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二次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二次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二次考試歷史試題
[第I卷 單選題]
[本部分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雍正初年,云貴廣西總督鄂爾泰在中央政權的支持下在云南地區修筑道路、疏通河道;發展鹽業、開發銅礦;興修水利、改進生產技術;興辦學校、編修省志等。據此可知,在當時( )
A.云南的經濟文化得到發展B.政府重點開發西南地區C.實現了內地邊疆的一體化 D.云南率先完成改土歸流
2.西夏文字創成后,元昊尊其為國字,在西夏境內推廣使用,并委派專人教授,一直延續到西夏滅亡。各類官署文書、買賣文契、文學作品、史書辭典、碑刻印章等皆用西夏文字書寫,甚至大量譯自漢文的典籍和佛經也用西夏文字出版。這說明西夏文字( )
A.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B.深受漢族文字的影響C.成為民族交融的紐帶 D.提升了民眾文化水平
3.明初廢除行中書省,在地方分別設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負責監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軍事的都指揮司,直屬于中央不同部門的領導。明朝中后期,皇帝向地方派駐巡撫,并逐步擴大其權力,地位在三司之上。這一變化( )
A.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強化B.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反映了中央權力的式微 D.緩解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4.元朝時,各行省重大事務必須上報中央,由中央作出決定,但地方也可對處于職責范圍內的事務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報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促進了區域平衡發展B.兼顧中央集權與行政效率C.避免了地方據險割據 D.阻礙了區域之間經濟交流
5.唐德宗貞元五年(789)頒布救文,規定了中和節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百僚進農書。如呂溫《代百寮進農書表》、柳宗元《進農書狀》、胡直鈞《中和節百辟獻農書賦》等。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彰顯農業生產的重要性B.鼓勵官員關注民生C.增加農作物的年均產量 D.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6.大歷元年夏天,杜甫作《夔州歌十絕句》,詩中描繪道:“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里,白晝攤錢高浪中。”詩中現象反映了( )
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地區經濟的差異 C.土地制度的調整 D.貨幣制度的改變
7.至德(756~758年)以來唐政府在道中增設節度使,且“理軍事”的節度使與“理州縣”的采訪使由“一人兼領之”,道和藩鎮逐漸合二為一、成為掌軍事、行政、財政等大權的州以上的一級行政區。該現象( )
A.反映了唐朝藩鎮與朝廷分庭抗禮 B.導致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
C.源于安史之亂后藩鎮勢力的增強 D.為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埋下隱患
8.秦始皇全面實行郡縣制,不分封子弟為王侯以為中央(皇帝)的藩輔,是一個失策,致有“孤立之敗”。為此,漢初統治者( )
A.建立中外朝制 B.設立刺史制度 C.實行郡國并行 D.尊崇儒家學說
9.《商君書·刑賞篇》說:“利祿官爵,摶出于兵。”摶,就是專一的意思。又說:“富貴之門,必出于兵。”一個“摶出于兵”,一個“必出于兵”,說明商鞅變法( )
A.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固化B.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D.沉重打擊了舊貴族特權
10.春秋時代的一百七十余國,經過三百余年的兼并,小國已被消滅殆盡:到戰國初期,只剩二十個左右的國家。它們仍是日以殺伐兼并為事,戰國中期以后,形成了七個大國爭雄的局面,各國國君紛紛稱王。這反映了( )
A.卿大夫掌握了諸侯國實權B.傳統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壞C.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發展D.諸侯國的經濟有重大發展
11.從卜辭和商代銘刻中可以看到若干官名,如御史卿事、宰、太史寮、亞、旅、土、酸、人、史、射、宅正、獸正、牛正、小臣、有司等。這些官名、多與周代典籍和金文中所載的官制相同。由此可以推知( )
A.商朝已形成較完備的官制B.商朝時期分封制正式確立C.商王加強對周邊地區統治D.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形成
12.考古發現,已發掘的陶寺墓葬,呈現出“金字塔”式的結構。在已發掘的墓葬中,僅能容身、空無一物的小墓居于“金字塔”的最底層,往上一層是隨葬幾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的中型墓,最上面的則是隨葬品一二百件,且有各類重器的大墓。這反映了,當時( )
A.進入早期國家階段B.階級分化日益明顯C.社會分工十分鮮明 D.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13.《嘉祐集》記載:“吾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惟恐不及。”可見,北宋政治體制( )
A.從根本上消除了動亂B.增強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C.有利于維護統治穩定 D.提高了各級機構行政效率
14.“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是唐朝詩人孟郊考中進士后,欣喜之際寫的一首詩。材料反映出唐朝實行了( )
A.三省六部制 B.租庸調制 C.科舉制 D.兩稅法
15.康雍乾時期,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形成奏折制度。這一制度( )
A.標志著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B.否定了軍機處的決策作用
C.強化了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D.激化了君主與丞相的矛盾
16.“尊王攘夷”是春秋時期齊、晉等國為爭當霸主而采取的策略。“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威,“攘夷”即抵御夷狄襲人。這一策略( )
A.反映了地主階級富國強兵的要求 B.強化了周天子對全國的統治
C.可為倡導者撈取爭霸的政治資本 D.促成了戰國七雄并立的局面
第II卷( 綜合題 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漢在統一南越之后便派出使團出訪東南亞各國,“海上絲綢之路”由此開辟。魏晉南北朝時期,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有關國家通過派遣使者來華“入貢”和直接由海商販運貨物來廣州進行貿易。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可持續發展,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到隋唐時期已經進入興盛時期,航線也由東南亞地區發展到阿拉伯半島。時至宋元時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階段。僅僅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與規模來看,這一時期中國已經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通往亞洲、非洲等更多的國家與地區。
——摘編自葛紅亮《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衰變遷的地緣環境探析》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初,政權不穩定,逃到近海海島,不肯投降的反明勢力繼續與朝廷為敵。朱元璋開始實行海禁。隨著東南沿海居民私自下海謀生的百姓逐漸增多,他們中有一部分與余黨勢力勾結,經常對抗朝廷。再加上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盜,打著經商的幌子,到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燒殺搶掠,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再次頒布詔令:“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正德至嘉靖年間,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爭奪貿易霸權,明朝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國際貿易的政策,加劇了海禁政策的嚴厲實施。
——摘編自侯蘋等《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間海禁政策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西漢至元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史。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朝海禁政策實施的背景。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生參政帶來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舉制因而成立;但這并不是唯一制約察舉選官的因素。自東漢光武帝始,察舉實施中“投試以職”,舉主對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職務,以此檢驗其是否“便習官事”,合格者方舉至中央。陽嘉元年又建立“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制度,從而出現了一個新環節,構成了察舉制向科舉制演進的初階。
——摘編自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材料二 在察舉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舉薦;在科舉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考試成績。所以舉人可以“投牒自進”,不必非得他人舉薦不可。到了北宋,封彌成為貢舉考試中的一項重要制度。考試官在評定試卷時,看不到舉人的姓名、鄉貫等,也就很難作弊了。隋唐以來,科舉出身的官員在高級官員中的比例,逐漸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絕對優勢。
——摘編自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
材料三 宋廷對于在任官員的課績,以對德行、才能、勞效的綜合檢驗為主要內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對于才能的核驗,宋廷要求官員申報時填寫非常具體的“實跡”“實績”,以便日后核對。在宋代,課績與監察各為獨立系統,但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又彼此滲透、相互影響。
——摘編自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察舉制成立的因素,并說明察舉制向科舉制演進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概括科舉制的特點及其與察舉制的不同之處。
(3)根據材料三分析宋代官員考核制度的特點。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黃金時代開始時,鐵器開始普遍,除了用于戰爭外,也用于把木犁改為鐵犁。尤其是不知道由于什么契機,人們發現如果使用牛馬拉動鐵犁,會比使用奴隸耕種的速度更快,收獲也更多。不僅產品大量增加,也引起社會巨變,促使奴隸制度沒落,土地所有權開始從國君和貴族手中滑出,重新分配。兩種新興的事物:都市商業階級和土地重新分配后的地主階級,向舊日的木耕人耕時代的奴隸主,也就是世襲的貴族階級挑戰,世襲的貴族們不斷地掙扎反攻,也曾不斷地獲得勝利,但發展到公元前3世紀時,失敗已成定局。在這種社會結構巨變之下,思想學術界呈現出百花怒放的奇觀。
——摘編自柏楊《中國人史綱》
材料二 漢武帝時期,一位專門研究“五經”之一《春秋》的博士董仲舒,在他的萬言試卷中,攻擊其他學派全是左道旁門,邪說妖言。他建議:“凡是不在‘五經’之內的著作,以及非孔丘所傳授的書籍,應一律禁絕,不準流傳。”宰相衛綰把他列為第一名,亦即皇帝把他列為第一名。董仲舒的意見,既然經過皇帝采納,那么便成了國家的政策。于是,一個重大的巨變,在不聲不響中發生。
——摘編自柏楊《中國人史綱》
材料三 兩宋時期的理學家認為,“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也是封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他們宣傳“存天理,去人欲”等觀念。理學實是一種新形式的儒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程朱理學從世界觀的高度,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這更能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因而被采納為官方哲學。
——摘編自張傳璽《簡明中國古代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百家爭鳴興起的時代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及其影響。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程朱理學的核心主張并指出其哲學范疇。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B A B D C D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C C C
1.A2.A3.B4.B5.A6.B7.D8.C9.D10.B11.A12.B13.C14.C15.C16.C
17.(1)發展:西漢開辟;魏晉南北朝持續發展;隋唐興盛;宋元時期空前繁榮。
(2)背景:反明勢力仍在,政權不穩;民間對外走私貿易的發展;倭寇的侵擾;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18.(1)因素:儒生參政帶來“以德取人”因素。表現:察舉實施中“投試以職”,檢驗是否“便習官事”建立“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制度。
(2)特點:以考試成績為決定因素;舉人可以“投牒自進”采用封彌制度防止作弊。不同:察舉制以舉薦為主,科舉制以考試成績為主。
(3)特點:注重對德行、才能、勞效的綜合檢驗;德行考核重要但不易操作;要求官員申報具體“實跡”“實績”課績與監察相互滲透影響。
19.(1)時代背景:鐵犁牛耕出現,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諸侯紛爭,各國統治者爭相招攬人才;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私學的興起。(任意答出兩點即可)
(2)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影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3)核心主張:“理”或者“天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
哲學范疇:客觀唯心主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堡县| 北票市| 习水县| 维西| 平定县| 甘南县| 镇沅| 隆子县| 大姚县| 吉林省| 顺义区| 都昌县| 顺义区| 苏尼特右旗| 天长市| 上蔡县| 南岸区| 琼结县| 射阳县| 黑山县| 于都县| 利辛县| 太仆寺旗| 永嘉县| 抚宁县| 从江县| 岑巩县| 偃师市| 合肥市| 连南| 盈江县| 池州市| 镇远县| 涞水县| 吉隆县| 商都县| 介休市| 宜兰市| 布拖县| 龙门县|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