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郡中學2025屆高三月考試卷(三)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1234578910111213141516答案CBBD1,A【解析】本題考查商朝的地方統治。當磐地叛商成為“轡方”時,這種稱呼體現了商人對疆界的區分,表明他們有一定的疆界觀念,故A項正確;商朝時期中央集權尚未形成,排除B項;商對邊地控制不穩主要強調的是對邊地統治的實際效果不穩定,而題干材料重,點在于通過對“磐方”的稱呼反映商人的一種認知規念,不是單純強調控制的穩定性問題,排除C項;材料中主要圍繞磐地從受商朝統治到成為敵對方國這一變化來闡述,重,點不是商與所有方國的關系多變,只是以轡地為例說明特定情況下的變化,不能代表整體商與方國的關系狀態,排除D項。2.C【解析】本題考查秦漢時期的賦役制度。秦漢時期“舍地而稅人”,基于人口的就役征派成為王朝最基本的財政收入且更重要,這反映出秦漢時期政府實現了對人身的有效控制,能夠以人口為依據進行賦役征派,故C項正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主要體現在政治制度方面,與賦役征派方式的變化關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中未體現土地兼并嚴重的情況,排除B項;小農經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排除D項。3.C【解析】本題考查魏晉時期佛教的傳播。十六國時期君主多為胡人,不在意華夷之辨,對佛教這一外來宗教的傳播提供了助力,材料中后趙君主石虎就是典型例子,故C項正確:佛教屬于外來宗教,既非胡化也非漢化,排除A項;石虎贊同佛教的傳播與皇權強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佛教中國化是指佛教吸收中國文化,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4,D【解析】本題考查經濟重心南移。割據政權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來雛持政權和相當數量的兵力,南方處于多國并立的狀態,正是南方經濟在隋唐時期已取得一定發展的表現,故D項正確;儒學復興運動出現于唐朝中后期,排除A項:兩個分裂時期都是中央集權弱化的表現,排除B項;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變革主要是設置路為監察區,這一變革與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相對統一、南方多國并立沒有關系,排除C項。5.C【解析】本題考查元朝的文化。元朝除漢文化外,還受到喇嘛教文化、中亞伊斯蘭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材料反映元朝受到喇嘛教及儒家思想的影響,故C項正確;儒學正統地位自西漢確立,到新文化運動才被打破,排除A項:喇嘛教及儒學均非世俗文化,排除B項;佛教在兩漢之際已經傳入中國,排除D項。6.B【解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科技。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達使得明朝的書價便宜,印刷術在15世紀才傳入歐洲,14世紀意大利仍使用手抄本,導致書藉價格昂貴,故B項正確:14世紀歐洲尚未開始對外擴張,世界經濟聯系也不緊密,兩國都沒有明顯的通貨膨脹,排除A項;書籍價格低,使得社會藏書量增加,有利于提高社會整體文化水平,而文化水平對書價沒有明顯影響,排除C項;14世紀兩國都是封建小農經濟為主,沒有明顯差異,排除D項。7.B【解析】本題考查雛新變法??涤袨橹鲝埿聦W偽經說卻又多次引用古文經,體現了他的實用主義傾向,他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情況下對古文經采取不同的態度,以達到其推動變法的目的,故B項正確:雖然康有為在給光緒帝上書時引用古文經,但不能簡單地認為他是從傳統中尋找變法依據,題干中重點強調的是他一方面主張古文經是偽造的,另一方面又多次引用,不是單純為了從傳統中尋找依據進行變法,排除A項:題干中并未體現出康有為調整思想是為了適應西學傳播,主要強調的是他對古文經的矛盾態度與實用做法,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明確信息表明康有為引用古文經是為了減少變法阻力,更多地體現出他對古文經的功利性使用,排除D項。8.A【解析】本題考查國民革命。1923年,孫中山在上海與蘇聯特使越飛商討了國民黨改組等問題,結合所學,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中心工作是玫組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黨員可以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故選A項;新三民主義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已經廣泛傳播,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共產國際對中國的幫助,并非蘇聯實行民族擴張主義,排除D項。9.A【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督夥湃請蟆钒l文指出原子彈存在的一些不足,避免夸大美國的力量,有利于抗戰后與美國支持的國民黨斗爭,故A項正確;指出原子彈的不足,不能消除核武器對世界和平的影響,排除B項;1946年6月解放戰爭才爆發,排除C項;抗戰期間,中美是盟友關系,抗戰結束后才有反對美國霸權主義,排除D項。10.D【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文化。20世紀50年代,對傳統曲目重新闡釋以適應社會變蘋對婚姻觀念的影響,新式戲劇歌傾機械化成就則體現了文藝創作緊密貼合國家工業化建設等時代發展需求,故D項正確;材科中既有傳統曲目又有新式戲劇,不能說明傳統文化占主導地位,排除A項;新式戲劇歌頌機械化成就,可見文藝創作并非圍繞愛情展開,排除B項:僅因一部歌頌機械化成就的戲劇受歡迎不能得出農村實現全面機械化,排除C項。歷史參考答案(長郡版)第1頁長郡中學2025屆高三月考試卷(三)歷史得分: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時量75分鐘,滿分100分。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1.商朝時期,轡地常處于敵方攻擊威肋之中,當商朝實力強大時,商人在此抵御外敵維護統治;當王朝統治力減弱時,轡地最終叛商或被敵方侵占,商人將其稱為敵對方國“轡方”。這說明商朝的A.有一定疆界觀念B.中央集權在強化擬C.對邊地控制不穩D.與方國關系多變2.三代“因地而稅”,田地是賦稅征派的主要對象。秦漢時期則“舍地而稅人”,基于人口的賦役征派是王朝最基本的財政收入,無論是稅額,還是所起的作用,相比其他種類的賦役都更重要一些。這反映了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箭B.土地兼并嚴重聲C.政府實現對人身的有效控制D.小農經濟出現3.后趙石虎統治時期,有官員上奏稱,佛出西域,為外國之神,“非天子、諸華所應祠奉”,石虎回復以“朕生自邊壤而君臨諸夏,佛是戎神,正所應奉”。這說明當時A.胡化與漢化的交替進行B.北方皇權強化C.民族交融助推佛教傳播D.佛教的中國化4.同樣是分裂時期,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北方多國并立,南方政權相對統一。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相對統一,南方處于多國并立的狀態。這一變化A.導致了儒學復興運動B.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強化C.改變了地方行政制度D.反映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歷史試題(長郡版)第1頁(共8頁)5.文獻記載,元朝太子上午接受儒生的教導,下午接受喇嘛的教導,他認為喇嘛講的藏傳佛教的內容十分好懂,而對儒生講的并不是很有興趣。這反映了元朝A.儒學正統地位被打破B.世俗文化發展C.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D.佛教傳入中國6.下表為14世紀中國與意大利書價統計表,導致兩國書價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是14世紀中國與意大利書價統計表書籍種類中國每冊價格意大利每冊價格一般書籍0.5兩13~26兩醫書0.49兩4兩法律書0.9兩20~26兩A.通貨膨脹B.科技水平C.文化水平D.經濟水平7.康有為主張新學偽經說,認為古文經是劉歆為了幫助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而偽造的,但是他在給光緒帝三次上書中多次引用古文經。這反映出康有為A.從傳統中尋找變法依據B.實用主義傾向C.調整思想適應西學傳播D.減少變法阻力8.1923年,蘇聯特命全權代表越飛與中國國民黨領袖孫中山舉行會談,商討了國民黨改組等問題。會談后,越飛發表聲明稱:“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國,中國目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實現國家的統一與完全獨立。”該宣言A.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奠定了基礎B.成為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的政治基礎C.表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D.是蘇聯實行民族擴張主義的具體表現9.1945年8月13日,中共機關報《解放日報》發文指出:原子彈不像傳聞中那么神奇,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原子彈受制于制造原料的稀缺,無法大量生產制造;原子彈在戰爭中起的作用有限,不是結束對日戰爭的決定性因素。該報道的主要意圖是A.為戰后政治斗爭爭取主動權B.促進戰后世界和平C.為贏得解放戰爭作輿論宣傳D.反對美國霸權主義歷史試題(長郡版)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25長郡3).pdf 歷史試卷(25長郡3).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