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試卷類型:H(部編版)2024 ~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調研試題(卷)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木試卷共4頁,滿分60分,時間60分鐘,學生直接在試題上答卷;2.答卷前將裝訂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題 號 一 二 總 分得 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總計24分。 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里)1.考古學家在某遺址中發現了一些早期人類化石,經測定,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前,其頭骨具有前額低平,眉骨粗大等特征。該早期人類可能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藍田人2.考古發現是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下面的出土文物可以印證我國新石器時期的原始居民( )①會制作陶器 ②飼養家禽家畜 ③會農業種植 ④會紡織、制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陶寺古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城內有多處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隨葬品往往是陶鼓、石磬、陶盤等器物,在有的貴族墓地還發現用人殉葬的現象。很多小型墓沒有任何隨葬品。這說明當時 ( )A.階級分化嚴重 B.世襲制取代禪讓制C.出現早期國家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4. “(周人)僻居西部,面對東部的廣土眾民,不能不設計一套統治機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制度”。這一“制度”的實行 ( )A.鞏固了西周的疆土 B.標志著封建王朝的產生C.便于直接管理人民 D.削弱中央對地方的控制5.唐朝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說:“當周之東遷,王室大壞,于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材料中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反映出當時 ( )A.周朝被推翻 B.齊桓公“尊王攘夷”C.周王室衰微 D.諸侯與天子關系密切6.岷江水量充足,沿途經過高山深谷,水流湍急,在進入平原時水流落差很大,流速驟然減緩,夏秋兩季又多暴雨,經常泛濫成災。據此推斷,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直接目的是 ( )A.促進農業生產 B.改善當地生活 C.鞏固秦國統治 D.治理岷江水患7.某同學設計了下列人物名片,空白處應填入的內容是 ( )七年級歷史期中調研試題H-部編版-1(共4頁)姓名 老子時代 春秋時期著作 〈道德經〉主要思想身份 道家學派創始人A.以法治國 B. “無為而治” C. “為政以德” D. “兼愛”“非攻”8.春秋戰國時期,發明切脈診法,并總結出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方法的是 ( )A.扁鵲 B.墨子 C.屈原 D.孫武9.下圖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古代 ( )A.青銅鑄造業規模宏大,組織嚴密 B.青銅器象征身份,使用嚴格C.青銅鑄造業國家掌控,分工細致 D.青銅器造型多樣,工藝先進10.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中秦始皇的形象是功過兼存的。下列屬于秦始皇“功”的是 ( )A.重用商鞅并推行變法 B.統一文字和度量衡C.修建驪山陵和阿房宮 D.鎮壓秦末農民起義(11.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興修溝通湘水與漓水的運河——靈渠。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服務統一嶺南的需要 B.推進中原農耕技術向南傳播C.貫通南北交通的道路 D.振興桂林和象郡的經濟文化12.出土的秦簡記載:一位名叫“尊”的益陽縣女子,因在交易活動中拒收法定貨幣,被當地縣令、縣丞與令史集體判處棄市之刑(在鬧市處死,并暴尸于眾)。這說明秦朝 ( )A. “焚書坑儒” B.貨幣體系混亂 C.刑法嚴苛 D.百姓賦役沉重得分 評卷人13.(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秦)郡縣官吏統統由享受俸祿的職業官僚擔任,任免權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軍事,郡監御史掌監察。……郡縣官必須服從朝廷的統一調動。官員調任它職,不得攜七年級歷史期中調研試題H-部編版-2(共4頁)帶舊部屬吏。每年正月“大課”(對官員定期的考核)、中央課考部中,鄧中課考具令長。——摘編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材料三:齊、楚、燕、韓、趙、魏、泰等國所構建的繁雜的貨幣體系被看作是國家分裂、動亂的象征。泰統一六國后,以立法形式將貨幣的鑄造權、發行權和流通管理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斬斷諸侯殘余勢力的經濟命脈,加強國內各個地區的經濟聯系。秦統一貨幣的形制給以后的貨幣制度帶來深遠影響。 ——摘編自趙瑞《泰統一貨幣的形制及其歷史意義切探》(1)材料一圖A 人物于公元前 年建立泰朝;(1分)秦始皇在中央設“三公”,其中掌管軍事的是 ;(1分)圖B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時的場景,起義的領導者是 和吳廣;(1分)秦末起義中,項羽在 (戰役)中以少勝多、殲滅了秦軍主力。(1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點。(2分)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產生的影響。(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規定的統一貨幣,(2分)并分析秦朝統一貨幣的意義。(2分)14.(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孔子在政治上雖然不得意,但在學術和教育上則有更偉大之成就,更深遠之影響。中國此后全部學術史,即以孔子及其所創之思想為主要骨干。——摘編自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第2版)》材料二:稷下學宮是戰國時齊國設立的一處官辦高等學府。齊國采取開明的學術政策,禮賢下士,吸引各國學者紛至沓來。興盛時容納了幾乎匯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包括主子等。……疑下學宮學術自由,凡到學宮的文人學者,都可以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各派學者之問激烈爭辯、互相抨擊,同時互相吸收、取長補短,使稷下學宮成為百家爭鳴的中心,促進了先秦時期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材料三:戰國的百家爭鳴促進了人們的認識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的重點進軍,每個人掌握知識的百科性又促進了對事物的綜合考察與深入分析……諸于百家的存在與爭鳴,是中華民族文化成熟的標志……直到今天,社會科學中的許多問題,或多或少地還可以從諸子中找到相應的命題或思想源頭。——摘編自劉澤華《先秦政治思想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孔子在教育上的偉大成就。(4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稷下學宮能夠成為“百家爭鳴”的中心的原因。(2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張。(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4分)七年級歷史期中調研試題H-部編版-3(共4頁)15.(12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之組織結構發生空前大變動。某校七年級(1)班同學開展了一場歷史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社會動蕩】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京津冀地區北有燕因、南有那國、趙國,中部有中山國;在燕國的東邊有商初建國的孤竹(在今河北盧龍、遷安一帶),戰國時被滅,燕國北邊有東胡。在不斷的爭霸中,京澤冀地域形成燕趙對峙的格局。燕國占領河北北部,包括今天的天津、北京;河北中南部為趙國的疆域;齊國占領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摘編自《京津冀歷史文化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京津冀地區為例,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征。(2分)【農業革新】材料二:春秋以前的“搖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戰國時期有了牛耕,利用畜力進行耕作,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春秋末至戰國早期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農具,鐵農具不占主要地位,戰國中后期鐵農具的數量超過了其他工具的總和。——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先秦卷)》(2)根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工具使用的特點,(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工具與牛耕的出現與推廣產生的影響。(2分)【制度巨變】·材料三:商鞅變法對秦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變成了國家工具:一種是“生產工具”,為國家增加財富;一種是“戰爭工具”,為國家拓展疆土。——摘編自白效詠、黃樸民《天地大變局與帝國秩序重構》(3)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與材料三中“生產工具”和“戰爭工具”相對應的商鞅變法的措屯。(2分)簡述商鞅變法對秦國的作用。(2分)(4)請你用一句話為本次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名稱。(2分,要求:主題鮮明、語言凝練)七年級歷史期中調研試題H-部編版-4(共4頁)試卷類型:H(部編版)2024 ~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調研試題(卷)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總計24分)1. B 2. C 3. A 4. A 5. C 6. D 7. B 8. A 9. D 10. B11. A 12.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 小題,總計36分)13.(12分)(1)221;(1分)太尉;(1分)陳勝;(1分)巨鹿之戰。(1分)(2)特點:職業官僚擔任地方官;地方官員由中央任免;不同官員分掌不同權力,權力界限分明;官員調動不得攜帶部屬;定期對官員進行考核。(每點1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影響: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使國家的一切權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對以后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3)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2分)歷史意義: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斬斷諸侯殘余勢力的經濟命脈,加強中央集權;促進各地區經濟的交流;為秦代之后的貨幣體制產生深遠影響。(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14.(12分)(1)成就:興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在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總結教育規律,提出因材施教、舉一反三等教學原則和方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4分)(2)原因:齊國采取開明的學術政策,禮賢下士;稷下學宮學術自由,文人學者可以自由發表學術見解;各派學者之間激烈爭辯、互相抨擊,同時互相吸收、取長補短。(每點1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民眾;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貴君輕)的思想,認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擁護正義之戰,強調“仁者無敵”。(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3)歷史意義:推動了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標志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成熟,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4分)15.(12分)(1)社會特征:諸侯爭霸;兼并戰爭頻繁;分裂中孕育著統一。(每點1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2)特點:春秋時期不占主導地位,戰國中后期使用數量多;戰國時期,分布范圍廣。(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影響: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進步;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使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使人口不斷增多;推動了社會分工,促進了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3)“生產工具”: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分)“戰爭工具”: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1分)作用: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4)主題名稱: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發展與變革等。(符合題意,觀點正確,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七年級歷史期中調研試題H答案-部編版-1(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