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十九中 2024-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階段性檢測 青島十九中 2024-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階段性檢測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 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C A D B B A A 答案 C D B C A D B B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C B A A C C A D 答案 B D C B A A C C A D題號 21 22 23 24 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C C A B 答案 C C A B25.【答案】(20分) 25.【答案】(20分)(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諸侯兼并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使用鐵器牛耕, (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諸侯兼并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使用鐵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產生并發展;士階層崛起,地主階級興起壯大;私學興 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產生并發展;士階層崛起,地主階級興起壯大;私學興起,學術下移,學術活躍;繼承并發展西周的文化。(8分,任意四點即可) 起,學術下移,學術活躍;繼承并發展西周的文化。(8分,任意四點即可)影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基礎, 影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基礎,推動了社會轉型;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6分) 推動了社會轉型;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6分)(2)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4分) (2)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4分)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2分) 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2分)26.【答案】(20分) 26.【答案】(20分)(1)措施:抑制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實行鹽鐵官營;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推行均 (1)措施:抑制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實行鹽鐵官營;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推行均輸平準。(8分) 輸平準。(8分)特點:實行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2分) 特點:實行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2分)(2)背景:漢武帝時期,社會經濟恢復發展,國力增強;貧富分化嚴重,階級矛盾加深;地方 (2)背景:漢武帝時期,社會經濟恢復發展,國力增強;貧富分化嚴重,階級矛盾加深;地方勢力強大,威脅國家統一;匈奴政權威脅西漢統治;“無為而治”已不符合時代要求, 勢力強大,威脅國家統一;匈奴政權威脅西漢統治;“無為而治”已不符合時代要求,漢武帝需要為其“積極有為”奠定物質基礎。(6分,任意三點即可) 漢武帝需要為其“積極有為”奠定物質基礎。(6分,任意三點即可)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抑制了地方豪強勢力;平抑了物價,打擊了富商大賈的囤積居奇, 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抑制了地方豪強勢力;平抑了物價,打擊了富商大賈的囤積居奇,有利于市場秩序的穩定和社會矛盾的緩和;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影響 有利于市場秩序的穩定和社會矛盾的緩和;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4分,任意兩點即可) 了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4分,任意兩點即可)高一歷史 第 1 頁(共 2 頁) 高一歷史 第 2 頁(共 2 頁){#{QQABaYAAoggoAAAAAAgCAQ3CCEEQkhCACSgGBAAEsAAByBNABAA=}#}青島十九中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階段性檢測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C A D B B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C B A A C C A D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C C A B25.【答案】(20分)(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諸侯兼并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使用鐵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產生并發展;士階層崛起,地主階級興起壯大;私學興起,學術下移,學術活躍;繼承并發展西周的文化。(8分,任意四點即可)影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基礎,推動了社會轉型;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6分)(2)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4分)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2分)26.【答案】(20分)(1)措施:抑制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實行鹽鐵官營;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推行均輸平準。(8分)特點:實行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2分)(2)背景:漢武帝時期,社會經濟恢復發展,國力增強;貧富分化嚴重,階級矛盾加深;地方勢力強大,威脅國家統一;匈奴政權威脅西漢統治;“無為而治”已不符合時代要求,漢武帝需要為其“積極有為”奠定物質基礎。(6分,任意三點即可)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抑制了地方豪強勢力;平抑了物價,打擊了富商大賈的囤積居奇,有利于市場秩序的穩定和社會矛盾的緩和;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4分,任意兩點即可)青島十九中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階段性檢測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C A D B B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C B A A C C A D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C C A B25.【答案】(20分)(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諸侯兼并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使用鐵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產生并發展;士階層崛起,地主階級興起壯大;私學興起,學術下移,學術活躍;繼承并發展西周的文化。(8分,任意四點即可)影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基礎,推動了社會轉型;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6分)(2)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4分)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2分)26.【答案】(20分)(1)措施:抑制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實行鹽鐵官營;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推行均輸平準。(8分)特點:實行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2分)(2)背景:漢武帝時期,社會經濟恢復發展,國力增強;貧富分化嚴重,階級矛盾加深;地方勢力強大,威脅國家統一;匈奴政權威脅西漢統治;“無為而治”已不符合時代要求,漢武帝需要為其“積極有為”奠定物質基礎。(6分,任意三點即可)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抑制了地方豪強勢力;平抑了物價,打擊了富商大賈的囤積居奇,有利于市場秩序的穩定和社會矛盾的緩和;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4分,任意兩點即可)青島十九中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階段性檢測高一歷史試題 2024.10說明:1.本試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滿分100分。答題時間60分鐘。2.請將第I卷題目的答案選出后用2B鉛筆涂在答題紙對應題目的代號上;第II卷用黑色簽字筆將正確答案寫在答題紙對應的位置上,答在試卷上作廢。第I卷(選擇題,共60分)一、選擇題(共24題,每小題2.5分)1.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山東沂水跋山遺址,出土和采集了文化遺物4萬余件,保存了距今10—5萬年的古人類活動珍貴證據。該遺址的文化特征是( ?。?br/>A.種植水稻和粟,已經學會了用火 B.主要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C.未產生貧富分化,過著群居生活 D.已經大量使用彩陶和黑陶2.圖1是對中國新石器時代某一文化遺存的描述。這一文化遺存是( ?。?br/>●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 ●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雕刻精美的玉器 ●遺址中發現了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圖1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3.圖1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過程,其中“?”應填充( )圖1A.大型祭壇 B.階級對立 C.井田制度 D.青銅農具4.某同學在研究“夏朝標志著早期國家誕生”這一課題時,使用了《左傳》等文獻史料。目前,在研究該課題中,他還可以使用的史料是( ?。?br/>A.良渚遺址古城墻 B.甲骨文的記載C.二里頭遺址資料 D.何尊及其銘文5.有學者稱“(周)這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緊密的封建王國……還帶領所有能結合的民族,闖進了一個意識和組織上都傾向于‘天下一家’的境界”。文中“天下一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br/>A.分封制 B.宗法制 C.內外服制 D.華夏認同6.《齊民要術》自序:“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笾苤?,《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這段話主要強調( )A.統治者要體察民情 B.生產工具不斷改進C.要注重法律的制定 D.農業生產的重要性7.西周時期,只有周天子才有權力發動戰爭,或者賜予諸侯發動戰爭的權力;春秋時出現“春秋無義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現象。這一變化反映出( )A.中央集權的加強 B.分封制度的瓦解C.宗法制度的解體 D.郡縣制度的建立8.夏商周三代早期,華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話大相徑庭;春秋以降,“諸夏共祖”說或“五帝同源”說成為主流。這一變化( ?。?br/>A.消除了華夷有別觀念 B.反映了華夏認同增強C.導致了諸侯爭戰頻發 D.旨在對抗秦國的進攻9.圖1為陜西臨潼鄭莊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鐵犁鏵,整體呈弧形桶狀,頭部為三角形,較尖銳。這可以佐證秦國( ?。?br/>圖1鐵犁鏵A.農業生產水平較高 B.冶鐵技術已經普及C.率先完成社會轉型 D.商鞅變法措施徹底10.在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之前,其它各諸侯國也推行過一些針對土地制度的改革。如公元前684年齊國的“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公元前538年鄭國子產“作丘賦”。這主要說明,當時( ?。?br/>A.變革生產關系是大勢所趨 B.中央集權制度萌芽C.土地私有制取得合法地位 D.禮樂制度遭到破壞11.孔子反對弟子學習生產勞動技術,認為“君子謀道不謀食”;墨子本人就直接參加生產勞動,認為“故圣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這種差別主要是基于兩者( )A.人生經歷的迥異 B.階級立場的不同C.勞動觀念的分歧 D.所處時代的差異12.商鞅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韓非子也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彼麄兊墓餐非笫牵ā 。?br/>A.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 B.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C.重視先王的治理經驗 D.厲行改革推動社會發展13.盡管今天所有的中國居民都可以追溯為“中國人”,但這個詞對于前帝國時期卻是不恰當的。公元前3世紀,秦的征伐把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聯結起來。這表明秦的統一( ?。?br/>A.促使華夏族形成 B.推動了文化傳播C.增強了國家認同 D.消除了六國隔閡14.下圖為現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銅權”,權身有用小篆刻的“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兩個詔文,其中一個 詔文如下: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嫌疑者,皆明壹之?!毕铝袑η劂~權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①是研究秦朝歷史的一手實物史料 ②為研究秦朝統一度量衡提供佐證③是秦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的體現 ④權身上的小篆是書法藝術的體現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5.時人評價秦始皇:“天性粗暴兇狠,自以為是,他出身諸侯,兼并天下,諸事稱心,為所欲為……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經決定的命令,依仗皇上辦事…….天下事無論大小都由皇上決定?!睋丝芍爻ā 。?br/>A.君主專制皇權至上 B.法律體系較為完備C.實施暴政導致速亡 D.君相矛盾尖銳突出16.據史書記載,秦朝大約有2000萬人,政府征發了40萬人修建長城、50萬人修建嶺南馳道、30萬人修建阿房宮、30萬人修建驪山墓。秦朝有如此大規模的動員和組織能力,主要是由于( )A.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B.馳道交通的發達C.思想專制政策的實行 D.法律制度的完備17.如圖是出土于湖南湘西龍山縣里耶鎮的秦戶籍簿,這一戶籍管理模式( ?。?br/>里耶秦簡戶籍簿釋文為:“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東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登記于戶籍……。夫、沙、澤若、傷,均為人名。A.利于文書政令的傳達 B.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C.便于國家賦稅的征收 D.消除了地方叛亂的隱患18.秦統一后,原六國舊貴族仍忠于他們的王室,精英知識分子也對禁錮諸子學說的政策不滿,平民百姓則不堪遠征和大興土木的負擔。這表明( ?。?br/>A.秦朝治國模式較為落后 B.秦朝暴政引發農民起義C.秦朝覆滅原因的多樣性 D.統一六國阻礙歷史發展19.據考古發現,漢文帝霸陵地表無封土,墓中陶俑數量眾多,陪葬品簡樸,無奢侈物件。這與《史記》載“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相符。據此可知,漢初( ?。?br/>A.注重與民休息 B.冶煉技術落后 C.皇權日趨沒落 D.貧富分化嚴重20.呂思勉指出,“封建者,過時之制也。漢初用之,雖一收夾輔之效,然其勢終不可以復行”。作者認為( ?。?br/>A.封建社會始于漢朝 B.政府需要進一步擴大地方自治權力C.宜實行郡國并行制 D.分封已不合潮流但曾發揮積極作用21.漢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議,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在王國范圍內分到封地。該措施( ?。?br/>A.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B.推動了郡縣制度完善C.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 D.擴大了漢朝統治區域22.圖2是漢武帝時期采取的某一經濟措施的示意圖。這一經濟措施( ?。?br/>A.增加了百姓賦役負擔 B.破壞了商品物價穩定C.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 D.推動了農業經濟發展23.東漢時期,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個皇帝,獨攬朝政20余年。年幼的漢質帝因不滿其專權跋扈,稱其為“跋扈將軍”,梁冀居然命人在食物中下毒,毒死了年僅9歲的漢質帝。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源是( ?。?br/>A.專制皇權強化 B.外戚實力雄厚 C.儒學成為主流 D.經濟恢復發展24.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br/>A.漢樂府詩講究鋪陳排比,文采華麗 B.司馬遷的《史記》首創了紀傳體通史C.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促進了文化傳播 D.漢賦是建安文學,可以配樂演唱第II卷(非選擇題,共40分)二、非選擇題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東周時期發生了比較劇烈的破壞。東周大小宗族間展開了長期的兼并戰爭,許多國家和采邑滅亡了,原來的經濟基礎變化了。在戰爭中某些統治者繼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對祀與戎有了新的認識。東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礎上表現出偉大的創造性,產生了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鄭國子產創法家,齊國孫武創兵家,魯國孔丘創儒家,宋大夫墨翟創墨家,諸子百家的多家學派在東周后半期都創始了。——摘編自范文瀾《中國通史》材料一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夫仁誼(義)禮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漢書·董仲舒傳》請回答: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背景,并簡述其影響。(14分)根據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張。董仲舒的思想被漢武帝采納后,對儒學的發展有什么深遠影響?(6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設十三部刺史,以六條問事,第一條就是“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與此同時,漢武帝通過“算緡”“告緡”剝奪豪強地主土地。“算緡”即財產稅,又稱為“算”,由個人申報,財產一萬以上者每萬錢征收120錢,不足萬錢免征。這本來是針對工商業者的專門稅收,但當土地成為私有財產以后,其也被納入征稅范圍。因為財產計算由個人申報,地主、手工業主隱瞞不報現象多有。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詔令檢舉偷稅行為,檢舉內容一經查實,財產沒收,并將其家產之半獎勵檢舉人,是為“告緡”。全國將近一半的大地主、大手工業主、大商人因告緡而被沒收家產。元狩三年(前120年),御史大夫張湯建議鹽鐵官營,這一建議于元狩六年(前117年)全面實施,由國家在出產鹽鐵的郡國設立鹽鐵官,統一負責鹽鐵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鹽鐵收入歸于國庫,收到了“民不益賦而國用饒”的效果。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統一發行五銖錢,嚴格形制和重量,規定五銖錢周邊和中間方孔的四周隆起,規定錢徑、孔徑、厚度,使其文重一致。但因為各郡國分散鑄幣,鑄幣質量難以統一,為盜鑄留下了空隙,盜鑄屢禁不止。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下詔停止郡國鑄錢,以前所鑄錢幣一律熔毀,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非上林三官錢不得流通,違者嚴懲。元鼎二年(前115年),桑弘羊“置均輸以通貨物”,之所以稱為均輸,桑弘羊解釋說“郡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其具體內容就是在中央大司農之下設立均輸令,各郡國設立對應機構和官員,把規定的各地貢賦折合成本地出產最多最便宜的物品,再由均輸官把該物品運往需要的地方售出,收益歸國家所有。——摘編自臧知非《漢武帝財政改革與中央集權的強化》(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財政改革的措施及突出特點。(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武帝財政改革的歷史背景及歷史作用。(10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青島第十九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10月月考歷史試題.docx (高一歷史組)試題 答案.docx (高一歷史組)試題 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