、塑造家國情懷、促進內地與邊疆共同發展的觀念。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逼近,對西北邊疆的重視,不僅能夠推動政府加速對該地區的建設和開發,為持久抗戰奠定物質基礎,還能夠呼吁國民重視邊疆,抵抗列強的侵略,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各民族應該團結攜手,共同抵御日本侵略。(8分)結論: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對西北邊疆的重視,反映了民族危機加深的歷史背景下,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和中國社會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懷。(2分)(示例僅供評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二歷史參考答案.docx 高二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